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清朝廣西壯族地區(qū)書院快速發(fā)展的表現(xiàn)及原因

2016-03-29 19:33:34黃明光吳先勇
創(chuàng)新 2016年5期
關鍵詞:廣西壯族壯族書院

■黃明光 吳先勇

清朝廣西壯族地區(qū)書院快速發(fā)展的表現(xiàn)及原因

■黃明光吳先勇

清朝在太平府、慶遠府、鎮(zhèn)安府、泗城府等廣西壯族地區(qū)開辦了大量的書院,這些書院與宋代書院相比,在辦院宗旨和辦院經(jīng)費這兩個方面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突破。清朝廣西壯族地區(qū)書院能夠快速發(fā)展,主要得益于來自中原的被貶官員為當?shù)貍鞑チ讼冗M的漢族文化,清朝廣西壯族地區(qū)的地方官員為了自身職位升遷而興辦書院,修建書院時投資模式多樣化,地方政府對書院經(jīng)費支出提供保障,以及中央朝廷重視廣西壯族地區(qū)教育。

清朝;廣西;壯族地區(qū);書院

南宋時期,廣西共創(chuàng)建了九所書院。主要分布在桂北地區(qū)的全州、臨桂等漢族民眾較多的地區(qū)。明朝時期,廣西新增書院六十六所;清朝時又新增二百五所。[1]34在壯族聚集地區(qū),書院數(shù)量與漢族地區(qū)一樣,都得到了較快發(fā)展。據(jù)筆者調查,太平府、慶遠府、鎮(zhèn)安府、泗城府等壯族地區(qū)書院數(shù)量從南宋時期的一所(即宜州的龍溪書院,宋嘉定八年由權州事張自明創(chuàng)建),發(fā)展到清朝的三十余所。[1]60過去學術界對廣西書院的發(fā)展進行了多次探討,但專門討論清朝壯族地區(qū)的書院數(shù)量比南宋時期增多的現(xiàn)象及其原因的文章則比較少見。因此,對這一專題的探索,有助于加深對廣西壯族地區(qū)文化史的研究。

一、清朝廣西壯族地區(qū)書院快速發(fā)展的表現(xiàn)

壯族地區(qū),主要是指明、清兩代設立土司的地區(qū)?!肚迨犯濉酚涊d,清朝改土歸流之前,設置的壯族土司衙門府有:太平府、慶遠府、鎮(zhèn)安府、泗城府等。清朝廣西壯族地區(qū)書院的快速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為土司地區(qū)書院數(shù)量的增加。

(一)清朝太平府、慶遠府、鎮(zhèn)安府、泗城府等壯族地區(qū)書院發(fā)展簡況

1.太平府書院數(shù)量

據(jù)《明史·廣西土司二》記載,廣西太平府為土司官府,下轄崇善、左州、思明州、永康州等州縣。[2]8229謝啟昆的《廣西通志》記載,清代廣西太平府下轄崇善、左州、養(yǎng)利州、永康州、寧明州等州縣。《清史稿》記載,改土歸流之前,該府有李開錦、趙昂等土知州。

(1)遺址在今廣西崇左市的書院

靜庵書院,在崇善縣(今屬崇左市),正德十三年(1518年)建;肇化書院,在崇善縣(今屬廣西崇左市),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修建;左陽書院,在左州(今屬崇左市);觀音山書院,在龍英土州(今屬崇左市天等縣),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由士民籌建;湯家園書院,在天等縣添等圩,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由當?shù)厥棵窕I建。太子泉書院,在思明州(今廣西寧明縣),永樂年間修建。

南坡書院,在寧明州(今屬寧明縣),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修建;寧江書院,在寧明州(今屬寧明縣),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由知州李早榮修建,寧明州舉人黎申產(chǎn)曾任山長二十余年;明江書院,在寧明州,嘉慶年間由明江分府張中正與邑紳捐資創(chuàng)建;思齊書院,在土思州(今屬寧明縣),光緒十六年(1890年)由土官與鄉(xiāng)紳捐資創(chuàng)建,宣統(tǒng)元年(1909年)改為靜南初等小學堂;思誠書院,在土思州(今屬寧明縣),光緒十六年(1890年)由黃守忠捐資創(chuàng)建;遷善書院,在遷隆峒(今屬寧明縣),光緒二十年(1894年)修建,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改為兩等小學堂。①本文所記廣西書院地址、修建人物、修建年代,除另外注釋的參考文獻外,均來源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地方志編纂委員修訂的《廣西通志·教育志》,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5:60。

