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劉志雄,周存宇,黃芬肖,蔡小東
(長江大學園藝園林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5)
?
《植物學》課程教學改革初探
張建,劉志雄,周存宇,黃芬肖,蔡小東
(長江大學園藝園林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5)
針對《植物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具體教學改革措施,即充分利用校園植物進行教學、利用教學模型加強學生對植物微觀形態(tài)的理解、運用多媒體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加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習、豐富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強《植物學》課程教學平臺建設,最終達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改善教學效果的目的。
高等學校;《植物學》;教學改革
《植物學》是高校園藝學、農(nóng)學專業(yè)的基礎課程,也是學生后續(xù)學習《生物學》、《林學》以及《生態(tài)學》等課程的基礎。隨著生命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植物學》課程教學面臨著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的改革,以適應新時代下新的要求[1]。植物學課程實踐性很強,應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容和目標來選擇、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個人潛能,使其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等得到提高[2]。為此,筆者以長江大學園藝園林學院為例,針對目前《植物學》課程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議,為《植物學》課程教學提供參考,以期達到“學時少、內容精、強化動手、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的課程改革要求。
1.1 學習內容抽象,學生理解難度大
由于《植物學》課程內容繁多,要求教師在有限的學時條件下按照教學大綱要求把所有知識點講授完,這就難以保證教學內容的全面系統(tǒng)性[3],尤其在講授抽象概念時,給學生理解的時間很少,比如教師在講授紋孔、質膜、導管、管胞等知識點時,單憑教師進行語言描述,學生理解起來較為困難。此外,在《植物學》課程教學過程中需要講授的相近概念較多,比如同功器官與同源器官、傘房花序與傘形花序、厚角組織與厚壁組織、內始式發(fā)育與外始式發(fā)育等,這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免出現(xiàn)畏難情緒,最終影響教學效果。
1.2 教學方法單一,學生興趣不濃
《植物學》課程教學過程以知識傳授為主,雖然目前已經(jīng)普遍使用多媒體教學方法,使學生產(chǎn)生較多的感性認識,但由于缺乏深刻的理性認識,造成學生學得快、忘得快,因而教學效果不甚理想。目前,《植物學》課程教學方法比較單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產(chǎn)生厭倦感,因而學習積極性不高。
2.1 充分利用校園植物進行教學
利用實物教學進行是直觀性較強、理論與實踐緊密聯(lián)系的一種教學手段[4]。雖然植物圖片一般拍攝得非常精美,但與實物相比,還是存在一定感官誤差,使學生在實際認知該植物時會出現(xiàn)疑惑。因此,在講授植物根、莖、葉和花的相關內容時,建議把校園內的一些代表性植物(長江大學各個校區(qū)擁有豐富的植物資源,據(jù)統(tǒng)計有117科513種)帶進課堂,讓學生全方位認知各種植物的主要特征[5]。例如,講授直根和不定根這一知識點時,可以把蒲公英(具直根)和黃鵪菜(具須根)進行比較,也可以讓學生仔細觀察車前和平車前這2種植物,讓學生在深入理解相關概念的同時,逐步建立植物分類的意識,為后續(xù)學習奠定基礎。
2.2 利用教學模型,加強學生對植物微觀形態(tài)的理解
學生在學習植物組織方面的內容(例如根的初生結構和莖的次生結構等)時,雖然有很多細致的圖片說明,但由于缺乏立體感的認知,普遍存在理解上的困難。針對上述問題,應盡可能運用植物模型工具進行教學,加強學生對植物組織的立體感認識,為后續(xù)的《植物學》實驗課程的學習打好基礎。
2.3 運用多媒體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應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理解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講解被子植物傳粉受精這方面內容時,讓學生觀看臺灣國立大學的《植物學》課程教學視頻,其中利用熒光顯微鏡觀察三色堇的受精過程,可以使學生對神秘的被子植物的雙受精過程產(chǎn)生深刻印象。再比如,通過觀看英國BBC公司拍攝的《the plant private life》(植物私生活)系列節(jié)目,使學生了解植物的求生、開花、擴散以及共生等過程,這對于學生全面了解植物生活史具有良好的作用。此外,《植物王國》、《種子植物》等科教視頻對于學生學習《植物學》課程的相關內容也可以提供一定幫助。
2.4 加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習
