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隋王朝對嶺南的治理

2016-04-11 04:49陳小力
社科縱橫 2016年11期
關鍵詞:令狐王朝勢力

陳小力

(中共湖州市委黨校 浙江 湖州 313004)

隋王朝對嶺南的治理

陳小力

(中共湖州市委黨校 浙江 湖州 313004)

隨著隋王朝對于嶺南統(tǒng)治秩序的確立,國家政權在對嶺南深化治理中政策出現了不斷的變化,而與此同時國家與地方社會之間也由此產生了不斷的博弈,由此嶺南社會出現了治亂交替的局面,最終劉方選擇了一條平衡各方訴求的“中間路線”,使得嶺南局勢得以安穩(wěn)。

隋王朝 嶺南 國家與地方 中間路線

隨著隋王朝在嶺南統(tǒng)治地位的確立①,帝國的統(tǒng)治者開始思索著對嶺南的長治久安治理之策。相比與前朝,隋王朝在嶺南地區(qū)所要管理的人口有所增加,為了因應這種新情況,文帝選擇先從地方行政制度改革入手,“改州為郡,乃置司刺史分部巡察”。比如在嶺南西部地區(qū),隋王朝先后設置了蒼梧郡、始安郡、永平郡、郁林郡、合浦郡、寧越郡等六郡。其中始安郡郡治大致與今天桂林市相合,“統(tǒng)縣十五,戶五萬四千五百一十七”,下轄始安、平樂、荔浦、建陵、龍平、富川、豪靜、象縣、隋化、義熙、陽朔、陽壽等縣,其范圍包括今天的桂林市中、南部、柳州市全境,梧州市西北部及河池市部分地區(qū)。隋王朝對于桂林地區(qū)的行政制度的不斷細化,體現了王朝力量在地方社會逐步滲透,展現了帝國統(tǒng)治者開疆擴土的意志。

一、隋王朝經略嶺南的特點

以嶺南西部為例,隋王朝經略嶺西地區(qū)有兩個重要特點:其一,當時隋王朝統(tǒng)治下的嶺西地區(qū)并不安寧,地方動亂不斷;其二,由于王朝力量無法全部覆蓋嶺西地區(qū),其在嶺西的力量主要沿著交通線分布,重點在于桂州與交州兩地。從以上兩個特點來看,筆者認為至少可以說明:第一,王朝力量進入嶺西地區(qū),并且試圖加強對該地的管控后,打破了原先該地區(qū)的力量平衡,以至于造成了地方勢力與中央王朝之間的博弈,上述特點一中的“地方動亂”就是一種地方訴求的表達方式;第二,由于嶺西地區(qū)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山川眾多,中央王朝很難將自己的軍事力量分布全境,只能選擇優(yōu)先控制嶺西的交通沿線,以期實現“以點帶面”的管理意圖,例如在始安郡境內主要是沿漓水、柳江等交通要道布設據點;第三,從王朝力量(特指軍事力量)的存在格局來看,在嶺西國家軍隊最為集中的地區(qū)當屬桂州與交州,這樣的分布與隋王朝的治邊策略有關,桂州“奠五嶺之表,聯兩越之交,屏蔽荊、衡,鎮(zhèn)懾交、海,枕山帶江,控制數千里,誠西南之會府,用兵遣將之樞機也”[1](P4813),在此地駐兵隋王朝可以有效制約嶺西地方勢力,維護嶺西的穩(wěn)定,并以此為屏障拱衛(wèi)中原。就交州而言,此處駐兵則是為了隋王朝開疆擴土的需要,因此說,交州與桂州一南一北維護著隋王朝對嶺西地區(qū)的管控,并且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加強王朝秩序對于嶺西的滲透。