(2)遺址在今廣西扶綏縣、大新縣的書院

麗澤書院,在永康州(今屬扶綏縣),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由知州許延邵修建;康山書院,在永康州(今屬扶綏縣),原為義學,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由知州麻永年重修,改為康山書院;養(yǎng)正書院,在養(yǎng)利州(今屬大新縣);瀛洲書院,在養(yǎng)利州,嘉慶二十年(1815年)由署知州高攀桂捐資倡建;維新書院,在恩城分縣(今屬大新縣),原為恩城義學,光緒十七年(1891年)由知縣和士民捐資重建,改稱“維新書院”;瓠萌書院,在雷平縣(今屬大新縣),光緒十三年(1887年)時,太平土州設立瓠萌書院,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改為瓠陽書院。

(3)遺址在今廣西龍州縣的書院

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將龍州為兩個土巡檢司(即上、下龍),隸屬于太平府管轄。

暨南書院,在龍州(今屬龍州縣),乾隆四年(1739年)由通判楊仲興與士紳捐資建,光緒末年改為高等小學堂;三楚書院,在龍州(今屬龍州縣),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修建;同風書院,在龍州(今屬龍州縣),光緒十九年(1893年),由太平歸順兵備道兼鎮(zhèn)南關監(jiān)督蔡希邠、邊防督辦蘇元春及文武僚屬捐資創(chuàng)建,訂有院章、院約和學規(guī),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為廣西邊防初級師范學堂;龍泉書院,在上龍土司(今屬龍州縣),光緒初年由邑紳捐資建。

2.慶遠府書院數(shù)量

明朝時,慶遠府下轄的宜山縣設有永順、永安兩土司,故壯族居民為多。[2]8212又據(jù)謝啟昆的《廣西通志》記載,慶遠府下轄宜山縣、思恩、東蘭縣。還有《清史稿》記載,該府有韋氏壯族土官。

遺址在今廣西宜山市的書院有:竹池書院,在宜山縣,創(chuàng)建于弘治、正德年間,羅圮有《竹池書院記》;四賢書院,在宜山縣,舊為東岳祠,嘉靖二年(1523年)改建;清獻(又名香林)書院,在宜山縣,原為宋宜州通判趙抃(謚清獻)講學處,萬歷年間由慶遠知府岳和聲修葺,題名“香林書院”;龍江書院,在宜山縣,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由慶遠府知府高茂選建;慶陽書院,在宜山縣,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由知府李文琰把李公書院舊址擴建改為慶陽書院;慶江書院,在宜山縣,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由知府張曾殿、知縣徐光祚把五屬公館擴建為慶江書院,咸豐年間被毀,修復后改名龍江書院;屏江書院,在宜山縣德勝鎮(zhèn),乾隆十年(1745年)由士紳捐資修建,后改名峴棠書院(又名為屏峰書院);德勝書院,在宜山縣德勝鎮(zhèn),道光二十年(1840年)由同知肖煊率紳士修建,首聘象州鄭獻甫為山長。[1]37-60

3.鎮(zhèn)安府書院數(shù)量

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鎮(zhèn)安府增轄天??h(鎮(zhèn)安府治下天保,轄天保1個縣,奉議1個州,向武、都康、上映等3個土州)。《清史稿》卷五百一十六記載,該府曾有壯族土官岑佐。

