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熒
【摘 要】 在觀摩參與德國語言課的過程中,體會到了一些從來沒有想過的東西?;谙胍龀鲆恍└淖兒蛧L試的初衷,將大學英美文學課的理念引入到實驗班教學課堂。在英語課堂教學改革的道路上,不斷地嘗試和改良,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
【關 鍵 詞】 英語課堂;德國;中國;教學
為什么人類在自然的過程中發(fā)明了語言,為什么世界各地的語言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明顯的互相影響,為什么每一種語言都不是靜止的?突然想到這些,是因為在觀摩參與德國的語言課過程中,體會到了一些從來沒有想過的東西。
這里我先岔開話題,說一下我了解的美國人的英語教學,語法非常淡化,英語作業(yè)、平時上課和考試的內容就是讀懂文章,從意義、文法等各個方面,進行自己的剖析。這似乎很類似我們中國學生的中文教學,畢竟這是母語教育。那么德國呢?瑞典呢?芬蘭呢?在這些國家,英語都是作為中學主要的外語進行教學(這一點也和我們類似),我在這里小小的舉一個德國的例子。我觀摩了德國中學從初始年級到畢業(yè)年級幾乎各個年級的英語課,其中中學7年級(即我們初一)孩子的英語水平,很多還不及我們國內的孩子,這邊很少有家長在學校開設英語課之前,將孩子送去英語學習班,他們的孩子更多接受的是藝術相關的課外學習。德國的英語beginner學生的課堂也有聽寫以及老師反復的語法示例、糾正。然后隨著年級的增加,學生英語水平的提升,學校開始進行真正的語言運用培養(yǎng)。
另一個語言學習和文化教育良好結合的例子。一堂10年級的英語課,話題是“mass media”,老師根據(jù)話題,自己找的文章來自于《new york times》,寫的是美國青少年沉迷電視節(jié)目的現(xiàn)狀,閱讀后老師和同學討論的重點在于:你的感受是什么?哪些現(xiàn)象是使你吃驚的或是印象深刻的?之后,另外兩篇文章介紹了當紅的美國電視節(jié)目“big brother”,并且現(xiàn)場播放了一個片段,之后的時間,也是家庭作業(yè)之一,老師選擇給學生看金·凱瑞的“生活秀”片段,把問題寫在一張紙上,發(fā)給學生,在看的同時take notes, 寓教于樂,不是千篇一律,決不枯燥也決不浮躁。這樣的課堂我不禁要問它的背后是怎樣的語言測試體系?
我們先不回答這個問題,來看看13年級的學生是怎樣的英語課(13年級馬上要面臨中學畢業(yè)考試和大學入學考試),這一節(jié)課的話題是“the south of the united states”,老師找的文章節(jié)選自《the old washington》,原汁原味的美國文章。說的是Matin Luther King和南北戰(zhàn)爭,學生在閱讀后,和老師討論的重點在于文章用的各種修辭手法,這是一個普通的畢業(yè)班(德國沒有所謂的實驗班),大多數(shù)的學生對各種修辭手法的熟悉和剖析讓人驚嘆,看到這種情況,我很納悶,一樣的起點,甚至部分中國學生起點更高,在幾年中學英語教育之后,卻有了質的差別。和該班的英語老師溝通后,我了解到,目前德國中學的高年級英語課,是大綱給出一些固定的話題,老師根據(jù)這些話題,自己找材料給學生閱讀。而之前我還觀摩過8年級的英語課,很像國內高2的教材,一個個的故事,老師也會和學生復述故事的內容,也開始討論修辭和文字背后的意義。
又回到之前的話題,那么他們怎樣考試呢?從7年級開始,德國中學生的英語考試就是幾乎長達數(shù)個小時的“大陣仗”,學生在考試中得到一份材料,閱讀后,有一些問題是測試到底讀懂多少(類似于閱讀理解),之后就是幾個簡單的問題,大概是請學生分析文章的意義、情感、修辭、寫法等等。這樣的考試類似于美國的英語考試,就是說這時英語作為外語的教學已經回歸到了母語教學的程度。又回到更早的話題,人們發(fā)明是用語言的目的是語言本身嗎?當然,有一部分人致力于語法和語言本身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把外語的國民教育變成簡單的語法記憶和練習題,可能就背離了開設這門外語課的初衷。
如果,真的借用德國等國的英語教育模式,對學生的影響不小,但是對教師的挑戰(zhàn)更大,對老師的要求更高。首先這名英語老師本人必須是優(yōu)秀的語言使用者,才能幫助學習者掌握這門語言。
