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現(xiàn)輝, 郭曉娜
(1.河南省中醫(yī)院血液科,河南鄭州450002;2.黃河科技學院醫(yī)學院,河南鄭州450063)
?
補腎益氣養(yǎng)血法對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的血象、骨髓象及IL-17的影響
劉現(xiàn)輝1, 郭曉娜2
(1.河南省中醫(yī)院血液科,河南鄭州450002;2.黃河科技學院醫(yī)學院,河南鄭州450063)
摘要:目的 探討補腎益氣養(yǎng)血法對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CAA)患者的血象、骨髓象及白細胞介素-17(IL-17)的影響。方法 抽選我院2010年2月—2014年7月收治的59例CAA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分為對照組(n =29例,予以西藥常規(guī)治療)和觀察組(n =30例,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中藥補腎益氣養(yǎng)血法治療),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血象指標;對比骨髓增生程度及百分率、非造血細胞百分率等骨髓象指標;并對比血清白IL-17及IL-17 mRNA水平。結(jié)果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6.6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2.07%(P<0.05);觀察組治療后血紅蛋白(Hb)、白細胞計數(shù)(WBC)、血小板計數(shù)(PLT)、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網(wǎng)織紅細胞(ReT)明顯升高(P<0.05),淋巴細胞百分率(Ly)、轉(zhuǎn)鐵蛋白飽和度、血清鐵蛋白明顯降低(P<0.05),且升高或降低幅度顯著大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觀察組骨髓增生程度及百分率明顯改善(P<0.05),且改善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非造血細胞百分率(40.87±8.05)%,明顯低于對照組的(50.72±7.94)%(P<0.05)。IL-17:治療后,兩組IL-17以及IL-17 mRNA水平降低(P<0.05),且觀察組IL-17以及IL-17 mRNA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jié)論 補腎益氣養(yǎng)血法治療CAA,可顯著改善患者血象和骨髓象,提高療效,其機制可能與降低IL-17及IL-17 mRNA細胞因子表達有關。
關鍵詞:血象;補腎益氣養(yǎng)血法;IL-17;再生障礙性貧血
dol:10.3969/j.issn.1001-1528.2016.02.055
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CAA)是臨床常見的一種血液系統(tǒng)疾病,以貧血、感染以及出血為臨床表現(xiàn)[1]。CAA的臨床發(fā)病率較高,且病情反復、病程長,很難完全根治,嚴重影響病人的日常生活質(zhì)量。目前,西醫(yī)治療CAA多以雄激素、免疫抑制以及細胞刺激等為主,雖然短期療效明顯,但遠期療效不穩(wěn)定、副作用大,并且治療費用昂貴,大大限制了其臨床應用[2]。國家級名老中醫(yī)陳安民教授認為中醫(yī)治療CAA從腎論治為主,臨床辨證發(fā)現(xiàn)腎陽虛型CAA患者較多,因此,多采用補腎益氣法。“補腎益氣活血”法是陳安民教授近年來的臨床經(jīng)驗總結(jié)方,在治療CAA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現(xiàn)就其對CAA患者血象、骨髓象及IL-17方面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抽選我院2010年2月—2014年7月收治的59例CAA患者,納入標準①符合《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3]關于CAA的診斷標準,并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版中腎分型標準[4],中醫(yī)辨證分型分為腎陰虛型、腎陽虛型和腎陰陽虛型,其腎陰虛型:主癥為心悸,頭暈,周身乏力,面色口唇指甲蒼白,盜汗,出血;次癥為低熱,手足心熱,口渴思飲,大便干結(jié),舌質(zhì)淡或舌尖紅,苔薄,脈細數(shù)。腎陽虛型:主癥為心悸,頭暈,周身乏力,面色口唇指甲蒼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軟;次癥為性功能減退,大便塘,多無出血或出血輕微,舌質(zhì)淡,脈沉細或虛大。腎陰陽虛型:兼有腎陰虛型及腎陽虛型癥候。②年齡18~65歲;③自愿服用中藥,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合并嚴重感染,心腦、肝、腎、造血、免疫系統(tǒng)等原發(fā)病者,并排除出血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采用隨機數(shù)字分為對照組(n =29例)和觀察組(n =30例)。對照組:男17例,女12例,年齡20~64歲,平均(39.5± 8.7)歲,平均病程(20.1±3.6)月;觀察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18~65歲,平均(38.8±8.6)歲,平均病程(19.8±4.1)月。兩組臨床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見表1。
