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如何才能穩(wěn)定地進行農地流轉?
——農地流轉中信息不對稱問題探討

2016-04-04 03:57:45安海燕周利
關鍵詞:逆向選擇農地流轉信息不對稱

安海燕,周利

(1.貴州大學 管理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2.浙江大學 管理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2)

?

如何才能穩(wěn)定地進行農地流轉?
——農地流轉中信息不對稱問題探討

安海燕1,2,周利1

(1.貴州大學 管理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2.浙江大學 管理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2)

摘要:采用信息不對稱理論為主要分析框架,結合實地調研情況,對農戶如何才能穩(wěn)定農地流轉進行回答。從流轉雙方的目標函數分析獲悉,農地收回成本是決定農戶是否流轉,以及是否穩(wěn)定流轉的關鍵因素。但是流轉雙方在此問題上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即流入方信息多而流出方信息少。信息的不對稱會導致農戶的逆向選擇行為,進而阻礙農戶農地流轉的穩(wěn)定以及農地流轉市場的發(fā)育。目前在實地調研中發(fā)現破解此困境主要有三種舉措,分別是企業(yè)與農戶簽訂書面契約、政府擔保以及流轉與用工捆綁。在對三種主要辦法的用途與效果討論的基礎上,提煉出普遍意義上的緩解信息不對稱的建議,分別是加強農戶與企業(yè)事前溝通、構建農戶與企業(yè)信任關系和完善相應司法保障機制。

關鍵詞:農地流轉; 信息不對稱;逆向選擇; 農地收回成本

農地流轉市場并不是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流轉雙方目標的多元化,流轉價格區(qū)域的一致性都表明農地收回成本是決定農戶是否流轉,以及是否穩(wěn)定流轉的關鍵。企業(yè)與農戶在此成本上擁有不對稱的信息,易形成逆向選擇,阻礙農地流轉市場的發(fā)育。本文擬從農地流轉中信息不對稱的源頭、信息不對稱的表現形式、農村已有緩解信息不對稱舉措的論述中,獲取緩解信息不對稱的啟示。以期為促進農地流轉,穩(wěn)定農地流轉提供一定的參考。

一、農地流轉雙方的目標函數與農地租金

什么影響流轉雙方的行為選擇?農地流轉租金(以下簡稱地租)價格在其中有何作用,有何特點?下文擬對此問題進行討論。

(一)農地流轉雙方的目標函數

傳統(tǒng)經濟學認為,經濟人的假設是利潤最大化,可通過價格機制得以實現。隨著制度經濟學交易成本的引入,利潤最大化目標轉化為交易成本最小化。按照Coase(1937)[1]的觀點,交易成本包括交易前的詢價、交易中的磋商以及交易后的維護。至此,人的行為也就假設成利潤、成本雙重約束下的權衡選擇。按照制度經濟學的觀點,本文對農地流轉雙方的行為函數進行分析。

農地流轉供給方(農戶)目標函數:在中國三權分立的農地制度下,農戶流轉的是特定時期的農地經營權(張紅宇,2002)[2]。農戶流轉農地,這并不會帶來身份的變化、職業(yè)的改變,農地仍然是維系其生存的主要來源(安海燕等,2013)[3]。因此,農戶最終是要收回流轉后的農地經營權,并繼續(xù)自己耕種使用。農戶農地流轉的目標函數就應該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流轉農地獲得的收益,體現在地租上;二是農地流轉的收回成本,收回成本包含農戶與企業(yè)收回農地的商洽成本以及農地收回后的恢復成本。商洽成本指的是農戶是否能按期收回,如何收回農地的交涉成本。恢復成本是農戶將收回的農地恢復成原有狀況或者恢復成能耕種狀態(tài)所需的成本。以上用函數表示則為,U1=Max(R1)-min(Z1) 其中U1代表農戶流轉農地的總效用,R1表示地租,Z1代表收回成本。

