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煥成
(新沂市人民醫(yī)院腫瘤微創(chuàng)外科,江蘇 新沂 221400)
?
近端胃癌根治術臨床特點分析*
徐煥成
(新沂市人民醫(yī)院腫瘤微創(chuàng)外科,江蘇 新沂 221400)
目的 總結分析近端胃癌根治術的臨床特點。方法 在2013年2月到2015年6月期間,選取我院接收的60例胃癌患者,對這些患者采用近端胃癌根治術治療的相關資料進行回顧分析。結果 60例胃癌患者10例采用全胃切除術,20例采用保留賁門切除術,30例采用保留迷走神經術。保留賁門術相對于保留迷走神經術以及全胃切除術在相關手術指標方面存在著明顯差異(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保留賁門切除術與保留迷走神經術相對于全胃切除術在術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方面存在著明顯差異(P<0.05)。結論 對于近端胃癌在治療過程中采用的近端胃癌根治術在手術特點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在保證患者治療有效性的條件下應盡可能地選擇近端胃切除,這樣不僅有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而且能縮短住院時間,在一定程度上可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
近端胃癌;根治術;臨床特點;總結分析
胃癌屬于世界衛(wèi)生組織公布的十大惡性腫瘤之一,根據相關資料顯示,我國的胃癌患者占到了世界的35.0%,在貧困地區(qū)的發(fā)病率較高,每年在我國有17萬人因為胃癌而失去生命,嚴重威脅著我國人口生存質量[1]。胃癌中發(fā)生在胃上部1/3部位的癌變稱之為近端胃癌,對于胃癌的治療主要采用的是外科手術治療方法,其中以胃癌根治術為主要方法。本研究結合我院在2013年2月到2015年6月期間接收治療的60例近端胃癌患者,總結分析了近端胃癌根治術的臨床特點,現(xiàn)就主要內容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在2013年2月到2015年6月期間,隨機選取我院接收的60例胃癌患者,年齡在45~75歲,平均年齡為(60.8±14.3)歲,男性42例,女性18例,所有患者均確診為近端胃癌,經過進一步診斷,其中有38例胃腺癌患者,有14例粘液腺癌患者,有8例未分化癌患者。根據患者實際疾病類型采用不同胃癌根治術,不同手術方式的患者在基本資料方面差異較小(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胃癌患者的診斷標準主要依據《胃癌診療規(guī)范》《胃癌臨床實踐指南中國版》中的相關內容,主要有以下幾點:(1)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為上腹不適、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瀉、貧血等;(2)大便隱血檢測呈現(xiàn)持續(xù)陽性;(3)使用胃鏡或者腹腔鏡進行檢查可以明確腫瘤的具體情況,進行活體組織檢查和病理學診斷;(4)采用影像學檢查,發(fā)現(xiàn)患者沒有出現(xiàn)淋巴結核臟器官的轉移,通過CT或者MRI的檢查進一步確定所有患者腫瘤位置在近端胃的1/3處[2]。
1.3 方法 根據患者近端胃癌具體情況的不同,在本次研究中患者采用的手術方式主要有全胃切除術、保留賁門切除術以及保留迷走神經切除術。具體的手術方法如下:全胃切除術:對于經過診斷出現(xiàn)較大范圍擴散以及周邊淋巴細胞受到浸染的近端胃癌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采用的是全胃切除術,具體手術中在腹腔鏡的輔助引導下完成操作。在全胃切除后,吻合食管和空腸行側,同時在吻合口設置引流管[3]。保留賁門術:針對近端胃癌發(fā)現(xiàn)較早以及病灶擴散范圍較小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采用的是保留賁門手術治療,在具體的治療中保留患者的迷走神經前干和后干部位,前干部位主要有幽門支延續(xù)部位以及肝支部分。后干部位主要是腹腔支,同時還需要保留患者的食管到胃部括約肌部分結構,然后切除胃的前后分支,整個操作完成后設置引流管,重建消化道[4]。保留迷走神經切除術:保留患者的迷走神經前干和后干部位,前干部位主要有幽門支延續(xù)部位以及肝支部分。后干部位主要是腹腔支,然后將胃的前支和后支切除。術后常規(guī)設置引流管,重建消化道[5]。
1.4 觀察指標 主要觀察不同手術方法治療的相關指標以及患者在手術結束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其中手術相關指標主要包括:淋巴結掃描比、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開始排氣時間、開始排便時間以及住院時間等。對所有患者進行(1.0±0.1)年的隨訪,了解患者的生存率。
2.1 近端胃癌患者治療方法及其效果 60例胃癌患者中,有10例患者采用的是全胃切除術,所占比例為16.7%;有20例患者采用的是保留賁門術,所占比例為33.3%;有30例患者采用的是保留迷走神經術,所占比例為50.0%。經過(1.0±0.1)年的隨訪,采用全胃切除組患者有9例存活,生存率為90.0%;采用保留賁門術的20例患者中有17例患者存活,生存率為85.0%,采用保留迷走神經術的30例患者中有28例存活,生存率為93.3%。三種方法在短期生存率方面差異較小(P>0.05),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2 不同手術方式相關手術指標比較 不同手術方式相關手術指標比較如表1所示,從表中可以看出,在淋巴結掃描比、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開始排氣時間、開始排便時間以及住院時間等相關手術指標方面,全胃切除術、保留賁門術以及保留迷走神經術在淋巴結掃描比方面差異不明顯(P>0.05),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保留賁門術相對于保留迷走神經以及全胃切除術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開始排氣時間、開始排便時間以及住院時間等方面存在著明顯差異(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不同手術方式相關手術指標比較
