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傳登
厭學心理是對學習產生厭倦乃至厭惡,從而萌發(fā)逃避學習的一種心態(tài)。調查表明,大多數(shù)孩子厭學與他們是否聰明沒有多大關系。厭學心理的產生與發(fā)展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和成績,甚至會危害他們的身心健康。改變學生的厭學心態(tài),首先應該了解產生這種心態(tài)的直接和間接原因。
一、學生的厭學心理主要表現(xiàn)
1.為他人而學。他們內心的一致感受是,自己根本不想學習,但迫于家長和老師的壓力又不得不學,覺得是為別人而學。
2.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他們感到學習是一種苦差事,煩惱、苦悶,一提到學習就覺得痛苦,覺得學習是一件毫無樂趣可言的事情。
3.逃避學習。他們試圖逃避一切與學習有關的事情,上課不認真聽講、不愿意花時間寫作業(yè)、不愿意參加考試,甚至為躲避學習離家出走、自殺,等等。
二、學生厭學在行為上的主要表現(xiàn)
1.沒有成就感。成就感是一個人堅持某項工作的重要動力所在,如果屢遭失敗,則會影響學生的自我概念,即影響學生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使他們認為自己的能力很差,無法完成學習的要求,產生自卑、自暴自棄的心理,降低學習動機水平。
2.喪失學習興趣。每個人在自己感興趣或具有個人意義的領域,自然會投入時間、努力和精力。興趣是個性傾向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是個人力求接近探究某種事物和從事某種活動的態(tài)度與傾向。學生對某一課程感興趣,則會產生學好這一課程的興趣動機,若沒有興趣或興趣不大,就需借助外力促其學習。
3.人際關系不良。有些學生由于性格的原因,因此在人際交往方面較差,不能正常地與同學進行交往。經常與同學產生矛盾,不能很好地處理,最后導致同學們都不喜歡與他交往,缺乏同齡伙伴的關心,從而感到在學校沒意思,因此產生厭學心理。再者有些年齡較小的學生因受到大同學的威脅而又不知該如何處理,從而對學校生活產生恐懼,開始逃避上學最終也會產生厭學心理。結交不良朋友也是導致學生厭學的原因之一。學生在學習期間社會交往群體的好壞非常重要,一個群體對于學習的態(tài)度直接影響這個群體成員的學習狀態(tài)。如果學生在學習期間結交的是一個消極的群體,那么在這個群體中的學生對于學習的感受就會是一種消極的、被動的感覺,在這種環(huán)境中的學生就會產生不愛學習甚至厭惡學習的想法。
4.學習負擔過重。盡管素質教育要求減輕學生學業(yè)負擔,但不可否認的是學生的學業(yè)負擔仍然過重,部分學生產生逆反心理。
三、如何克服學生的厭學心理
學習動機是人生來就有的,是個人在良好的支持性的學習環(huán)境和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下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心理傾向或能力。即使是那些看起來喪失了學習動機的學生,也可以重新獲得這一能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
1.幫助學生確立恰當?shù)哪繕?。強調學習是為了掌握知識,而不是顯得比他人聰明能干。使每個學生都獲得成就感,這在很多教師看來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在他們的觀念中,學習中總是有失敗者的。持這一觀念的教師不妨改變自己的評價方式和對學生的期望與要求。如果按照單一的目標要求,用傳統(tǒng)的考分評價,則肯定有一部分學生的分數(shù)較高,而另一部分人分數(shù)較低。如果給學生制定個人化的目標,進行縱向評價,使每個人的參照對象是他自己,以學生在學習中有沒有進步作為評價標尺,淡化橫向的學生之間的比較,則會讓更多學生體驗到進步和成功,使學生獲得成就感,而不是在橫向比較中的擔心、焦慮和自卑。
2.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歸因傾向。歸因是個人對自己的行為及其后果進行分析推理,尋找其產生的原因。歸因理論家韋納指出,歸因是人類動機的主要來源,歸因的基本形式可分為四種類型:能力、努力、難度與運氣。學生中存在不同的歸因傾向,一些學生傾向于把學業(yè)歸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把學業(yè)失敗歸因于努力和運氣。這類學生容易建立起積極的自我觀念,認為只要肯努力下工夫就可以學好,而遭到失敗只不過是偶然的事情;另一些學生傾向于把學業(yè)失敗歸因于自己沒有能力,認為努力也沒用,只好碰運氣或靠人幫助。這種歸因傾向的學生易形成自卑心理,對自己的能力沒有信心,這種無能感很容易泛化,往往一門學科的失敗就使得這類學生認為自己在所有學科上都是無能的。從這里可以看出,歸因因素中的努力因素對激發(fā)學習動機有重要作用。因為努力因素是受意志控制的,所以我們應當盡量使學生把自己失敗的原因歸結到自己的努力程度不夠上,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
3.營造良好的班級心理氛圍。教師要為學生營造一個有安全感,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班級學習氛圍,教師應真誠地接納每一個學生。對于那些考試成績較低的學生,尤其要呵護他們的自尊心,并嘗試各種方法讓這些學生不要認為自己對學習無能為力。在班級中形成一種合作而力爭進步的氣氛對每個學生的發(fā)展都十分有好處。在集體生活里,培養(yǎng)學生在班級和學校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使每個學生都感覺到學校生活的愉快,可以充分利用各種活動機會,如郊游、運動會、勞動實踐等,培養(yǎng)班級凝聚力和學生之間團結合作的精神。
實踐證明,教師在克服“學生厭學心理”的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只要堅持不懈地努力,每個學生都能克服“厭學心理”,正確對待自己的學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