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莉
[摘要]本文基于真實案例分析,從現(xiàn)代交際禮儀視角提出新聞記者在采訪提問過程中,應當遵守尊重、寬容、適度等基本的交際禮儀原則,讓采訪提問實現(xiàn)效益最大化。
[關鍵詞]新聞禮儀 采訪提問 交際禮儀 尊重 寬容 適度
[中圖分類號]C9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4-0084-02
從雙向互動的角度出發(fā),記者的采訪活動可以看作一種特殊的交際活動。交際活動離不開一種有效的“潤滑劑”,就是交際禮儀。它是在社會交往活動中為人們所共同認可并共同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和準則,其本質(zhì)是通過某些規(guī)范化的行為表示人與人之間的真誠、尊重、友好、體諒等情感交流與表達,用以調(diào)節(jié)和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聯(lián)系。作為一種特殊的交際活動,記者與采訪對象的互動效果影響著采訪目標能否實現(xiàn)。而提問是記者采訪活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實現(xiàn)記者與采訪對象有效溝通的一種“工具”,更是決定采訪目標能否實現(xiàn)的關鍵要素。恰當?shù)奶釂柲軌虼偈箤Ψ剿伎?,?guī)范對方言路,決定交談方向,提高交談質(zhì)量,反之就會出現(xiàn)溝通“堵塞”。記者在采訪提問中如果懂得交際禮儀原則并運用到提問中去,既有助于采訪目標的順利實現(xiàn),也能夠展現(xiàn)良好的職業(yè)形象。
一、一個真實案例留給我們的思考
2010年冬奧會上,周洋勇奪女子短道速滑1500米金牌。賽后周洋說:“拿了金牌以后會改變很多,更有信心,也可以讓我爸我媽生活得更好一點?!笔潞竽趁襟w赴周洋家中采訪周洋父母,因記者一再追問“是不是培養(yǎng)周洋就是為了改變他們夫妻倆的生活”而讓周洋的母親不禁失聲痛哭。
當時,一位男記者首先發(fā)問:“周洋的獲獎感言,很多網(wǎng)友都說是說得最棒的?!彪S后就開始了逼問:“周洋說能讓父母生活得更好一些,對于她的這句話,您有什么感想?”周洋母親一開始并沒有理解記者的意思,她微笑著回答道:“這個吧,我姑娘反正不善說,屬于內(nèi)向型的孩子,孩子以前跟我說過……嗯,媽媽你為我付出得太多?!贝藭r,另一位女記者接過話來,更進一步逼問:“你能想想她第一次說的時候嗎?”周洋母親繼續(xù)如實回答:“這個女兒有時候是給我們說過,之前就提過我們貸款買房子,但是我尋思著貸款還要還,咱們有房子就先這么住著吧?!边@位女記者仿佛抓到一根稻草,立刻追問:“阿姨,叔叔有時候表達有些不清,她說女兒全力以赴可以改變家里的生活,現(xiàn)在就有人誤解,是不是培養(yǎng)孩子的目的性太強了?”
當這名女記者接著問道:“是不是說當初培養(yǎng)女兒,純粹地只為改變家庭環(huán)境?”周洋母親理解了她的意思,反問道:“怎么說?”女記者再一次闡述問題:“說的那句話,就說是培養(yǎng)周洋的目的性太強了,純粹用女兒改變你倆的生活。”這時周洋的母親立即斷然否定:“那不對,他爸不是那種人,作為我和她父親來說,我們不會拿孩子一生做賭注,我們只是看孩子在這方面有發(fā)展,我們作為父母應該支持她。我們絕對沒有那個意思!”周洋母親隨后回憶過年周洋不在家的情景,眼淚止不住流下來。旁邊的男記者還試圖繼續(xù)逼問,周洋母親失聲痛哭:“我們能把孩子當賭注嗎?為了父母成名嗎?這么說會讓我們傷心!”“我真想不通,怎么會這么想呢?”周洋母親不再理會兩名記者。
這段采訪視頻當時曾經(jīng)引起網(wǎng)友熱議。其實,從現(xiàn)代交際禮儀的視角看,這個案例留給我們的思考是深刻的,可以說這兩位記者不懂得最基本的交際禮儀原則與要求,在這次特殊的交際活動中,面對那樣一位樸實無華、不善表達的母親一再進行“追問”甚至“逼問”,最后導致采訪對象失聲痛哭,足當引以為戒。
二、記者提問應遵守基本的交際禮儀原則
那么,以有助于實現(xiàn)采訪目標為出發(fā)點,作為記者在采訪提問時,應當遵守以下基本的交際禮儀原則,讓采訪提問實現(xiàn)真正的“效益最大化”。
(一)尊重原則
