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曉東
積極心理學研究表明:那些具有積極觀念的人具有更好的社會道德和更佳的社會適應能力。在科學課堂中,引導學生把自己當作科學家一樣,這一積極的角色體驗,可以增進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強化其學習的動機與責任,促進其主動參與。
一、摹其形,求其神:學習科學家的“精氣神”
“君子之于學,貴有其質(zhì)而必盡其道也。”指導學生像科學家一樣,首要的就是培養(yǎng)他們像科學家一樣的氣質(zhì)、態(tài)度與精神,從“形似”逐步得其神韻。
1.呵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好奇心與探究欲通常被認為是科學家最異于一般人的重要特質(zhì)。好奇心就是學生凡事都愛問個為什么,對陌生、神秘的事物容易產(chǎn)生新奇感與疑問。探究欲是指對某事或某一問題保持一種持續(xù)的興趣,渴求通過“刨根問底”式的探索行動一探究竟的想法和內(nèi)在需求。好奇心和探究欲被認為是從事科學研究的良好品質(zhì),也是我們科學學習的起點。呵護學生們這種與生俱來的品質(zhì),并以此維持、促進他們科學學習與探究的興趣,是科學教學的責任所在。
2.幫助學生形成細致、務實、求真的作風
科學研究講求嚴謹細致,實事求是。像科學家一樣去研究,就是要引導學生在親歷探究的過程中,重視提出的每一個問題的科學性,假設背后理由的正當性與合理性,實驗探究設計的嚴密性與可行性,實驗探究方法與過程的規(guī)范性與恰當性,實驗數(shù)據(jù)的準確性,以及結(jié)論的可靠性與可重復性,等等。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培養(yǎng)學生們像科學家一樣務實求真的作風。
3.培養(yǎng)學生們樹立勇于創(chuàng)新、樂于擔當?shù)奶剿骶?/p>
科學貴在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與探索精神是科學家身上閃爍著光芒的最寶貴的特質(zhì)??茖W教學就是要充分解放學生們,讓他們與生俱來的創(chuàng)造天性得到釋放與弘揚。具體來講,我們的教學要始終基于兒童立場,凸顯以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探索及至問題解決的科學探究教學特性,以更加寬容的心態(tài)與包容的胸懷,鼓勵他們作為“發(fā)現(xiàn)者”,始終大膽、勇敢地行進在對于他們來講依然是未知的探索道路上。
二、習其法,得其能:學習科學家的“術(shù)業(yè)有專攻”
科學家之所以成為科學家,最主要還是因為其掌握著一整套解決科學問題的科學的方法與技能。學生希望也能像科學家一樣,掌握一把“金鑰匙”——科學的方法與技能,開啟科學學習道路上的神秘大門。這是一種可貴的動力源。
1.像科學家一樣去搜集證據(jù)
在小學科學學習中,觀察與實驗貫穿始終。重視指導學生對觀察與實驗方法的掌握,就是在指導學生像科學家一樣,以實證方式去搜集證據(jù)。
(1)學會像科學家一樣去觀察。課堂中,指導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去觀察,一般要關注兩個方面:一是重視觀察情境的設置,通過讓學生扮演“科學家”的角色,強化積極情感體驗,提高觀察的責任性,自覺開展好觀察活動;二是重視觀察方法與技能的指導,包括工具材料的使用指導,讓學生在觀察活動中習得科學、規(guī)范的觀察方法與技能。如在教學《觀察巖石》一課時,教師通過PPT、標本實物等創(chuàng)設“野外考察”情境,引導學生從“地質(zhì)學家”的角色要求出發(fā),領取研究材料、標本、工具等。教師作為“平等中的首席”,和學生一起探討這些器材的使用方法及須知。
(2)學會像科學家一樣去實驗??茖W實驗是指在合理設定的條件下,驗證或質(zhì)疑科學假說的活動?!犊茖W(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實驗的基本特征是有意識地改變某種變量,控制其他變量,探尋改變變量和結(jié)果之間的因果關系。
指導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去實驗,就是要充分把握實驗類型和特性,讓學生按照實驗目的和要求學會去設計實驗變量的控制與改變,并通過正確的操作,尋求改變變量和結(jié)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比如,在探究電磁鐵磁力大小與線圈匝數(shù)是否有關時,教師引導學生設計方案,充分討論哪些變量需要控制不變?哪個量需要改變?在控制不變的變量中,怎樣保持不變?
