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廷虎
(復旦大學中文系,上海 200433)
?
當代小說語言研究的新突破*
——評祝敏青《當代小說修辭性語境差闡釋》
宗廷虎
(復旦大學中文系,上海 200433)
此書在繼承陳望道先生修辭學理論的基礎上有重要發(fā)展。它以望老的美學理論、辯證法理念等為基礎進行多學科交融,將語境學觀點引入小說語言研究,提出了“當代小說修辭性語境差”理論。既開辟了小說語境差深入探索的新路徑;也對當代小說修辭性語境差的外顯標志:語境顛覆,有較為全面的揭示。
當代小說;修辭性語境差;語境顛覆
福建師大博士生導師祝敏青與我是三十多年的老朋友了,從她上一世紀八十年代初參加了復旦大學中文系舉辦的第一屆助教進修班進修開始,我們的交往就一直未曾中斷過。數月前她來電說,她申報的“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已獲批準,申報的《當代小說修辭性語境差闡釋》書稿亦已接近殺青,希望我為之寫一篇《序》。敏青的學術水平我是比較了解的。通讀了她的初稿及修改稿后,我感到這是一本對陳望道修辭學思想有重要發(fā)展的小說修辭學著作。以下分幾點論述。
上一世紀八十年代,我為復旦大學中文系開辦的幾屆“助教進修班”開設了“修辭學”課程,著重宣講陳望道修辭學思想,講稿中的不少內容后來寫進復旦幾位同仁合作撰寫的《修辭新論》中。敏青在復旦進修期間,是與我和李金苓交往較多的學員之一,離開復旦后,我們一直保持著通信聯系。從2003年到2013年,她又在《揚州大學學報》、《泉州師院學報》等處發(fā)表過三篇從不同角度評論我“繼承、拓展、創(chuàng)新”陳望道修辭學思想的文章,留下了她較為全面地研究陳望道修辭學思想的足跡。*后收入馮廣藝、段曹林主編《修辭學與修辭學史論集》以及吳禮權、趙毅主編《追夢修辭》。本書稿不僅在多處明白彰顯了與陳望道修辭學思想的關系,而且在以下幾方面均有繼承和發(fā)展。
(一)發(fā)展了陳望道先生(以下簡稱“望老”)“修辭以適應題旨情境為第一義”的創(chuàng)新性論點
1932年,陳望道在現代修辭學奠基作《修辭學發(fā)凡》中,將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的語境學理論首次引入修辭學研究,提出“修辭以適應題旨情境為第一義”的創(chuàng)新性學說,認為“凡是成功的修辭,必定能夠適應內容復雜的題旨,內容復雜的情境,極盡語言文字的可能性,使人覺得無可移易,至少寫說者自己以為無可移易。”[1](P11)之后,幾十年來,修辭學界的張弓、王德春、馮廣藝、王占馥、曹京淵、王建華、周明強、盛愛萍等多名學者,對語境的基本理論及應用作了多方面的探究。敏青從2000年起,在《小說辭章學》、《文學言語的多維空間》、《文學言語的修辭審美建構》以及本書中,對語境差的定義、存現界域、小說語境差的審美特征等,作了較為系統(tǒng)的探討。從《修辭學發(fā)凡》以來,語境學研究的成果雖然林林總總,但回答具體怎樣適應語境,在這方面摸索到發(fā)展規(guī)律的,還應者寥寥。本書不僅探討了“修辭性語境差”的三個基本特征,還將其與陳望道倡導的其他幾種修辭理論相結合,為語境學探討開辟了一條新途徑,找到了怎樣適應題旨情境的新視角。
(二)以望老倡導的修辭學是一門多邊性、邊緣性學科的理念作為本書的理論根基,基礎牢靠
望老根據幾十年研究經驗,于1961年起提出修辭學是一門邊緣性學科的理念。1963年,望老在《談修辭學是邊緣學科及其他》中又提出:“修辭學介于語言、文字之間。它與許多學科關系密切,它是一門邊緣學科?!盵2](P365)我們也于八十年代起在《修辭新論》等多本(篇)論著中作了進一步的拓展。我們還曾多次推薦望老發(fā)表于1935年的《語言學和修辭學對于文學批評的關系》一文。如該文指出:“語言學、修辭學和文學批評的關系雖然很密切,卻也只是密切到一半,而這一半之中,又是修辭學和文學批評的關系密切一點。因為修辭學所用來研究思想和表現的關系的,多半就是文學的緣故。”[3](P219-220)本書除吸收索緒爾、薩丕爾等語言學理論外,還吸收陳望道、宗廷虎等修辭學理論,吸收曹文軒、孫紹振、南帆等文學批評理論,吸收陳望道、宗白華、朱立元等美學理論,還融入了心理學、信息學等多門學科理論。全書以望老倡導的修辭學是一門邊緣性學科的理念為理論根基,利用了共享資源,打破了學科界限,拓展了研究空間,更新了研究方法,基礎十分牢靠。
(三)遵照望老用辯證法研究修辭學的觀念,將辯證法思想融合進全書多個章節(jié),成效顯著