秀陽書院,在鎮(zhèn)安府(府治在今德??h),乾隆八年(1743年)由署知府陳謨修建,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為兩等小學堂;化成書院,在田州(州治在今田陽縣),原為義學,乾隆二十年(1755年)由知州岑宜棟擴建。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由土田州知州岑宜棟自置學田創(chuàng)辦;道南書院,在歸順直隸州(今屬靖西縣),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由知州黃叔顯創(chuàng)建。嘉慶、道光、光緒各朝均為其增加膏火費;鎮(zhèn)陽書院,在鎮(zhèn)邊縣(今屬那坡縣),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由通判汪應綬倡建,道光十二年(1832年),通判周三錫為其冠名“鎮(zhèn)陽書院”;崇正書院,在奉議州(今屬田陽縣),光緒十四年(1888年)由知州李沾春改玉皇閣為崇正書院,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改為奉議州高等小學堂。

4.泗城府書院數(shù)量

順治十五年(1658年),改泗城直隸州為泗城府,不久后又改為泗城軍民府?!肚迨犯濉V西土司傳》記載,岑繼祿、映宸等土官曾統(tǒng)治該府。

云峰書院,在泗城府(府治在今凌云縣),乾隆十五年(1750年)由知府楊纘緒創(chuàng)建,嘉慶、道光、光緒各朝有增修、遷建的記載。道光年間,鄭獻甫曾任山長;毓秀書院,在西林縣,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由知縣原集鳳建,后改為西林縣高等小學堂;南陽書院,在西林縣那勞,光緒三十年(1904年)由岑春煊家族出資創(chuàng)辦書院。

(二)清代在書院發(fā)展方面的突破

清代廣西壯族地區(qū)書院與宋代壯族地區(qū)書院的發(fā)展相比,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突破:

第一,創(chuàng)辦書院的出發(fā)點有了突破,即從單純祭祀文化名人為目的轉向以興辦教育為目的。例如,宜州龍溪書院是南宋于嘉定年間僅為祭祀黃庭堅(因黃庭堅客死在宜州貶所)而修建。而清朝廣西壯族地區(qū)書院的修建,絕大多數(shù)為興辦教育而修建。例如,嘉慶年間,養(yǎng)利州修建的瀛洲書院碑文中有云:“我國家重熙累洽,文教覃敷”,養(yǎng)利州知州李兆梅、高攀桂等官員也“毅然以興學校、教人才為己任。議復建修書院”,于是士民踴躍捐款二千余金,建成新的書院。泗城的云峰書院在改土歸流后,地方官都提倡“文教昌明”,認為興辦書院是“振興風教”之關鍵。[3]42-118

第二,清朝壯族地區(qū)書院的經(jīng)費來源、師生經(jīng)費制度已比宋代更加完善,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經(jīng)費制度。

其一,從書院經(jīng)費來源進行分析,壯族地區(qū)興辦書院的費用已經(jīng)形成固定的經(jīng)費來源。據(jù)謝啟昆的《廣西通志》記載,書院經(jīng)費條目,清朝廣西書院日常開支經(jīng)費主要有以下四種來源。

一是官民、生員個人捐款。例如,乾隆三十七年和五十四年,平民韋廷、陳光舜先后捐錢五百五十千文;知州王引楷捐錢四十四千文;生員覃敬如捐地租二十千文。加上其他經(jīng)費,共計一百三十八千文,作為象江書院教師與工人的工食經(jīng)費。

二是田租。這是最常見形式。例如,慶遠府慶陽書院的籌辦費用,是乾隆五十五年由知府王湖用官府白銀購買天河縣民田,得租田三十兩;又,寧明州知州李早榮清理出官田租谷十二石,折換成白銀六兩,歸入書院。以上所列屬于官田。另外,書院田租還有以下三種比較特殊:其一,土官的田地如無后代繼承人,田租歸書院使用。例如,鎮(zhèn)安府秀陽書院在乾隆十九年時,由知府傅圣將“土府絕戶”田租銀九兩二錢,歸入書院經(jīng)費;其二,原先土官用于征收各種雜稅的田租。如,雍正十三年,鎮(zhèn)安官府把從“土司豬馬酒裁汰田十六瑋”所得租錢三十九千三百文,收歸書院費用。其三,平民存在爭議的田地,由官府沒收,田租歸入書院。如紫泉書院,知州福保將州民李仕芳、蘇氏所爭田地五畝五分沒歸官府,所得田租銀一兩六錢五分歸為書院經(jīng)費。