1.2 方法 (1)對照組:采用雄激素藥康力龍(規(guī)格為2 mg×100片,廣西南寧百會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5020728),2 mg/次,3次/d;環(huán)孢素(10 mg×50粒,杭州中美華東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60121),4~6 mg/(kg·d),分2次服用,依據(jù)患者血液中環(huán)孢素水平進行劑量調(diào)整,使其保持在200~400 mg/L水平;連續(xù)治療3個月一療程,治療2個療程。治療期間予以對癥支持治療,對于有細菌感染者,采用抗生素抗感染;對于血紅蛋白<50 g/L,貧血者,予以紅細胞輸注;對于血小板<10×109/L者,輸注血小板。(2)觀察組:在上述基礎上聯(lián)合中醫(yī)辨證治療。①腎陽虛型:溫腎壯陽、益氣補血,采用我院自制的再障1號方,黃芪30 g,仙茅、巴戟天以及仙靈脾各18 g,當歸20 g,菟絲子、淫羊藿以及鹿角膠各15 g,骨碎補、白術(shù)以及白芍12 g,熟地黃20 g,雞血藤30 g。②腎陰虛型:滋陰補腎、涼血補血,采用我院自制的再障2號方進行治療,黃芪30 g,旱蓮草以及熟地黃20 g,黃精、巴戟天12 g,當歸12 g,桑椹子、龜板膠、何首烏以及阿膠各15 g,女貞子18 g,白芍12 g,雞血藤30 g。(3)腎陰陽兩虛型:滋陰壯陽、健脾養(yǎng)血,采用我院自制的再障3號方治療,黃芪、雞血藤各30 g、熟地黃、旱蓮草各20 g,當歸、何首烏、巴戟天以及淫羊藿各15 g,仙靈脾、女貞子各18 g,鹿角膠以及龜板膠各20 g,黃精12 g。每日1劑,分2次溫服,連續(xù)治療6個月。
表1 兩組一般臨床資料對比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參照《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5]。治愈:患者貧血、出血癥狀治療后消失,血紅蛋白(Hb)男性、女性分別達到120 g/L、110 g/L,白細胞計數(shù)(WBC)達4×109/L,血小板計數(shù)(PLT)達100×109/L,并且進行1年的觀察隨訪,未見復發(fā)。顯效:患者貧血、出血癥狀治療后均消失,Hb男性、女性分別達到120 g/L、100 g/L,WBC達3.5×109/L左右,PLT也有一定提升,進
行3個月的隨訪觀察,患者病情穩(wěn)定或者是繼續(xù)進步。有效:患者貧血、出血癥狀治療后有明顯好轉(zhuǎn),不需輸血,Hb水平較治療前增長30 g/L以上,并可保持3個月。無效:患者經(jīng)治療后,臨床癥狀以及血象均未達標。②血象指標:采用F-800型血細胞計數(shù)儀對患者血象情況進行檢查,分別并取2次結(jié)果,進行平均值計算。血象指標包括Hb、WBC、PLT、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網(wǎng)織紅細胞計數(shù)(ReT)、淋巴細胞百分率(Ly)、轉(zhuǎn)鐵蛋白飽和度、血清鐵蛋白(SF)水平。③骨髓象[5]:觀察骨髓增生程度,計算骨髓增生程度百分率和非造血細胞百分率。④IL-17及IL-17 mRNA表達:采用人IL-17 ELISA試劑盒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中IL-17含有量進行檢測。應用RT-PCR技術(shù)測定T淋巴細胞IL-17 mRNA水平,試劑盒購自上海信然實業(yè),PE9600型PCR擴增儀由美國PE公司生產(chǎn)。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軟件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x2檢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6.6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2.0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 4.706,P=0.030<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象指標變化 治療前,兩組的血象指標對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Hb、WBC、PLT、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RBC等血象指標明顯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象指標1變化(±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象指標1變化(±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Hb/(g·L-1) WBC/(×109·L-1) PLT/(×109·L-1) 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109·L-1)觀察組 治療前49.96±12.14 2.47±0.63 30.39±8.09 0.56±0.48治療后 96.48±11.86*# 3.58±0.68*# 57.43±8.58*# 2.11±1.13*#對照組 治療前 49.93±12.15 2.46±0.60 30.33±8.01 0.54±0.41治療后 82.33±12.94* 2.98±0.59* 46.02±8.63* 1.58±1.03*
