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wù)?/p>
“大人望做田,小孩盼過年”,過年有好吃的、好玩的,有新衣穿。更有老早就巴望的壓歲錢。
一到臘月,家家戶戶都把養(yǎng)了一兩年的肥豬從圈里拖出來殺掉。村頭村尾,豬的嚎叫聲此起彼伏,寧靜的鄉(xiāng)村一下子變得熱鬧非凡。孩子們弄到一個豬尿泡,吹上氣當(dāng)球踢,只要小心別弄破,能玩好多天。殺了年豬,將腿肉、肋條肉放進缸缽里,搓上鹽粒壓實腌上十天半月,撈起來穿上細(xì)繩掛到陽光下,直到曬得深紅油亮。頭頭腳腳也要腌,舌根叫“口條”,尾巴根雅稱“節(jié)節(jié)香”……這叫“有頭有尾,來年再來”。大人總是要小孩子多說吉利話,因為臘月里說的話是很靈驗的,但這仍攔不住有孩子壞唱:“撿個錢,買買鹽,腌腌屁股好過年?!?/p>
“臘七臘八,腌魚腌鴨”,那段時光,肉香會飄滿每一個日子、每一戶農(nóng)家……有時,一個白生生的豬頭,就吊在屋檐下,沉醉一般瞇著一對小眼、垂著兩只肥大耳朵,乍看去,猶似藏不住一臉的笑意。濃濃的年味縈繞在心頭,一切都變得溫馨可愛。年底晴好的日子里,竹竿上串的,墻上掛的,都是趕著太陽曬的雞鴨魚肉,還有少量香腸。
臘月二十要打年糕,做糖,做豆腐。哪家廚房大,就聚齊到哪家來做。寒冬臘月,外面雪花飄飄,屋子里卻灶火紅紅,熱氣騰騰,笑語漾漾。干不上活的小伢竄來竄去,撈到什么吃什么,一鍋開屜的蒸糯團剛倒在案板上,就猴急地抓過來往嘴里塞,燙得頭直甩,引來一陣哄堂大笑。熬糖稀時,鍋里糖水剛噴細(xì)花就用碗舀著喝,撐到半夜上下兩片眼皮直打架也不肯睡覺……一直要等吃到炒米糖、豆子糖、芝麻糖、花生糖等才歇。
臘月二十四,灶王爺上天。這天晚上要把鍋灶擦抹干凈,以小碗盛滿五谷和切細(xì)了的稻草秸,然后用香盞點上油燈恭送灶王爺,并在灶頭貼上老頭的像,或用紅紙寫“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貼于灶墻上。為了不讓灶王爺在上面亂講話現(xiàn)家丑,不妨來點溫柔的小動作,用麥芽糖作獻品,把灶王爺?shù)淖旖o黏住,讓他有口難言。但封口歸封口,家里的大門一直要留道縫,到下半夜都別關(guān)嚴(yán),等這老頭回家。
接近年邊了,最后是炸圓子。純?nèi)鈭A子少,大多為糯米圓子、藕圓子,還有豆腐果子,這通常是各家各戶獨立進行。濃濃的年味,都飄散在空氣中?!敖癯藝D,咿喲嗬嗬;明朝二十九嘍,咿喲嗬嗬;后朝三十晚嘍,家家把門關(guān)啦,過年嘍;咿得喲,哦得喲,家家把門關(guān)嘍,過年嘍過年嘍!”