三是地方官府劃撥白銀。這類經(jīng)費也分以下兩種:一是官府正常撥款。例如龍州暨南書院,乾隆九年時,規(guī)定其生員膏火銀一百二十兩,由下龍司負責開支。二是官府各項活動剩余經(jīng)費。這類經(jīng)費來源復雜,包括修路余款、縣府銀庫閑錢、裁減用工余款等。例如泗城縣云峰書院,乾隆十七年時,知縣聞人棠將修路余銀三十七兩六錢撥入書院;乾隆二十九年時,由署知縣周長源劃撥修路余銀三十五兩一錢、“裁減廚役”銀十二兩八錢、縣庫閑錢一百四十千八百五十文撥入書院。

四是商業(yè)收入。首先,地方官府通過各種方式獲得一些地方商人或者商業(yè)方面的收入,這成為地方經(jīng)費來源之一。由于缺乏史料,沒有記載獲得的具體方式。例如泗城縣云峰書院,乾隆年間,有“交埠商行息銀”七十二兩撥入書院。其次為存款利息。例如石南書院,乾隆四十六年,地方民眾將捐款銀五百九十三兩一錢作為年固定資金,書院師生依靠存款利息供應各種開支。

其二,從書院教師、工人待遇、生員膏火銀資助經(jīng)費進行分析,清朝廣西壯族書院已經(jīng)具有比較完整的規(guī)章制度。例如太平府麗江書院,規(guī)定院長束修銀一百二十兩,薪水銀三十六兩;監(jiān)院官一員,每月薪水銀一兩八錢;門役一名,每月工食銀一兩二錢;童生二十五名,每月膏火銀一兩二錢。康山書院,院長束修錢四十八千;門役工食錢七千二百文;生童每月膏火錢三千文。乾隆年間,規(guī)定秀陽書院院長束修八十兩;生童十四名,日各給膏火銀耳分。[4]4618-4630

二、清朝壯族地區(qū)書院快速發(fā)展的原因

清朝壯族地區(qū)書院快速發(fā)展有多方面的原因,以下重點敘述五點:

(一)中原官員傳播先進的漢族文化

中原文人、官員因各種原因被貶到廣西壯族地區(qū)做官,較早的有北宋黃庭堅與明朝解縉。這些漢族著名文人深入壯族區(qū)域,從文化傳播方面推動了壯族區(qū)域書院的發(fā)展。

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黃庭堅,江西洪州分寧人士,江西詩派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宋崇寧二年(1103年),以幸災謗國之罪除名羈管宜州。黃庭堅在宜山縣活動的兩年時間里,參加了當?shù)厮馁t書院的教學,“與州人士講學諷詠其間,凡經(jīng)指授,下筆皆可觀”。宜州通判俞若著送二子跟隨他學習?!兑松娇h志》亦寫道:“名賢所至,風教殊焉?!编徔h的人也有來向他請教的,如壯族文人區(qū)革就同他有交情,區(qū)革在廣東瓊州任櫞官,曾寫《青玉案》詞相贈。他對宜州人特別有好感,自稱“余往在江南絕不為人作草,今來宜州求者無不可”。[4]6445

解縉,字縉紳,號春雨,江西吉水籍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進士,官至內閣首輔、右春坊大學士,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永樂初年,由廣西布政司參議改貶交趾(今越南境內)。在寧明州期間,與思明土知府黃廣成在太子泉書院“賦詠結歡”,共同商討書院文化建設。[4]4014解縉將明朝京城的先進文化和辦學理念帶到廣西邊疆書院,有助于改變壯族文化落后的風尚,推動了南方邊疆的基礎教育發(fā)展。