升高(P<0.05),Ly、轉(zhuǎn)鐵蛋白飽和度、SF明顯降低(P<0.05),且升高或降低幅度顯著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和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象指標2變化(±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象指標2變化(±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ReT/(×109·L-1) Ly/% 轉(zhuǎn)鐵蛋白飽和度/% SF/(μg·L-1)觀察組對照組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12.34±6.93 38.94±20.51*#12.56±8.27 30.12±18.64*64.01±11.92 41.82±10.74*#65.98±13.91 48.72±9.73*58.52±9.74 40.63±8.06*#56.95±11.23 48.12±8.96*311.34±115.38 187.92±82.34*#298.93±109.23 238.13±120.71*
2.3 兩組治療前后骨髓象變化 治療前,兩組的骨髓增生程度及百分率、非造血細胞百分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骨髓增生程度及百分率明顯改善(P<0.05),且改善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治療后的非造血細胞百分率(40.87± 8.05)%,明顯低于對照組的(50.72±7.9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骨髓象變化
2.4 兩組治療前后IL-17以及IL-17 mRNA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前IL-17以及IL-17 mRNA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的IL-17以及IL-17 mRNA水平降低(P<0.05),且觀察組IL-17以及IL-17 mRNA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6。
表6 兩組治療前后I L-1 7以及IL-1 7 mRNA水平比較(±s)
表6 兩組治療前后I L-1 7以及IL-1 7 mRNA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IL-17/(ng·L-1) IL-17 mRNA觀察組對照組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192.71±31.19 60.09±21.01*#202.72±31.21 89.69±17.05*2.63±0.23 1.27±0.24*#2.61±0.22 1.61±0.21*
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CAA)是某些因素引起的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細胞明顯下降的一種難治性血液系統(tǒng)疾病。近年來多數(shù)學者認為免疫功能異常是CAA的主要發(fā)病機制: T細胞亢進,造血干細胞凋亡過度導致骨髓衰竭。造血微環(huán)境以及干祖細胞水平改變是由于異常免疫功能損傷所引起的[6]。中醫(yī)治療CAA主要以補腎為本,近年來補腎中藥的研究發(fā)現(xiàn),補腎中藥能夠顯著提高患者骨髓造血功能,調(diào)節(jié)機體應激及陰陽平衡,治療符合西醫(yī)CAA發(fā)病機理[7]。
研究[8]證實,CAA發(fā)病與CD4+輔助T淋巴細胞紊亂關系密切。輔助性T淋巴細胞17(Th17)是近年來新發(fā)現(xiàn)的一種CD4 +T細胞亞群,具有免疫調(diào)節(jié)效應。研究發(fā)現(xiàn)Th17在自身免疫疾病、腫瘤以及移植排斥反應中起著重要作用。IL-17是Th17分泌的一種細胞因子,促進炎癥反應,誘導TNF-α、IL-12、IL-6以及IL-8等炎性因子分泌,還有利于Th17細胞分化、誘導活化產(chǎn)生Tc細胞。有研究[9]發(fā)現(xiàn),CAA患者外周血以及骨髓中Th17表達水平明顯高于正常人,而治療完全緩解者Th17表達水平較治療前降低,提示Th17參與CAA發(fā)病過程。另有研究[10]表明,與健康患者相比,CAA病人骨髓以及外周血IL-17 mRNA表達明顯上調(diào),血清IL-17水平升高,且與Th17細胞呈正相關。由此可見,血清IL-17及外周血IL-17 mRNA表達可作為評定CAA治療療效的指標之一。
