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孫云飛
文言文中的官爵例說
——以高中必修教材(人教版)為例
河南 孫云飛
我國古代的官爵,因歷代建置不同,其間因襲變革、增加減少,情況十分復(fù)雜?,F(xiàn)例舉高中文言文中的官爵稱謂并加以闡釋。
1.晉侯、秦伯圍鄭。(《燭之武退秦師》)
“侯”“伯”,均為“爵位”?!抖Y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其在不同歷史時期,各國按國大小待遇不同,食封標準不同,權(quán)限亦不同。此處即指《禮記·王制》中的爵位。
2.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荊軻刺秦王》)
“庶子”,官名。掌管諸侯、卿大夫的庶子教育事務(wù)。戰(zhàn)國時期秦、魏等國的家臣也叫庶子?!爸惺印保倜?。指戰(zhàn)國時國君、太子、相國的侍從之臣,秦、漢為太子侍從官,后惟元代有此官。此處指國君的侍從之臣。
3.諸郎中執(zhí)兵,皆陳殿下……(《荊軻刺秦王》)
“郎中”,官名。始置于戰(zhàn)國,秦漢沿置,掌管門戶、車騎等事,內(nèi)充侍衛(wèi),外從作戰(zhàn);晉至南北朝為尚書曹司的長官,隋唐以后,六部均設(shè)置郎中,分管部內(nèi)各司政務(wù);宋代以后專指對醫(yī)生的稱呼。此處指宮廷的侍衛(wèi)。
4.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鴻門宴》)
“司馬”,官名。西周設(shè)置,與司徒、司空并稱“三有司”。掌管軍政和軍賦,職權(quán)大小不定。春秋時,諸侯多設(shè)置,楚有大司馬、左右司馬;漢武帝時,罷太尉,設(shè)大司馬;從隋代開始,不再設(shè)大司馬,以“兵部尚書”代之;唐時州刺史的副官也稱“司馬”,不過已成閑職,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馬”。此處指掌管軍政、軍賦的官員。
5.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鴻門宴》)
“尹”,官的統(tǒng)稱。如令尹(楚國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最高官銜,是掌握政治事務(wù),發(fā)號施令的最高官。其執(zhí)掌一國之國柄,身處上位,以率下民,對內(nèi)主持國事,對外主持戰(zhàn)爭,總攬軍政大權(quán)于一身)、府尹、京兆尹等。商代后期管理國(家)務(wù)的臣仆稱“臣”“宰”“尹”等。此處指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官名,有左、右尹,位次于令尹。
6.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鴻門宴》)
“都尉”,官名。秦漢時代重要的中高級武官名。戰(zhàn)國時趙國將軍以下依次為國尉、都尉;秦與漢初每郡有郡尉,輔助太守主管軍事;景帝時改名為都尉。西漢有負責京畿安全的關(guān)都尉,掌管邊郡與田地的農(nóng)都尉,管理歸附各族的屬國都尉;也有與武事無關(guān),掌皇帝所乘車輛的奉車都尉,掌副車馬匹的駙馬都尉,掌樂府的協(xié)律都尉等。此處指中高級武官。
7.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廉頗藺相如列傳》)
“宦者令”,官名?;鹿賰?nèi)侍的主管。戰(zhàn)國時已置,秦、西漢均置,為少府屬官,掌管宮中的宦者,東漢撤。此處指掌管宦官的頭目。
“舍人”,官名。最早見于《周禮·地官·舍人》,后世以為帝王左右親近之官;秦漢有太子舍人,為太子屬官;魏晉以后有中書通事舍人,掌傳宣詔命;隋唐又置起居舍人,掌修記言之史。又置通事舍人,掌朝見引納;明清內(nèi)閣中書科設(shè)中書舍人,掌書寫誥敕;至清廢。各代舍人職權(quán)大小不一樣。宋元后顯貴子弟也稱為舍人。此處指貴族的侍從賓客。
8.拜相如為上大夫。(《廉頗藺相如列傳》)
“大夫”,官階、爵位名。周代在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等,各等中又分上、中、下三級?!按蠓颉钡角貪h以后亦為中央要職,根據(jù)職權(quán)不同可分為御史大夫、諫議大夫、中大夫、光祿大夫等,至唐宋有御史大夫及諫議大夫等,至明清廢。
“上大夫”,官階、爵位名。戰(zhàn)國時,官爵可分為卿和大夫兩級。卿有上卿、亞卿之分;大夫有長大夫、上大夫、中大夫等。此處指大夫中的中等爵位。
9.秦御史前書曰……(《廉頗藺相如列傳》)
“御史”,官名。東周列國皆設(shè)置的官階,為國君親近之職,掌文書及記事;秦置御史大夫,職副丞相,位甚尊,并以御史監(jiān)郡,遂有彈劾糾察之權(quán);漢以后,御史職銜累有變化,職責則專司糾彈,而文書記事歸太史掌管。此處指掌文書及記事的官吏。
10.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
“卿”,官階、爵位名。周代已有官制,天子及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等。秦漢三公以下設(shè)九卿,為中央政府各部行政長官。此處指卿爵位中最高的一級。
