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民
1、伏牛山中有小城
八百里伏牛山發(fā)軔于秦嶺,一路氣勢蒼茫,滾滾南下,到得南陽盆地,似乎一下子敗了火氣,不甘心地扭動著身軀,甩出一兩條細長的余脈,遁形于渾厚的盆地平原。我所生活的小城就坐落在位于盆地邊緣的伏牛山,可稱得上真正意義的小城。
說小城小,是因為無論小城的體量,還是氣質(zhì),都由內(nèi)到外透出難得的玲瓏與雅致。閉上眼,好似北京老胡同口人們遛彎時手里拎著的鳥籠,小巧別致,天然一副悠閑之極的味道。
小城叫內(nèi)鄉(xiāng),古名菊潭縣,是在中國地圖上小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城市。但它的山川靈秀和歷史文化,卻有著足以打動人的魅力所在,單說那神貌,就可引人生出一番大大的神往。如果從空中俯瞰,小城的身子一定是一個大寫的“川”字,兩山夾一河的身形,形成渾然天成的美感。那山,是八百里伏牛山交會于盆地平原處的余脈;那河,則叫湍河,是從古流到今的漢江支脈。所以,我一直固執(zhí)地認為,小城是充滿著先天的詩情畫意的,像與生俱來的血脈一樣,流淌在它的身體里。
小城人有句耳熟能詳?shù)捻樋诹铮红`山頭,華山尾,曲里拐彎到陜西。這話說的是伏牛山的起止走向和綿延跌宕,但也不經(jīng)意標(biāo)注出了小城置于中國地理坐標(biāo)上的位置。
因為這里說的靈山,就像一扇屏風(fēng)坐落于小城的西圍。那靈山似乎還真有一股子靈氣似的,腰身上伸出一條土坡,有著極普通的名字,叫望城崗,舒緩有致,匍匐蜿蜒,高不過百米,緊緊地護衛(wèi)著小城。城東,是一條五龍坡,高矮胖瘦與望城崗形成天然絕配,兩條長龍就這樣自北向南排開陣勢,頗有些呼應(yīng)唱和的味道。小城坐北朝南,背依著伏牛山巍峨的脊梁,從風(fēng)水氣象而論,靠山偉岸,來勢雄猛,左右龍煞拱衛(wèi),前堂開闊暢亮,實屬一處大氣象。
但點睛之筆,還是那兩嶺之間沃野上滾動著的湍河了。那河流不大不小,寬不過五百米的樣子,清凌凌的河水終年流水湯湯,河面上白鷺翔集,春來秋往里,像一根琴弦奏出曲水流觴的雅韻,把小城人的耳根子洗得清清涼涼。河岸處葦叢搖曳,緊鄰著繁華街肆,借這份天賜青綠,濾去了人間噪雜,使整座小城了無煩躁之氣。
源于這山明水凈的底色,小城骨子里透出天然脫俗的味道。在小城街道上走走,隨便就有一群結(jié)伴而行的姑娘走過街市,或嬉鬧著灑下銀鈴似的笑聲,或裊裊婷婷地穿過古舊的街巷。那姑娘相同的素顏素裝,明眸皓齒,不施粉黛,像六月天剛剛露出頭的荷剪,一下子擊碎你的視覺——不需要勞神打聽,只望一眼那山澗水一樣的眼睛,就知道她們一定是地地道道的小城妹子了。這應(yīng)是小城所有事物的標(biāo)簽:簡約潔凈,天然可人,有著歡欣悅目而不可言說的妙曼。
所以,坐在小城日近黃昏的傍晚,依著湍河水聲嘩啦的欄桿,看近在咫尺的樓群一寸寸拉長倒影,一顆心突兀地就會恍惚起來。整座小城那一刻像極了溫婉的姑娘,沉靜,靦腆,還帶著幾分妖嬈,純粹得可以聽見細碎的心音。而那“川”字形的小城臂膀,像一只展翅的大雁,不知正向誰送去遠方的錦書……
此時此刻,說小城天姿國色也好,說小城小家碧玉也罷,都已經(jīng)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那玲瓏優(yōu)雅的身姿、天然脫俗的氣質(zhì),像一杯注入了迷幻劑的紅酒,醉透了八百里伏牛山的滾燙懷抱。
2、內(nèi)鄉(xiāng)八景古色
小城是古老的,浸淫于歲月深處的年輪,有著深刻的記憶,更多的則是煙消云散,模糊不清了。
