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克金
摘 要:陸九淵的“頓悟”教育思想在理論上以心學為思想基礎(chǔ),認為“心即理”。在教學實踐中強調(diào)學生的主體地位,主張學生自立、自得、自省、自克、自反,在學習時應志于本、不拘末、大膽質(zhì)疑、暫且存疑等。
關(guān)鍵詞:頓悟 教學思想 角色分工
一、心學思想與“頓悟”
陸九淵(1139-1193)字子靜,號存齋,江西省撫州金溪人,南宋理學家,心學創(chuàng)始人。因一生思想最成熟、最重要的活動時期為晚年的象山(位于今江西省貴溪市)講學階段,人稱象山先生。
理學是對傳統(tǒng)儒學的繼承和發(fā)展,俗稱“新儒學”。南宋理學在認識“心”、“性”與“理”的關(guān)系上產(chǎn)生了兩種分歧。一種認為“性即理”,一種認為“心即理”。前者以朱熹為代表,后者以陸九淵為代表。朱熹認為人的本性(主要內(nèi)容是仁、義、禮、智、信)即為天理,而陸九淵認為人的本心就是天理,“心”的內(nèi)涵很復雜,相當于抽象的“我”這一概念,是指肉身與靈魂的統(tǒng)一體。朱熹的思想屬于客觀唯心主義,而陸九淵的思想屬于主觀唯心主義。朱熹所謂的“性”事實上應該是包含陸九淵所謂的“心”。只是朱熹對理的認識具體化為儒家的仁義道德并將之上升到天理的高度,而陸九淵對理的認識更抽象,他說:“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這種物我合一的心學思想被世人認為更趨于佛。
的確如此,通過考察陸九淵的論集,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與禪宗相似的語錄。比如,佛曰:菩提般若之知,世人本自有之。陸曰:此心此理,我固有之。佛曰: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陸曰: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佛曰:我注金剛。陸曰:六經(jīng)皆我注腳。佛曰:明心見性。陸曰:發(fā)明本心。佛曰:我就是佛,佛就是我。陸曰: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這樣的例句不勝枚舉,正因為如此,世人用佛家法門術(shù)語“頓悟”來概括陸九淵認知世界的思想。
佛教中“頓悟”是指通過正確的修行方法實現(xiàn)瞬間領(lǐng)悟佛法要領(lǐng)。陸九淵“發(fā)明本心”式的“頓悟”強調(diào)突破物欲的遮蔽,認清自己進而達到認知世界的境界。這種認知方式強調(diào)自我內(nèi)省,在處理內(nèi)與外、物與我的關(guān)系上主張由內(nèi)而外,由我而物,朱熹稱之為“上達而下學”。這和朱熹所強調(diào)的格物致知,由外而內(nèi),由物而我的“下學而上達”思想是有本質(zhì)區(qū)別的。反對陸九淵的人認為“頓悟”這種認知世界的方式流于虛幻空寂而不自知,用到教學上其可操控性太難把握。但現(xiàn)代心理學實驗已充分證明了“頓悟”“靈感”的科學性。
本文不贅述“頓悟”思想的利與弊,只從教育學視角討論“頓悟”式教學思想中教師與學生的角色關(guān)系及其對現(xiàn)代教育的啟示。
二、“頓悟”教學思想下學生的角色