二、國家利益與地方訴求的平衡

在帝國的嶺南是什么力量在維持著地方社會的運轉?當我們翻閱正史資料時會發(fā)現,在隋代嶺南社會的變動中王朝力量、地方官員與土酋三者的關系尤為重要,也尤為復雜。其中地方官員的身份正是處于國家與地方社會之間,他們擔負著執(zhí)行帝國政策,溝通土酋的責任,同時土酋也需要通過地方官員上傳自己的訴求,帝國派往地方的官員擔負著地方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責任。從中央王朝的視角來看,帝國希望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在嶺南地方擴大自己的力量,將地方力量整合入自己的王朝秩序之中,因此,地方官員是作為中央王朝的代理人,他們帶著皇帝的任命與期許走入地方社會。不過,一旦進入地方社會,地方官員處于“維穩(wěn)”的職責,必須面對一個極為現實的問題,即如何平衡中央王朝與地方土酋之間的關系。一方面他們不能過于強調中央的利益,而忽略地方訴求,否則會引起地方社會的叛亂,沖擊帝國的穩(wěn)定。反之,如果地方官員一味偏袒土酋勢力,也極易造成土酋在地方作大,且中央政府勢必也會懷疑地方官員的忠誠。這樣一種情況給帝國派往嶺南的地方官員出了一道難題,也考驗著這些地方官員的能力與智慧。

開皇十年的王仲宣之亂,則是一場地方力量對于王朝秩序滲透的反彈,面對這股“逼廣州”的叛亂勢力,文帝啟用裴矩率兵南下,裴矩自然也沒有辜負文帝的信任,《隋書》卷六十七云:

矩進擊破之,賊懼,釋東衡州,據原長嶺。又擊破之,遂斬師舉,進軍自南海援廣州。仲宣懼而潰散。矩所綏集者二十余州,又承制署其渠帥為刺史、縣令。[2](P1577)

筆者認為,裴矩平定叛亂得以成功的一個重要基石便是處理好了地方與中央之間的平衡,首先,裴矩作為帝國的將帥他堅決打擊叛逆王仲宣一黨,于此同時,又將他與其他土酋區(qū)別對待,爭取其余地方勢力的支持。尤其是在王仲宣勢力潰散之后,裴矩從穩(wěn)定地方社會的大局出發(fā),向其余地方土酋輸送了“利益”,即任命“二十余州”的“渠帥為刺史、縣令”,進一步確認他們對于土民的統(tǒng)治,這樣一來土酋搖身一變也成為了帝國的官員,成為了合法的本地管理者,在一定程度上他們?yōu)榱搜永m(xù)這種“合法性”,也悄然將自己轉化為了帝國的代理人,這樣的舉措實質上已是“羈縻而治”。對于裴矩的這一次軍事行動,文帝顯然是十分滿意的,在接到奏報后,“大悅,命升殿勞苦之”,并且文帝對近臣高穎、楊素云:

韋洸將二萬兵,不能早度嶺,朕每患其兵少。裴矩以三千敝卒,徑至南康。有臣若此,朕亦何憂![2](P1577—1578)

筆者認為,裴矩之所以可以“三千敝卒,徑至南康”,就是其充分平衡了地方與中央的利益關系,尤其是照顧了地方勢力的利益訴求,起到了分化反叛力量,穩(wěn)住了其余雖未叛亂但蠢蠢欲動者,緩和了中央與地方關系。