“補腎益氣養(yǎng)血”法是我院近年來的臨床實踐總結(jié)。經(jīng)日:血之于氣,異名同類。補腎益氣養(yǎng)血方以補腎生血為基本法則,補腎使先天之精得充,骨髓充盈,血液化生有源以治其本;補氣生血,使周身得養(yǎng),改善患者的癥狀是為治其標;兼用固表實衛(wèi)之品,使衛(wèi)表得固,免受外邪侵襲,能使已病之正氣得安。方中多味中藥能對造血干細胞的增殖有促進作用,刺激骨髓造血;部分中藥能調(diào)節(jié)機體免疫,改善機體的免疫紊亂,減少對造血的抑制;還有能通過對造血微環(huán)境的調(diào)整,為正常造血提供良好的“土壤”。本研究采用黃芪為補氣要藥,藥理研究發(fā)現(xiàn)黃芪能夠調(diào)節(jié)免疫功能,且具有促巨核細胞成熟的作用;黃精具有益氣養(yǎng)陰、滋腎養(yǎng)脾的作用;白術(shù)健脾益氣,現(xiàn)代藥理研究發(fā)現(xiàn)其能提高免疫功能低下動物細胞在體外培養(yǎng)的存活率,增加TH細胞,糾正T細胞亞群紊亂,提升IL-2水平,起到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11]。女貞子、龜板膠、熟地黃以及何首烏合用具有補腎養(yǎng)陰的功效;當歸、雞血藤以及白芍合用養(yǎng)血活血;現(xiàn)代藥理研究發(fā)現(xiàn)巴戟天能增加小鼠血中皮質(zhì)醇水平、抑制其胸腺萎縮,激發(fā)骨髓造血功能,改善白細胞功能障礙;仙茅以及仙靈脾均具有雄激素樣作用;女貞子能夠提升白細胞;熟地有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樣作用;雞血藤能夠起到保護造血系統(tǒng)的作用,改善患者骨髓微環(huán)境,提升白細胞水平,促進造血干細胞增生以及分化。
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觀察組治療后,Hb、WBC、PLT、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ReT等血象指標升高幅度顯著大于對照組,Ly、轉(zhuǎn)鐵蛋白飽和度、血清鐵蛋白降低幅度顯著小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補腎益氣養(yǎng)血法治療CAA療效顯著,能明顯改善CAA患者臨床癥狀,促進骨髓造血功能恢復,升高外周血象。其機制可能與抑制Th17細胞分泌,降低血清IL-17等炎性因子表達,避免骨髓自身免疫破壞造血干細胞以及影響微環(huán)境,從而發(fā)揮治療作用。
參考文獻:
[1] Peffau1t de Latour R,Visconte V,Takaku T,et al.Th17 immuneresPonses contribute to the PathoPhysio1ogy of aP1astic anemia[J].Blood,2010,116(20): 4175-4184.
[2] 王西閣,王丹鳳,周玉潔.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患兒血清IL-17、IL-23的變化及臨床意義[J].山東醫(yī)藥,2012,52(45): 58-60.
[3] 趙永健,王占聚,王海英.IL-17在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外周血變化的臨床意義[J].現(xiàn)代臨床醫(yī)學,2012,36(3): 176-177.
[4] 鄭筱英.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 156-163.
[5] 陳志爐,周郁鴻,魏克民,等.補腎益氣法治療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的臨床研究[J].醫(yī)學研究雜志,2010,6 (39): 55-57.
[6] 王 敏,王寧玲,王會平.Th17細胞研究進展[J].國際兒科學雜志,2011,38(2): 181-185.
[7] 郭靜雅,邱玉華.Th17細胞的分化調(diào)控與自身免疫性疾?。跩].國際免疫學雜志,2010,33(4): 249-252.
[8] 陳慧莉,李建華,郝桂蘭,等.自制愈障湯對再生障礙性貧血大鼠骨髓造血細胞線粒體形態(tài)及跨膜電位的影響[J].山東醫(yī)藥,2009,49(11): 7-9.
[9] 陳 朋,王海霞.愈障散神闕穴灸療對腎陽虛型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外周血IL-17 mRNA影響的臨床研究[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15,49(1): 30-32.
[10] 祝佳嘉,周郁鴻.補腎益氣法與單純補腎法治療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的臨床療效比較[J].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36(1): 17-19.
[11] 莊海峰,陳美玲,魏麗萍,等.補腎法治療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的臨床研究[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4,32(1): 105-107.
作者簡介:劉現(xiàn)輝(1978—),男,碩士,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為中西醫(yī)結(jié)合對血液系統(tǒng)疾病的診斷和防治。Te1: 13938231534,E-mai1: hxyk1xh@126.com
收稿日期:2015-05-10
中圖分類號:R28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1-1528(2016)02-046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