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二戰(zhàn)以來美國大學學生群體社會結(jié)構(gòu)特征及其變化*

2016-04-10 09:08康紹芳
山東高等教育 2016年2期
關(guān)鍵詞:族裔學位新生

康紹芳

(寧波大學 教師教育學院,浙江 寧波 315211)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在高等教育大規(guī)模擴張過程中,美國大學校園中學生作為“消費者”的觀念、作為“參與者”的權(quán)利意識已逐漸成為主導美國高校學生群體的新文化,這些變化趨勢對美國高等院校的性質(zhì)和功能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本文主要基于美國高等教育研究院(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以及美國教育統(tǒng)計中心(National Center of Education Statistics)等所做的縱向調(diào)查報告進行統(tǒng)計分析,以此來考察二戰(zhàn)以來美國大學學生群體在社會構(gòu)成、學習經(jīng)歷與教育成就、職業(yè)流動等方面所表現(xiàn)出的特征及變化趨勢。

一、學生社會構(gòu)成變化

二戰(zhàn)以來,美國高校學生在性別、族裔、父輩社會出身、宗教信仰等方面都發(fā)生了一系列變化,學生構(gòu)成所表現(xiàn)出的特征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美國高校新的校園文化氛圍。

(一)性別與族裔構(gòu)成

1947年高校女性注冊學生比例僅為29%,1979年達到50.9%,20世紀80年代以來,高校注冊學生在性別構(gòu)成上,女性入學比例持續(xù)上升,2007年已達到57.2%(見圖1)。[1]

20世紀70年代肯定性行動在高校實施以來,黑人高等教育入學比例顯著提高。1967年黑人的入學比例僅為13%,受肯定性行動計劃的影響,1975年黑人的入學率提高到20.4%。此后,黑人高等教育入學率增長迅速,2010年已達38.4%,同一時期白人的入學率為43.3%(見圖2)。[1]

圖1 1947—2007年美國授予學位高校注冊學生女性百分比變化

圖2 1967—2010年美國授予學位高校注冊學生族裔百分比變化

(二)家族第一代大學生

1971年,家族第一代大學生在美國四年制學院所有全日制新生中的比例是38.5%, 2005年,這一比例下降到15.9%。[2]6盡管如此,第一代大學生人口中,少數(shù)族裔學生依然居多,其中西班牙裔的比例是69.9%,非裔美國人占62.9%,印第安裔學生占44.8%,亞裔學生占42.5%。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各族裔內(nèi)部第一代大學生的人數(shù)比例都呈現(xiàn)下降趨勢。[2]10

家族第一代大學生高中畢業(yè)學校主要以公立高中為主。不僅如此,1975—2005年間,畢業(yè)于私立高中的第一代大學生比例還出現(xiàn)持續(xù)下降趨勢。1972年家族第一代大學生畢業(yè)于私立高中的比例為13%,2005年已下降到7.6%(見表1)。[3]53

表1 1972—2005年美國家族第一代大學生高中畢業(yè)院校比例變化

1971年,公立四年制學院第一代大學生比例占42.5%,私立院校占30.5%。近三十年來,公私立院校第一代大學生比例都在下降。截至2005年,公私立院校第一代大學生比例差額從1971年的12%降低到4.7%。[2]7

(三)學生父輩家庭收入

進入公私立大學學生父輩家庭平均收入普遍都高于全美平均水平。1971—2005年,進入私立大學學生父輩家庭收入從14,500美元增長到80,900美元(現(xiàn)值美元,current dollars),增幅達到458%。與全美平均收入水平相比(扣除通貨膨脹影響,inflation-adjusted),二者收入差額為27300,2005年這一差額擴大到35700美元。進入公立大學學生父輩家庭收入從12,600增長到71,100美元,增幅為464%。與全美平均收入水平相比,二者收入差額為17,800美元。2005年擴大到25,600美元。[3]42公立大學學生父輩家庭收入增長速度稍快于私立大學,二者收入差距呈現(xiàn)逐年縮小的趨勢。