在《植物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講授植物分類學方面的知識點以前,可以結合校園植物,把同科植物分為一類,讓每個學生任選其一,如木蘭科植物廣玉蘭、含笑、白玉蘭、紫玉蘭、馬褂木等,對于缺乏某一時期的內容,由教師進行補充,讓學生對該植物的種子、根、莖、葉、花進行全面觀察并拍照,再用專業(yè)術語進行描述。在講述植物系統(tǒng)分類內容時,可以讓學生進行講解,教師觀摩指正,使學生對植物生活史產(chǎn)生全面認識,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yǎng)了動手動腦能力。此外,為了增強學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可以提供一些專業(yè)的植物學網(wǎng)站供學生選擇,如中國科普博覽網(wǎng)中的植物學部分(http://www.kepu.com.cn/gb/lives/plant/)、中國基礎教育網(wǎng)生物頻道(http://www.cbe21.com/subject/biology/)、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中國數(shù)字植物標本館植物色彩圖庫(http://www.cvh.org.cn)以及中國植物物種系統(tǒng)(http://www.plantphoto.cn/)等,通過了解植物學網(wǎng)站內容,可以豐富學習內容,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6]。
2.5 豐富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讓學生在輕松愉悅中學到知識是每位教師的終極目標,這就對教師的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植物學課程專業(yè)術語和概念比較多,為了便于學生記憶學習,可以采用案例法。比如在講解花結構內容時,可以問學生為什么藍莓不能自花授粉、為什么果樹不結實等問題,把實際問題帶入課堂,從而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此外,可以將比較教學、PBL(任務驅動法)教學、探究式教學[7]以及激勵式教學、啟發(fā)式教學[8]等方法適當引入課程教學,這對提高教學效果具有很大幫助。再者,詼諧幽默的授課也是學生喜歡的類型,嚴肅又不失活潑,通過拉近師生的距離,可以明顯改善課堂效果[9]。
2.6 加強《植物學》課程教學平臺建設
長江大學各校區(qū)的植物種類豐富,黃分肖等[10]和張建等[11]分別對東、西2個校區(qū)的植物進行分類整理,發(fā)現(xiàn)植物種類為117科513種,在此基礎上,編寫《長江大學彩色植物圖鑒》,讓學生可以進行對照學習。目前,對長江大學校園內很多木本植物進行了命名掛牌,而草本植物的分類較木本植物復雜,因而還沒有命名掛牌,導致草本植物缺乏“身份證”?!吨参飳W》課程教學平臺建設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包括自然植物標本的數(shù)字化、植物園以及虛擬的植物標本館的建設等[12]。因此,應加大教學平臺的建設力度,通過師生共同努力,將《植物學》課程教學平臺建設好,讓有興趣的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地觀察和學習,最終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1]王飛娟,朱誠,蔡沖,等.植物學課堂教學評價的原則與方法新探[J].高等函授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5(1):19~20,26.
[2]張美萍,闖壘,韓文革,等.植物學課程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J].河北農(nóng)業(yè)科學,2010,14(6):163~164,172.
[3]郝文芳.地方農(nóng)業(yè)院校植物學教學改革探索[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5,43(8):367~368.
[4]陳鑫,車樹理.實物教學在植物學教學中的應用[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3,41(22):9507~9509.
[5]馬丹丹,葉喜陽,鐘泰林.三位一體——立體化植物學教學方法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4,(26):107~108.
[6]張秀玲.高校植物學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安徽農(nóng)學通報,2009,15(15):206~207.
[7]王海燕,楊瑞紅,蘆云.采用多種方法提高植物學教學有效性的嘗試[J].生物學教學,2012,37(11):45~46.
[8]賈娜爾·阿汗,楊曉絨.提高植物學課堂教學效果的探索與實踐[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8(3):73~75.
[9]譚玲玲.提高植物學課程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2,40(30):15079~15082.
[10]黃芬肖,張建,周存宇,等.長江大學東校區(qū)園林植物名錄[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11(29):7~14,18.
[11]張建,黃芬肖,周存宇,等.長江大學西校區(qū)植物名錄拾遺[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12(27):4~8.
[12]周建良,嚴岳鴻,劉炳榮.建設教學研互動平臺,促進植物學教學改革[J].生物學通報,2009,44(6):45~47.
2016-07-15
長江大學2011年校級教學研究項目(JY2011035)。
張建(1984-),男,博士,講師,主要從事植物學教學與研究。通信作者:黃芬肖,huangfenxiao@163.com。
G642
A
1673-1409(2016)27-0075-03
[引著格式]張建,劉志雄,周存宇,等.《植物學》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16,13(27):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