小城有八景古色,蔚為大觀,成于何時,眾說不一,但具體內(nèi)容卻有詳實記載。清康熙五十一年《內(nèi)鄉(xiāng)縣志》有詩曰:湍水逢春漲未消,丹江晚釣樂逍遙。秋林紅葉霜林染,唱徹天池聽歸樵。其實,這詩句說的是小城八大古景:湍水春漲,天池樵唱,釣臺煙雨,秋林紅葉,孤峰積翠,菊潭秋月,丹江晚釣,蕭山霽雪。
歷史上,小城南矚荊襄,北依秦晉,湍水環(huán)于左,丹水繞于右,霄山峙其后,靈峰拱其前,入關(guān)空道,秦楚咽喉?!逗幽贤ㄖ尽吩疲蝴惤鹩裾兆ⅲ瑩?jù)西北之區(qū);黃水菊潭,回東南之險。境內(nèi)山水,為名最多,為狀最異。若非登抓峰,沙石金,攀圣垛,歷靈堂,走秋林夏館,泛舟丹江黃水,何能盡其奇觀。
可見,小城山水俊美,由來已久,八景古色皆出有源,其中不少勝景仍沿襲至今。
正因于小城如此古老,又如此豐彩,以致我常常覺得,小城的歷史就像古代女子盤起發(fā)髻的青絲,讓人一下子理不出根源。但有時又覺得,小城像極了一壺老茶,隨便哪一刻揭開壺蓋兒,都會繚繞出咕咕嘟嘟的被煮熟了的茶香。它若隱若現(xiàn)的歷史,會霧一樣罩住你興奮的神經(jīng)……
其實,真正的小城是一部厚厚的古書。它有著黃土高原般凝重的膚色,以及古城墻一樣斑斑駁駁的封面,使每一個試圖走近了解它的人,掀開書頁還沒及閱讀,整個人就從頭到腳地掉進它氤氳發(fā)黃的故事中去了。所以,我對于小城的解說注定是要失敗的,就像每一個土生土長的小城人一樣,一說起它就顯得力不從心。
不過沒關(guān)系,如果你有興致,就在四月里暖風(fēng)細吹的晴日,到小城的臨河公園去坐坐。別看這公園不大,卻有著耀眼的名分。那簌簌掉渣的老墻上匾懸著“菊潭公園”四字,出自一代文化巨擘郭沫若手筆。只此一點,便可想見小城的尊榮。只是這老墻不經(jīng)風(fēng)雨,現(xiàn)已坍塌,換做了青磚壘砌的高墻,獨留下鎏金匾額依舊在時光里散放著榮光。
來得這里,你一定要循著人們的指引,到八景古色之一的“湍水春漲”舊址上看看,體驗一番古景的妙趣與風(fēng)情。
舊址坐落在公園一角臨河的高地,古名“頂水庵”,與河面落差大概十米許樣子。湍河似鋪開的碎銀,在腳下清脆有聲,宛若風(fēng)鈴。臨河的土崖上有著幾株古柏,老藤虬曲,枝葉葳蕤,生生一幅穿越時空、連綴古今的畫幅。站于此地,水聲繞耳,視野開闊,大有“今日流水,明月前身”的佳境。閉上眼,腦海里滿是“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的畫意,再由此聯(lián)想“湍水春漲”四字,不由你不驚嘆出聲,老祖宗這名字取得甚有水平!
湍水春漲季節(jié),但見湍河兩岸,垂柳含煙。夜來風(fēng)雨,次日初晴,頂水庵前,激流滾滾,千堆雪飛,遠山流霞,平疇凝碧,水光天色,令人癡醉。正如許辰詩云:淅淅雨聲昨夜聽,朝來俄眺萬山青。板橋弱柳公無渡,野寺疏鐘留有星。風(fēng)蹙濤翻欺麥浪,日搖錦疊亂鷗汀。水花莫帶桃花影,恐有漁人誤遠程。
這大抵上就是“湍水春漲”的景象了。如果你意興未盡,站于頂水庵前,不妨拿目光順?biāo)h眺,如有景色入簾,那便是小城八景古色之“釣臺煙雨”了。
釣臺,距城南十五里大橋鄉(xiāng)富春山。下臨湍河,山麓有子陵洞,明萬歷年間重建嚴子陵洞,今已廢。暮春、仲秋時節(jié),釣臺毛雨蒙蒙,遠山蒼茫,近柳朦朧,孤舟蓑翁,獨釣寒江,頗具詩情畫意,故此得名。
對于“釣臺煙雨”,許辰亦有洋洋詩頌:無數(shù)閑人說子陵,一竿湍水釣魚曾。富春近峙名山在,短碣猶存太史稱。漠漠鴻翔天外路,蕭蕭林隱雨中僧。高風(fēng)到處爭留跡,滿眼何人避邀贈。
好一處釣臺煙雨,意興闌珊,醉煞了詩人!