回國之后,我在教授的高2016級實驗班學生的教學中使用了一些創(chuàng)新的手法和方式。這樣改變的出發(fā)點是以下幾點:①長期以來,中國的基礎教育階段用了很長的時間進行英語教學,但是目前中國普通中學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英語水平卻在亞洲倒數(shù)第三,大量的學生說起英語學習,只知道做題和背單詞,不能開口說英語,更無法將英語當成工具進行閱讀或是寫作。②從高2017級開始,國家對于高考進行了全新的改革,英語由以前的統(tǒng)考演變成了以后的一年多考的社會化考試,旨在喚起大家對英語實際運用能力的重視,而不僅僅是拘泥于試卷的正確與否。
基于想要做出一些改變和嘗試的初衷,我將大學英美文學課的理念引入到實驗班教學的課堂。我的具體目的是:①讓孩子能初步接觸一點原文的作品,開始積累一點文學素養(yǎng)。②讓他們真正開始體驗將英語當成工具來進行閱讀和運用。③從原文閱讀中,體會到成就感和快樂,從而開始自發(fā)性地想要學習英語、學好英語,產生一種自發(fā)性的動力。
我的具體做法大的來說分成兩個步驟:一是在高一上學期的時候,我為了讓孩子先做到對原著有所了解,能看得懂。我選擇了相對簡單和篇幅較短的“小王子”和“愛麗絲夢游仙境”這樣的兒童故事,讓大家用一學期的時間慢慢閱讀,在每一周我會制作一些關于這個作品某一章節(jié)或者是主題思想或者是關于作者的一些小小測試,很多小測試的題目是開放性的,大家在拿到題目的時候,我們大家一起進行討論,在討論中,很多學生積極發(fā)言,將自己在閱讀中捕捉的信息和細節(jié)說出來與大家分享,這也同時幫助了一些基礎較為薄弱的孩子,他們在聆聽別人發(fā)言時,收集了很多自己之前沒有讀懂或沒有讀到的信息。
第二個步驟的做法是:在高一下半學期,學生們對于英文原著已經有了一點初步的感受和體驗,渡過了一個“過渡期”之后,從高一下半期,我決定讓學生開始閱讀一本真正的英文原著。選擇作品的時候,盡量選擇相對簡單、易懂,思想內涵相對明顯,同時知名度較高的作品,讓學生在完成閱讀之后體會到相應的成就感。
考慮之后,我選擇了簡·奧斯丁的名著《傲慢與偏見》,首先這是世界文學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部作品,很多學生早已聽說過作者和作品的名字。其次,全書的原著篇幅不算太長,主要情節(jié)的推動文字,單詞量不算特別大,高一的實驗班學生基本可以看懂大意也可以體會一部分作者表達的中心思想和情感,甚至是一些修辭。
在具體操作時,我和幾名英語成績特別優(yōu)秀的學生分工合作,用一次課的時間,從作者介紹、小說背景、主要人物、社會評價等幾個方面介紹了關于這部作品的一些內容。之后我把全班60名學生排了一個序,每位學生輪流在每天課前到講臺上做一個章節(jié)的presentation,除了這個做presentation的同學,班上其他人也必須跟著這個進度,也就是說每天至少要讀一個章節(jié)。這樣做的好處在于,在高中生學業(yè)壓力較大的情況下,不至于讓閱讀計劃“虎頭蛇尾”或是“半途而廢”。而且,每個學生的個性不同,英語水平不同,做出來的presentation的側重點也有差異,如有一些學生的套路是,首先將本章節(jié)中重點的生單詞,寫到黑板上,講解用法,大家共同學習新單詞,然后再介紹本章節(jié)的故事梗概和分析人物性格。而另外一些學生則是特別關注小說中折射出的各種人物和婚姻關系。在每次的presentation之后,我們還會結合本章節(jié)的內容,全班開展一下討論和辯論。所有的環(huán)節(jié)都是用英語進行,無形中學生的閱讀和表達能力都得到了鍛煉。
我想在英語課堂教學改革的道路上,我們還可以有更多的繼續(xù)嘗試和改良。
【參考文獻】
[1] 雷玲. 課堂深處的精彩 中外教育對比賞析[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 張翠云. 英語課堂教學中外國文化的培養(yǎng)[J]. 引文版(教育科學),2015(7).
[3] 崔建華. 當前中外基礎教育課堂管理方式之比較[J]. 速讀(中旬),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