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夫
周公距今已3000多年,對于我們而言,周公的確很遙遠;而周人留下的許多文化禮儀影響著我們當(dāng)下生活的方方面面,“周公解夢”“周公吐哺”“周公之禮”“周公假王”……這些關(guān)乎周公的歷代典故,我們今天還耳熟能詳,周公離我們似乎又很近。
周公本名姬旦,是一位馳騁于公元前1100年前的歷史老人,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為周公。他生活在夏商周時期的那個“周王朝”,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也是周文化和周制度最重要的創(chuàng)始者。
“中國”的概念,就是從周公那時開始的。遙想3000年前,滅掉殷商王朝的周武王甚至來不及脫下戰(zhàn)袍,就宣布接手政權(quán),以“中國”自居。
浩浩中華文明數(shù)千年,歷史長河的偉人無計其數(shù),為什么要把筆墨放在周公身上?
百度一下“周公”二字,可以搜索到這樣的答案:中國商末周初儒學(xué)奠基人。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元圣”和儒學(xué)先驅(qū)。
如果說這些還不夠的話,再看看歷史名人們是如何景仰這位周公的——
《論語》中記載孔子言論云:“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fù)夢見周公?!睎|漢政治家、軍事家曹操在其著名詩歌《短歌行》中,發(fā)出“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渴求。西漢大思想家賈誼在《新書·禮容下》更是不吝溢美之辭:“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鬃又埃S帝之后,于中國有大關(guān)系者,周公一人而已?!?/p>
三監(jiān)之亂
中華文明自有文字記載,從夏朝開始,接著是商朝,然后就是周王朝。史書上說的三代,系指遙遠的夏朝、商朝、周朝。歷史學(xué)家張富祥所著《竹書紀(jì)年》這樣為夏商周斷代:夏,前1968-1535年;商,前1535-1027年;西周,前1027-前771年。三代王朝共歷時1197年。
應(yīng)該說,是周王朝給了我們后世一個完整的“文明國家”樣本。制訂這個樣本的,就是周公。而周公在完成這個樣本之前,卻經(jīng)歷一場人生前所未有的歷練,那就是“三監(jiān)之亂”。
“武王伐紂,周公平叛”的故事我們早已耳熟能詳。用今天我們通俗易懂的話來講,武王伐紂成功,只不過端掉了殷商的總指揮部。商朝大部分勢力仍散布在中原,盤踞淮岱,隨時可以卷土重來。因此,雖然勝利但十分弱小的周人沒有把殷商貴族當(dāng)戰(zhàn)俘,而是分而治之。
有著出色政治家謀略的周公,出人意料地設(shè)立了一個傀儡政權(quán),君主就是殷紂王之子武庚,在此大旗之下,把殷商的國土一分為三,讓自己的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各率一支部隊作為“軍監(jiān)官”,歷史上稱為“三監(jiān)”。
以此懷柔之術(shù),武王是想隨著時間的推移,讓商人在心理上歸順周朝。沒想到的是,上蒼并沒有給武王更多的時間,他死后不久,商人真正摘掉了“傀儡”二字——全反了。
而起兵造反的,竟然是武王的三個兄弟。史稱“管蔡之亂”。原來,周武王死后,其子成王繼位時年僅13歲,周公遂為攝政王,輔佐成王理政。周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不服,散布謠言說周公要篡奪皇位,聯(lián)合起兵清君側(cè),史稱“三監(jiān)之亂”。
新生的西周政權(quán),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周公不得已親自東征,采取軍事攻勢與政治爭取并舉的謀略,先弱后強、各個破敵的作戰(zhàn)方略,以重兵沿武王伐紂路線,直取朝歌,擊潰武庚團隊,攻占管叔、蔡叔治地,殺武庚,誅管叔,放逐蔡叔,貶霍叔為庶人。用時三年(于公元前1039年)方平定叛亂。