在陸九淵的論集中,“自立”“自得”“自知”“自克”等字樣多次反復出現(xiàn),在他看來,人要認知世界,首要的是自身努力,所以他說:“圣賢道個‘自字,煞好?!睘槭裁茨??“心即理”的思想本質(zhì)上是個物我統(tǒng)一的認識論,在陸九淵看來,“道”與“我”是同在的,人是能夠自立自得的,正所謂:“道本自若,豈如以手取物,必有得于外而后為得哉?”“道不遠人,人自遠之耳?!薄叭手切胖庇聞偅钥梢粤π?,皆可以自得?!彼嬲]學生一定要認識到這點,要“自得、自成、自道,不倚師友載籍”。要充分相信自己:“汝耳自聰,目自明,事父自能孝,事兄自能弟,本無所缺,不必他求,在乎自立而已?!彼麑λ笥岩舱f:“請尊兄即今自立,正坐拱手,收拾精神,自作主宰,萬事皆備于我,有何欠闕?”對于孟子所謂的“人有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陸九淵很是贊同,認為“人孰無心?道不外索,患在戕賊之耳,放失之耳。古人教人不過存心、養(yǎng)心、求放心”。“道不在多言,學貴乎自得”。
要實現(xiàn)“自立”“自得”,得經(jīng)常自省自求,并將好的東西大而化之,這樣便能達到優(yōu)游之境。所以,他說:“人當先理會所以為人,深思痛省?!薄叭羰瞧降袑嵤?,則自然優(yōu)游寬裕,體脈自活矣?!薄白杂兄T己至于大而化之,其寬裕溫柔足以有容,發(fā)強剛毅足以有執(zhí),齋莊中正足以有敬,文理密察足以有別?!薄啊畠?yōu)而柔之,使自求之;厭而飫之,使自趨之,若江河之浸,膏澤之潤,此數(shù)語不可不熟味,于己于人,皆當如此。若能如此,靜處應事,讀書接人,皆當有益。”所以,下愚不肖之人,在他看來是“自棄而不自求”的結(jié)果。
光“自省”“自求”還不夠,還得“自知”“自克”。而要做到“自知”,就得時時反省,去弊防溺。正所謂:“諸子百家往往以圣賢自期,仁義道德自命,然其所以卒畔于皇極而不能自拔者,蓋蒙蔽而不自覺,陷溺而不自知耳。”他說“吾人皆無常師,周旋于群言淆亂之中,俯仰參求,雖自謂其理已明,安知非私見蔽說?”提醒世人要時刻不忘自省。陸九淵以少年和宅子的比喻提醒世人,如果人不自知,即使有再好的基礎(chǔ)也不能享其安和廣?!坝魅缟倌曜拥埽右还收?,棟宇宏麗,寢廟堂室,百爾器用,莫不備具。而其人乃不自知,不能自作主宰,不能泛掃堂室,修完墻屋,續(xù)先世之業(yè)而不替,而日與飲博者遨游市肆,雖不能不時時寢處于故宅,亦不復能享其安且廣者矣?!痹陉懢艤Y看來,人要知非去弊防溺不是做不到,除非該人自暴自棄?!坝薏恍ふ咧卧谟谖镉?,賢者之蔽在于意見,高下污潔雖不同,其為蔽理溺心而不得其正,則一也。然蔽溺在污下者往往易解,而患其安焉而不求解,自暴自棄者是也?!敝挥邢取白灾?,然后才能“自克”。正所謂“顧不能自知其非,則不知自克耳。”“不知其非,安能去非?不知其過,安能改過?自謂知非而不能去非,是不知非也;自謂知過而不能改過,是不知過也。真知非則無不能去,真知過則無不能改。人之患在不知其非、不知其過而已。所貴乎學者,在致其知,改其過。”自克還得注意不要被經(jīng)語所縛,而要保持思想自由,在他看來,那種“終日簸弄經(jīng)語以自傅益”的做法,是“真所謂侮圣言者矣”。
因此,陸九淵在回答“先生之學當自何處入?”時,只用了八個字——“切己自反,改過遷善”。
陸九淵認為,學習應把注意力集中在書本的精髓上,不必糾纏于細枝末節(jié)上,只要根本把握好了,自然能夠一通百通,正所謂“一是皆是,一明皆明”。他認為這樣讀書才可久可大,而且是一種簡易高效的讀書方法。他說:“學無二事,無二道,根本茍立,保養(yǎng)不替,自然日新。所謂可久可大者,不出簡易而已?!薄捌堄懈?,自能不懈怠不倦。與同志切磋,亦何患不進學?!彼心欠N重末輕本的讀書方法,指出如果本末倒置的話,終將本末俱失。如果血脈不明,只知沉溺于章句,那是無益的。他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于其端緒之知不至,悉精畢力求多于末,溝澮皆盈,涸可立待,要之其終,本末俱失。”他認為王安石之所以失敗,正是因為“獨其學不造本原,而悉精畢力于其末”。所以,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但常就本上理會,有本自然有末”。他自己也正是這樣做的——“某平日未嘗為流俗所攻,攻者卻是讀語錄精義者?!?