臘月二十八,窮漢洗邋遢。家人都要洗個澡,男人和小孩上集鎮(zhèn)澡堂子里洗,女人們都在家里洗。二十九晚,到祖墳上插一只紙糊的鬼燈籠,里面點一盞油燈,給祖先們在陰間照明。
真正的過年,是從“大年三十”開始。一大早把水缸挑滿,女人們?nèi)コ剡呄床?。三十不殺雞,是習(xí)俗禁忌,前一兩天雞都?xì)⒑?,處置干凈。男人院里院外收拾一番,就拿了紅紙去請人寫門對子,從“天增歲月人增壽”到“六畜興旺”,以及滿院貼的“?!弊?,大紅紙一點沒有浪費……連谷倉、曬箕、稻籮上都貼著“五谷豐登”的紙頭,搞得紅紅火火年味十足。因為太忙,午餐一般吃點糖食或粑粑、團子就行了。
下午日頭偏西,廚房里吃食都忙好了。一家之長就領(lǐng)著孩子到野外祭祖,端上雞肉魚飯和酒水,來到祖墳前,點香放炮,跪拜磕頭。同時還要燒上用草紙裁成四寸見方的紙錢,有的人家會用特制模具在上面敲滿錢印,孤魂野鬼也能享受一堆。外婆領(lǐng)著西寧來到南埂頭墓塋,在種著一棵萬年青的外公的墳頭點燃香,緊鄰幾處墳頭也依次點上香,還給長眠在遙遠(yuǎn)的朝鮮平安南道志愿軍烈士墓的舅舅也點上一炷香,放炮,燒紙,磕頭……做完這些回家,同所有人家一樣關(guān)上大門吃年飯。
雖只有兩人,但桌上足夠豐盛,肉是大塊紅燒,圓子油汪汪,雞塊呀蛋餃呀堆得冒尖,只是那有頭有尾的一碗魚不能下筷,那叫“看魚”,外婆和西寧每人喝了半碗甜米酒。三十晚上的年飯鍋巴,外婆叫“飯根”,鏟起來卷好,系上細(xì)繩讓西寧掛到堂屋穿枋上。外婆在堂屋和睡房里分別點上兩盞酒杯子做的小油燈,幽微搖曳,十分有趣。此后,這些燈每晚上油,一直點到元宵節(jié)。
半夜子時一到,迎接新年的爆竹聲遠(yuǎn)遠(yuǎn)近近響起,一直持續(xù)到天亮。天亮前,西寧已沉睡在夢中,他夢到了爸爸在自己枕邊輕輕放上壓歲錢。
初一清早開財門,就有左鄰右舍、親朋好友上門,家家桌子上擺著糕點盤子和茶葉蛋,還有歡團(用炒熟的糯米和飴糖搓成的一種球狀食品)和花生、瓜子。茶葉蛋稱為“元寶”,來客一般不吃,回稱“元寶存著”,小孩子則被大人強拉著塞上兩個。“拜年,拜年,歡團上前;往前一跪,元寶一對?!背顺允常S多人口袋里還裝滿零零碎碎的小爆竹,有化整為零拆開的,有從地上撿來的。一邊玩鬧,一邊時不時摸一個炸響,冷不丁嚇人一跳。
“新年到,放爆竹,噼噼啪啪真熱鬧。跑旱船,踩高蹺,老奶奶笑得直揉眼,老頭子樂得胡子翹!”跑旱船、踩高蹺通常都是外地來的,本地最常見的是舞獅子。一人舞的小獅子,謔稱“討飯獅子”,只有一個獅頭,下邊用一些彩色的布遮著,舞獅的動作也簡單,旁有一人敲小鑼配合。幾分鐘舞完,敲鑼人收了賞錢,舞獅人把獅頭一收夾在腋下就走。大獅子就大不一樣了,頭大威猛,獅子皮顏色鮮艷,背上還有一塊帶毛的獸皮,兩人藏在里面舞,只看見跳動的四只腳,后面那個小尾巴還一撅一撅的。他們有鑼鼓班子配合,還有專門處理公關(guān)事務(wù)的,一二十個人在一起,聲勢不算小。大獅子每到一處,敲鑼把場子打開,獅子先在堂前向戶主拜年,然后舞四方,有時會故意撲到小孩面前。如果恰逢新婚喜事,就到新房里舞,在新床上打幾個滾,祝房主家早得貴子。舞畢,討了賞錢,就齊齊哐——咚咚鏘——敲著鑼鼓走了。村里愿意集資出錢,就在稻場上舞。桌子疊桌子,爬到最高處做各種驚險高難的動作,喝彩聲不斷。假如湊巧遇到兩班獅子撞到一起,就對臺賽舞。
唱門歌也好玩,有本事的腦子轉(zhuǎn)得快,見人唱人,見神唱神,看著主人家的陳設(shè)現(xiàn)編詞句。唱門歌的最多兩人,男女老少都有,手里拎把銅鑼或者二胡,也有捏兩片竹板的,走到人家門口,銅鑼一敲,二胡一拉,就唱起來:“春鑼一打響鈴鈴,恭喜老板開財門……財神菩薩進門來,有喜又有財,恭喜老板一年四季大發(fā)財……”這僅是些流行詞,幾乎每個小孩都能跟著唱和,看多了就興頭不大。還有唱春歌的,春歌離不了“春”。要是耍龍燈的過來了才熱鬧,離老遠(yuǎn)就放雙響炮接,唱燈戲,吃燈席。人山人海,鑼鼓喧天!
“叫花子也要過三天年”——這是外婆講的。辛勤勞作了一年的人們,都沉浸在過年的快樂中。只有田里的莊稼孤獨而安靜地生長著,沒有人來打擾它們。一群群的麻雀一如既往地飛過鄉(xiāng)村的那些樹梢和屋檐,寒風(fēng)將它們身上的毛吹得乍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