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犯罪預防與控制研究所與東??h檢察院課題組
(1.南京大學犯罪預防與控制研究所江蘇南京211102,2.東??h檢察院江蘇東海320700)
青少年暴力罪錯的實證研究
——以江蘇東海聚眾斗毆和尋釁滋事犯罪為例
南京大學犯罪預防與控制研究所1與東??h檢察院2課題組
(1.南京大學犯罪預防與控制研究所江蘇南京211102,2.東??h檢察院江蘇東海320700)
近年來,青少年暴力性犯罪的形勢日趨嚴峻。通過調查問卷和統計分析的方法,將青少年犯罪分為家庭維度、學校環(huán)境、社會交往、心理特征和悔過心態(tài)五個方面,發(fā)現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具有家庭結構不甚完整、輟學率高、交友盲目的特征。為探尋暴力罪錯的深層原因,將青少年暴力罪錯和其他犯罪進行比較分析,發(fā)現兩者在心理特征層面具有顯著的差異性,易沖動、道德責任意識淡薄和以個人為中心的權力崇拜是暴力罪錯青少年典型的心理特征。而家長管教方式的非理性、法制教育的嚴重缺乏和交友的盲目性與心理特征呈現暴力傾向存在可預見的線性相關關系。因此,為了有效地防治青少年暴力罪錯,應當給予其更多的關愛,重視法制教育,加強心理疏導。
青少年暴力罪錯;暴力性心理特征;不良嗜好因素
青少年犯罪一直是世界各國普遍重視的社會問題。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青少年犯罪也呈逐步上升趨勢,對維護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造成了極大的壓力。要想有效地應對和解決這一日趨嚴峻的社會問題,需要對青少年犯罪的新變化有更直接和客觀的把握。課題組采取實證研究的方法,對江蘇省東海縣進行了實地調查,以期探索青少年犯罪背后的成因,對青少年犯罪的控制和預防提出有價值的決策依據。
(一)相關概念的界定
在我國的法律規(guī)定中,并沒有明確的青少年犯罪(juvenile delinquency)概念,只有未成年人犯罪這一概念。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guī)定,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是指被告人實施被指控的犯罪時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案件。但是,“研究18周歲至25周歲的成年人犯罪,對犯罪的預防、治理、教育、改造等方面來說,其研究價值是十分明顯和極為重要的”[1]。我們認為,將青少年犯罪的年齡段設定為14至25周歲,既符合目前學界的通說,也有利于研究其犯罪行為和犯罪心理的連續(xù)性。
(二)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課題組對連云港市東??h看守所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對象主要涉及兩類犯罪:一類是尋釁滋事罪或聚眾斗毆罪;另一類是盜竊和其他非暴力性犯罪。調研組隨機抽取了105名青少年發(fā)放問卷,其中涉嫌第一類罪名的青少年55名,涉嫌第二類罪名的青少年50名,共發(fā)放問卷105份,回收有效問卷105份。
調查問卷共設28個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問題主要包括其性別,年齡,文化程度;二是調查對象的家庭情況,包括是否為獨生子女家庭,撫養(yǎng)人,家長的管教方法等問題;三是調查對象求學期間的學校環(huán)境,問題主要有老師及同學的態(tài)度,是否接受過法制教育,學習成績,是否受過處分;四是調查對象的社會交往情況,包括主要朋友圈,是否有不良嗜好等問題;五是調查對象的心理特征考察,在這一部分我們以假設性提問為主,例如與他人有矛盾時會如何解決,如果朋友要求一起去做違法犯罪的事情會怎么選擇等;六是調查對象的悔過心態(tài)考察,亦以推測其心理狀態(tài)為主,問題主要有事發(fā)后至被采取強制措施之前的感受,在采取強制措施之后的心態(tài);最后一部分為選擇性回答的主觀題。
其中,上述的二、三、四、五、六部分分別構成了我們在研究中建立的五個維度,即家庭維度、學校環(huán)境維度、社會交往維度、心理特征維度和悔過心態(tài)維度。在每一個維度內我們各選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問題,按照嚴格一致的邏輯關系建立了連續(xù)變量,并且以各維度為單位計算了平均值。本文采用現代統計學方法、以社會學統計軟件包(SPSS)對調研數據進行了統計學分析,主要用到了差異性分析、相關性分析和回歸分析的方法。
馬克思曾經說過,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綜合。社會屬性才是人的本質屬性,青少年的成長過程正是其由自然人向社會人轉變的過程,一般而言要經過家庭、學校和社會三個階段。
(一)家庭結構不甚完整
