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少年兒童研究中心 陸非文
跨越代溝,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 上海市少年兒童研究中心 陸非文
家庭,是由血緣聯(lián)系而成的社會基本團體,是構成社會的細胞。家庭中的親子關系不僅影響著整個家庭的氣氛,而且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和發(fā)展。親子關系如何,直接影響著家庭教育的效果, 影響著孩子的身心發(fā)展, 影響著孩子將來各種人際關系的處理方式, 影響著孩子良好人格特征的形成及社會化過程的順利進行。
然而,在許多家庭中,由于親子關系處理不當,兩代人之間的心理沖突越來越頻繁,干擾了家庭的穩(wěn)定與幸福,阻礙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因此,親子關系一直是家庭教育領域的一個熱點話題。
1.家庭結構變化,親子互動發(fā)生改變
中國的社會變遷帶來了家庭結構的巨大改變。當前,由父母和孩子組成的三口之家是城市獨生子女家庭的典型模式,與非獨生子女的核心家庭和幾代同堂的主干家庭相比,其具有最基本、最簡單及無重復的特點。親子互動成為孩子在家庭中與他人交往的唯一方式,加重了相互之間的心理依戀。一方面,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所投入的經濟和精力過大,這很自然就給孩子造成一定的壓力。另一方面,孩子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得到了強化,在一定程序上影響了孩子正確的角色認識,使其難以接受父母的正面教育,也影響了親子關系的和諧。
2.教育方式不同,親子關系影響顯著
據調查研究,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對親子關系的影響有顯著差異,主要分為以下五種家庭教育方式。采取“民主”方式的父母,注重言傳身教,把嚴格要求與尊重孩子相結合,注意了解自己孩子的身心變化及發(fā)展特點, 能正確評價孩子。這類家長往往能得到孩子的尊重和熱愛,這種家庭也易建立親密健康的親子關系。采用“專制”方式的父母,往往忽視子女的獨立意識,把孩子視為自己的私有財產或附屬品,要孩子絕對服從自己。這類家長往往采取訓斥、打罵的方式,會使孩子的心靈遭受創(chuàng)傷,為孩子的不健康發(fā)展及不協(xié)調的親子關系埋下禍根。采取“放任自流”方式的父母, 往往以自我為中心, 重視自己的需求, 不考慮孩子的個性特點,對孩子缺少愛心、缺乏理解。這樣的家庭會使孩子較早對父母產生負性評價和反叛行為。采取“過度保護”方式的父母,過分擔心、過分干涉孩子的一切,不給孩子自由, 不相信孩子的能力。這樣的家庭會導致孩子只知道向父母索取,滋生任性、自私、利己的惡習。采取“望子成龍”方式的父母,他們無視孩子的實際能力, 對孩子的期望值太高。這樣會導致孩子產生反抗心理,對自己喪失信心,造成親子關系緊張。
3.社會轉型擴大,親子代際沖突加劇
社會轉型擴大了兩代人的差距,導致了代際沖突的加劇。在任何社會中,新老兩代人由于年齡、經歷、歷史條件、看問題的角度等有所不同,都必然會在價值觀念、生活態(tài)度、行為方式、審美情趣等方面表現出一定的差異。兩代人在身心發(fā)展上處于不同階段,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 其獨立性、自我意識逐步增強,他們漸漸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而父母已進入發(fā)展的中年期, 已形成基本固定的行為模式和審美標準, 并且難以改變這些模式和標準。兩代人的社會地位和家庭責任也有區(qū)別,父母除了工作外, 對家庭、對孩子要負全部責任,他們需全面地考慮問題,處處謹小慎微,營造家庭的幸福。子女卻精力充沛、朝氣蓬勃, 除了學習之外,再無需要操心之事。兩代人社會角色的不同,生活的目標不同, 雙方感到彼此不易溝通、理解, 難以體會對方的思想感情和興趣愛好, 代際鴻溝隨即產生。
1.了解孩子,營造和諧健康的家庭環(huán)境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完整的世界,有其獨特的個性特征。孩子逐漸長大,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有自己的內心世界、獨立的意向,父母要設身處地用孩子的眼光去觀察問題、思考問題,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從而和孩子作有效溝通。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也不會有真正的愛和溝通,沒有溝通也就沒有教育。因此,父母要騰出時間、花費精力,想方設法去了解孩子,要與孩子共同參加一些互動活動,如旅游、運動、游戲等。在活動中,孩子自然而然地把他們的所思所想說出來、表現出來,父母只有關注到孩子的思想,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同齡好友,理解他們的內心煩惱,才能為他們營造一個和諧健康的家庭環(huán)境。
2.尊重孩子,傾聽并接納孩子的感受
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沒有尊重就沒有人格的平等。只有尊重孩子,父母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靈,親子之間才可能有愉快的溝通。在與孩子溝通時,我們首先要學會傾聽,除了專注地用耳朵聽孩子訴說,還需要用眼睛觀察孩子的肢體語言、臉部表情、手勢等。其次,父母要用自己的心去體會孩子的感受并接納他們的感受。孩子的感受和其行為有直接的聯(lián)系,感受沒有對錯之分,所有的感受都是可以被接納的,但某些行為必須受到限制。父母往往看到的是孩子的行為,卻忽略了孩子行為背后的感受。也許父母不一定贊同孩子的行為,但可以先接受他們的情感,這樣就縮小了親子之間的距離,當孩子看到父母的真誠,才會讓父母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通過這樣的溝通,孩子的感受被接納了,才能啟發(fā)孩子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3.欣賞孩子,適度調整對孩子的期望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會有各種各樣的不足,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父母要學會智慧地欣賞孩子,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給孩子無形的動力,使孩子能夠在積極的暗示中自信快樂地成長。而如今,對孩子的過高期望是我國許多父母的主要情結,這成為親子關系不和諧的原因之一。父母應對孩子持有適度的期望值,過高過低的期望都不利于良好親子關系的建立。應從社會客觀需要和孩子的自身愿望、興趣與能力出發(fā),培養(yǎng)孩子對學習的熱愛,幫助孩子學會學習,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并能正確對待學習中的成功與失敗。成功時,及時給予肯定支持,進一步提出新的要求;失敗時,多鼓勵和安慰,幫助孩子盡快擺脫消極情緒,分析失敗的原因,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切忌一味指責或放任自流,要讓孩子知道父母永遠是孩子戰(zhàn)勝挫折的堅強后盾,是孩子前進路上的有力支持者。
4.相信孩子,給孩子自己做主的權利
每個孩子都是一顆花的種子,只不過每個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開始就會很燦爛地綻放;有的花,需要漫長的等待。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作為父母,要相信孩子,靜等花開。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要適當地給孩子自己做主的權利。其實,只要父母愿意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往往都能做得很好。孩子的自理能力,往往比父母想象的更強。如在不影響飲食均衡的情況下,讓孩子自己選擇吃什么。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自己決定穿什么衣服,不根據父母喜好而不顧孩子的感受。孩子在玩游戲時,其實并不想讓成人教給他們游戲規(guī)則,更愿意自己決定游戲的方式,并體驗其中的樂趣。在學習上,讓孩子自己確定學習目標,制定計劃,并能自我監(jiān)督,自我評價。這樣做可以極大滿足孩子的自主意識,幫助他們成為一個有主見的人。
(本欄責任編輯 元 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