(四)學生宗教信仰背景

1966—2005年間,美國高校大學一年級學生中,新教徒學生平均為47%左右,其中以浸禮會(Baptist)、衛(wèi)理公會(Methodist)、路德教(Lutheran)和長老會(Presbyterian)教徒為主,羅馬天主教徒平均為32%左右。與此同時,無宗教信仰的學生比例出現(xiàn)逐漸增長的趨勢,1966年僅有不到2%的學生無宗教信仰,2005年,這一數(shù)據(jù)達到17.4%(見圖3)。[4]

注:“其他”包括東正教、佛教、伊斯蘭教等宗教圖3 1966—2005年美國大學新生宗教信仰背景百分比分布

總體來看,二戰(zhàn)以來美國大學學生群體社會構(gòu)成中,女性、少數(shù)族裔、低社會經(jīng)濟地位學生群體接受高等教育機會增長顯著,學生宗教背景主要是以新教教徒為主,其中以浸禮會、衛(wèi)理公會、路德教和長老會教徒居多,但無宗教信仰的學生群體比例也出現(xiàn)逐年增長的趨勢。

二、學習經(jīng)歷與教育成就

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高校大學生在入學動機、就讀方式、主修專業(yè)興趣、攻讀最高學位計劃、學位獲得情況等方面發(fā)生了新的變化。美國大學生在學習經(jīng)歷和教育成就方面均表現(xiàn)出明顯的院校、性別、族裔等差異。

(一)入學動機變化

美國高等教育研究院(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聯(lián)合院校研究項目(The Cooperative Institutional Research Program, CIRP)所做的調(diào)查顯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大學生入學動機和價值觀發(fā)生了顯著變化,獲取經(jīng)濟回報或賺取更多的金錢成為主要動機。1967年,85.8%的學生入學動機是能夠過有意義的生活,2006年這一比例下降到46.3%;相反,1967年,有41.9%的學生入學動機是獲取經(jīng)濟回報,2006年,這一比例驟然上升到73.4%,并有繼續(xù)提高的趨勢(見圖4)。[4]

圖4 1966—2006年美國大學新生入學動機和價值觀百分比變化情況

在美國大學生入學動機和價值觀變化的影響下,學生大學學習的熱情也在減弱。2000年,高等教育研究院年度調(diào)查顯示,大學生的學習熱情逐年減弱。1985年,有26%的學生認為課堂無趣,2005年,這一比例上升到40.5%,這一現(xiàn)象在不同族裔、性別、社會出身的大學生群體中都存在。[5]戴維·里斯曼(David Riesman)說道:“多年來我反復聽到學生在抱怨無聊,我嘗試著與他們對話,鼓勵他們在課程學習中積極開拓個人興趣。但學生卻認為他們交納學費希望教授們提供更多的學業(yè)服務。與此同時,學生提交作業(yè)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卻都在下降”。[6]278-279

另外,大學生每周課外學習時間也出現(xiàn)減少趨向。1999年對東北部一所中等規(guī)模大學修習社會學課程的9000名本科生所進行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42.5%的學生將高等教育視為商品,認為支付費用就應該獲得學位。37.7%的學生每周課外學習時間低于5小時,有69.6%的學生每周課外學習時間只有10小時,甚至更少。[7]這一結(jié)果與高等教研究院1999年年度調(diào)查結(jié)果相似,有31.5%的學生每周最多花6小時時間進行課外學習。[8]

(二)就讀方式變化

1967年,80.5%的大學新生年齡在18歲,只有13.7%的學生年齡在19歲及以上,到了2006年,19歲及以上的大學新生增長到29.6%以上[4]9。伴隨非傳統(tǒng)學生群體的增長,美國大學學生就讀方式也發(fā)生了相應變化,非全日制學生比例越來越高。2011年美國教育統(tǒng)計中心數(shù)據(jù)顯示,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非全日制學生比例逐年增長,2000年已達到41.2%(見圖5),其中小區(qū)學院非全日制學生比例要更高一些。[1]據(jù)統(tǒng)計,1970—1992年小區(qū)學院非全日制注冊學生比例,1970年為49%,1992年達到65%。[9]43

