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迎君
編導著塵間意義闡釋軌途的作者世界
——對話《社會文化符號學》建構(gòu)的知識空間
吳迎君
《社會文化符號學》藉由“文化化”路徑整合“社會符號學”、“文化符號學”、“媒介符號學”,建構(gòu)兼具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的“原始社會文化符號學”和“現(xiàn)代社會文化符號”,深掘羅伯特·霍奇、君特·克雷、約翰·菲斯克等符號學觀念,新構(gòu)符號學的知識空間,而其在學究化自我克制的行文縫隙流露出的性情跡象,正提醒“隔”的表述對于“真學問”的疏離。
社會文化符號學;索緒爾符號學;皮爾斯符號學;科學主義;人文主義
我們自覺或不自覺地生活在我們各自的意義世界。我們當中,有孜孜究索真理者,沿著符號學進路跋涉前行,體知到人作為“符號的動物”①(德)恩斯特·卡西爾《論人:人類文化哲學導論》,劉述先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第37頁。,所處的生活世界是“一個符號的宇宙”②(德)恩斯特·卡西爾《論人:人類文化哲學導論》,劉述先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第36頁。,持續(xù)追問我們生活世界的“符號之網(wǎng),人類經(jīng)驗的糾結(jié)之網(wǎng)”③(德)恩斯特·卡西爾《論人:人類文化哲學導論》,劉述先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第36頁。。張碧博士的《社會文化符號學》,正顯示出著意開鑿洞穿塵間意義的理論隧道的旨趣,著手整合“社會符號學”(sociosemiotics)、“文化符號學”(cultural semiotics)、“媒介符號學”(media semiotics),構(gòu)筑“從形成社會對象意義的語境出發(fā)”④張碧《社會文化符號學》,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2頁。而“對社會文化進行符號學研究”⑤張碧《社會文化符號學》,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2頁。的“社會文化符號學”,志宏才盛,豈可輕忽視之?
那么,“社會文化符號學”是否等同于一種系統(tǒng)周密的“社會文化”之“符號域”(semiosphere),及其獨立研究學科的確立?
就我的理解,“社會文化符號學”(Social Semiotics of Culture)實質(zhì)上意味著把社會“文化化”,即“將所有人類社會集體意識都歸為‘文化’范疇”⑥張碧《社會文化符號學》,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2頁。,暗含著把“被冠以‘科學主義文論’”⑦張碧《社會文化符號學》,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199頁。的符號學“人文學科化”和“人文精神化”的要旨?!灰鈭?zhí)固于密密層層的整齊劃一、如一套精密航天站設備般的科學主義面相的學科想象,正是“社會文化符號學”所須警醒、疏離、批判、反思的對象,所須自覺破除的幻相。
當然,跳出科學主義至上的窠臼,并不等于摽棄學理性邏輯的筑基?!渡鐣幕枌W》的總體章節(jié)結(jié)構(gòu),明確體現(xiàn)出二元對立的結(jié)構(gòu)主義思維——把人類學符號學歸攏,重新界定為“原始社會文化符號學”,設作“上編”;突出羅蘭·巴爾特等符號學的現(xiàn)代社會文化針對性,界定為“現(xiàn)代社會文化符號”,設作“下編”。而在內(nèi)在邏輯上,《社會文化符號學》有其自覺地穿行在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二重性畛域,慎小謹微,步步為營。某種意義上,如此剪裁諸種理論輪廓邊際,重新營繪一種頗具創(chuàng)意的符號學知識圖紙,已然是一種簇新的社會文化符號學的理論提煉,在闡述他者的同時,亦正進行自我闡述。
在呈顯理論陣列的“空間性”陳師執(zhí)銳的同時,《社會文化符號學》顯露出耙梳理論脈絡的“時間性”起承轉(zhuǎn)合的一定自覺?!跋戮帯崩?,把約翰·菲斯克定位為“社會文化符號學理論的集大成者”①張碧《社會文化符號學》,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122頁。,“廣納符號學諸家之所長,發(fā)揮不同符號學支系的特點”②張碧《社會文化符號學》,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122頁。,約可見出書寫中的“論從史出”意識之一斑。書寫中同時存在的“以論帶史”意識,則和“論從史出”意識形成“史論”意識上的二重性。此間關(guān)節(jié)微妙處,有待于閱讀者自家揣摩。
