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珊
(桂林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廣西桂林541006)
中西方文化視域下的民族性格比較
程珊
(桂林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廣西桂林541006)
中西民族性格因為受到中西方不同文化的影響存在著巨大差異。文章主要從民族性格的內涵,影響民族性格形成的因素等方面來探究中西方民族性格差異的淵源,并對中西方民族性格進行了多角度的對比研究,以求對中西方不同文化下的民族性格有一個較全面清醒的認知,以期對于減少兩種文化之間的摩擦、實現(xiàn)優(yōu)秀民族文化共享產生一定的積極作用。
中西方文化;民族性格;內涵;形成;差異;共享
中華民族是56個民族的總和,中國文化是多民族的文化,中華民族的民族心理也是復雜和多層次的??傮w上看,中華民族屬于內向型性格,把整體利益作為價值基礎,謹慎謙和,內向含蓄,崇尚和平,知足常樂,具有仁慈寬厚、合和與圓融的性格。而西方民族總體屬于外向型性格,突出個體性和主觀作用,尊崇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提倡以自我為中心,崇尚自信真誠,具有開拓冒險精神與競爭意識。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中西方民族的性格特征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中西方民族間應該加強溝通與聯(lián)系,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減少文化間的沖突和摩擦,努力在交流互動中取得共同進步。
1.1 民族性格的內涵
民族性格,從字面上來解釋大致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指相對于其他族群而言某一民族的特性,這一概念是抽象的,滲透散布于這一民族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之中,可釋作民族特性;二是指某一種族人群的群體性格,包括心理特點、價值標準等,其反映出來的東西則是具體的,既是相對于個體而言的普遍性,又區(qū)別于其他民族人群,可說成是“族群性格”[1]。
1.2 影響民族性格形成的因素
一個民族性格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具體來說,造成中西民族性格差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自然地理環(huán)境。中國的古文明主要發(fā)祥于黃河、長江流域,這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便于人們生產勞作,適宜人們在此繁衍生息。對自然及土地的依賴,使得人們的活動空間相對狹小,不太需要與很多人共同協(xié)作,交流也一般僅限于宗族之間,因此培養(yǎng)了古代中國人的“中庸”性格。但由于缺乏與其他文明的交流與溝通,使得中國人性格上普遍趨于內向保守。而發(fā)祥于愛琴海一帶的西方文明,自然環(huán)境相對惡劣,土地較為貧瘠,不便于農耕。但愛琴海沿岸港口眾多,商業(yè)比較發(fā)達,人口流動性較大,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十分頻繁,使得這里的人們逐漸養(yǎng)成熱衷于與人交流、協(xié)作和競爭的性格特點。
經(jīng)濟制度。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人與人交往的形式往往是由經(jīng)濟制度決定的。不同經(jīng)濟制度下的人們因為交往形式的不同也會使他們形成不同的心理特征。中國的傳統(tǒng)經(jīng)濟是典型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jīng)濟。小農經(jīng)濟的生產方式培養(yǎng)了人們自足、不爭的性格特征。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多地局限在宗族之間,因此中國人自古就有較強的家庭觀念,注重規(guī)矩禮儀和倫理道德。而發(fā)源地于希臘半島及其附近沿海地區(qū)的西方文化,由于海運便利,便于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客觀上要求當?shù)鼐用窦訌娕c外界的聯(lián)系與交流,于是逐漸形成了西方人注重探索自然及客觀世界的性格特點。又由于海洋經(jīng)濟具有較高的不確定性和危險性,使得西方人的性格中具有較強的冒險精神和斗爭精神。應該說,經(jīng)濟制度的不同是造成中西方民族性格不同的重要因素。