無疑,“三監(jiān)之亂”對周公的一生,都有著極其重大的影響。
“首席執(zhí)行官”產(chǎn)生的影響
人類文明的歷史就是在不斷征服中一步一步向前走的。是周公和他的先輩,在中國歷史上最早上演了“蛇吞象”的經(jīng)典案例。
滅商之前,弱小的周部落源自華夏(漢)民族,因為遭到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擾,部落首領(lǐng)古公亶父率領(lǐng)周人不斷遷移。上天給了周人最好的饋贈,當(dāng)他們遷到岐山之下(今陜西省岐山縣東北)時,發(fā)現(xiàn)這里涇渭分明的涇水和渭水,滋養(yǎng)著肥沃而豐腴的水土。轄涇渭兩河之間簡直就是中國的“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
雖不斷休養(yǎng)生息,可在強大的殷王朝眼里,“周”依然是瞧不上眼的附庸部落。
天,真是說變就變。武王伐紂,子月(正月)出兵,丑月(二月)收兵,實現(xiàn)大逆轉(zhuǎn)的勝利三十天便順利完成。這一切天翻地覆般的變化,令“周”之上下都如同夢境般沙盤推演。
或許正是這種夢幻般的“勝利”,讓周公一直充滿了危機感和使命感——由人及己,一天也不敢懈怠。他已經(jīng)親眼見證,城頭大王旗風(fēng)云突變,只不過瞬息之間。他更真切地知曉,沒有哪個君王是鐵定的天之驕子。
“一沐三捉發(fā),一飯三吐哺”。憂患伴隨周公一生。
《尚書·君奭》曾記載周公與公姬奭討論商周換代的經(jīng)驗教訓(xùn),探討弱小的周部落為何打敗不可一世的商紂王,周王朝如何避免重蹈覆轍……可以說,周公是第一個思考“歷史周期律”的人?;蛟S正因為有這樣的高瞻遠矚,方能找到令后世驚嘆的管理智慧。他用《周禮》實現(xiàn)“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jīng)野,設(shè)官分職,以為民疾”管理理念。因而,周王朝的封建制度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規(guī)范化的管理制度并非偶然。
從現(xiàn)代管理學(xué)的角度講,周公的思想體系和管理體系可謂脈絡(luò)清晰,思維清楚:井田制(按井字土地分成九塊,中間是公田)是經(jīng)濟制度,封建制(即封邦建國、封爵建藩)是政治制度,宗法制(核心是嫡長子制)是社會制度,禮樂制是文化制度。井田顧民生,封建從民意,宗法敦民俗,禮樂安民心。
周王朝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的系統(tǒng)軟件,安裝完備。而不斷升級的那個軟件大師,無疑就是周公本人。周王朝是一盤很龐大的棋局,布局者也是周公。
這套程序,這宗棋局,個中奧秘維系于“秩序”二字。周公眼里,秩序貫穿于整個邦國,井田是經(jīng)濟秩序,封建是政治秩序,宗法是社會秩序。
周王朝定下的這些“規(guī)”和“矩”,其后中國封建王朝歷朝歷代的君王們,沿襲使用了幾千年。秩序就像井田一樣形成序列,叫井然有序;又像阡陌一樣條理分明,叫井井有條。
用今天科學(xué)發(fā)展觀的眼光來看,這樣的創(chuàng)新一點兒都不落后。
著名管理學(xué)家成君憶先生曾形象地比喻,周武王通過授權(quán)建立起來的封建制度,就是一種連鎖經(jīng)營模式。其實,如果把此時的周王朝喻為一家股份公司,周成王就是董事長,周公是首席執(zhí)行官。而在遙遠的古代,還找不到一部登記注冊的法律時,精明的周公找到了最好的解釋——天命。即上天之意。從而也為周王朝“坐江山”找到了最能說服人的恰當(dāng)理由。
周人的天是自然界。一部《周易》影響中華文明數(shù)千年,其核心思想莫過于一個“變”字,六十四卦的推演變幻莫測變化無窮。《周易》的人生觀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由此看來,周公認為承接“天命”的并不僅僅是年幼的周成王,而是整個王朝的管理層。也就是說,整個國家組織都應(yīng)該按照“天命—自然秩序”來運營,即使九五之尊的君王也應(yīng)該成為這個秩序的一部分,并為此承擔(dān)必要的責(zé)任。
