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偉,孫 欣,余 湉,陳 成(.安徽財經大學 統(tǒng)計與應用數學學院;.會計學院,安徽 蚌埠 33030)
?
“考研熱”動機及影響因素的調研分析
馬曉偉1,孫欣1,余湉1,陳成2
(1.安徽財經大學統(tǒng)計與應用數學學院;2.會計學院,安徽蚌埠233030)
摘要:針對本科生考研的動機、影響本科生考研的因素、考研將會造成的影響等,以普通高校在校大二、大三學生為主要調查對象,通過典型調查與抽樣調查相結合,網上問卷調查與紙質版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分析,得出“提高就業(yè)平臺”是本科生考研的主要動機;本科生考研與性別、學校、年級、專業(yè)的相關性不強;長期來看,考研所帶來的薪資收益將大于考研成本等結論.由此提出“本科院校應當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學歷與文憑、增加雙專業(yè)、本碩(博)連讀的機會、面向就業(yè),大力發(fā)展專碩”等建議.
關鍵詞:考研熱;動機;影響因素;多元線性回歸;成對樣本數據t-檢驗
2001年,我國研究生報考人數還不到50萬,而2005年,報考人數便已過百萬,規(guī)模堪比我國大城市人口,直至2015年,報考人數增至164.9萬人,本科生考研成了一種趨勢.考研深造不僅有利于科學文化知識的進一步傳播,也會提升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促進我國人才強國發(fā)展戰(zhàn)略的實施.基于現今的“考研熱”潮流,我們展開了一項針對大二、大三年級學生的調查,了解本科生的考研動機及影響因素是本次調查的主要目的,并通過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提出合理的建議.
2.1調查方法
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具體分為網上問卷調查預調查和正式調查兩個步驟.其中,網上問卷調查預采用整群抽樣方法,即在安徽財經大學內隨機抽取一個班級,然后邀請該班同學參與調查,目的在于檢驗問卷設計的合理性;正式調查采用整群抽樣和隨機抽樣相結合的方式,目的在于保證樣本的隨機性,以便用樣本估計總體.
2.2樣本分布
樣本主要取自安徽財經大學、安徽科技學院、長春師范大學、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的大二、大三學生.本次調查共發(fā)放問卷250份,有效回收243份,問卷回收率達97.2%.
3.1考研動機的分析
圖1 是否有考研意愿
表1 考研動機調查結果
由圖1可知,準備考研的同學占多數;由表1可知,大學生考研的動機不盡相同,其中,比較突出的是進一步完善與提高知識結構和層次、有更高的起點,為找工作做準備、就業(yè)形勢嚴峻.
為了能夠更好的分析影響學生考研的主要動機,首先通過計算相關系數,得出學生是否考研與各考研動機之間的相關性,如表2所示:
表2 相關系數表
通過表2可以看出,決定學生是否考研與完善知識結構,提高就業(yè)平臺,緩解就業(yè)壓力三個動機之間存在較強的相關性,而其中“提高就業(yè)平臺”這一考研動機與學生是否考研之間的相關性最強.由此可以看出,本科生最終決定考研在很大程度上是希望能夠提高就業(yè)競爭力,這表明現在大學生面臨的就業(yè)壓力較大,學生考慮問題不得不從更為實際的角度來出發(fā).
其次,可以采用多元線性回歸的方法進行線性擬合.用Y表示學生是否考研,用x1,x2,x3,x4,x5,x6分別表示繼續(xù)校園生活,完善知識結構,提高就業(yè)平臺,緩解就業(yè)壓力,父母的要求和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通過EXCEL進行線性擬合,可得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考研動機的線性擬合
由表3所示的擬合結果可知,x3的影響效果最為顯著,大致可擬合為如下方程:
Y=0.98+0.25x3(1)
即本科生考研的主要動機是提高就業(yè)平臺.
現如今,我國每年大學畢業(yè)生已超過700萬,且有上升趨勢.對于大部分本科畢業(yè)生來說,“畢業(yè)即意味著失業(yè)”幾乎成了普遍現象.于是,為了更好地改變命運,大學畢業(yè)生選擇繼續(xù)讀研深造.尤其是對于普通高校的大學生來說,他們更是希望通過考研進入“985”、“211”名校,因為就讀“名?!币馕吨鵀樽约杭庸獭氨kU”,在成就感和幸福感大大增強的同時,也為就業(yè)增添了砝碼[1].
3.2考研影響因素的調研分析
根據調查結果,初步發(fā)現學生“是否考研”受到性別、所在學校、年級、所學專業(yè)等因素的影響.為了能夠更好地比較不同的影響因素下學生的考研意愿是否發(fā)生顯著性差異,可以采用成對樣本數據t-檢驗方法進行研究,并將結果列示如下:
由表4可以看出,影響學生是否考研的四大因素(性別、學校、年級、專業(yè))在不同的學生之間并未造成顯著性差異.究其原因,可以發(fā)現在當今社會中,男、女生擁有同樣的受教育權利,不同層次的學校中不同專業(yè)的學生雖然面臨著不同層次的就業(yè)機會,但都面對著同樣的就業(yè)壓力,為了提高就業(yè)平臺,增強就業(yè)競爭力,考研成了不少本科生的首選方案.
表4 影響考研因素的單因素顯著性差異分析
3.3考研是否收益大于成本
本科生畢業(yè)后一般有三種選擇:自主創(chuàng)業(yè)、步入職場、考研,簡單劃分即為:非考研、考研,對此,可以結合表5具體分析考研是否會帶來更大的收益.