(三)主修專業(yè)興趣變化

20世紀60年代末期以來,大學新生對博雅學科(liberal arts and sciences)的興趣持續(xù)下降,大批大學新生將學科專業(yè)興趣向商業(yè)領(lǐng)域轉(zhuǎn)移。[10]

1966年以來,美國大學新生專業(yè)興趣意向比例較高的學科領(lǐng)域主要有商業(yè)、教育、工程學、專業(yè)保健等。20世紀80年代,學生對專業(yè)興趣意向變化浮動比較大,對商業(yè)的興趣急劇增長。如,1984年選修商業(yè)的學生比例高達26.4%,對教育的興趣則出現(xiàn)明顯下降的趨勢,對專業(yè)保健領(lǐng)域的興趣明顯上漲,20世紀90年代中期甚至一度超過對商業(yè)類學科的興趣(見圖6)。[4]

圖5 1959—2000年美國高校全日制學生與非全日制學生百分比變化

注:1984年專業(yè)保健細分為:建筑與城市設(shè)計、家政、保健技術(shù)、圖書與檔案科學、護理、藥品、公共衛(wèi)生等。2005年資料不包含兩年制學院。圖6 1966—2005年大學新生主修專業(yè)(major)興趣意向百分比變化

從家族第一代大學生角度看,其專業(yè)興趣意向也主要集中在商業(yè)、教育、工程、專業(yè)保健等學科領(lǐng)域,但同時也表現(xiàn)出一些差異,家族第一代大學生對教育類專業(yè)領(lǐng)域興趣要稍高于平均水平。如,1974年所有被調(diào)查大學新生中,對教育類專業(yè)領(lǐng)域興趣比例為10.5%。[11]451975年還要略低于這一水平。但1975年家族第一代大學生對教育專業(yè)領(lǐng)域的興趣意向卻出現(xiàn)上升跡象,達到13.4%(見表2)。[12]59

從少數(shù)族裔群體尤其是黑人大學生方面看,20世紀70年代初,黑人大學生對商業(yè)企業(yè)管理、教育等專業(yè)領(lǐng)域興趣也比較高。但到2000年以后,黑人大學生在專業(yè)興趣上向?qū)I(yè)保健類學科領(lǐng)域轉(zhuǎn)移,選擇生物學、心理學、護理、醫(yī)學等學科專業(yè)的黑人大學生比例出現(xiàn)上升勢頭(見表3)。[13]16

表2 1975—2005年美國家族第一代大學生專業(yè)興趣取向變化

表3 1971—2004年黑人新生主要專業(yè)分布變化

(四)攻讀最高學位計劃

高等教育研究院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1966—1994年間,平均只有18%左右的學生計劃獲取副學士學位。大部分大學新生攻讀最高學位計劃或意向是學士學位。兩年制學院和四年制學院學生之間并沒有顯著差異。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兩年制學院大學新生攻讀學士學位計劃的人數(shù)逐漸超過四年制學院學生。1984年兩年制學院大學新生中,計劃攻讀學士學位的人數(shù)比例達到43.2%,同年,四年制學院僅有36.3%(見圖7)。[4]

從性別角度看,1966—1996年間,女性攻讀學位的興趣逐漸超過男性,1966年,只有40.3%的女性大學生希望獲得碩士學位,男性的比例是58.4%;1996年,女性大學生攻讀碩士學位的比例提高到67.7%,男性則是65.3%。[14]117