值得注意的是,接受“刺史、縣令”稱號的土酋并非完全臣服于中央王朝,他們對于帝國力量的倚重,主要還是權宜之計,一旦王朝力量的滲透超出他們可以接受的范圍時,土酋也往往會選擇反彈,而他們反彈的籌碼正是已經被中央王朝認可的其原先就具有的“地方權力”。開皇末年,桂州俚人李光仕發(fā)動叛亂,朝廷派遣何稠出兵平定叛亂,對于此次嶺南的叛亂,何稠借鑒了之前裴矩成功的經驗,一方面“遣使諭其渠帥”,主要撫慰對象是當時桂州最強的地方勢力莫崇,一方面也對朝廷表示“州縣不能綏養(yǎng),致邊民擾叛”,并且要求地方官員將莫崇釋放,并“引崇共坐,并從者四人,為設酒食而遣之”。何稠的恩撫策略起到了作用,包括莫氏在內的不少土酋勢力紛紛歸附。此外,隋王朝在嶺南忠實的合作者馮氏自然不會將自己置身事外,“羅州刺史馮暄討賊帥李大檀,并平之,傳首軍門”[2](P1596)。與何稠的恩撫之舉不同的是,馮氏是以軍事手段對付同為地方土酋的李氏,并且斬殺李氏,從馮氏的角度來講,筆者認為,一來可以借此表達對朝廷的忠心,二來以一種合適的手段打擊了與其有競爭關系的地方勢力,鞏固和擴大自身在地方的勢力。

而嶺南地區(qū)的另外一個大族寧氏則不像馮氏一樣與中央王朝密切配合,“時有寧猛力者,與陳后主同日生,自言貌有貴相,在陳日,已據南海,平陳后,高祖因而撫之,即拜安州刺史。然驕倨,恃其阻險,未嘗參謁?!睂τ趯幟土Γ逋醭牡胤焦賳T似乎表現出了高于其他地方土酋的耐心,時任桂州總管的“懷柔派”令狐熙“手書諭之,申以交友之分。其母有疾,熙復遺以藥物。猛力感之,詣府請謁,不敢為非”[2](P1386)。顯然,令狐熙的策略屬于懷柔之策,以期建立中央王朝與地方勢力之間一種互信關系,盡管這種互信在帝王的眼中依舊是脆弱的,對于嶺南的寧氏依舊存在著疑慮。

深究何稠與令狐熙二位朝廷大員在處理嶺南地方問題上的成功之處,在于對地方社會的管理中充分考慮到了地方社會的習俗與土著勢力自身的利益。具體來講,對于嶺南地區(qū),尤其是對寧氏所處的嶺南深處,帝國官員們代表中央政府恩威地方,以期實現中央王朝對于嶺南深處的有效管控,與此同時,他們在帝國南部邊疆推行國家秩序的過程,根據地方的實際,沒有簡單地將原有中原地區(qū)的統(tǒng)治模式、帝國法律、禮儀制度照搬到南部邊疆地區(qū),更多是通過一種近乎“姑息”的方式來換取土酋對于中央政府的認可,從而建立彼此之間溝通的渠道,達到政治上的初步互信,隨后才會根據實際情況進一步推動王朝秩序在嶺南的滲透。令狐熙授命于中央王朝,初到桂州擔任總管前往安撫嶺南諸部。

大弘恩信,其溪洞渠帥更相謂曰:“前時總管皆以兵威相脅,今者乃以手教相諭,我輩其可違乎?”于是相率歸附。[2](P1596—1597)

在雙方建立政治互信以后,針對“州縣生梗,長吏多不得之官,寄政于總管府”的情況,令狐熙開始著手整頓地方政務,加強帝國對于嶺南的管控,“熙悉遣之,為建城邑,開設學校,華夷感敬,稱為大化”[2](P1386)。

從地方土酋對于令狐熙所說的“前時總管皆以兵威相脅”中,至少可以看出隋王朝派往嶺南的地方官吏并不是每一任都可以通過懷柔的手段處理與土酋之間的關系。而且實質上,官員們對于地方族群利益的關注,更多也是一種“無奈之舉”,當一個地方官員失去“仁愛”的耐心時,也就會出現王朝官員在地方上政治措施的強硬面,而這種強硬一旦超出地方土酋的忍受值后,土酋勢力便會出現反彈,嶺南地區(qū)的安寧會出現失控之勢。與前任的強硬相比,令狐熙的懷柔更能博取地方土酋的認可。而后,令狐熙適時在嶺南地方上建立學校,推行文教,以華變夷,改變了以往簡單的地方行政與軍事滲透,開始關注文化的滲透,從而出現了中央王朝治理嶺南地區(qū)新的轉變,而隋以后的唐王朝也在很大程度上繼續(xù)執(zhí)行該措施,在逐步把嶺南地區(qū)整合入自己王朝秩序之中的同時,也促進了嶺南地區(qū)文教事業(yè)的發(fā)展。