家庭是組成社會最基本的單元。有學者認為當今社會,家庭結構不健全主要有三種表現[2]:第一,家庭失和甚至解體,青少年得不到父母的指導,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第二,家庭成員違法;第三,父母角色的缺位。在接受調查的105名青少年中,有75.2%的撫養(yǎng)人是父母,24.8%的撫養(yǎng)人是單親或者祖輩。在非由父母撫養(yǎng)的青少年中,有48%是因為父母外出務工無力照顧,52%是因為父母離異或者其他原因。西方的結構功能主義認為,社會是具有一定結構或組織化手段的系統,社會的各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關聯,并對社會整體發(fā)揮著必要的功能。整體是以平衡的狀態(tài)存在著,任何部分的變化都會趨于新的平衡。家庭是社會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可以在生理上、心理上滿足其成員的需要,同時也維護現存社會的結構。家庭結構的完整程度影響著家庭功能的發(fā)揮,而家庭功能的發(fā)展又會反過來刺激家庭結構的變革和完善,改變后的家庭結構則會進一步強化家庭功能。在現代社會中,仍有一部分青少年是在非典型的家庭結構中成長起來的,家庭結構的差異尤其是父母角色的缺位,很容易導致青少年與祖輩有代溝障礙以及祖輩的過度溺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家庭教育、監(jiān)督功能的發(fā)揮,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的成長軌跡。
(二)輟學率高,在學校缺少關愛
學校教育是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地促使青少年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的系統工程,是青少年從家庭走向社會、順利實現社會化過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良好的學校教育可以對不良的家庭教育起到矯正和彌補的作用,幫助青少年抵制和消除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但在接受調查的105名青少年中,案發(fā)時在校讀書的僅有5名,輟學率達到96%。為了探究背后的原因,我們在學校維度內以案發(fā)時受教育情況作為因變量,以學習成績、老師和同學對差生的態(tài)度、課余活動、是否接受過法制教育等因素作為自變量對其他自變量利用Pearson系數進行了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師生對差生態(tài)度與案發(fā)時的受教育情況有顯著的相關關系(見表一)。
表一 案發(fā)時受教育情況與師生態(tài)度的相關性
在接受調查的105名青少年中,有22.9%認為老師和同學對待差生依然關心維護、團結友愛,41%認為師生的態(tài)度是不理不睬,37.1%認為師生的態(tài)度是瞧不起甚至冷嘲熱諷。良好的學校環(huán)境能夠使青少年獲得應有的認同感,激發(fā)其學習興趣,使其融入同齡人中共同成長。相反,如果學校里的老師和同學以成績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對學習盲目推崇,就會使成績較差的青少年感到孤立無援,漸漸將興趣愛好轉移到上網、電子游戲等其他活動上去,最終在本該接受文化知識的系統教育和人生觀、價值觀培養(yǎng)的階段,提前進入社會。
(三)盲目交友,易沾染不良嗜好
進入社會以后,青少年會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正處于青春期的他們意志力和控制力尚屬薄弱,加之內心深處對“自由”的渴望和對叛逆的行為追求,很容易沾染一些不良嗜好。在接受調查的105名青少年中,15.8%有酗酒的習慣,52.5%有抽煙的習慣,9.2%有賭博的習慣,只有22.5%選擇沒有以上行為。俗語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青少年這些不良嗜好的養(yǎng)成與其交友群體是否存在一定關聯?我們以此為基本假設,將不良嗜好因素作為分類變量與變量主要朋友圈進行了交叉制表(見表二),結果卡方檢驗值為38.9,Sig.= 0.000<0.005,證明我們的假設成立,交友群體對青少年沾染不良嗜好有著顯著的影響。
表二 不良嗜好與主要朋友圈交叉制表
據東??h人民檢察院提供的相關數據,我們發(fā)現從2008年至今,東??h青少年暴力性犯罪中的聚眾斗毆和尋釁滋事兩類暴力性犯罪呈逐年遞增趨勢。2008年至2010年間,審查批捕案件中,這兩類案件占青少年案件總數的比例為:2008年為10%,2009年為18.3%,2010年為24.5%。為了比較兩類暴力性犯罪與其他犯罪的差異,我們將研究數據分為兩組,一組是尋釁滋事或聚眾斗毆兩類犯罪,另一組是盜竊及其他非暴力犯罪,并將青少年涉及的罪名作為單因素分類變量,以家庭維度、學校環(huán)境、社會交往、心理特征及悔罪心態(tài)為水平分組進行了差異性考察。結果表明,兩類犯罪在心理特征維度具有顯著的差異性(F值52.039,顯著性值0.000)。為了驗證這一結果,我們將心理特征與涉嫌罪名進行了交叉制表(見表三),卡方檢驗結果也證實了我們的判斷(卡方檢驗值為39.479,Sig.=0.000<0.05),證明暴力性犯罪的青少年與其他犯罪的青少年在心理特征層面,具有顯著的差異性。