圖7 1966—1994年美國高校大學新生攻讀最高學位計劃百分比變化

(五)學位獲得情況

美國高等教育研究院于2005年針對1994年入學的新生本科學位獲得情況進行了一項縱向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從不同類型院校角度看,美國高等院校學生四年內(nèi)能夠獲得本科學位的平均比例為36.3%。公立大學學生四年內(nèi)獲得本科學位的比率僅為28.1%,公立四年制學院為24.3%,在所有類型院校中學位獲得率最低(見表4)。[15]5

從性別角度看,男性四年內(nèi)獲得本科學位的比例為32.6%,女性為39.7%(見表5)。[15]7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高等教育注冊學生女性比例的大幅增長,女性完成并獲得大學學位方面的能力也表現(xiàn)出超過男性的趨勢。

從族裔差異看,白人學生四年內(nèi)獲得本科學位的比例為37.9%,亞裔學生為38.8%,非裔、墨西哥裔、印第安裔等學生平均在21%(見表6)。[15]8亞裔學生和白人學生四年內(nèi)獲得本科學位的比例明顯高于其他少數(shù)族裔學生。

表4 4~6年內(nèi)獲得本科學位比例(院校差異)

表5 4~6年內(nèi)獲得本科學位比例(性別差異)

表6 4~6年內(nèi)獲得本科學位比例(族裔差異)

三、職業(yè)流向變化

1968—1975年,美國大學生職業(yè)流動最顯著的變化是對教師職業(yè)興趣呈現(xiàn)逐年下降趨勢,從23.5%下降到僅6.5%。與此同時,大學生對與健康保健有關(guān)的職業(yè)興趣出現(xiàn)增長趨勢,如外科醫(yī)生(增長60%)、護理(增長75%)。[14]128

高等教育研究院所做的調(diào)查結(jié)果也顯示,1966年大學新生中將中小學教師作為未來職業(yè)的學生比例高達21.7%。[16]201984年這一比例驟然下降到5.5%(見圖8)。[17]50其中,對中學教師職業(yè)興趣下降更為顯著。與此同時,選擇商業(yè)和工程領(lǐng)域職業(yè)的學生比例都有不同程度上升,如1984年選擇商業(yè)的學生比例為18.2%,工程類為10.4%(見圖9)[17]50。

家族第一代大學生在職業(yè)流向上也表現(xiàn)出類似趨勢,但對中小學教師職業(yè)的興趣依然高于平均水平。如1974年大學新生選擇中小學教師職業(yè)的比例為7.7%[11]44,而家族第一代大學生1976年的比例為12.4%。[12]59

從族裔差異看,1971—2004年黑人大學生在職業(yè)選擇取向變化方面,選擇從事中小學教師職業(yè)的學生減少了一半以上,從事社會工作的學生比例下降了85%,選擇從事醫(yī)生職業(yè)的學生則從5%增長到10%(見圖10)。[13]

注:2005年資料不包含兩年制學院,資料主要以授予學士學位院校為主圖8 1966—2005年美國大學新生主要職業(yè)流向百分比變化

圖9 1966—2005年美國大學新生對中小學教師職業(yè)興趣百分比變化

圖10 1971—2004年黑人大學新生職業(yè)流向百分比變化

自二戰(zhàn)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jīng)濟主義和效率至上成為主導美國高校學生群體的新文化,美國大學生在生源構(gòu)成、學習經(jīng)歷、職業(yè)流向方面呈現(xiàn)出新的特點。在學生構(gòu)成方面,女性、少數(shù)族裔、低社會經(jīng)濟地位學生比例越來越高。學生宗教背景主要是以新教教徒為主,其中以浸禮會、衛(wèi)理公會、路德教和長老會教徒居多,但無宗教信仰的學生群體比例也出現(xiàn)逐年增長的趨勢。在學習經(jīng)歷與教育背景方面,美國大學生在入學動機、攻讀學位、專業(yè)選擇、職業(yè)流向中表現(xiàn)出明顯的市場化傾向,學生對社會身份和階層分化的敏感度逐漸下降,將入學學習作為一種基于經(jīng)濟回報的市場選擇過程,淡化了其中的社會身份背景差異。因此,市場與經(jīng)濟領(lǐng)域的話語正在重構(gòu)高等院校的屬性,高等教育當前重要的使命之一即是維持個體在勞動市場中的競爭力,而對家庭、小區(qū)和民主社會的道德和倫理責任被邊緣化。