如今,舊址的黃土里,夏日雨水常會沖刷出石斧、石鏟等遠古遺物。有資料表明,小城土地上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生息。小城周邊的茶庵文化遺址、黃龍廟崗遺址、赤眉小河遺址、馬山口朱崗遺址、大橋香花寨遺址,包含了仰韶文化、屈家?guī)X文化和龍山文化等多種類型的文化因素。由此可見,小城之文明發(fā)祥有多么淵源流長。
與“釣臺煙雨”相呼應(yīng)的當(dāng)屬“丹江晚釣”了,二景有異曲同工之妙。志書記載,古“丹江晚釣”指的是今淅川縣李官橋一代的丹江,但古淅川歸屬內(nèi)鄉(xiāng),故躋身內(nèi)鄉(xiāng)八景之列。關(guān)于丹江晚釣,除了湖光山色、蓑翁晚釣的詩情畫意外,更多的還有一分神秘在里面?!侗阕印吩疲骸暗に渲杏械~,常先夏至十日夜伺之,丹魚必浮水側(cè),赤光上照,赫然如水。細而取之,可得。雖多勿盡取也。割其血涂足,則可步行水上?!钡~之血可使人步行水上,如此特異功能,不能不說是一大奇觀!
如今浩淼丹水,滾滾北上,一渠清水送京津,此功德早已超出了“丹江晚釣”的原有境界。不過,南來北往的游客如若知道了丹江魚還有令人健步水上的神功,一定是要趨之若鶩,臨淵觀魚的了。
對于八景古色,如果你有足夠的興趣,可以借助現(xiàn)代交通工具,在一天之內(nèi)暢游盡興。如果你心臟里還裝著幾許小資情懷,盡可在郊野農(nóng)家牽來一頭馬匹,模仿古人,在黃塵輕覆的鄉(xiāng)村小路打馬而去,興許說不定還會與李白當(dāng)年打馬走過內(nèi)鄉(xiāng)的風(fēng)塵不期而遇!
此時,小城四月的風(fēng)微微吹著,空氣中彌漫著槐花的香氣,恍惚間,你走進了歷史的深處。菊潭公園此刻就像一扇通往小城歷史的大門,讓你的神思翩翩飛舞,你不妨遙想“秋林紅葉”、 “天池樵唱”、“孤峰積翠”、“菊潭秋月”、“丹江晚釣”、“蕭山霽雪”的一一美妙來。
史載,秋林紅葉指的是位于夏館鎮(zhèn)的秋林寺和紅葉山(今青山)。秋林寺始建于北宋,殿宇樓臺掩映于蒼松翠柏之間。青山紅葉,以竹簽句其上,字畫殷虹,清晰可見,故有“紅葉捎書”之佳話。每到金風(fēng)送爽時節(jié),萬山紅遍,秋林晚鐘,陶人沉醉,流連忘返。這秋林寺在歷史上大有名聲,《水滸傳》里有個章節(jié)講燕青射雕于秋林渡,就是此地。如今,在秋林渡一代,民間百姓多會講起這段佳話,看來絕非虛構(gòu)。再說那紅葉山上,現(xiàn)在還生長著一種名叫紅葉捎書的灌木,葉子入秋赤紅,艷如紅霞。把一種植物叫做紅葉捎書,在世間也算一個奇跡,細思品味,很是有些與“紅豆生南國”如出一脈的味道。只是不曉得當(dāng)初取下這個名字的為何人,但有一點可以斷言,其中必有一段感天動地的男女佳話。
與“秋林紅葉”的故事性比起來,“天池樵唱”、“孤峰積翠”就顯出純粹的天然了。
小城西南十余里,有孤峰山一座,古時山上有白云寺,鐘鼓香煙,四季不絕,滿山翠柏成林,四時常青。置身其境,“望極飛煙盡,心隨鳴磬閑”,身心清穆,超凡脫俗。所以,“孤峰積翠”之景,特點在于清凈與養(yǎng)心。