表三 心理特征與罪名交叉制表
(一)心理特征呈現出暴力傾向
從被調查的55名涉及聚眾斗毆和尋釁滋事兩類犯罪的青少年來看,當與他人發(fā)生矛盾時,有23.8%的人會選擇打架解決問題,只有52.4%的人選擇與對方正面溝通交流;如果朋友要求一起做違法犯罪的事情,有37.1%的人選擇兄弟義氣,兩肋插刀,37.1%的人選擇先分析事情的性質和嚴重程度再作決定,只有25.8%的人選擇不參與;在朋友中,有33.3%的人處于領導者的角色,24.8% 的人是積極參與者。
由此可見,易沖動、淡薄的道德責任和以個人主義為中心的權力崇拜是涉嫌暴力性犯罪的青少年主要的心理特征。首先,現代社會貧富差距逐步拉大,各階層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各類暴力性事件頻頻見諸報端,加之正處于成長發(fā)育期的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易沖動本來就是其性格特征之一,這就很容易使得青少年在處理沖突的方法上產生嚴重的偏差,往往言語之間的不合便要拳腳相加。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挫折教育的嚴重匱乏,面對人際交往中正常的矛盾和沖突,他們缺乏應有的冷靜和禮讓。其次,多數青少年道德責任和法律意識淡薄,他們將朋友交情和哥們兒義氣凌駕于基本的道德觀念甚至法律之上,面對朋友的違法犯罪要求往往是不加分析、不計后果地盲目參與。其中有一名受訪者的主觀題描述令人印象深刻,他所向往的生活狀態(tài)就是像香港電影《古惑仔》般兄弟成群、無拘無束。中國的俠文化源遠流長,這也是相關影視作品產生和發(fā)展的根基,但是倘若一部電影脫離了“仗義行俠”的內核,而僅僅對淺層次的暴力文化、極端的自由主義、享樂主義人生觀大肆宣揚,就會對青少年的成長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就會簡單地認為通過暴力手段就可以獲得絕對的自由,把道德觀念當成束縛,把違反紀律、破壞社會秩序當成叛逆和人性的解放。殊不知真正的自由應當是社會成員共同分享的自由,是在法律和道德約束之內的自由。再次,以極端個人主義為中心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是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思想基礎[3]。青少年正處于風華正茂、血氣方剛的昂揚時期,他們對新生活充滿憧憬,渴望通過權力踐行自身理念。自古權力被視為神,是人們頂禮膜拜的對象。當青少年在正常的社會秩序之中體驗不到權力帶來的心理滿足感之后,就會將自我價值的實現寄托于其他的非常態(tài)社會組織,尤其是犯罪組織,這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尋釁滋事和聚眾斗毆兩類有組織的暴力性犯罪。
(二)暴力性心理特征的成因分析
在得知兩類暴力性犯罪的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有明顯的暴力性傾向之后,我們以55名涉嫌這兩類犯罪的青少年為研究樣本,將心理特征作為因變量,對家庭維度、學校環(huán)境、社會交往內的各個變量進行了回歸性分析,以期探尋形成暴力性心態(tài)的相關原因。結果顯示,家長的管教方法、在校期間是否接受過法制教育和主要的交友群體與暴力性心態(tài)存在可預見線性相關關系(見圖1、圖2、圖3)。
圖1 心理特征與做錯事家長態(tài)度的曲線擬合
1.家長管教方法的非理性
古語云棍棒出孝子,這也成為許多家長信奉的教育理念,但是一味打罵體罰的教育方式不僅不見成效,反而會對青少年的身心成長造成嚴重的傷害[4]。在圖1中,縱軸表示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評分,橫軸表示家長在孩子做錯事時的態(tài)度,選項1代表耐心的說服教育,選項2代表不管不問,選項3代表一味打罵體罰。從圖中可見,當管教方式由理性向非理性轉變時,青少年的暴力性心理特征會逐步上升。在家庭環(huán)境中,從小陪伴孩子成長的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人生導師,家長的人格、思想品質、價值觀念、行為習慣等都會通過主動或者被動的方式,直接或間接地傳遞給孩子,對孩子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影響。不當的管教方法不僅會造成青少年對粗暴手段的模仿和學習,而且他們在心理壓抑、尋求平衡時,也有可能以類似手段處理矛盾、解決問題,甚至最終走上犯罪道路。
2.嚴重缺乏的法制教育