于我備感親切的是作者的“本土問題意識”,既由而持有面對“異質(zhì)性”的距離和冷靜,也由而生發(fā)出觀照中國語境的理論落實,“以中國語境中……場景為實例”③張碧《社會文化符號學》,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117頁。,“從自己的視角來(有效)闡釋”④張碧《社會文化符號學》,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177-178頁。。譬如,闡釋維克多·特納“似乎玄之又玄”的“社會戲劇形式理論”時“以近代歷史上的泱泱中國言”⑤張碧《社會文化符號學》,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50頁。;闡釋多克爾的“戲謔預言”觀念時例舉中國音樂類節(jié)目“中國好聲音”問題;闡釋“語言風格”作為意識形態(tài)符號時結(jié)合“廣東腔”、“上海腔”的“有腔調(diào)”展開;闡釋羅伯特·霍奇和君特·克雷斯的符號語境意識形態(tài)觀念時,更是詳析中國舊式家庭除夕夜的聚座形式“所形成的句法結(jié)構(gòu)……體現(xiàn)出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倫理意識形態(tài)”,最年長男性位居“上首座”,其妻次之,“子孫后代依舊按照男長女次、及先長輩和后晚輩的順序規(guī)則進行排列”,“每位落座者都以其落座方式作為具體編碼方式,既是符碼發(fā)送者,也是符碼接受者。由這些符碼所共同構(gòu)織的符碼網(wǎng)絡,儼然形成中國傳統(tǒng)家庭倫理關(guān)系的縮影”⑥張碧《社會文化符號學》,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118頁。。隱約間,作者的“社會文化符號學”似或具有某種溫度,忽閃在謹篤沉靜的“格義”中,宛若“冰凍的池塘……搖曳的火把下”的“閃閃爍爍”。⑦埃米·羅厄爾《乳白石》,趙毅衡《美國現(xiàn)代詩選(上)》,北京:外國文學出版社,第88頁。
就著作者本身的治學之路而言,《社會文化符號學》可謂其符號學研究上的厚積薄發(fā)之作:其博士學位論文《從文學到文化:馬克思主義符號學研究》,已深知符號學的共時性維度與歷時性維度無法截然分開,“索緒爾對‘共時性’和‘歷時性’所進行的區(qū)分與對立是一種‘反歷史主義’的‘非辯證方法’”⑧張碧《西方馬克思主義批評理論對符號學的批判與借鑒》,《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2期。,“歷史處于一種時刻發(fā)生改變的‘結(jié)構(gòu)過程’中……一旦歷史成為既定現(xiàn)實,研究者便必須暫時拋棄歷時性眼光,建立起一種共時性模式來對其進行考察”⑨張碧《西方馬克思主義批評理論對符號學的批判與借鑒》,《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2期。;其翻譯的《社會符號學》⑩(英)羅伯特·霍奇、(英)岡瑟·克雷斯《社會符號學》,張勁松、張碧譯,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2年。,引介“尚未得到國內(nèi)學界的足夠重視”①張碧《社會文化符號學》,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108頁。的羅伯特·霍奇和君特·克雷斯的“意識形態(tài)綜合體”(ideological complexes)等符號學理論,示例皮爾斯符號學的操作有效性;《社會文化符號學》的理論殿堂,奠基于作者七載專研符號學的知識素養(yǎng)上,自然扎實堅固,亦恪守作者自覺隱卻自身性情的學術(shù)寫作套路,揭橥出秉持“價值無涉”原則,致志于規(guī)范化、格式化理論表述方式的自我克制。而作者的治符號學狀態(tài),使我想到里爾克《旗手克里斯多夫·里爾克的愛與死之歌》的開篇——
“騎著,騎著,騎著,一整天,一整夜,一整天。
騎著,騎著,騎著?!雹凇镀焓挚死锼苟喾颉だ餇柨说膼叟c死之歌》,里爾克《里爾克讀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第36頁。
我有理由相信,“學究面目”的《社會文化符號學》,只是張碧博士的漫漫治學途中的一座青年期高峰,“如此騎著,騎進了黃昏,……大家重新沉默了,可是大家心里有雪亮的話。”③《旗手克里斯多夫·里爾克的愛與死之歌》,里爾克《里爾克讀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第37頁。我有理由期待,確知“堅持符號學的實踐理念的引導”④張碧《社會文化符號學》,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71頁。重要性的張碧博士,將抵達符號學理論實踐上的高峰,如約翰·菲斯克式“為社會文化符號學實踐樹立高標”⑤張碧《社會文化符號學》,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122頁。,“慢慢地描著嚴正的大字……驕傲吧:我掌旗,/別擔心:我掌旗……”⑥《旗手克里斯多夫·里爾克的愛與死之歌》,里爾克《里爾克讀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第40頁。。我也有理由憧憬,在《社會文化符號學》中體知“符號學家們在分析社會文化對象時,往往會通過對對象表意實踐的分析,破解其中的意識形態(tài),領(lǐng)會到符號制造者們蘊藏于對象之中的真摯情感與復雜的價值觀”⑦張碧《社會文化符號學》,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200頁。,并“以其貌似冷靜的理論陳述,表達出對這種實現(xiàn)這種交流的熱望”⑧張碧《社會文化符號學》,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200頁。,直言“冷靜而貌似沒有感情的符號學分析,只是初步的手段;其最終目的,則是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狀況的憂思,與對不同社群、階級——尤其是底層階級的人道主義關(guān)懷”⑨張碧《社會文化符號學》,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200頁。,且擅于“幽默、辛辣的筆法”⑩張碧《墨客》,《中國研究生》,2010年第6期。