需知執(zhí)行“懷柔”政策的帝國官員們也遭受著正統(tǒng)儒家禮儀與王朝現實利益的雙重壓力,“懷柔”不能背離儒家禮儀與王朝利益,當無法平衡“懷柔遠人”、儒家禮儀和王朝利益三者之間的關系時,這些曾替帝國管理邊疆的官員最終也會被帝國的高層們所拋棄。以令狐熙為例,他在完成對寧氏的恩撫后,將視野擴展到了帝國南部邊疆的末梢——交州地區(qū),他開始了對交州李佛子的恩撫,以求實現“羈縻而治”。而在帝國其他官員甚至是皇帝本人的眼中,這種“羈縻”之舉,顯然也是有一定的底線,在帝國邊疆之臣的眼中是因地、因時而治,卻也成為了帝國朝中高官彈劾治邊之臣的重要依據。令狐熙對于交州的擴展與“羈縻”遭到了朝廷保守勢力的猜忌:

有人詣厥訟熙受佛子賂而舍之,上聞而固疑之。既而佛子反問至,上大怒,以為信然,遣使者鎖熙詣厥。熙性素剛,郁郁不得志,行至永州,憂憤發(fā)病而卒,時年六十三。[2](P1387)

而病死途中的令狐熙也沒能解除隋文帝對于“不忠之臣”的憎恨。

上怒不解,于是沒其家財。及行軍總管劉方擒佛子送于京師,言熙實無贓貨,上乃悟。[2](P1387)

隨著令狐熙個人處境的變化,帝國對于嶺南的方針也出現了變化,一度趨于強硬,強硬的治邊策略沒有能帶給帝國安寧,反而地方的緊張局勢有所加劇。面對南部邊疆不斷加劇的動亂,隋帝國的最高統(tǒng)治者們不得不思考重新調整治邊方針來治理邊疆之地。筆者認為,王朝的治邊策略可以說是一種“頂層設計”,但這種設計往往是宏觀的,進入地方以后能否根據實際的需要進行有效調整才是治邊成敗的關鍵,而這種具體的調整往往與地方官員的個人能力密不可分。繼令狐熙后,幾任南部邊疆的地方官都無法有效調和中央與地方的利益,直到朝廷任命劉方為交州道行軍總管。

三、劉方的“中間路線”

劉方治理南部邊疆的方略有別于此前的何稠、令狐熙等“懷柔派”大臣和其余的“強硬派”大臣,他力求照顧到朝廷中強硬派力量與嶺南地方實際力量,在強硬與懷柔之間選擇一條中間路線,而這條中間路線最大的特點在于分化地方勢力,拉一派打一派,以求王朝力量始終處于強勢狀態(tài),有效防范地方力量聯合做大。在平定李佛子叛亂的過程中,劉方并沒有把斗爭的矛頭一下子直指李佛子,而是采取了“剝洋蔥”的手法,先從周邊的反叛勢力入手,隨后處理李佛子的叛亂,劉方這種漸進式的推動平叛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隨后劉方的勸導下李佛子也暫時歸附了中央政府,“進兵臨佛子,先令人諭以禍福,佛子懼而降,送于京師”,李佛子得到了寬大的處理,而對于其他追隨者,帝國的統(tǒng)治者顯然沒有手軟,“恐于后為亂,皆斬之”,這樣做最為直接的效果在于削弱了李佛子的實力,以防其再次反叛,也起到了對其他地方勢力警示作用,以顯王朝力量之威嚴。