在圖2中,縱軸表示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評分,橫軸表示在校是否受過法制教育,選項1表示經常,選項2表示有時,選項3表示很少,選項4表示完全沒有。從圖中可見,當接受法制教育的程度下降時,青少年的暴力性心理特征評分會逐步升高。良好法制教育一方面可以樹立法律在青少年心目中的權威,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強化青少年的道德責任和法律義務,通過反面教材使之警醒并認識到法律的底線是不能越過的,將其違法犯罪的動機和意識扼殺在萌發(fā)期。但在接受調查的55名青少年中,經常接受法制教育的占8.6%,有時接受法制教育的占33.3%,很少接受法制教育的占26.7%,完全沒有接受過法制教育的占31.4%。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們現在對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嚴重缺乏,學校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從小學到初中,只有初中二年級有法律基礎課。與其他課程相比,由于沒有硬任務、硬指標,法制教育課也就沒有明確的職責和目標,任課教師水平參差不齊,學生積極性不高。現在的法制課教師多為帶班的政治教師,其中有些教師很少接觸過法律,自身的法律知識和教學方法存在一定欠缺,導致很多法制教育只能照本宣科,進行填鴨式教學,既沒有生動的案例分析,也沒有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使法制課成了純粹的法律條文灌輸課。
圖2 心理特征與是否接受法制教育的曲線擬合
3.盲目的交友
如前文所述,青少年交友盲目,不僅容易使其沾染不良嗜好,也會使其心理特征發(fā)生明顯變化。在圖3中縱軸代表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評分,橫軸代表主要的朋友群體,其中選項1為有固定工作的人員,選項2為自由職業(yè)者,選項3為社會無業(yè)人員。當主要交友群體的質量下降時,青少年的暴力性心理特征評分會逐步上升。一方面,青少年在步入社會之后由于閱歷不足、心智尚未成熟,在交友上還存在盲目性,深處不良的朋友群體之中,為人處世的心態(tài)難免會發(fā)生變化。另一方面,社會心理學認為,青少年都具有強烈的求同歸屬感,即都有一種向往和能動地適應群體生活的“相群性”,都有希望得到社會和群體的承認、保護、尊重、力量等心理欲望[5]。弗洛伊德曾經指出,當一個人處在集體中時,他可能會喪失自己原來的性格特點,變得感情用事、責任心下降、良心消失、智能減退。這是由于他身上原來被壓抑著的那些無意識本能統統得到釋放,會使他干出一些以前不敢干的事情,盡管這些行為不符合他原來的性格[6]。
圖3 心理特征與主要朋友圈的曲線擬合
(一)給予青少年更多關愛
首先,家庭是青少年成長的起點,在這里他們應該享受到父母長輩的關愛和呵護以及兄弟姐妹的幫助與扶持。但是對于很多青少年來說,家庭出身是無法選擇的,他們當中有一部分人的家庭結構并不完整,或是因為父母外出務工,或是因為父母離異和其他原因,他們從小就與單親或祖輩們一起生活,家庭結構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家庭功能的發(fā)揮,單親或者祖輩們在管教孩子上都有著力不從心的障礙,他們往往會選擇溺愛、放縱的教育方式。東??h位于蘇北連云港市,在江蘇省內屬于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外出打工的人數相對其他縣市較多,“留守兒童”或者“流動兒童”的問題也更具典型意義。另一方面,家庭的管教方式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行為方式,無論是父母或者其他撫養(yǎng)人,在教育方式的選擇上應當更具理性,更加寬容。
其次,進入學校之后,有些青少年的學習成績不盡理想,但是學習落后并不簡單地等于不良青少年,應試教育的烙印深深地影響著現行的教育制度,老師和同學對差生的不理不睬甚至冷嘲熱諷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現象,這不僅是導致青少年輟學的主要原因,更有可能扼殺他們在其他方面可能具有的天賦才能。因此,應當摒棄以往單一的成績考核指標,增加更多的賞識教育,充分培養(yǎng)和挖掘青少年在學習之余的興趣愛好,使他們獲得更多的關愛和尊重,真正實現全面發(fā)展。
最后,在社會層面,我們不能因為青少年出生的家庭結構或者學習成績就將他們簡單地“標簽化”,反而應讓他們更多地感受人際交往的友善與和睦、享受生活的陽關和溫暖,彌補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的不足。另外,應杜絕宣揚暴力、色情或資本主義絕對自由的文化產品可能給青少年帶來的不利影響,有效地整治學校周邊的“三室”、“兩廳”、“一吧”,凈化社會文化環(huán)境。應當加大有組織犯罪的查處力度,防止青少年結交不良的“兄弟”朋友,而在犯罪組織中踐行自身理念、實現自我價值。