本書基于辯證法觀念構建了修辭性語境差理論體系。例如第一章第二節(jié),即在吸收望老《美學概論》對美的六種分類的基礎上,構建了“自然與人為互滲構建的語境差”、“空間與時間融合構建的語境差”等六大類的對立統(tǒng)一體系。全書在闡釋時貫串濃郁的辯證理念,在對顛覆與平衡、違背常規(guī)與有修辭價值的闡釋中,注重事物對立統(tǒng)一的論析,注重事物間的內在關聯,注重語言的動態(tài)性。使闡釋不限于表層而具有深層性;不限于孤立的語言現象的觀察,而具有綜合性;不限于靜態(tài)的分析,而注重論析的動態(tài)性。由于辯證分析突出,成效顯著。
(四)將陳望道、宗廷虎等關于修辭學要研究表達,也要研究接受的論述運用于小說“語境差”研究,并貫串始終,取得突破
例如第一章“審美視角下的修辭性語境差”,立專節(jié)對“審美視角下的表達與接受語境差”進行了多方位、多角度考察。作者將小說的生成與讀解視為言語交際,認為這一交際系統(tǒng)存在著比日常言語交際系統(tǒng)更為復雜的情況??疾旆秩齻€方面:一是敘事者與讀解者的語境差。這是小說虛擬世界外部關系存現的語境差;二是讀者與人物的語境差。當作品人物作為敘事者與讀解者交際的憑借時,也就與讀解者發(fā)生了交際關系;三是語境重建符號與讀解者之間的關聯。作者用對立統(tǒng)一的視點對語境的匹配、干擾、否定、填補、生成等功能在語境差異中進行整合,重建語言符號與讀解者進行關聯,從而實現審美表達與審美接受交融的闡述。
總之,幾十年來,望老的眾多弟子、私淑弟子、再傳弟子對陳望道修辭思想的繼承和發(fā)揚,取得了眾多業(yè)績,學界不斷有評論論及。我認為,敏青關于小說語境差卓有成效的探討,已經在其中占有了令人矚目的一席。
本書一開頭即闡明了寫作的宗旨:“修辭性語境差是當代小說語境的重要特征,是基于語境視域解讀小說語言的關鍵。本書以修辭性語境差為視角,考察當代小說語言的語境特色?!?引自祝敏青《當代小說修辭性語境差闡釋》前言。作者集中對修辭性語境差的基本特征作深入闡述,這已成為全書的亮點所在。被指出的基本特征有三:一是對語境平衡的顛覆,這是語境差的標志性特征;二是修辭性,這是語境差的深層次特征,在語境背離中蘊含著審美價值。因此,“修辭性語境差”的修辭性特征也可以說是審美特征;三是同域性,對小說語言而言,不平衡的產生限定于同一文本語境。我認為作者對前兩點的論析更是新意迭出。以下著重評述前兩點。
(一)對當代小說修辭性語境差的語言外顯標志:語境顛覆有較為全面的揭示
作者認為:“顛覆是語境差的外顯標志,又是語境差復雜性的體現。語境差可能顛覆所有可以稱之為規(guī)律的現象,包括客觀現實、心理因素、邏輯規(guī)律、語言規(guī)律等。它無視一切清規(guī)戒律,以不平衡狀態(tài)體現出對世間規(guī)律的藐視?!薄罢Z言符號……能指與所指的顛覆是當代小說語境差的突出現象,它突破了語言能指與所指的約定俗成的內在規(guī)律,對符號原有的能指與語義所指進行重新組合,其顛覆呈現出一種力度與強度,由此體現了特定時代、特定作家和特定作品的特色?!?引自祝敏青《當代小說修辭性語境差闡釋》第一章第二節(jié)。接著分五個方面通過大量的典型語料,對這種顛覆作了多方位、多角度的揭示。
本書第二章“被顛覆的小說時空世界”,對時空語境顛覆所構成的形態(tài)及意義做了總體闡述。時空語境差指時空語境不平衡的顛覆狀態(tài),作者從對立、反差等表層顛覆現象和寓意、虛擬等深層顛覆現象進行了揭示。重點對莫言小說時空越位鏈接的各種形態(tài),顛覆中時間越位與虛擬空間相交錯構建的魔幻世界,敘事時間與故事時間顛覆的兩種情形作了闡述。第三章“被顛覆的敘事語境”考察了顛覆造成的小說敘事語境差。涉及敘事視角的變異、敘事語序的錯亂,也涉及敘事者及敘事對象,并且涉及當事語境和關涉語境。第四章“被顛覆的文本語境”重點對女作家阿袁小說中建構的突出語境差策略進行了較全面的考察,計有:對比構成的語境差、借古喻今的時空語境差、上下文顛覆中的語境差、語義表層與深層顛覆下的語境差、虛幻與現實交織的語境差等。第五章“系統(tǒng)騷動中的語境差”,既探討了“戲謔中的符號變異組合”,從語言各子系統(tǒng)對規(guī)律的顛覆來闡釋語境差,也基于“語境差是辭格生成的重要基點”的認識,對建立在變異基礎上的比喻、比擬、借代、夸張、通感等辭格作了闡述。第六章“顛覆中的小說對話語境”,既對修辭性語境差在對話中的特殊體現——信息差作多角度解讀,指出信息差即信息發(fā)送與接收的不等值,也對信息差作為修辭策略的對話模式加以闡釋。小說中的精彩對話往往出現對日常言語交際規(guī)律的解構,它顛覆了言語交際的合作原則,顛覆了言語交際的話語特征,也顛覆了小說的對話語境。