的張碧博士,必將書寫出超越“價值無涉”規(guī)訓、揮灑個人性情的才華洋溢文字,現(xiàn)示浸淫作者內(nèi)在精神關(guān)懷的述學文體新高峰,字里行間“杯光燈影相交錯而迸發(fā)歌唱,最后,節(jié)奏慢慢地成熟了……把誰都卷入了”??《旗手克里斯多夫·里爾克的愛與死之歌》,里爾克《里爾克讀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第41頁。?張碧《社會文化符號學》,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200頁。?《如何成為今天的我》,梁漱溟《梁漱溟全集 第4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64頁。,教讀者“在這片光華里驚訝了”??《旗手克里斯多夫·里爾克的愛與死之歌》,里爾克《里爾克讀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第41頁。?張碧《社會文化符號學》,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200頁。?《如何成為今天的我》,梁漱溟《梁漱溟全集 第4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64頁。?!碎g種種理由,借用《社會文化符號學》的提醒,“只消用心體會,便不難發(fā)現(xiàn)”??《旗手克里斯多夫·里爾克的愛與死之歌》,里爾克《里爾克讀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第41頁。?張碧《社會文化符號學》,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200頁。?《如何成為今天的我》,梁漱溟《梁漱溟全集 第4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64頁。。
作為一名人文學科研究者,是否揚棄自我審查的格式化規(guī)訓,敞開觀照,無有陰影藏匿,方能有望走向“不隔”的“是真學問使有受用”??《旗手克里斯多夫·里爾克的愛與死之歌》,里爾克《里爾克讀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第41頁。?張碧《社會文化符號學》,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200頁。?《如何成為今天的我》,梁漱溟《梁漱溟全集 第4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64頁。,“心里沒有一點不透的……思精理熟”??《旗手克里斯多夫·里爾克的愛與死之歌》,里爾克《里爾克讀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第41頁。?張碧《社會文化符號學》,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200頁。?《如何成為今天的我》,梁漱溟《梁漱溟全集 第4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64頁。的“通透”境界?在“隔”時,甚至刻意“隔”時,我們?nèi)绾蚊靼壮尸F(xiàn)諸般尖銳的、抹不平、磨不合、溶不化的“個”(“這一個”)?如何使得孤劍鋒芒始終不被模具式劍鞘遮蔽掉?
據(jù)此問思,所謂“集大成者”概念背后的觀念,如何超越結(jié)構(gòu)主義的規(guī)限,面向“通透”?《社會文化符號學》對于菲斯克“能夠?qū)煞N存在本體論差異的符號學理論并行不悖地應用于大眾文化分析之中,可說是對諸多符號學支系的共同傳承”①張碧《社會文化符號學》,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152頁。的肯定,與對于各家符號理論(及其背后的索緒爾符號學與皮爾斯符號學)的不相溶性的揭示,如何“不隔”?面對一個具體的此時此地“社會文化”,是否有必要進行重構(gòu)“社會文化符號學”的實踐?如《社會文化符號學》所言,“取各家之長,融會貫通,為己所用”②張碧《社會文化符號學》,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152頁。?——然而,“己”不能是尖銳的、抹不平、磨不合、溶不化的“個”嗎?
我們自覺或不自覺地生活在我們各自的意義世界。——于我而言,“符號學即意義學”,③趙毅衡《符號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3頁。本身就是符號學意義上的表述。張碧博士的“社會文化符號學”,無疑是搭建新的知識對話空間的向前一步,然其符號學意義上的非同小可,非我的盲識旁觀所能洞察,故不敢“借了它的光,托了別人的福,為自己的空虛的額爭來了一頂皇冕”④此處引用里爾克《旗手克里斯多夫·里爾克的愛與死之歌》字句,略有改動,原文:“借了她們的光,托了別人的福,為你的空虛的額爭來了一頂皇冕?!保ɡ餇柨恕独餇柨俗x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第41頁。)。我能做的,是道謝《社會文化符號學》提供給我的對話空間;除此之外,惟有“重新沉默了”。⑤《旗手克里斯多夫·里爾克的愛與死之歌》,里爾克《里爾克讀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第37頁。
A
2016-07-20
吳迎君,廣西大學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