經(jīng)濟主義和效率至上的美國高校文化中,美國大學生越來越傾向于學習技術(shù)性的、實用的、與勞動力市場相關(guān)的知識。面向市場和客戶的高等教育,越來越重視業(yè)績和績效。學生和教師形成了一種新的關(guān)系:消費者與服務者,市場與高等教育之間的界限逐漸被消解。[18]高校在市場競爭中,除了要依賴自身聲望(reputation)外,還要通過服務業(yè)績(performance)滿足“客戶”的需求,并爭取更多的生源。在市場競爭中高等教育內(nèi)部不斷分化,并形成馬太效應,那些學術(shù)聲望較高和財政經(jīng)費居多的大學從中受益最多。激烈的市場競爭促使高校不斷滿足學生和家長的各種需求,高等教育服務社會的功能也不斷被強化。[19]

高等教育社會服務功能突顯的同時,也引起了高等教育界的反思。大學是否應該著眼于內(nèi)部并致力于符合自身利益的教學和科研,應該只是間接地通過發(fā)展基礎(chǔ)知識和培養(yǎng)人才來使社會受益?還是應該對社會新的需求做出積極的響應? 哈佛大學前校長博克認為大學應走出象牙塔,積極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20]弗萊克斯納卻認為大學不是風向標,不能流行什么就迎合什么,大學應不斷滿足社會的需求,而不是它的欲望。[21]

戴維·里斯曼認為,美國高等教育陷入了滿足學生“需求”與“欲望”之間的矛盾中,為了提高競爭力,高校紛紛趨向于迎合學生欲望,而學生將自己視為其教育的消極生產(chǎn)者,這無形中會對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埋下隱患(Riesman, David., Webster, David. 1998)。[6]xviii學生消費者的欲望大多建立在個人需要和偏好的基礎(chǔ)上,大學不斷迎合其欲望,這種轉(zhuǎn)變對高等教育本身的歷史屬性和價值取向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22]克拉克·克爾不無擔憂地指出:“今天,在很多國家高等教育的教師中間,失去的樂園是一個共同的主題。有人說,大學從來沒有經(jīng)歷過這么大的變革,它曾經(jīng)是一個自由和獨立的知識分子團體,而且經(jīng)過很多世紀的變遷,保持下來?,F(xiàn)在它面臨著一個它的自由將被嚴重削減的未來”。[23]

注:

①聯(lián)合院校研究項目是針對全美高等教育系統(tǒng)的縱向研究項目,由教育理事會(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于1966年創(chuàng)建,是目前美國規(guī)模最大、歷時時間最長的高等教育實證研究項目。截至2005年,該項目調(diào)查范圍涵蓋1800所院校、1200萬學生、35萬教師。為了擴大這些資料在研究和培訓中的作用,1973年聯(lián)合院校研究項目進行了組織調(diào)整,合并到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育研究生院。該項目的年度調(diào)查現(xiàn)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高等教育研究院(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管理。高等教育研究院是下設(shè)于教育研究生院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信息研究中心(Information Studies at the California University, Los Angeles)的交叉學科研究機構(gòu)。

參考文獻:

[1]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NCES). Condition of Education[R]. 2011. Table198: Total fall enrollment in degree-granting institutions, by attendance status, sex of student, and control of institution: Selected years, 1947 through 2010.

[2]SAENZ V B, HURTADO S, BARRERA D, et al. First in My Family: A Profile of First-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 at Four-Year Institutions Since 1971[M]. Los Angeles: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UCLA. 2007.

[3]ASTIN A W, OSEGUERA L, SAX L J, et al. The American Freshman: Thirty-five Years Trends[M]. Los Angeles: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UCLA. 2002.