11.少以父任,兄弟并為郎。(《蘇武傳》)
“郎”,官名。戰(zhàn)國、秦漢時帝王侍從官的通稱,有侍郎、議郎、郎中等;東漢以后為中央官署的高級官員,有尚書郎、侍郎、郎中、員外郎等。又指文散官的通稱,有朝議郎、通直郎等。此處指皇帝的侍從官。
12.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jié)送匈奴使留在漢者。(《蘇武傳》)
“中郎將”,官名。漢朝武官的級別,分將軍、中郎將、校尉三級。由于將軍一職并不常置,有戰(zhàn)事時才冠以統(tǒng)兵者“將軍”之稱,所以平時一般武官所能獲得的最高官職為中郎將,掌管皇家衛(wèi)隊,屬光祿勛管轄;三國時期,有軍功者越來越多,被封為將軍者也越來越多,中郎將反而成為了中下級軍官的職位;宋初中郎將曾用為虛銜,后廢。此處指皇家衛(wèi)隊長官。
13.初,武與李陵俱為侍中。(《蘇武傳》)
“侍中”,官名。是秦漢時少府(九卿之一)屬下官群中,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職;西漢初年又為正規(guī)官職外的加官之一,掌管皇帝的車、轎、衣服、器物等,也會參與朝事。此官因身居君側(cè),常備顧問應(yīng)對,地位漸趨貴重。漢武帝時,多由名儒或貴戚子弟擔任;魏晉以后,侍中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唐宋該職得以沿置,元后廢。此處指貴戚子弟出身的侍從。
14.順帝初,再轉(zhuǎn)復(fù)為太史令。(《張衡傳》)
“太史令”,官名。為史官之長,管修史及天文歷法等。秦設(shè)太史令,漢代太史令為太常(九卿之一,掌管禮樂郊廟社稷事宜)之屬官,掌管天文歷法;隋改稱太史監(jiān),唐改稱太史局,宋代有太史局、司天監(jiān)、天文院等名稱,遼稱司天監(jiān),金稱司天臺,元代改稱為太史院,明、清兩代均稱欽天監(jiān)。此處指掌管天文歷法的官職。
15.永和初,出為河間相。(《張衡傳》)
“相”,官名。指輔佐君主掌管國事的最高長官,亦稱宰相、丞相、相國。春秋末,齊景公置左右相,相為官名始此;戰(zhàn)國時或稱相邦(漢人改“邦”為“國”);漢、魏在諸王之國設(shè)相,職同郡太守,僅名稱不同;晉改國相為內(nèi)史。此處指輔佐諸侯王,管理政事的官員。
16.還家十余日,縣令遣媒來。(《孔雀東南飛》)
“縣令”,官名。指縣級地方行政長官,又指中央或地方主管某個方面的官員。此處指縣級地方行政長官。
17.遣丞為媒人,主簿通語言。直說太守家,有此令郎君。(《孔雀東南飛》)
“丞”,官名。古代輔佐帝王的最高官吏,后指各級長官的副職。此處指縣級副職。
“主簿”,官名。是各級主官屬下掌管文書的佐吏。魏晉以前,主簿官職廣泛存在于各級官署中;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與地方政府的事務(wù)官,重要性降低。此處指太守的佐官。
“太守”,官名,又叫“郡守”。戰(zhàn)國至秦郡長官的尊稱;漢景帝時更名為太守,為一郡的最高行政長官;南北朝時,新增州漸多,郡之轄境縮小,郡守權(quán)為州刺史所奪,州郡區(qū)別不大;隋初遂存州廢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別稱;明清則專稱知府。此處指郡長官。
18.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陳情表》)
“刺史”,官名。漢武帝始置,漢以后,刺史與太守稱謂多有交叉;宋官制另有刺史,作為虛銜,任者并不赴任;元以后刺史之名廢,清人用作知州的別稱。此處指州(益州)的最高行政長官。
19.尋蒙國恩,除臣洗馬。(《陳情表》)
“洗馬”,官名,亦作“先馬”或“冼馬”。秦始置。秦漢時為太子的侍從官,出行時為前導(dǎo),故名。南朝梁、陳均由士族任之,北齊稱典經(jīng)坊洗馬,隋改名為司經(jīng)局洗馬,唐代沿稱,僅唐高宗時一度改稱司經(jīng)大夫,其職仍為專掌書籍。清代雖不設(shè)太子官屬,仍保存洗馬官名,為從五品官,實僅為翰林官遷轉(zhuǎn)階梯,清末廢。此處是指輔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員。
20.都督閻公之雅望。(《滕王閣序》)
“都督”,官名,是中國古代軍事長官的一種。東漢光武帝建武初年,因為征伐四方,乃于出征時暫時設(shè)置督軍御史,以監(jiān)督諸軍,事成回師后則罷官。漢末三國時形成軍事職稱,魏晉時發(fā)展成為中央或地方軍事領(lǐng)導(dǎo)長官,其后發(fā)展成為地方軍事長官,明以后成為中央軍事長官。民國初年各省也設(shè)有都督,兼管民政。此處指地方軍事長官。
21.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師說》)
“士大夫”,官名,古代有聲望的知識分子和官吏的統(tǒng)稱。他們既是國家政治的直接參與者,同時又是社會上層文化、藝術(shù)的創(chuàng)造者、傳承者。此處泛指有聲望、地位的官吏。
(作者單位:河南省沁陽永威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