“天池樵唱”有兩種說法。一說指城西十余里之方山,也叫高前山,山頂有天池?!渡胶=?jīng)》云:高效上有地,甚寒,乃布臺之漿也。得而飲者,可意心疾;一說指城東南三十里的覆釜山,山上有天池。傳說光武帝劉秀飲馬于此,見樵夫勞頓一日,踏著夕陽,負薪而歸,一路風(fēng)聲一路歌,歌在山中飛,人如畫中游。如此看來,“天池樵唱”偏重的是一份田園情懷,隱隱透出對民間布衣生活的向往。
李伯熏有詩句這樣描寫“天池樵唱”:曉踏煙巒結(jié)伴行,幽村伐木響丁丁。千里古壁攀藤上,數(shù)曲高歌入籟清。為覓仙漿凌絕頂,遙連收筒有同聲。斜陽荷擔(dān)飄然去,一任空山暮鳥鳴。這種置身美妙場景的勞動,著實撩人心動,與《詩經(jīng)》里的“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有著本質(zhì)上的意境想通。
在景色特點上,“蕭山霽雪”與“孤峰積翠”倒有一比?!肮路宸e翠”因蒼松翠柏而怡心神,“蕭山霽雪”則因銀裝素裹而顯妖嬈。蕭山,亦名霄山,位于今西峽縣城東南部,但古屬內(nèi)鄉(xiāng)。其山巍然屹立,勢凌霄漢,故名霄山;又因山頂有蕭王廟,亦叫蕭山。該山山尖峰巔,積雪難化,時值隆冬,須晴日,看銀裝素裹,分外妖嬈。江博有詩曰:饒寒猶在凍云輕,依杖郊原眺遠晴。霞映玉峰如畫好,粉殘黛仙寫眉清。風(fēng)前澗樹香初動,月下巖泉響暗生。我欲振衣凌絕獻,蕭王祠廟看霓旌。由此可見,蕭山雪景非一般景象。
在八景古色中,如就人文底蘊而論,“菊潭秋月”堪稱八景之首。這皆因菊花與菊潭,與內(nèi)鄉(xiāng)有著至深的淵源。內(nèi)鄉(xiāng)春秋為酈邑,秦漢設(shè)酈縣,隋時稱菊潭縣,為菊花源地,素有菊鄉(xiāng)之譽。范曄《后漢書》詳盡記載:“南陽酈縣北八里有菊水,其源旁悉芳菊,水極甘馨……”這里說的菊水,就是菊潭,位于現(xiàn)在西峽縣丹水鎮(zhèn)菊花山山腰。古時,水畔遍生菊,頸短花大,味辛甘美。菊液滲入潭水,飲此水者,人皆高壽。更兼秋月皎潔,影置潭中,有“菊潭印月”之風(fēng),唐宋以來,文人騷客,多有吟詠?,F(xiàn)留詩存證者,有李白、孟浩然、白居易、李商隱、賈島、杜牧等名流大家,其中尤屬李白《憶崔郎中宗之游南陽》名聲最大,詩云:時過菊潭上,縱酒無休歇,泛此黃金花,頹然清歌發(fā)。試想,若不是菊潭美景惹詩人興致大發(fā),何以會縱酒狂飲,手不釋杯?由此可以推想,“菊潭秋月”之景,絕非是一般的活色生香了!若以人推論相比的話,定屬世間尤物。
小城八景,大抵如此了,個中況味,只有自己身臨其境,慢慢體會了。但景色已經(jīng)蒙塵,在歲月的風(fēng)雨中褪去芳華,甚至消失了影蹤,盡管如此,若能尋著一路風(fēng)塵,去古景的舊址上憑吊一番,也是一份難得的收獲。
3、小城水湄
小城不大,大約東西五里,南北十里的樣子,落落端坐在伏牛山的出口。西北方向一層層青山綿延開去,一直堆疊到視野的盡頭,與天空的云連成一片;向東向南,豁然坦蕩,連綴著豫西蒼茫的平原。日照下,北依跌宕青山,面朝萬頃大野,流云舒卷,頗有些大家氣象。城中一條不大不小的河流,碧波潺潺,不舍晝夜,自北向南穿城而過,像一條明晃晃的項鏈,成為小城人津津樂道的至愛。