農地流轉需求方(企業(yè))目標函數:企業(yè)作為一個完全的經濟組織,其行為目標是利潤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利潤來源于生產和銷售領域,在流轉領域企業(yè)目標更多的是成本最小化。成本最小化,一是支付給農戶的地租最小,二是流轉成本最小,包括尋找流轉對象,與流轉對象磋商,維護與流轉關系所付出的時間、經濟上的成本。用函數表示則為,U2=π-Min(R2,Z2),其中U2代表企業(yè)流轉農地的總效用,π是企業(yè)在生產和銷售中的總利潤,R2是企業(yè)流轉農地的顯現成本即地租,Z2是企業(yè)流轉農地的隱形成本即流轉成本。

將雙方的目標函數聯立起來,形成農地流轉的交易函數。

可見供需雙方在各自目標函數的約束下,最終以外在地租統(tǒng)一的形式達成交易。而實質上,不僅僅地租(R1、R2),農戶的農地收回成本(Z1)以及企業(yè)的流轉成本(Z2)也都是決定雙方流轉與否的關鍵因素。

(二)農地流轉的租金價格

地租價格不是單個農戶與企業(yè)談判的級差價,而是區(qū)域性的統(tǒng)一價格。由于農地質量以及農戶談判能力的千差萬別,級差談判價會導致企業(yè)流轉成本的龐大。因此,從總體上來講地租更加傾向于在一定區(qū)域內農地流轉的總供給量與總需求量決定,同時以農戶每年從農地中所獲取的純收益為參考價格。在實地調研中發(fā)現,農地流轉價格具有分類性和區(qū)域性。分類價格即不以每塊農地的具體質量定價,習慣做法是將農地劃分為水田和旱地,賦予其不同的價格。由于產量的原因,一般水田價格高于旱地價格。如在貴州省德江縣板桶水鄉(xiāng),水田每年租金600元/畝,旱田每年租金400元/畝。區(qū)域性體現在農地流轉租金往往在同一個區(qū)域(組、村寨)是相同的,且具有相同的變化趨勢。如水田每畝800元租金,每三年增加100元每畝。

因此,在地租不需要議價的情況下,農地的收回成本也就成為單個農戶決定是否流轉的關鍵。而在農地收回成本中,企業(yè)與農戶存在信的不對稱甚至是隔離情況,這嚴重制約了農地流轉市場的發(fā)育。

二、農地流轉中的信息不對稱及逆向選擇后果

Akerlof(1970)[4]用二手車市、保險、就業(yè)等案例論證,交易雙方對交易獲取不同程度的信息時就形成了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對稱會導致逆向選擇,最終市場萎縮直至消失。在農地流轉中同樣存在流轉雙方信息不對稱的現象,存在大量的不確定性(陳超等,2011)[5],不體現在阿克洛夫所研究的產品質量上,而體現在農戶所關心的農地收回成本(Z1),即農戶對企業(yè)使用土地情況的信息不對稱上。

企業(yè)擁有土地使用的全部信息, “流轉后的農地用來做什么?”“如何使用農地的?”“是否會按期收回?”“回收的農地是否還適合耕種?”等問題。企業(yè)由于受交易成本最小化的約束,限制其向每個農戶傳遞所需要信息的可能,就出現了企業(yè)信息多而農戶信息少的農地流轉信息不對稱性現象。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信任在某種程度上能替代信息。費孝通(1947)[6]認為中國人是熟人社會,其關系是典型的差序格局。楊國樞(2012)[7]指出與差序格局對應的是差序格局的信任。農戶與企業(yè)大都是處于差序格局的最外圍,即陌生人的關系位置,對于陌生人雙方對應的信任關系是完全不信任。流轉雙方在信息不對稱、沒有信任基礎的情況下,農戶擔心企業(yè)會破壞性的使用土地也就不足為奇了。一方面農戶會擔心企業(yè)會選擇低成本方式生產,最終導致收回的農地復墾困難。另一方面農戶擔心企業(yè)規(guī)模種植,不會花成本去標識每戶的土地所屬,因此難以收回原有面積原有地理位置的農地。其最終結果是擠壓出去了那類關心農地的農戶,只保留了那類不在意土地的,以后不會自己繼續(xù)耕種土地的農戶。因此,在農地流轉中,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逆向選擇不是低品質的商品排擠高品質的產品,市場萎縮,而是排除了愛惜農地的農戶,最終形成 “插花田”(因為少數農戶不愿意流轉而導致農地不成片不成規(guī)模)。如果插花田太多,就失去了流轉規(guī)模經營的意義,企業(yè)會選擇退出流轉市場。最終農地流轉的逆向選擇也導致農地流轉市場的萎縮甚至是消失。