[4]ASTIN A W, SAX L J, PRYOR J H, et al. The American Freshman: National Norms for Fall 1966—2005[R]. Los Angeles: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UCLA. 1966, 1974, 1984, 1994, 2005.

[5]PRYOR J H, HURTADO S, SAENZ V B, et al. The American Freshman: National Norms for Fall 2005[R]. Los Angeles: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UCLA. 2005 .

[6]RIESMAN D, WEBSTER D. On Higher Education:The Academic Enterprise in an Era of Rising Student Consumerism[M]. New Jersey: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98.

[7]DELUCCHI M, KORGEN K. “We’re the Customer-We Pay the Tuition”: Student Consumerism among Undergraduate Sociology Majors[J]. Teaching Sociology, 2002, (1):100-107.

[8]SAX L J, ASTIN A W, KORN W S, et al. The American Freshman: National Norms for Fall 1999[R]. Los Angeles: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UCLA. 1999.

[9]COHEN A M, BRAWER F B. The American Community College[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1996.

[10]ASTIN A W. The Changing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al Policy and Practice[J]. Higher Education, 1991, (2):129-143.

[11]ASTIN A W, KING M R, LIGHT J M. The American Freshman: National Norms for Fall 1974[R]. Los Angeles: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UCLA. 1974.

[12]SAENZ V B, HURTADO S, BARRERA D, et al. First in My Family: A Profile of First-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 at Four-Year Institutions Since 1971[M]. Los Angeles: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UCLA. 2007:59.

[13]ALLEN W R, JAYAKUMAR U M, GRIFFIN K A, et al. Black Undergraduate From Bakke to Grutter: Freshman Status, Trends, and Prospects, 1971-2004[M]. Los Angeles: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UCLA. 2005:17-18.

[14]ASTIN A W. The Changing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 Thirty-Year Trends, 1966-1996. The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J]. 1998, Volume 21, Number 2:115-135.

[15]ASTIN A W, OSEGUERA L. Degree Attainment Rates At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M]. Los Angeles: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UCLA. 2005.

[16]ASTIN A W, PANOS R J, GREAGER J A. The American Freshman: National Norms for Fall 1966[R]. Los Angeles: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UCLA. 1966.

[17]ASTIN A W, GREEN K C, KORN W S, et al. The American Freshman: National Norms for Fall 1984[R]. Los Angeles: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UCLA. 1984.

[18]DELUCCHI M, SMITH W L. A Postmodern Explanation of Student Consumerism in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Sociology[J], 1997, (4):322-327.

[19]KNAPP J C, SIEGEL D J. The Business of Higher Education[M]. Praeger Publishers, 2009:89.

[20]德里克·博克. 走出象牙塔:現(xiàn)代大學的社會責任[M]. 徐小洲,陳軍,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38-339.

[21]亞伯拉罕·弗萊克斯納. 現(xiàn)代大學論——英美德大學研究[M].徐輝,陳曉菲,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

[22]HARRIS M S. The Escalation of Consumerism in Higher Education[M]// Knapp, John C., Siegel, D J. The Business of Higher Education. Praeger Publishers, 2009: 94.

[23]克拉克·克爾. 高等教育不能回避歷史:21世紀的問題[M]. 王承緒,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72.

猜你喜歡
族裔學位新生
重獲新生 庇佑
“英國多族裔未來”理念:緣起、困境及其理論啟示
族裔性的空間建構(gòu):《拉羅斯》的敘事策略
『博士后』是一種學位嗎?
英國大學本科一等學位含金量遭質(zhì)疑
堅守,讓百年非遺煥新生
俄羅斯兒童教育:超80%入園率與供不應求的學位
國內(nèi)ERP研究現(xiàn)狀——基于學位論文的統(tǒng)計分析
新生娃萌萌噠
祖籍國與離散族裔的關(guān)系:比較與理論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