(二)兼用望老的美學理論、辯證法理念作指導,開辟了小說語境差深入探索的新路徑
數月前當我披閱本書的初稿時,發(fā)現有一點很不過癮:雖然作者列舉的有關“語境差標志性特征”,顛覆的語料非常典型,一再指出語境顛覆的同時“在語境背離中蘊含著審美價值”,并強調“修辭性語境差的修辭性特征也可以說是審美特征”,但具體有哪些審美特征卻并未明確回答,往往點到即止,語焉不詳,這似乎也是不少文學評論文章易犯的不足。我在電話中建議敏青去看看望老《美學概論》中對美的六種分類,以此為武器來加強本書的審美分析。雖然僅寥寥數語,但敏青非常重視,又悟性很高,不久即發(fā)來了增寫的第一章第二節(jié)“辯證審美中的小說修辭性語境差”??戳吮竟?jié)的開頭,敏青以下的體悟使我眼前一亮:“《美學概論》這六個種類的美是將與之形成對立的關系構成的組合。”“這一分類,充分體現了陳望道美學理論中的辯證觀念。以陳望道的美學種類來考察小說修辭性語境差,我們發(fā)現,語境差所構建的不平衡到平衡的審美過程中往往同時蘊含著一組對立的美。對其分析闡釋,可以看作是對陳望道美學思想的一個體驗。”[4]能從陳望道美學思想中發(fā)現其中貫串著的辯證理念,證明確有慧眼,也確實抓準了其中的精髓。
這一節(jié)的標題即為“辯證審美中的小說修辭性語境差”,重點將望老《美學概論》中的六類美:自然美與人為美;空間美、時間美與空間時間混合美;動美與靜美;視覺美、聽覺美、味覺美與嗅覺美;形式美與內容美;崇高、優(yōu)美、悲壯與滑稽,逐一用來分析小說語境差,時有新見。以“自然與人為相互滲透構建的語境差”為例,敏青論析說:“自然與人為可能構成一個對立的統(tǒng)一體。自然景物加入了人的參與,就具有了人為美。而人為美是以自然美為根基,當然滲透著自然的元素。作者筆下與自然關涉的描寫,往往超越了自然,而滲透人為的因素。由此所構成的人為美與自然美可能是和諧的,也可能是相錯落的?;谡Z境差視角考察自然與人為關系,我們注重的是相互錯落關系。作者筆下人為與自然的錯落關系呈現出多彩紛呈的形態(tài)。”接著從多種視角分別舉例論述。再以“動靜相交錯構成的狀態(tài)語境差”為例,敏青指出:“動與靜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態(tài),卻又相輔相成。”“就事物給予人的第一感官而言,動與靜有著截然不同的視覺感覺效果。靜者寓動,深層含有動的因素,但表層仍為靜。動者寓靜,但表層仍為動。因此,出現了動態(tài)與靜態(tài)的對立。這種對立,在作家筆下,可能出現轉化,動與靜產生互融,從而與原有動靜狀態(tài)產生背離,呈現了動靜狀態(tài)變異構成的語境差?!泵羟鄬ν细爬ǖ钠渌念惷赖恼撐鲆差H為精湛,不贅引。
我曾經撰寫專文,總結過望老的一個與別的修辭學家不同的經驗。望老撰寫《修辭學發(fā)凡》長達十多年,在此過程中,他同時也在研究美學,不但發(fā)表了十幾篇美學文章(包括譯文),還寫出了美學專著《美學概論》?!翱梢赃@樣說,望道先生在成為一個修辭學家的同時,已成為一個功力深厚的美學家了。他是‘五四’之后,我國最早涌現出來的美學家之一。他的美學素養(yǎng),使他的修辭學理論基礎厚實;而他的修辭學研究,又為美學研究提供了廣闊的園地。也可以說,他是我國修辭學史上,第一個把美學觀點全面地運用到修辭學上來的學者。這樣的結果是:他在修辭研究中找到了美?!倍?,敏青將望老美學思想融入小說語境差研究,也是找到了加深美學根底、加強美學論析的鑰匙。本節(jié)的增補,既彰顯了全書美學基礎、哲學基礎的厚實,也顯示了審美論析的具體而深入。在以后的例句闡釋中,也作了呼應。敏青的小說語境差研究還在路上,事實已經證明并將繼續(xù)證明,望老的修辭學理論、美學理論、辯證法理念,已經為敏青開辟并將繼續(xù)開辟小說語境差研究的新路徑。
本書在理論和研究方法上有著多方面的創(chuàng)新,如提出較為系統(tǒng)的“修辭性語境差”理論等。由于本書自身的多學科理論交融性質,本書的問世對好幾門學科均能起到推動作用。
(一)對語境學發(fā)展的意義
從1932年望老《修辭學發(fā)凡》出版,率先提出“修辭以適應題旨情境為第一義”的理論以后,語境理論不斷發(fā)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語境學不僅成學,發(fā)展的步伐還頗大。新世紀伊始,敏青將語境學觀點引進小說語言研究,提出“當代小說修辭性語境差”理論,視角獨特,新意盎然,定能對語境學建設起到進一步推動的作用。