2.像科學家一樣去思考推理
科學家的思考,最大的特點是理性。在科學課中,指導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去思考,就是要圍繞問題探究解決的過程,思考如何從問題出發(fā),去形成合理的解釋,如何基于搜集到的數(shù)據(jù)與事實,通過分析、歸納、推理等方法,獲取結(jié)論。比如,在研究定滑輪的作用時,學生往往會想當然地說:使用定滑輪可以省力。這時,唯一有效的辦法,就是指導學生通過實驗去搜集數(shù)據(jù),以數(shù)據(jù)來推理出使用定滑輪是否省力。
3.像科學家一樣去交流解釋
開展科學交流活動、對科學現(xiàn)象做出科學解釋,是科學家工作的一部分。指導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去交流解釋,主要表現(xiàn)為:
(1)敞開科學開放的胸懷。我們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指導其樂于分享自身研究成果,能包容不同意見,并在汲取他人智慧的基礎上主動修正、完善自己的科學見解。
(2)使用科學概念和語言。在科學學習中,運用科學的概念與語匯來表達,可以顯示學生對科學概念的理解與掌握,能夠充分顯示科學學科的學習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的綜合科學素養(yǎng)。
(3)構(gòu)建科學交流的平臺。課堂上,我們通過搭建科學探究信息發(fā)布會等平臺,讓學生像科學家一樣,積極主動地開展科學交流。比如,在指導學生開展對巖石標本的觀察后,組織“巖石觀察報告會”。當學生介紹到頁巖時,教師就會進一步提示請注意其結(jié)構(gòu)上具有“層狀”的特點;介紹到砂巖時,教師就會提示其沙一樣的顆粒,中等、均勻的顆粒大小,等等。這種提示與補充,對于提高學生觀察的精細度與表達的恰當性,無疑具有促進作用,這正是交流的價值。
三、歷其行,悟其情:獲得像科學家一樣的“真體驗”
像科學家一樣,對學生來講,是一種角色,是一種體驗,是一種能力。小學科學教育泰斗劉默耕先生曾鮮明地提出要讓學生能像科學家那樣“真刀真槍”地“搞科學”,強調(diào)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的親歷親為與真正參與。
1.真正地卷入探究活動
美國科學教育專家蘭本達說:“學習是在學習者自身內(nèi)部發(fā)生的過程,他越是卷入得深——他越是有動力——也就越能積極地和這一過程合作?!毕窨茖W家一樣的積極角色扮演,意味著我們要貫徹“做中學”理念,讓學生甩開膀子、邁開步子,真正“卷入”探究、研討過程,心向往之、樂徜徉之,終發(fā)展之。
2.真切地感受探究體驗
體驗是在親身經(jīng)歷與參與中獲得的一種對科學的認識、理解,既有對科學知識即“理”的洞明,又有對科學情感即“趣”的感悟。在這種情與理、理與趣的融合體驗中,學生方能真正體味科學學習、探究妙趣,獲得美妙的科學學習感受。
3.真實地表達探究見解
“科學求真”是科學家最為顯著的精神。所謂真實表達,就是發(fā)表的見解完全基于事實、基于證據(jù),而非迎合老師、畏于權(quán)威,或者憑主觀經(jīng)驗,甚至是憑空而說?,F(xiàn)實中,以教師為權(quán)威的課堂容不得學生有更多真實而個性化的表達,學生常常以猜中教師心思為榮,“表達”異化為一種教學的“諂媚”。追求真實的表達,就是要重建課堂的民主觀,幫助學生找回自己,找回自信,找回自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