(二)清朝壯族地區(qū)地方官員為了自身職位升遷而興辦書院

清朝地方官員每三年必須進行一次政績審核,由朝廷吏部考功清吏司負責。據(jù)崑岡纂《欽定大清會典》與《清史稿》等史料記載,對京城官員的審核稱為“京察”,對地方官員的審核稱為“大計”。對地方官員的考核內容廣泛,凡職務之內的事務,均需要審核。所以,地方教育成績也是一項審核內容。因此,被派到廣西的漢族官員及土司官員,為了個人的升遷,必須重視書院的興辦,這一點成為書院獲得積極推進發(fā)展的主觀原因。

第一類是漢族官員。例如,廣西龍州同風書院,于清朝光緒十九年(1893年)初創(chuàng),次年冬十二月,由太平思順道蔡希邠建成。蔡希邠,南昌新建人,漢族,諸生,光緒六年(1880年)任龍州同知。清朝在廣西省設太平歸順兵備道后,蔡希邠升任道員,組織力量修筑龍州防御工事。同時也參與同風書院的建設。蘇元春,字子熙,廣西省永安人,漢族,光緒十一年至二十九年任廣西提督。[5]蔡希邠、蘇元春等官員欲“舉邊區(qū)漢土之風氣龐雜至不同者而一歸于大同之義”,故把書院命名為“同風書院”。由蔡希邠及邊防督辦蘇元春各捐銀一千兩,再加上漢、土文武官員集體捐款建成。書院內設有講堂、書樓、學舍等大小房屋共六十余間,規(guī)模較大。

第二類是本地教育官員。例如,高熊徵(1636—1706)于二十九年(1690年)在寧明州籌集經(jīng)費修建了南坡書院。此人字渭南,清代廣西岑溪縣歸義鎮(zhèn)謝村人,順治時期的庚子年副貢??滴跏辏?674年)吳三桂叛清,高熊徵擬《討吳三桂檄文》《平滇三策》,并組織鄉(xiāng)兵與官軍討伐叛軍,斬敵軍總兵陳士龍??滴跏四炅卤晃螢闈≈莞淌?。[6]

第三類是壯族土司官員。例如,太子泉書院的修建人為思明土知府黃廣成。據(jù)《土官底簿》記載:洪武年間,次男黃廣成署事,二十八年奉圣旨準他襲。[7]又,洪武二十三年、二十九年,思明土知府黃廣成分別派遣思明州知州黃志銘、弟黃威佑帶人到明朝廷進貢馬匹及廣西土特產(chǎn),接受了朝廷官職任命及賞金、文綺等物品。[8]313-315

清朝嘉慶年間,廣西土司官府田州、思州、太平、那地、萬承、鎮(zhèn)遠、龍英、向武等土司官員仍然向清朝廷進貢馬匹、香爐、花瓶、燭臺等物品。明清兩朝規(guī)定,廣西土司進京城朝貢壯族特產(chǎn),需要按照漢族官府標準格式官文書寫,如有文字錯誤,必須將土司官員治罪。例如,正統(tǒng)四年冬天,鎮(zhèn)安府土司官員派人進貢,圣節(jié)表文存在錯誤,禮部官員要求將鎮(zhèn)安府土司人員治罪,英宗皇帝“命姑宥志”。[8]335清朝沿襲了明朝這一規(guī)定,規(guī)定廣西土官需每三年向朝廷進貢一次特產(chǎn)及馬匹。[9]2548清朝廣西壯族土官朝貢這一行政規(guī)范,逼迫土司官員要學習漢族文化。

(三)修建書院投資模式多樣化及地方政府保障書院經(jīng)費支出

明清廣西壯族地區(qū)書院修建經(jīng)費的來源渠道,有官員捐資修建、官員與紳士合資、家族投資修建等三種模式。

官員捐資修建模式。例如,嘉慶二十年(1815年)養(yǎng)利州署知州高攀桂、知州李兆梅等人曾捐資一千余兩倡建瀛洲書院。高攀桂,字月堂,號秋崖,東牙曲人。嘉慶時附貢生。陜西澄縣人,嘉慶十一年任武宣知縣。曾任中域兵馬司副指,武宣、滕縣、銅山知縣。任職中,凡事關國計民生,無不親力親為,每日秉燭晨起,夜漏二十仍不休息。曾對別人說:“我為一縣官長,凡事憑我剖決,盡心竭力,仍恐不及,倘貪圖安逸,出現(xiàn)差失,連累百姓,何以對君上?!保?0]254