三、緩解農地流轉中信息不對稱的已有舉措

阿克洛夫用廣告、擔保來解決檸檬市場的信息隔離情況。在現實中,農地流轉中也存在一些已有的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的舉措。主要有以下三種:

(一)書面契約約定

在書面契約中約束企業(yè)對土地的使用以及收回土地的事項,并設置對應的懲罰機制。如在貴州省施秉縣牛大場鎮(zhèn),某農戶和企業(yè)簽訂的書面契約中提及了土地收回條款——“甲方(流出方,農戶)有權獲得土地出租收益的權利,有權按照合同約定的期限到期收回出租土地”“甲方有權監(jiān)督乙方(流入方,企業(yè))合理利用、保護出租土地,制止乙方損壞出租土地和其他農業(yè)資源的行為,并有權要求乙方賠償由此造成的損失”; 保障懲罰條款—— “乙方不按合同約定使用土地,改變土地用途、破壞水利等基本設施或給土地造成永久性損害的,甲方有權解除合同,并由乙方向甲方支付賠償金”“本合同履行中發(fā)生爭議,雙方可協(xié)商解決。協(xié)商不成,可以請求村民委員會、鄉(xiāng)鎮(zhèn)人民政府等調節(jié)。不愿意調解或者調解不成的,可以向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二)政府擔保

在農村更多地方的做法是政府出面擔保,一方面將農戶對企業(yè)的信任轉為對地方政府的信任,另一方面是通過政府對企業(yè)信息的獲取,以及將信息統(tǒng)一傳遞給農戶的行為緩解農戶與企業(yè)的信息不對稱性。具體操作方式有以下兩種。第一,政府出面充當農地流轉第三方。由政府出面向農戶流轉土地并簽訂流入合同,繼而再由政府和企業(yè)簽訂流出合同。該操作類似于買賣雙方信息隔離而產生的中間商,只是中間商以賺錢中間差價而行,政府以促進地方經濟發(fā)展為目的。在該種模式中,農地的收回事項與懲罰機制是政府與農戶簽訂。如在貴州省貴定縣云霧鎮(zhèn)村委員會與農戶簽訂的合同中簽訂了土地的收回處置條款——“稻田相鄰之間表面相差60厘米以內的田埂可以挖倒(挖掉),倒平工作由甲方(村委會)負責進行,乙方(農戶)必須保證甲方倒平工作順利進行,由此造成的耽誤和損失由乙方負責賠償;恢復田埂費用按80元/畝一次性在簽訂合同時付給乙方,甲方租賃期滿后,不再負責田埂恢復。田塊恢復,由甲方組織乙方按照就近和整齊劃一原則,以租用面積劃定地塊。租賃期間,若因國家實施農田等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占用土地面積,在租賃期滿后,甲方歸還乙方土地時,按比例扣除占用面積后的實際剩余面積歸還?!北U蠗l款——“本協(xié)議簽訂后,除國家政策變化或者不可抗因素外,雙方不得違約,如有違約,違約方必須賠償因違約給守約方造成的一切經濟損失”“本協(xié)議在履行過程中發(fā)生的爭議,由甲乙雙方協(xié)商解決,協(xié)商未果的,可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第二種,政府作為調節(jié)溝通方,促進雙方的信息通暢。當企業(yè)流轉農地面積大的時候,要面臨大量的交易農民,企業(yè)無法承受與農戶逐個談判,逐個傳遞對方所需要的信息。于是政府作為中介,連接雙方的溝通。在貴州省德江縣板桶水鄉(xiāng)由村委員會召開動員大會,召集村里所有的農戶(或者是企業(yè)所需要的農戶)以及企業(yè),雙方在動員大會上溝通,并當場簽訂協(xié)議?,F實中更多的情況是村干部挨家挨戶的私下動員,動員一家簽一家,或者動員到一定數額的農戶后在集中開動員大會集體簽約。村干部在動員的時候是具有技巧的,先動員村里有威望而且容易接受新事物的人,然后再動員容易被說服的農戶,在量達到一定的情況下,也就是Granovetter(1978)[8]所說的閾值情況下,最后在動員流轉意愿低的農戶。在貴州省沿河縣,村干部給我們講述了一件勸說事情。為了動員最后一個農戶,村干部上班時間以及下班時間跑了該家10多次。一次農戶在家吃飯,看到村干部來了,遞給他一碗飯,飯是有怪味的。干部硬著頭皮吃完了飯,農戶最終說:“看在村干部的工作上我簽了。”可見地方政府在農地流轉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三)捆綁銷售