尊重是交際禮儀的靈魂。相互尊重是以人格地位平等為條件的,與人的政治地位、經(jīng)濟地位的高低沒有必然聯(lián)系。尊重原則首先要求在自尊、自愛的同時,尊重他人的人格和價值,以平等的身份與人交往;其次要求尊重他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不要強求他人按自己的愛好和志趣來行事。尊重原則特別要求不能傷害他人的尊嚴,更不能侮辱他人的人格。前述案例中,兩位記者在向周洋母親提問的過程中,始終不顧周洋父母作為中國最淳樸、最單純公民的事實,甚至不顧及老人的切身感受,采取帶有“轟炸式”的追問和逼問方式以及越來越直白露骨的語言來訪問,給人的感覺就是缺乏對采訪對象最基本的尊重,甚至在某種意義上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盛氣凌人的優(yōu)越感覺。作為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特別是提問時,一定要明白,無論面對的是誰,采訪者與采訪對象的關系應該是一種平等的關系,否則就會造成采訪對象的抵觸情緒,這就是為什么周洋母親聽到記者“純粹用女兒改變你倆的生活”的話后斷然否定直到最后不理會記者的原因。所以,記者在提問中要謹記尊重原則,進而講究提問的藝術,增強自身的親和力和感染力,展示自身的平易近人,同時與采訪對象平等對話,讓采訪對象感到記者是值得進行交流的人,盡最大可能贏得采訪對象的配合,切不可采用生硬甚至粗暴的提問方式。
(二)寬容原則
寬容待人是一種禮儀風范,它與博大的胸懷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表現(xiàn)了人的寬厚和雅量。寬待他人,易于得到他人的愛戴和尊重。寬容待人要求做到將心比心,多理解他人,多體諒他人,多容忍他人。在社會交往中,每個人的思想及認識問題的水平總是有差異的,不能用一個標準去要求所有的人。只有寬待他人,才能化解發(fā)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際沖突。記者采訪提問同樣應當遵守寬容這一交際禮儀原則,能夠理解采訪對象可能不是令人滿意的回答,進而采取循序善誘的方式進行推進提問,切不可以自己的角度來制約對方。前述案例中,從兩位記者的提問不難看出,他們?nèi)狈σ环N記者應有的寬厚與雅量,沒有做到換位思考和將心比心,沒有做到理解對方和體諒對方,而是一直在試圖讓對方按照自己給定的有些褊狹的提問思路作出“答案”,即讓周洋母親對“是不是說當初培養(yǎng)女兒,純粹地只為改變家庭環(huán)境”這樣的赤裸裸提問簡單地回答“是”,甚至有些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審問”感覺;而且像“阿姨,叔叔有時候表達有些不清”這樣的話就難免給人一種刻薄的味道了,完全沒有理解兩位老人為培養(yǎng)周洋成才所付出的艱辛,也完全置兩位老人的樸實無華于不顧,效果可想而知。所以,記者在采訪提問時,特別是面對像周洋父母這樣樸實得只有本色、不會掩飾的采訪對象,要以寬容之心對待采訪對象的回答,需要的是巧啟發(fā)和少追問,如果急于求成,采取咄咄逼人的連續(xù)發(fā)問,其效果往往事與愿違。采訪中如果再以“審問”的口氣進行發(fā)問,就會最終導致被動局面的出現(xiàn)。
(三)適度原則
恰當適度是指交際過程中,按照禮儀準則和規(guī)范,把握好與特定環(huán)境相適應的人彼此間的感情尺度、言語尺度和行為尺度,以建立和保持健康、良好、持久的人際關系。首先應該感情適度,與人交往彬彬有禮,不卑不亢,既不能傲慢無禮,也不能低三下四;其次應該談吐適度,與人交談熱情大方,坦率真誠,既不能虛偽客套,又不能言過其實;再次應該舉止適度,與人相處注重禮貌,優(yōu)雅得體,既不能夸張造作,也不能過于拘謹。其中言語尺度的把握對于記者采訪提問尤為重要,它要求提問要難度適中,如果不看采訪對象的年齡特征、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等因素,往往得不到理想的答案。提問時要根據(jù)提問對象的實際情況和提出問題的內(nèi)容而問,問題的“難度”要與提問對象相“匹配”。前述案例中,正像上面分析的,兩位記者在整個采訪過程中一直沒有把握好感情尺度,沒有能夠通過恰當?shù)奶釂杹砝c周洋父母的距離,反而使距離越來越大。而記者開場的“周洋說能讓父母生活得更好一些,對于她的這句話,您有什么感想”的提問,因其感情尺度把握有問題,沒有考慮周洋母親的自身情況,使周洋母親一開始就沒有完全理解記者的意思,所以,從采訪開始實際上就使雙方的溝通處于不暢狀態(tài)。而像“培養(yǎng)女兒純粹地只為改變家庭環(huán)境”這樣的表達又反復出現(xiàn),一再追問,沒有適可而止,自然會讓老人產(chǎn)生抵觸情緒:“真想不通,怎么會這么想呢?”