(二)對修辭學發(fā)展的意義
本書總結出的“修辭性語境差”理論,雖然基于當代小說,但對豐富整個修辭學理論具有普遍意義。修辭學可以運用它指導分析其他不少文體中的修辭現象,從而推動我國修辭學理論的深入探究。如可以將“語境差”理論移入散文修辭學、演講修辭學、廣告修辭學等分支學科研究,可以開拓文體來探索新局面。敏青2014年問世的《文學言語的修辭審美建構》一書,即刊有《從解構到重建——孫紹振幽默散文的審美內核》一文,將其放在“顛覆——文學語符的美學建構”欄目內,充實了散文修辭探索的內涵。
(三)對小說研究的意義
本書為小說語言研究尋求多邊緣學科交融的蹊徑,對小說語言的研究視角、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均有創(chuàng)新,對小說語言的進一步探索能起到推動作用。
(四)實踐意義
本書對作家、文學創(chuàng)作者有指導意義。全書既有視角多樣的豐富語料,又有從實踐中概括出來的“修辭性語境差”理論,對指導作家及熱衷于小說、戲劇創(chuàng)作的文學愛好者的構思及寫作,有指導作用。同時,本書對文學愛好者、修辭愛好者鑒賞當代小說也有指導意義。廣大文學愛好者、修辭愛好者通過鑒賞“語境差”現象,能進一步領略到當代小說的諸多美質,體悟到“語境差”現象的眾多奧秘。
[1]陳望道著.修辭學發(fā)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陳望道著;宗廷虎,陳光磊編.修辭學發(fā)凡·文法簡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
[3]陳望道著;復旦大學語言研究室編.陳望道修辭論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
[4]宗廷虎.探索修辭的美——《修辭學發(fā)凡》與美學[A].修辭學發(fā)凡與中國修辭學[C].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3.
(責任編輯 徐彩玲)
New Advances in Language Research of Contemporary Novels -A Review ofExplanationsoftheRhetoricContextDifferenceofContemporaryNovelsbyZhu Minqing
ZONG Tinghu
(FudanUniversity, 200433,Shanghai)
This books has made some significant advances on the basis of the rhetoric theories of Professor Chen Wangdao. Based on the aesthetics theories of Chen Wangdao, dialectic and other ideas, it introduces the theories of context to the study of novel language and, by suggesting the theory of “rhetoric context difference of contemporary novels,” opens up new approaches to further study of novel context difference. In addition, the book provides an overall demonstration of context subversion-an overt sign of rhetoric context difference of contemporary novels.
rhetoric;context difference;novel
2016-08-29
宗廷虎(1933―),男,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修辭學會顧問,《楚雄師范學院學報》顧問,研究方向:修辭學。
I207.42
A
1671-7406(2016)10-003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