在貴州很多地方,出現了農地流轉與勞動力捆綁銷售的現象(安海燕等,2013)[9]。具體是,在農地流轉合同中包含一條用工條款,即農地流轉給企業(yè)后,企業(yè)須雇傭該農戶或者農戶有優(yōu)先被雇傭權。流轉與雇傭同存,若其一遭受破壞,則所有關系解除。雇工條款存在是具有合理性的。從企業(yè)方來說,勞動力是他必須的生產要素,從事農業(yè),有誰會比一直就耕種在此的農民更加專業(yè)更加愛土地呢?此外,就地雇傭勞動力,是降低雇傭成本的一種途徑。從農戶方來看,一方面不僅僅從土地上得到了租金收益還獲取了土地的勞動工資收益,另一方面,工作在自己的土地上,能隨時“監(jiān)督”到企業(yè)的農業(yè)生產,這是獲取企業(yè)更多信息的最佳途徑。在此,農戶和企業(yè)都同時存在雙重身份,雙重互相約束的身份會形成更加穩(wěn)定的均衡狀態(tài)。該條款可以是書面形式寫進流轉合同中,也可是口頭協(xié)商形式,雙方共同遵守。在現實中,一旦用工不按約定行事,農戶就選擇終止流轉合同,一旦一家因為不雇傭而終止流轉合同,企業(yè)也面臨其他農戶退出的威脅,企業(yè)的聲譽在村落里面也就喪失了。在貴州省清鎮(zhèn)市,一個農業(yè)企業(yè)家說:“就算不需要那么多的勞動力,我也會雇傭和我約定了的農民,付給他們相同的工資。否則,我在這里就干不下去了?!?/p>

四、已有舉措的討論和啟示

(一)舉措討論

從舉措的構成來看,第一種和第三種都是流轉雙方的直接溝通,具有直接性,第二種是政府所加入的第三方擔保,具有間接性。第一種用書面契約來防止逆向選擇,它取決于書面契約的簽訂。一方面體現在書面契約是不完全契約,雙方無法在事前將所有事項列舉并尋找對應的保障懲罰機制;另一方面,書面協(xié)商的談判成本太高,企業(yè)無法承擔,也無法和農戶簽訂差異的書面契約。第三種捆綁銷售,從實施來看,捆綁銷售是一種雙贏的舉措,類似與于反租倒包的形式。選擇捆綁銷售方式的大多還是從事傳統(tǒng)農業(yè),種植經濟作物,大田作物。一般做新技術農業(yè)的,較少選擇這種做法。一方面由于農戶具有監(jiān)督性,如果在農田做過多改革的舉措,農戶會反對,企業(yè)的目標難以實現或者需要較大協(xié)調成本。另一方面,選擇做高技術農業(yè),不需要過多的農民,且對農民技能有一定的要求,則不適合選擇這種方式。第二種政府所參與的方式是農村中最常見的方式,其原因是見效快,有保障。只是所有的風險和成本都轉嫁給了村集體地方政府。從實施結果來看,有做的很好的,如在浙江嘉興市秀洲區(qū),他們統(tǒng)一規(guī)劃了土地,在交易平臺上發(fā)布交易信息,并制定引進企業(yè)的規(guī)則。農地流轉不僅僅帶動了地區(qū)經濟,還發(fā)展了當地的其他相關產業(yè),如加工產業(yè)和旅游產業(yè)。當然也有效果較差的,如在貴州遵義縣,村集體向農戶流入規(guī)模農地后,流轉給企業(yè)。企業(yè)和政府簽訂了五年協(xié)議,結果企業(yè)第一年就跑了。在剩下的四年內,村集體繼續(xù)給農戶發(fā)放租金,農地卻閑置荒廢了,村長說“地里的草都長到了人那么高了”“村集體已經沒有多余的錢來支付了,只能向上級要錢了”。