2.3 不同手術方式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分析 采用全胃切除術的10例患者中有1例出現(xiàn)了吻合口漏,有1例患者出現(xiàn)了切口感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0.0%;采用保留賁門術治療的20例患者中,術后有1例患者出現(xiàn)了腹瀉,有1例患者出現(xiàn)了肺部感染,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為10.0%;采用保留迷走神經術治療的30例患者中出現(xiàn)了1例食管返流,有1例患者出現(xiàn)了切口感染,還有1例患者出現(xiàn)了腹瀉,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為10.0%,經過統(tǒng)計學數(shù)據比較,保留賁門切除術與保留迷走神經相對于全胃切除術在術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方面存在著明顯差異(P<0.05)。保留賁門切除術與保留迷走神經在術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方面差異較小(P>0.05),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胃癌是近年來發(fā)病率和死亡率較高的一種惡性腫瘤疾病,同時也是嚴重威脅人類生存質量的主要疾病。關于胃癌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但是與發(fā)生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飲食習慣不良、長期吸煙飲酒等相關因素均有重要關系。據相關報道,近端胃癌在胃癌中所占的比例呈現(xiàn)出一定的上升趨勢。采取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延長生存質量的關鍵[6]。對于近端胃癌在治療過程中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在根治方法方面常用的主要有全胃切除術、保留賁門術以及保留迷走神經術等。這三種手術方法對于近端胃癌均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但是在具體使用中還需要考慮到手術對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的影響。比如采用全胃切除術可保證治療效果,但是在術后患者康復較慢,同時還會出現(xiàn)明顯的體重下降。在具體選擇手術方法的時候首先需要考慮的就是治療效果,在保證治療有效的情況下再考慮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等[7]。在選擇手術方法的時候需要具體結合病情發(fā)展采取最佳的手術方法。在本次研究中結果顯示采用保留賁門術在各項手術指標以及術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方面更有優(yōu)勢,但是在應用的時候通常對于近端胃癌發(fā)現(xiàn)時間較早、病灶尚未擴散或者擴散較小范圍的患者可考慮采用該方法,既能保證治療效果,同時還能提高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不過對于近端胃癌發(fā)現(xiàn)時間較晚,病灶已經出現(xiàn)較大范圍擴散的則需要采用全胃切除術,此時只能考慮治療效果,術后生活質量已經成為了其次[8]。
綜上所述,對于近端胃癌在治療過程中采用的近端胃癌根治術在手術特點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在保證患者治療有效性的條件下應盡可能的選擇近端胃切除,這樣不僅有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而且能縮短住院時間,在一定程度上可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
[1] 韓中仁.胃裸區(qū)清掃聯(lián)合D2根治術治療T1~3N0~2M0近端胃癌的臨床分析[J].河南醫(yī)學研究,2014,23(5):58-59.
[2] 王道榮,魚海峰,趙建國,等.中間入路腹腔鏡下進展期胃癌D2術62例分析[J].中華普外科手術學雜志,2010,4(2):149-154.
[3] 繆錦超,張慶元,吳暉,等.殘胃癌與近端胃癌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的比較[J].消化腫瘤雜志,2013,5(4):225-230.
[4] 熊治國,殷濤,崔殿生,等.腹腔鏡輔助近端胃癌根治術臨床近期療效[J].中華腔鏡外科雜志,2013,6(1):19-22.
[5] 徐宏濤,孟春燕,胡平,等.腹腔鏡輔助與開腹近端胃癌根治術的比較[J].溫州醫(yī)學院學報,2013,43(11):743-745.
[6] 陳旭,蘇阿麗,王燕梅,等.腹腔鏡輔助近端胃癌根治術的臨床應用[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4,1(5):797-800.
[7] 李自力.T1-3N0-2M0近端胃癌采用胃裸區(qū)清掃聯(lián)合D2根治術治療的臨床分析[J].深圳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5,25(4):93-94.
[8] 任浩棠,李瑞平,王毅鈞,等.近端胃癌根治術治療進展期近端胃癌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5,12(29):52-55.
徐煥成(1982—) 男,江蘇東海人,副主任醫(yī)師,碩士,主要從事腹部腫瘤和腹腔鏡手術。
R615
B
1004-7115(2016)10-1171-02
10.3969/j.issn.1004-7115.2016.10.037
2016-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