為此,周公苦心炮制的《周禮》,堪稱人類歷史上最早效法于“天命—自然秩序”的管理制度,其中的六官制度,按照空間和時間的特點設(shè)計而成,分設(shè)天、地、春、夏、秋、冬六官。一直到隋唐時代,六官方又衍生為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由此成為中國歷代王朝制定管理制度時必定效法的圭臬,一部《周禮》“管”了中國封建王朝幾千年,一直到清末最后一位皇帝壽終正寢為止。
這便是周公這位“首席執(zhí)行官”所產(chǎn)生的影響。
治國韜略
周公的影響遠不止此,他留下了執(zhí)政者至今仍廣泛使用“以人為本”、“以德治國”等管理和治國韜略。
以人為本。除了殷商滅亡之后沒有大規(guī)律的屠殺之外,最為典型的是廢除殷商時的活人獻祭。真正“把人當(dāng)人”。
以德治國。周公的偉大之處,就在于新政權(quán)誕生之際,把德變成了治國理念和施政綱領(lǐng),上升為一種國家行為。周公攝政六年,當(dāng)成王長大成人,便還政于成王。還政前,周公作《無逸》,以殷商的滅亡為前車之鑒,告誡成王要先知“稼穡之艱難”,不要縱情于聲色、安逸、游玩和田獵。在國家危難的時候,他不避艱辛挺身而出;當(dāng)國家轉(zhuǎn)危為安,又毅然讓出王位。據(jù)說每年春耕時,周王都要去田間地頭舉行一種特別的儀式,親自送飯給農(nóng)夫。
禮樂成風(fēng)。禮辨異,樂統(tǒng)同。禮樂并非周的發(fā)明,殷商就有,之前的夏也有。殷商之禮無不奢侈,殷商之樂也無不華麗。“以禮立序,以樂致和”。是周公,將禮樂升華為一種文明與道德的高度。禮的作用是維持秩序,樂的作用是安定人心。周公退位后,把主要精力用于制禮作樂,繼續(xù)完善各種典章法規(guī)。禮和樂成為鞏固政權(quán)、穩(wěn)定社會、維持秩序和安定人心的工具。
對傳統(tǒng)文化有著精深研究的易中天先生對周公甚為推崇,他在其鴻篇巨制《易中天中華史》中有這樣一段話來概括周王朝——
“中華文明的底色和基調(diào),是周人奠定的。周以前,從三皇五帝到夏,都是摸索;商,則是我們民族少年時代的頑皮和撒野。周以后就成熟了,也變得沉穩(wěn)。國家制度,辛亥革命前只變了一次,時間在戰(zhàn)國到秦漢。社會制度和文化制度,則從西周一直待續(xù)到明清,這就是以小農(nóng)經(jīng)濟為基礎(chǔ)的宗法制度和以綱常倫理為核心的禮樂制度。正是它們,決定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zhì)。”
這樣的評價不可謂不高,也不可謂不在理。從古代與周同時代發(fā)生的世界幾大文明來看,達羅毗荼人創(chuàng)造的印度河文明,米諾斯人創(chuàng)造的克里特文明,阿卡亞人創(chuàng)造的邁錫尼文明,都相繼隕落。唯獨中華文明未中斷。
僅此,我們不得不嘆服周王朝的偉大,不得不敬佩周公的智慧。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柏M曰無衣?與子同袍”?!敖K溫且惠,淑慎其身”?!扒嗲嘧玉?,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案呱窖鲋?,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八郎蹰?,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
上面這些出自西周初年周公時代的佳句,源于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這些記錄宗廟樂歌、頌神樂歌、人民生活……率性而為的文字,竟成為我們民族乃至全人類的寶典。
我們可以透過《詩經(jīng)》唯美的文字,暢想那一幅幅唯美的生活圖景,夢回周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