以上分析并不說明哪種方式更好,而是哪種方式更適合當地的實際情況。

(二)啟示

1.促進企業(yè)與農戶的信息溝通,降低信息成本(Alchian,1972)[10]。 信息溝通有雙方直接溝通,和第三方間接溝通。從長遠來看,企業(yè)與農戶雙方的直接溝通是必然。在一對多的溝通結構中,如何在成本最低的情況下有效傳遞對方所需要的信息呢?阿克洛夫認為廣告是可以到達這種效果的。企業(yè)做好廣告,用顯眼、簡短明確的方式告訴農戶企業(yè)的生產內容,企業(yè)的生產理念。此外,klein and leffler(1981)[11]也對廣告作用進行了延伸,認為廣告信號的作用遠遠大于解讀作用,廣告?zhèn)鬟f的不僅僅是消費者了解產品的技術特征的解說詞,更是向外界傳遞有實力做廣告的廠商更具有生產高質量產品的能力。企業(yè)選擇農戶易獲取的廣告途徑,如電視、免費發(fā)放宣傳單、廣告欄張貼等形式傳遞給農戶。此外,企業(yè)可選擇農戶代表進行磋商,每次將協(xié)商內容張貼在村里廣告欄等顯著地方,收集意見后在繼續(xù)下一次磋商,經過幾次反復最終形成該村的標準協(xié)議,適用于所有的村民。通過此種方式簽訂的契約,村民之間會有相互監(jiān)督的效果,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流轉的穩(wěn)定性。

2.建立企業(yè)與農戶之間的信任。信任是信息的替代品,在企業(yè)與農戶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建立企業(yè)和農戶之間的信任是緩解農地流轉逆向選擇的一種方法。如何構建?一是企業(yè)聲譽的自我建立和維護,農戶之間的口頭契約何以能自我履約,最重要的就是聲譽機制??诳谙鄠鞯妮浾搲毫υ谵r村熟人社會傳播的速度和影響力是相當的大,在一定程度上來說,聲譽是信任的有力基礎。因此,企業(yè)在生產中通過“善舉”建立自己的聲譽,建立誠實、守信、做放心農業(yè)的聲譽,這對穩(wěn)定農地流轉,后期繼續(xù)擴展農地流轉有極大的作用。二是政府鼓勵本土企業(yè)創(chuàng)業(yè),特別是反向農民工的創(chuàng)業(yè)。農戶的本土創(chuàng)業(yè)具有信任基礎,容易得到本村的支持。

3.建立有效的司法保障機構。農戶并不會因為簽訂書面契約就放心流轉,實際上書面契約的違約率一直都高居不下,究其原因,現階段在大部分地區(qū)沒有建立起農戶容易獲取的保障機制。從上文的流轉合同樣本中可以看到,懲罰保障條款往往籠統(tǒng)的寫著“負責賠償全部損失”“若產生不可調和的爭議,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和法院提起訴訟”。在實施中誰來界定損失?賠償的額度誰說了算?仲裁機構有沒有?那個部門來管?起訴的成本誰來負擔?如果沒有強制的合法機構受理糾紛,如果受理的成本過高,實質上訂立的保障條款也僅僅是一句空話,連威懾對方的作用都達不到。因此,要通過書面契約保障土地流轉,那么建立行之有效的司法保障機制是必須的。首先政府要建立保障機構,讓農戶知道產生違約時候應該向那個機構申述?其次,政府要簡化處理程序,降低處理成本,讓農戶真正享用制度的紅利。

參考文獻

[1]Coase R H.The nature of the firm[J].Economica, 1937, 4(16): 386-405.