青少年的培養(yǎng)是整個社會承擔的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家庭、學校、社會、政府的共同努力,為青少年的成長提供一個健康良好的環(huán)境,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東??h檢察院近年來一方面通過成立留守兒童關愛基地,對部分家庭關懷不足的孩子采取“送關愛,送溫暖”行動;另一方面通過組織女檢察官擔當“檢察官媽媽”,對留守兒童進行“一對一”的呵護和幫助,在促進留守青少年健康成長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注重青少年的法制教育
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加強法制重要的是要進行教育,根本問題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小學、中學都要進行這個教育?!苯逃?、司法部、中央綜治辦、共青團中央《關于加強青少年學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第三條和第七條明確規(guī)定“要根據不同學齡階段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和接受能力,有針對性地開展法制教育”,“逐步將法制教育納入教學大綱,納入教學計劃,真正做到計劃、教材、課時、師資‘四落實’;同時,堅持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相結合,組織生動活潑、寓教于樂的法制實踐活動”。但是法制教育的真正落實卻不容樂觀。東??h近年來在當地幾所中學先后成立了“家長學校”、“學生法制課堂”,邀請社會各界人士,包括大學的法學教授為家長和同學們講授法律知識、培養(yǎng)法治思維、灌輸法律意識、分享成長體驗,形式活潑生動,在老師和同學們之間獲得了不俗的反響,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果。
(三)加強青少年的心理疏導
具有暴力傾向的心理特征是導致青少年暴力性犯罪日益增高的直接原因。青少年在成長中都會面臨來自學業(yè)、生活、感情、人際交往方面的壓力,加強青少年的心理疏導已經成為學界和理論界的共識。2006年,南京市玄武區(qū)人民法院首次嘗試將心理疏導引入少年犯罪的審判;2009年,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南京市教育局聯合成立了南京市少年心理司法矯治中心,這些對罪錯青少年的司法處置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是為了有效防治青少年暴力性犯罪,有必要將心理疏導和干預進一步提前和深化,在家庭和學校層面開始普及心理學知識,這樣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青少年的心理素質,增加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學會自我調節(jié)的方法,發(fā)展積極的心理因素,始終保持健康愉悅的心理狀態(tài);另一方面也能使家長和老師通過觀察青少年的言談舉止,準確預測其心理動向,及時發(fā)現青少年的暴力性傾向等不良心理。同時,社會各界應當重視青少年的心理輔導工作,成立青少年心理輔導站,在處理青少年工作時善于從心理層面發(fā)現和解決問題。
[1]徐建.青少年犯罪學[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78.
[2]姜小川等.青少年犯罪的宏觀環(huán)境因素分析[J].法學雜志,2010(12):63.
[3]赤光.犯罪心理學理論體系指標數量化的探索[C]//法律心理學研究與探索.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61.
[4]夏伯平等.上海市青少年犯罪問題調查與對策研究[J].上海海洋大學學報,2010(5):424.
[5]徐美君.未成年人刑事訴訟特別程序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26.
[6][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選[M].林塵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78-79.
(責任編輯:劉 芳)
Empirical Study of Juvenile Violent Delinquency——A Case Study of Affray and Provocation Crime in Donghai,Jiangsu Province
Research Group:Institute of Crim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Nanjing University and Donghai County People’s Procuratorate