本地官員與紳士合資模式。例如,位于廣西龍州的暨南書院,系清乾隆四年(1739年)太平府通判楊仲興協(xié)同紳士捐資創(chuàng)建,以其地在南荒,并取《禹貢》“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之義,故名。有前、中、后三座,各三間;后有樓,上祀文昌,下為院長住所。二十年由通判張嘉碩修護。二十二年太平府知府查禮及通判張春芳就兩翼左右構筑四區(qū),共十二間。二十七年通判張大海、吳蘭孫捐銀二佰兩,歸入書院以補助經(jīng)費。二十九年知府王于任將硼橋官租錢三十八千文撥充院長薪水,又將圩場空地兩邊建鋪房取租,每年所收租銀二佰四十兩,所任捐項白銀四佰四十兩,統(tǒng)充書院經(jīng)費。嘉慶四年(1799年)后,院長每年聘金為銀二佰兩,另薪水為制錢三萬八仟零五十文,生童額設二十名,每月給伙食費,余存為修葺院宇之用。同治十年(1871年)太平府知府兼龍州廳同知徐延旭新建書院后座。舊址在今龍州縣城仁義街新華小學院內。

家族出資籌辦模式。例如,廣西省西林縣南陽書院,由岑春煊家族出資創(chuàng)辦。岑春煊,字云階,廣西西林縣人,晚清朝廷重臣之一,岑春煊的父親岑毓英曾在廣西西林縣辦過一所“南陽書院”,受其影響,岑春煊也興辦教育。他說:“教育者,政治之首務也。觀瞻所系,尤當切意振興。人民知識,國家興替系之。欲為國家立不拔之基,必求人民有相當知識。教育者,所以啟牖人民知識也?!贬红佣啻魏粲跻匾暯逃团嘤瞬?。早在山西當巡撫時,岑春煊創(chuàng)辦山西大學堂,后調任四川總督,又辦四川高等學堂、成都警察學校、武備學堂。在廣西,岑春煊一直惦念家鄉(xiāng)的南陽書院,既送圖書文具,又出資擴建。西林遠離省城,岑春煊捐出二仟兩銀子作為學子赴廣州考試費用的基金。此外,岑春煊還撥款建起了泗色中學堂。[11]

(四)明、清中央朝廷重視廣西壯族地區(qū)教育

洪武二年六月丁卯,明太祖諭國子學官曰:治理天下,應以“人材為根本”,培養(yǎng)人材應以“教育為先”?!敖逃?,以德行,輔之以六藝。人材之興,將有其效。欲木之常茂者必培其根,欲水之常流者必浚其源,欲人材之成效,必養(yǎng)其德性?!保?2]7532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皇帝于順治十二年底,告諭禮部:統(tǒng)治天下,應以“文教是先”“今天下漸定,朕將興文教,崇經(jīng)術,以開太平”。禮部要傳諭各省學臣“訓督士子,凡理學、道德、經(jīng)濟、典故諸書,務要研求淹貫”。

康熙皇帝諭禮部:“朕惟至治之世,不以法令為亟,而以教化為先?!薄坝ü诺弁酰械戮徯蹋癯伤?,舉凡敦孝弟,以重人倫”;“隆學校,以端士習;黜異端,以崇正學;明禮讓,以厚風俗;務本業(yè)”。(《清圣祖實錄》卷三四)

雍正四年夏四月,雍正皇帝對禮部云:“以教育人材為念。但期實有益于學校。不肯虛務課士之美名。蓋欲使士習端方。文風振起。必賴大臣督率所司。躬行實踐。倡導于先。勸學興文。孜孜不倦。俾士子觀感奮勵。立品勤學。爭自濯磨。此乃為政之本?!庇赫吣炅拢赫实壑I廣西學正衛(wèi)昌績:“粵西民情,尋仇而輕生,禮儀謹厚為風俗之本,故欲化民成俗,使閭閻共敦仁讓之風,需要興辦書院,民間紳士帶頭身體力行儒家仁義。”[4]27-49