陸九淵甚至注意到了“本”的系統(tǒng)性、連續(xù)性、整體性,這是不可簡單粗暴地劃分的,他在回答伯敏所問性、才、心、情四者如何分別的問題時先指出,這樣的問題本身就是個重枝葉輕血脈的問題,并告誡他:“圣賢急于教人,故以情、以性、以心、以才說與人,如何泥得?若老兄與別人說,定是說如何樣是心,如何樣是性、情與才。如此分明說得好,劃地不干我事,須是血脈骨髓理會實處始得。凡讀書,皆如此?!?/p>
對待疑問,陸九淵鼓勵大膽質(zhì)疑,這樣才會不斷進步,所謂“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習過程中如果遇到了問題,不要急于苦思窮索,總想著一時去解決,不妨把疑問暫且擱置在那里,保持慣有的學習節(jié)奏,在你懂的東西多了后,原先的疑問將會不求自明,即頓悟。相反,如果一遇問題就急于求索答案,結(jié)果反而會自亂方寸。
三、“頓悟”教育思想下教師的角色定位
“頓悟”教育思想下教師的角色定位,筆者認為用“顧問”這個詞比較合適,因為教師重在關(guān)鍵之處以簡單準確的刺激點化學生,刺激學生“頓悟”的實現(xiàn),其他時間更多的是留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積累、領(lǐng)悟。
陸九淵首先肯定老師對學生的指導作用?!凹捌溆兄?,又患無真實師友,反相?;?,則為可惜耳?!痹谒磥?,學生若有志于學但無好的師友,困惑無人指導,那是很可惜的,甚至不能自省、自覺、自剝落?!叭酥?,負于血氣,其發(fā)露于五官者安得皆正?不得明師良友剖剝,如何得去其浮偽而歸于真實?又如何得能自省、自覺、自剝落?”
同時,陸九淵也鮮明地指出:“圣賢垂訓,師友切磋,但助鞭策耳。”在他看來,師友對學生而言只是起著輔助鞭策作用。
在具體指導學生上,陸九淵提倡就血脈上感移學生,就肯綮處點化。他說:“吾與人言,多就血脈上感移他。故人之聽之者易?!彼@種于關(guān)鍵之處來一“點”的顧問式教學,我們略舉一個關(guān)于“何為本心”的經(jīng)典案例。
楊簡在富陽為官時,恰逢陸九淵途經(jīng)富陽,楊簡慕名邀他到寓所,問陸九淵:“如何是本心?”這個問題楊簡已經(jīng)困惑20多年了,陸九淵一開始以孟子的“四端”來回答楊簡,可楊簡說那些他在孩提時代就知道了,但到現(xiàn)在還是不明白到底何為本心。正討論間,有一樁糾紛案告到縣衙,原來是一件關(guān)于“扇子”的訟案,楊簡聽完雙方的理由后,片刻便斷定了雙方的曲直。案子審完后,他又問陸九淵“如何是本心”。陸九淵因勢利導,對楊簡說:“今天你聽訟時,訴訟雙方,必有一是一非。你當時見得孰是孰非,即決定為誰是誰非,這不是本心又是什么呢?”楊簡聽后,急問陸九淵:“僅僅如此嗎?”陸九淵厲聲問道:“除此還有什么?”楊簡退下,拱坐達旦,終悟本心之旨,正式拜陸九淵為師。
在對待學規(guī)上,陸九淵并不提倡繁瑣嚴厲的學規(guī),而是不立學規(guī),提倡優(yōu)游之學。在他看來,只要抓住了本,其他都是水到渠成之事?!澳称綍r未嘗立學規(guī),但常就本上理會,有本自然有末。若全去末上理會,非惟無益?!?/p>
應該說,陸九淵的“頓悟”式教學思想和當今所提倡的“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開展素質(zhì)教育”等教學理念是相通的,仍具有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丁俊屏.陸九淵的教育思想及其現(xiàn)代價值[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綜合),2006(12).
[2]蔣國保.“性即理”與“心即理”本義辨析[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10).
[3]陸九淵.陸九淵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0.
[4]許書明,張樂樂.“頓悟”方法的理論基礎(chǔ)及其對語文教學的啟示[J].青島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4.◆(作者單位:江西師范高等??茖W校)
□責任編輯:劉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