(1.Institute of Crim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1102,China; 2.Donghai County People’s Procuratorate,Donghai,Jiangsu 320700,China)
In recent years,the situation of juvenile violent crime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severe.Through the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juvenile delinquency will be divided into five aspects:family dimension,school environment,social interaction,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pentant attitude,and in the teenagers’growth process,som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can also be found such as incomplete family,high dropout rates and blind dating.In order to explore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violent delinquency,comparative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between violent delinquency and other crimes,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under the level of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and impulsivity,lack of moral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and individual-centered power worship are the typical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juvenile delinquency.Trough regression analysis,irrational parental discipline,a serious lack of legal education,and blindness of making friends have predictable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violent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Therefore,in order to effectively prevent juvenile violent delinquency,teenagers should be given better care,enhanced legal education and mor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juvenile violent delinquency;violent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bad habits factors
D616
A
1008-2433(2016)04-0041-06
2016-04-16
本文為南京大學犯罪預防與控制研究所與東??h檢察院合作課題“青少年暴力罪錯防治研究”課題成果之一。
課題組主持人:狄小華(1963—),男,江蘇溧陽人,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南京大學犯罪預防與控制研究所所長;宋金玲(1970—),女,河北邯鄲人,江蘇省東??h人民檢察院檢察長。課題組成員:霍立群(1968—),男,江蘇東海人,東海縣人民檢察院反貪局局長;張紅梅(1972—),女,江蘇東海人,東??h人民檢察院公訴科科長兼檢委會專職委員,李守華(1980—),女,江蘇連云港人,東??h人民檢察院未檢科科長;王鶴立(1987—),男,江蘇鎮(zhèn)江人,鎮(zhèn)江市委組織部科員;曹甜甜(1987—),女,山東濰坊人,南京市秦淮區(qū)人民法院助理審判員;王 靜(1988—),女,江西宜春人,長沙水業(yè)集團辦公室文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