除遵守朝廷興辦教育的諭令外,清朝廣西壯族地區(qū)官員為保障書院辦學經(jīng)費及教師工資、童生生活費用,采取了各種方式,保證書院正常運行。具體已在上文論及,此處不再贅述。

除上述原因外,清朝廣西的地方商品、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比前朝獲得了發(fā)展,也是書院得以發(fā)展的原因之一??傊?,清朝廣西壯族地區(qū)書院快速發(fā)展是由多方面原因共同造就的。此文限于篇幅,不展開論述。

[1]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地方志編纂委員.廣西通志·教育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5.

[2](清)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97:8229.

[3]廣西民族研究所.廣西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石刻碑文集[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2:42-118.

[4](清)謝啟昆.廣西通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4618-4630.

[5]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地方志編纂委員.廣西通志·政府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5.

[6]梁宇廣.由七品驟升從三品的名宦高熊征[N].南國早報,2009-07-10(10).

[7]佚名.土官底簿:卷下[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8]李國祥,楊昶.明實錄類纂·廣西史料卷[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313-315.

[9](清)會典館.欽定大清會典事例·理藩院[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6:2548.

[10]武宣縣志編纂委員會.武宣縣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95:254.

[11]林語葉.兩廣總督岑春煊[N].羊城晚報,2012-09-01(B10).

[12](明)官修.明實錄·附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3:7532.

[責任編輯:丁浩芮]

The M anifestation and Cause of Fast Developm ent of Academ y in Guangxi Zhuang Region in Qing Dynasty

Huang MingguangWu Xianyong

There were lots of academies in Guangxi Zhuang Region in Qing Dynasty,such as Taiping Prefecture,Qingyuan Prefecture,Zhen'an Prefecture and Sicheng Prefecture.Compared with the Academies in Song Dynasty,these academies had big breakthrough in terms of the purpose and the fund.The fast development of these academies in Guangxi Zhuang Region in Qing Dynasty was due to the banished officials from Central Plains of China who spread the advanced Han culture.The local officials in Guangxi Zhuang Region also ran academies for their promotion.Other factors also played a part in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es,such as various investment models in building academies,enough fund for the academies from local government and great importance attached by the Central Court to the education of Guangxi Zhuang Region.

Qing Dynasty;Guangxi;Zhuang Region;Academy

G529

A

1673-8616(2016)05-0114-08

2016-04-15

黃明光,浙江育英職業(yè)技術學院體藝部教授,博士(浙江杭州,310018);吳先勇,百色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廣西百色,533099)。

猜你喜歡
廣西壯族壯族書院
淺談廣西壯族三月三歌圩的審美教育內容和意義
成才(2023年14期)2023-11-16 03:28:14
朵云書院黃巖店
壯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壯族民歌“喜”的情感表達
“壯族三月三”來對山歌
白鹿洞書院記
老友(2017年7期)2017-08-22 02:36:34
鋼琴音詩化的廣西壯族民歌音樂淺析
廣西壯族文化元素在藝術設計基礎課程中的實踐與研究
戲劇之家(2016年8期)2016-05-23 01:02:08
廣西壯族地區(qū)原發(fā)性高血壓病患者的中醫(yī)舌象與證素相關性研究
書院講習一例
遂溪县| 聊城市| 邵阳县| 都匀市| 色达县| 扶绥县| 临汾市| 昭觉县| 秦皇岛市| 旬阳县| 邢台市| 浦城县| 江达县| 五峰| 徐汇区| 万年县| 垦利县| 古丈县| 广东省| 南召县| 濮阳市| 陇川县| 黔西| 镇安县| 巫溪县| 象山县| 福贡县| 连江县| 南宫市| 泰和县| 尼玛县| 凤阳县| 蓝田县| 满洲里市| 沅陵县| 阿拉尔市| 怀化市| 雅安市| 英山县| 南丰县| 连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