哲學思想。不同民族的哲學思想體現(xiàn)了不同的民族精神。一個民族的哲學思想形成后,就會隨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進入到民族的潛意識中,形成一個民族獨特的心理特征。西方哲學從誕生伊始,就開始了它對自然世界的關照。西方哲學傳統(tǒng)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以具有真理性的知識作為把握宇宙萬物最普遍本質的理想根據(jù)。追求絕對真理的渴望使哲學家們一直力圖將哲學建立成為精確嚴密的科學體系。因此,西方哲學在方法論上比較看重思辨分析和邏輯論證。中國哲人們則把目光更多地放在了生命本身,關注生命的內在價值。因此中國哲學從源頭上便具有一種道德倫理價值傾向,它以自身的生命為對象,注重道德的實踐。中國哲學區(qū)別于西方哲學的一大特點是中國哲學講究的是天人合一,主客交融。中國哲人重視的是了悟,崇尚直覺思維,即發(fā)自內心的懂得、明白方為真懂。這也是國人自古推崇自省的原因??追蜃铀?,“吾日三省吾身”便體現(xiàn)了儒家思想中對內省的看重。
語言文字。語言是構成民族性的最基本特征。人們通常把語言稱作文化的載體,是反映民族性格、民族特征的一面鏡子。漢語與西方語言相比,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語言體系。漢語是一種形象語言、表意語言,強調整體和聯(lián)系,漢字有利于形象思維,模糊認識和直覺感悟。中國人在用語言表達內心情感的時候大多委婉、含蓄,亦或言在此而意在彼。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含蓄、內斂、低調、委婉的民族性格。西方語言多是表音語言、形態(tài)語言,精確理性,抽象具體。強調事物的抽象概念,聲音指向對象和意義。這也是西方人在用語言表達心意的時候更為直接、明了、張揚、自信的原因所在。
遺傳因素。遺傳因素是民族性格不可缺少的影響因素。各個國家的地理環(huán)境、經(jīng)濟制度、哲學思想等造就了各個民族不同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而民族文化傳統(tǒng)又深深地影響了各個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性格在時間的長河中通過遺傳基因一代一代地傳承發(fā)展下來,最終對民族心理的積淀形成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中國人在開始一段新的人際交往時,往往十分謹慎小心,喜歡三思而后行。然而,一旦對方獲得自己的信任就會對他推心置腹;而美國人恰恰相反,美國人表面上看起來性格外向,自由奔放,易于交往,實際上想要跟他們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并沒有那么簡單。但是我們也必須明白,遺傳因素并非民族性格的絕對影響因素。應該說,民族性格在遺傳上是開放的。畢竟,不同民族之間通過通婚,都能產生生命力較強的后裔[2]。
2.1 群體與個體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以小農經(jīng)濟為基礎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占據(jù)著統(tǒng)治地位,這使得中華文化具有鮮明的集體主義特征。個人的思想、行為多受到社會、群體的約束,逐漸形成了以漢文化為中心,融合其它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獨特文化。該文化對國人的民族性格中那不可磨滅的集體主義烙印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
以商品經(jīng)濟和海洋經(jīng)濟為基礎的西方文化則倡導以自我為中心,崇尚個人英雄主義,強調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鼓勵人們勇于自我挑戰(zhàn),敢于自我突破,人們普遍推崇自我奮斗、自由進取的精神,逐漸形成了西方民族自立、自強、自我、自由,追求個性、勇于競爭的性格特點。
2.2 含蓄與外向
中國自古以來便崇尚含蓄之美。含蓄之美,美在意不直敘、情不表露,美在沉郁和朦朧。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都給人以無盡的想象空間。說不可直說,言不可言盡。這些都表現(xiàn)出中國人性格中的謹慎、沉穩(wěn)、委婉、內斂的特點。這種性格特征同樣與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等級制度息息相關。一言一行皆要注意分寸,以免“禍從口出”。因此,含蓄實際上是中國人骨子里的自我保護意識的外在表現(xiàn)。