十里小城,十里水色,煙霧飄渺,籠蓋四季。因著水的緣故,小城平添了惹眼的媚色,似四月的嫩荷,掐一把淌出水來,讓山城的人們足不出戶,便悠然享受著水鄉(xiāng)美色。
六座大橋如彩虹飛架,把分開的兩半小城連為一體,顯出珠聯(lián)璧合的巧妙。逶迤長堤擁著兩岸,像修長的手臂鋪展開十里長廊。兩岸是比肩的樓群,大廈巍峨,霓虹如旗,招展著開放火熱的氣息。尤到春夏時節(jié),成為絕佳消閑的寶地——日間信步徜徉,觀水賞柳,浴風(fēng)沐歌,垂釣放舟,愜意無比;入夜燈紅酒綠,人影踵踵,抒懷由韁,把酒臨風(fēng),極盡閑雅風(fēng)情。
夏日,難得黃昏之后,借著一彎月色,租上一艇小舟,慢慢地劃入河面。這時天空星辰稀落,乍然初現(xiàn),月映星輝,白茫茫不甚耀眼,投下一河晃動的碎銀。兩岸的霓虹早已熟透,赤橙紅藍,在清風(fēng)中碎成了斑斕的彩綢,歌吧激越密集的音響流成珠玉的瀑布,與霓虹的綢帶糾纏一起,似裹著繽紛落英,在濃濃的夜色里奔流……河水變得芬芳而粘稠,像調(diào)進了胭脂,凝滯不動,任槳板怎么也翻不起歡快的水花。此時的一切早已經(jīng)濕透,濕濕的心情,濕濕的面頰,濕濕的衣衫,如一首咖啡泡出的老歌,綿軟在無序的風(fēng)中。兩岸樓廈顯出欲醉的樣子,一忽兒瓊樓玉宇,一忽兒蓬萊仙閣,一忽兒吊腳小樓,一忽兒深山老屋,一切在幻化中飄渺,似夢游者發(fā)出的囈語,熏熏然,飄飄然,走進槳聲燈影的秦淮舊夢,耳邊猶響起商女的幽怨……
這大抵成為小城的妙處。還有冬日晴好的天氣,十里水湄展現(xiàn)別樣的風(fēng)姿。寥落的河岸被陽光弄出一派明媚,十里長堤袒露出優(yōu)美的曲線,把沉靜的河流鋪成睡姿。水色分外澄澈,沒有暖春季節(jié)綢緞的柔滑,沒有仲夏激旋奔放的潑辣,也沒有秋寒里黯淡的沉滯,似洗去了脂粉,不動聲色地袒露胴體,任由陽光拍攝私密的本色。夾岸垂柳,褪盡霓裳,一樹樹站成卸妝的女子,在微暖的風(fēng)中舞動長袖,弄出指纏風(fēng)聲的柔媚。未及在沉醉中醒來,遠行的火車抵達河岸,鳴著笛音,和水面舞動的白鷺一起唱和,一圈圈音樂的漣漪在小城蕩漾。
更有小雨初停的日子,換上一身便裝,沿河岸濕滑的石子小路緩緩走去,什么也不需說,什么也不去想,就那樣走著,盡可信馬由韁。兩岸的街巷不時走出人來,閃閃腰身,又消失在樓群的縫隙。間或打傘的女子穿著長裙,裊裊婷婷地走在風(fēng)中,似飄著丁香的味道?;蛴醒姥缹W(xué)語的孩子蹣跚學(xué)步,在母親的呵護下灑下一串咯咯的笑聲。這時一切是那么靜寂和安逸,小城如鳳凰古鎮(zhèn)沉浸在發(fā)黃的記憶里,一種淡淡發(fā)霉的氣息籠罩山鎮(zhèn),置身其中,不覺間成了長衫飄舉的古人,遺落在前朝的夢里……
小城古稱菊潭,今叫內(nèi)鄉(xiāng),李白千年前寫下“時過菊潭上,縱酒無休歇”的感懷。那條水湄的河流,叫湍河,翻一翻《水經(jīng)注》,還有它不朽的大名和奔騰的水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