(四)自律原則
上述所論記者在采訪提問時要遵守交際禮儀的尊重原則、寬容原則、適度原則,如果再進一步深入探究,可以歸結為交際禮儀的核心原則,即自律原則。自律是交際禮儀的最高境界,是指人們在沒有任何監(jiān)管的情況下,能夠自覺地按照交際禮儀規(guī)范約束自我、控制自我、對照自我、反省自我。自律原則要求一個人要通過禮儀學習與實踐,在內(nèi)心樹立起一種高尚的道德信念和行為準則,不斷提高自我約束、自我克制的能力,不斷養(yǎng)成“非禮勿聽、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行”的自覺性,能夠在人際交往中自覺地按照交際禮儀規(guī)范去做,使自己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受歡迎的人。一個人在內(nèi)心能夠時刻牢記自律原則,無論身份高低、職位大小、財富多寡,他都會在交際實踐中自覺、自愿地遵守禮儀,用禮儀去規(guī)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交際禮儀的自律原則是記者整個采訪過程都必須遵守的基本要求,更是記者進行有效提問的基本保證,以自律為準繩,做到“非禮勿言”“非禮勿問”。前述案例中,兩位記者如果從一開始就做到遵守交際禮儀的自律原則,就不會在采訪提問中對周洋父母失之武斷、強勢和刻薄,就不必采取“逼問”甚至“審問”的方式向樸實得本就不善言談的老人提問,也就不會到最后讓周洋母親面對記者的提問而感到“真想不通”。所以,作為記者,必須把采訪活動視為一種特殊的交際活動,進而必須遵守交際禮儀的自律原則。只有這樣,才能夠做到與采訪對象平等對話,讓采訪對象感到記者是可以信任的交流對象,能夠對記者敞開心扉;才能夠做到講究提問藝術,多使用“請您談談……,好嗎?”這樣的商討式提問,讓采訪對象能夠積極配合記者的采訪;也才能夠做到在采訪提問中不有意或無意地觸及采訪對象的隱私、痛處、忌諱,讓采訪對象能夠愉快地接受提問。
美國《塔爾薩論壇報》記者鮑勃·福爾斯曼曾說:“筆下的功夫不強照樣能當一名出色的記者,但不善于進行訪問是絕對當不好記者的。”將采訪活動視作一種特殊的交際活動,最佳采訪效應的獲得需要雙方的密切合作,而這種密切合作需要記者有效的提問。記者理解、把握和遵守交際禮儀的基本原則,對于恰當提問無疑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試想,如果案例中的兩位記者面對周洋父母,在把握好交際禮儀的尊重、寬容、適度、自律原則的前提下,采用拉家常的方式和老人交心,可能就是另一番情景了。所以,記者在采訪提問過程中,時刻牢記自己是個“問路人”“求知者”,再與作為“當事人”“知情者”采訪對象進行友好的交流,同時向采訪對象展示“無冕之王”的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劉曉霞.小議新聞采訪中的提問技巧[J].新聞知識,2013(03).
[2]路璐.論新聞采訪中提問的技巧[J].新聞知識,2008(06).
[3]高維海.新聞采訪中的提問技巧[J].青年記者,2012(09).
[4]尹洪生,藺洪生.新聞記者的禮儀風范[J].青年記者,2006(08).
[5]金常德.現(xiàn)代交際禮儀[M].大連:大連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