西方文化推崇直接、坦率、自然的表達方式。有什么說什么,不喜歡吞吞吐吐。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比較坦誠。不吝嗇用言語和行為來表達內心的感情。熟人間相見,會很自然的擁抱亦或親吻。這種典型的外向型性格是與西方商品經(jīng)濟的流動性和海洋文化的開放性所分不開的。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商品的廣泛交換,人口的大量流動,人與人之間的頻繁交流,又逐漸形成了西方人情感上自然流露的性格特點。
2.3 謙恭與自信
中華民族是個“尚謙”的民族,認為“謙虛”是一種美德。提倡做人做事低調、內斂、不張揚、不浮夸。即使自己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去完成某項任務,也不能表現(xiàn)出百分之百的自信。成功完成了這項任務倒無可厚非,萬一稍有閃失,馬失前蹄,任務失敗,便要從此頂上過度自信的帽子。因此,中國人喜歡在人群中掩蓋自己身上的鋒芒,不喜張揚,唯恐引人側目或迫害。
西方文化則極力主張人們張揚個性,把握一切機會表現(xiàn)自我。西方文化認為這些都是自信的表現(xiàn)。在西方的價值觀念里,自信是被極力推崇的美德。西方人從小便接受著勇于在人群中表現(xiàn)自我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在美國,演講不是大學生才具備的技能,而是從小學階段便開始普及的一門課程。所以,美國學生在很小的時候,便能夠在人群中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這也是美國人普遍自信,敢于自我表現(xiàn)的一個原因。在英國,小學生每學期都會有幾場戲劇表演的機會,這些表演不僅激發(fā)了孩子們對表演的熱情,也有利于加深孩子們對戲劇作品的深層理解,同時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們的信心,提高孩子們自我表現(xiàn)的欲望和能力。
2.4 中庸與極端
中庸之道,乃是孔子學說的中心思想。中國的讀書人提倡在為人處世的過程中避免走極端,避免說出過分的話,做出不得體的行為。凡事講究折衷,需懂得隱忍和節(jié)制。孔夫子本意是讓世人懂得端莊沉穩(wěn)、守善持中,做事情的時候能夠把握事物的核心,切勿偏激。然而,這樣長期浸潤在不急不慢、不偏不倚、適可而止之中的狀態(tài),形成了中國人溫良與和平的性格[3]。但可悲的是近代以來,在“中庸”思想的熏陶下,中國出現(xiàn)了許多無主見、無原則、無思想的國人。
西方則更熱衷于尋求事物中的差異性。西方文化崇尚以“求真”為目的的科學型文化,注重差別和對立,在這種文化熏陶下逐漸養(yǎng)成西方人“非A即B”的評判標準和思維模式。在日常交際中,西方人更喜歡直接明朗地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和觀點,不喜歡在語言中加入“也許”“大概”“可能”等大大降低語言準確性的詞匯,也不喜歡交際對象過多地使用諸如此類的詞匯。而這些詞語恰恰是中國學生在講話時最喜歡使用的。由此可見,崇尚中庸還是推崇極端,同樣是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異所在。
時代在發(fā)展,人類在進步。歷史告訴我們,故步自封定然衰敗,唯有開放包容方可不斷進步。放下架子,虛心學習吸收別國的優(yōu)秀文化成果是我們在當下應該去做的事情。這不僅有利于增強我們國家民族文化的活力和生命力,亦有利于培養(yǎng)國人更為兼容開放的民族性格,以便跟上時代發(fā)展的腳步,順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事實上,文化本無優(yōu)劣之分,在中西方文化視域下對中西方民族性格進行比較研究,是為了讓我們更為清醒且全面地認識不同民族文化中的長處和短處,而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學習和交流中不斷改進本民族文化中的落后部分,努力繼承并發(fā)揚本民族文化中的先進成果,讓本民族的文化內涵不斷發(fā)展壯大,從而為世界文明的發(fā)展進步做出貢獻。
[1]于洋,文化根性與思維整合民族性問題的辨析[J].美苑,2003(1):6.
[2]嚴斌慧,中西民族心理差異對漢語習得影響的思考[D].成都: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2007:25-29.
[3]林語堂,吾國與吾民[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92-94.
責任編輯 周丁力
G04
A
1674-5787(2016)06-0100-03
10.13887/j.cnki.jccee.2016(6).29
2016-10-20
程珊(1988—),女,安徽淮北人,桂林理工大學2014級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國家語言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