表5 不同學歷人員隨年齡變化的預期薪資收入
對于應屆本科畢業(yè)生而言,若選擇考研,則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主要包括為考研而支付的報名費、資料費;讀研期間所繳納的學雜費等;機會成本,即因讀研而放棄的薪資收入.那么,分析考研所帶來的收益是否大于成本即轉化為碩士人員薪資凈收益現值是否大于成本現值.對此,引入如下公式進行計算[2]:
其中:
P:凈收益的現值
An:碩士畢業(yè)生年齡為n時的薪資收入Bn:本科畢業(yè)生年齡為n時的薪資收入
r:我國銀行貸款利率或存款利率:如今銀行貸款利率約為4.6%;銀行存款利率約為2.25%
C:成本的現值
c1:為考研而支付的報名費、資料費、考研班報名費等,
其中,報名費約120-200元,資料費約500-800元,考研報班費用約1600元,總計約3000元,因此取c1=3000元
c2:讀研期間平均每年的學雜費,其中,平均每年學費約8000元,住宿費約為1000-1500元,因此取c2=9250元
將表5中的數據分別代入公式2和公式3,計算得:當r為銀行貸款利率時,P=316370.2(元),C=180013(元);
當r為銀行存款利率時,P=469455.2(元),C=130387.9(元).
因考研而帶來的凈收益大于為考研而支付的成本,因此,或許短期內本科畢業(yè)生的薪資水平大于碩士人員薪資水平,但長期來看,考研所帶來的收益是不容小覷的.
自21世紀以來,我國研究生報考人數整體呈上升趨勢,而性別、學校、年級、專業(yè)并不是影響本科生考研的主要因素.在當前社會環(huán)境下,本科生考研主要是為了提高就業(yè)平臺.關于考研對本科生未來發(fā)展的影響,我們可以看到,碩士人員的平均起薪要高于本科畢業(yè)生,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碩士人員的凈收益大于本科生.不過,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不假思索而盲目考研.基于以上分析,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4.1本科院校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學歷與文憑[3]
當今社會下的大學教育更像是產品加工廠,加工者注重產量卻忽略了質量與種類,從而導致當代大學生較為嚴重地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與積極面對挑戰(zhàn)的勇氣,卻仍舊希望自身可以在現有的考試制度下獲得安全的保證.然而一旦進入大學,成績不再是衡量學生能力的唯一因素,學歷與文憑也將不再是一個人獲得成功的保障.我們生活在充滿變化與競爭的社會,學校只有幫助學生樹立起最為核心的競爭與拼搏意識,幫助大學生走出學歷與文憑的誤區(qū),正確理解籠罩在考研上的迷霧,才有有效緩解當下的盲目的考研熱情.
4.2本科院校鼓勵學生參與雙專業(yè)的學習
時下社會需要的是復合型的人才,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不可一業(yè)不專,也不可只專一業(yè).正如一位企業(yè)老板所說“不是當代大學生太多,而是合格的大學生太少”,面對嚴峻的就業(yè)形勢,我們是盲目考研,還是主動反省自己,看看自己的能力是否達到了應聘單位對人才的要求呢?答案顯然是后者.因為現實社會中,企業(yè)主更看重的是高能力而非高學歷,雙專業(yè)的學習,能夠有效的擴充一個人的知識面與見解,提升個人的實際競爭力,讓一個本科畢業(yè)生在就業(yè)時有著更強的就業(yè)競爭力.一個學校若是在推行雙專業(yè)方面做得好,可以有效的緩解部分大學生盲目的考研熱情.
4.3本科院校面向就業(yè),大力發(fā)展專碩
專碩的產生本就是為了使研究生更好的面對就業(yè),其在很大程度上也緩解了學碩招生的壓力.關于本項建議的提出,是在做問卷調查時較多學生的所提出的一種期望.而且專碩的產生也可以使得學生的能力更好的面對就業(yè),減少與工作的磨合時間,為雙方爭取利益.
4.4引導學生樹立新的人才觀、就業(yè)觀
“考研熱”的出現使得本科生人才市場趨于冷清,然而,高學歷并不等于高能力.目前,我國總體經濟水平還不算太高,我們應盡力節(jié)約社會成本,樹立“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新人才觀[4].職業(yè)無貴賤之分,社會上自然存在的每一種職位都是必需的、神圣的,本科生亦應該在正確的引導下自覺樹立新的人才觀、就業(yè)觀.
參考文獻:
〔1〕王北一,鄔長明.從大學生就業(yè)現狀分析考研熱[J].教育理論研究,2011(27):119.
〔2〕熊倪娟,趙東輝,施祖麟.經濟人的理性選擇與社會人的流動渠道——對“考研熱”的經濟學與社會學分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5,26(2):51.
〔3〕呂杰.高校學生考研動機及影響因素分析[J].江蘇科技大學學報,2007(12):79-82.
〔4〕許寧,許玥.高?!翱佳袩帷崩c弊之思辨[J].鹽城工學院學報,2011,24(3):75.
通訊作者:馬曉偉(1993-),女,安徽淮北人,安徽財經大學統(tǒng)計學系,E-mail:2603775115@qq.com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71301033);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201410378207)
收稿日期:2015年11月19日
中圖分類號:G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60X(2016)01-027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