[2]張紅宇.中國農地調整與使用權流轉: 幾點評論[J].管理世界, 2002, 5(11):36-42

[3]安海燕, 洪名勇.西部欠發(fā)達地區(qū)農戶土地向規(guī)模組織流轉的推拉力分析——基于貴州省土地流轉調研數據[J].中國農業(yè)資源與區(qū)劃, 2013, 34(5): 128-132.

[4]Akerlof G A.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0, 20(3): 13-28

[5]陳超, 任大廷.基于前景理論視角的農民土地流轉行為決策分析[J].中國農業(yè)資源與區(qū)劃, 2011, 32(2): 18-21.

[6]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M].北京:三聯出版社,1947: 19-31.

[7]楊國樞.中國人情系列讀本:中國人的心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36-62

[8]Granovetter M.Threshold models of collective behavior[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8(3): 1420-1443.

[9]安海燕, 洪名勇.西部欠發(fā)達地區(qū)農戶土地向規(guī)模組織流轉的推拉力分析——基于貴州省土地流轉調研數據[J].中國農業(yè)資源與區(qū)劃, 2013, 34(5): 128-132.

[10]Alchian A A, Demsetz H.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2(9): 777-795.

[11]Klein B, Leffler K B.The role of market forces in assuring contractual performance[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1(4): 615-641.

(編輯:佘小寧)

How to stabilize farmland circulation?——Analysis on asymmetric information problems in the farmland circulation

An Haiyan1, 2,Zhou Li1

(1.CollegeofManagement,GuizhouUniversity,Guiyang550025,China;2.CollegeofManagement,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12,China)

Abstract:Using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theory as the main framework of analysis, combined with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paper answers some concerned questions. The farmland cost-recovering is the key factors to determine whether farmers are willing to circulate their land and whether the circulation will be steady. The asymmetric information which exists in the rural land circulation will lead to adverse selection behavior, and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land transfer market. Currently, it is found from surveying that there are three main ways to break this dilemma. The first is to sign a written contract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farmers. Secondly, the government provides guarantee, and the last is to bundle labor and circulation together.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n the effect of the three measures, some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 asymmetric information problems in circul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were put forward: to strengthen communication between farmers and businesses beforehand; build trust between farmers and businesses; improve judicial protection mechanism.

Key words:Farmland circulation; Asymmetric information; Adverse selection; Farmland's cost-recovering

中圖分類號:F32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16X(2016)06-0412-05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效果研究”(14CJY040)

作者簡介:安海燕(1979-),女(土家),貴州銅仁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農業(yè)經濟方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6-02-21

猜你喜歡
逆向選擇農地流轉信息不對稱
國外農地制度與農地流轉的經驗與借鑒
襄陽市農村土地流轉現狀及對策研究
生命倫理視域下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臨床管理問題探析
青春歲月(2016年22期)2016-12-23 16:31:59
農地確權、農地流轉和農村區(qū)域經濟發(fā)展
商(2016年32期)2016-11-24 15:07:07
基于信息不對稱視角下的中小企業(yè)融資問題探討
融資約束:文獻綜述與啟示
時代金融(2016年23期)2016-10-31 10:45:38
基于信息不對稱的建材市場研究
淺析互聯網金融的模式、影響和風險對策
中國市場(2016年35期)2016-10-19 02:37:00
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的大學生就業(yè)研究
洛南县| 视频| 莱阳市| 龙门县| 太和县| 长兴县| 大厂| 湖南省| 健康| 金门县| 凤凰县| 墨竹工卡县| 广州市| 鄂托克前旗| 民丰县| 绍兴市| 霍林郭勒市| 盐边县| 建始县| 南昌市| 伊春市| 共和县| 伊吾县| 名山县| 阳朔县| 闸北区| 蒲城县| 奉化市| 神木县| 黎川县| 安康市| 多伦县| 潼关县| 太湖县| 垫江县| 静乐县| 孟州市| 简阳市| 文昌市| 昭平县| 宝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