作為帝國南部邊疆的封疆大吏,劉方除了要恩撫帝國所轄的嶺南州縣外,也要滿足帝國開疆擴土的訴求,而交州以南的林邑地區(qū)成為了劉方經略的重點,《隋書》云:

高祖崩,煬帝即位,大業(yè)元年正月,軍至海口。林邑王梵志遣兵守險,方擊走之。師次阇黎江,賊據南岸立柵,方盛陳旗幟,擊金鼓,賊懼而潰。既渡江,行三十里,賊乘巨象,四面而至。方以弩射象,象中創(chuàng),卻蹂其陣,王師力戰(zhàn),賊奔于柵,因攻破之,俘獲萬計。于是濟區(qū)粟,度六里,前后逢賊,每戰(zhàn)必擒。進至大緣江,賊據險為柵,又擊破之。逕馬援銅柱,南行八日,至其國都。林邑王梵志棄城奔海,獲其廟主金人,污其宮室,刻石紀功而還。[2](P1358)

從上面這段史料來看劉方對交州以南的林邑地區(qū)采取了較為嚴厲的軍事行動,而且頗有成效,面對林邑的“象戰(zhàn)”,隋王朝的軍隊在劉方帶領下“以弩射象”“攻破之”,最終控制了林邑地區(qū)。而劉方則在凱旋歸來的路上“遇患而卒,帝甚傷惜之”。

應該說,隋王朝在中國歷史的長時段上來看是一“短命王朝”,但就其在嶺南的統(tǒng)治而言確有較多成功之處,究其原因,除了帝國派往嶺南地區(qū)的官員自身杰出的政治才能外,更應將其置于整個隋代嶺南政治變動的大格局中加以詮釋。如果我們將中央王朝、地方官員、土酋勢力三者放置于一個時間序列下加以探究,可以發(fā)現他們三者處于一種不斷博弈與斗爭的政治關系之中,此種博弈并非全然表現為軍事沖突,而是一個排斥與依存相交的復雜過程。土酋勢力與中央政府的斗爭并非想讓自身獨霸嶺南,而中央政府對土酋的軍事行動也自然不是對他們趕盡殺絕的打擊。從表面上看,地方官員游走于中央政府與地方土酋之間,他們只是充當皇帝平定嶺南的棋子,但當我們細細回顧隋王朝對嶺南的經略過程,不難發(fā)現,這些地方官員對帝國的政策具有很強的迂回能力,能否成功安撫嶺南的關鍵就在于能否在帝國的框架體制內滿足中央政府與地方勢力各自利益的訴求。在這種過程中,國家與地方土酋之間的關系日益密切,甚至與部分土酋之間(如欽州寧氏)在嶺南的利益格局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關系,王朝秩序也在這樣的格局中得以滲透到嶺南大部。李唐王朝在繼承隋王朝正朔以后,也積極吸取了前朝管理嶺南的有益經驗。

注釋:

①隋王朝對于嶺南的統(tǒng)一過程,可參見拙著《隋初恩威并用對嶺南的統(tǒng)一》,載于《韶關學院學報》2014年第9期。

[1][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M].北京:中華書局,2005.

[2][唐]魏征等撰.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3][清]汪森.粵西文載[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

[4][清]汪森.粵西叢載[M].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1983(影印版).

[5]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M].北京:中華書局,1963.

K241

A

1007-9106(2016)11-0131-04

陳小力(1989—),男,中共湖州市委黨校教師,安徽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2015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社會史、經濟史。

猜你喜歡
令狐王朝勢力
差科簿中的破除與蠲免——以《唐令狐鼠鼻等差科簿》為中心
UP!00后新勢力
A Changing Life
養(yǎng)心殿,帶你走進大清王朝的興衰沉浮
奇波利尼的王朝Saeco
批評新勢力 桫欏
批評新勢力 張定浩
聞項某被查二首
楊貴妃 王朝的女人
延風詩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