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揚歡(廈門理工學院 外國語學院,福建廈門 361024)
中國特色時政術語的外宣英譯
——從“一帶一路”的譯法談起
林揚歡
(廈門理工學院 外國語學院,福建廈門 361024)
外宣翻譯是以傳遞中國文化和聲音為主要目的的跨文化交際活動。中國特色時政術語反映了我國不同社會發(fā)展階段的方針政策,其外宣翻譯的質量關系到對外傳播的效果和中國國家形象的建構。從英漢對比的角度深入分析“一帶一路”術語規(guī)范前后使用的各種英譯,同時結合一些熱門術語的譯法提出:中國特色時政術語很難在英語中找到“對等語”,為達到對外交流的雙向平衡,突顯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可以異化的翻譯策略為主導,用中國英語進行外宣翻譯。在翻譯方法的選擇上,應在保留“中國特色”的同時考慮英語的習慣用法,根據(jù)時政術語的類型特點以直譯為主,輔以注釋和釋義,全面展示時政術語的內涵和外延。
時政術語;外宣翻譯;中國英語;一帶一路;英漢對比
外宣翻譯是“翻譯的一種特殊形式,指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以讓世界了解中國為目的、以漢語為信息源、以英語等外國語為信息載體、以各種媒體為渠道、以外國民眾(包括境內的各類外籍人士)為受眾對象的交際活動”[1]。外宣翻譯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活動,其主要任務是通過將中文翻譯成英文及其他外文,向不同政治體制、不同意識形態(tài)、不同文化傳統(tǒng)和觀念、不同社會條件和歷史背景的國家和民族宣傳和介紹中國獨具特色的國情風貌、文化傳統(tǒng)、倫理道德、政治主張、社會現(xiàn)狀等。其主要目標是跨越民族和語言的差異,獲得國外受眾的接受和認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綜合國力日益強盛,對外開放的中國需要努力營造友善的國際輿論環(huán)境,樹立和平、發(fā)展、負責任的國家形象。作為溝通中外的橋梁,外宣翻譯有助于傳播中國的悠久歷史、燦爛文化、核心價值觀,對于提升國家的軟實力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
中國特色政治時事術語簡稱時政術語,是黨和政府在處理內政和外交等一系列活動中形成的具有特定含義的政治性詞匯。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飛速發(fā)展,出現(xiàn)了越來越多具有中國特色的時政術語,這些術語反映了我國在各個發(fā)展階段不同的政治經濟形勢、方針政策及相關的文化內涵,經常涉及國家的重大利益和對外事務的重大觀點,比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國兩制”“三個代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等。中國式時政術語有四個主要語言特點:高度概括和凝煉,與時代發(fā)展密切相關,涉及面廣,口語化[2]。這些術語在英語母語中找不到對應項。如何將其準確地翻譯成英文,對于世界了解中國,認識中國,熟悉中國,重要性不言而喻。
針對中國英語的探討由來已久,中國英語變體作為英語在中國語言文化背景下的本土化產物由葛傳椝上世紀80年代提出后[3],引起外語學界的關注。學者們就中國英語的規(guī)范、地位、本質、可接受性等問題各抒己見,對中國英語持肯定態(tài)度的觀點逐漸占據(jù)了上風,多數(shù)人以社會語言學理論為基礎,認為中國英語是以標準英語,或稱規(guī)范英語為核心,表達中國社會文化諸領域的特有事物,具有中國特色的一種英語變體,具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有別于英語學習過程中的錯誤的中國式英語。李文中將中國英語定義為“以規(guī)范英語為核心,表達中國社會文化諸領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語干擾,通過音譯、譯借及語義再生諸手段進入英語交際,具有中國特點的詞匯、句式和語篇”[4]。中國英語的成因很多,即源于中國特殊的地域和民俗文化,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還包括中國的特色政治。從政治角度來看,中國的社會發(fā)展經歷了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又經歷了抗戰(zhàn),內戰(zhàn),直到現(xiàn)在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階段。這期間出現(xiàn)的語言現(xiàn)象和特點都是英語國家所沒有的,因此產生了特有的中國英語。比如feudal superstition,mainland China,one country,two system等。另外,英語中還有一些表達中國事物,但原語言中沒有或不是從原語言翻譯,辭源不明確的詞語,如Little Red Book,iron rice bowl等。同時,在對外政治宣傳和交際中,有一些和政策相關的表達,如three represents,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等。這些中國英語表達方式已經越來越被國際社會所接受和承認。時政術語具有較強的政策性和文化內涵,我們在對其進行翻譯時,既要避免產生不符合英文表達方式的“中式英語”,又不能隨意增、減其中的措辭,更不能將翻譯難點避而不譯,而是要依照英語民族的習慣用法,用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英語來翻譯時政術語[5]??梢哉f中國特色時政術語的英譯是中國英語的重要詞匯組成,其外宣翻譯的質量關系到對外傳播的效果和中國國家形象的建構。
“一帶一路”是習近平擔任中國最高領導人之后提出的重要國際性合作倡議,主要指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zhàn)略構想。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主動地發(fā)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從“一帶一路”這一術語提出之日起,中外媒體的譯法可謂五花八門。直到2015年9月,國家發(fā)改委會同外交部、商務部等部門對其英文譯法進行了規(guī)范。規(guī)定在對外公文中,統(tǒng)一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英文全稱譯為“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一帶一路”簡稱譯為“the Belt and Road”,英文縮寫用“B&R”[6]。該舉措表明了國家對時政術語外宣翻譯重要性的認識日益深刻。外宣翻譯需要超越不同的價值觀念和認知背景進行對外傳播,向國際社會和外國受眾準確地傳達中國的聲音。尤其對于關系到國際事務的術語,只有消除理解障礙,才能為相關外交政策的執(zhí)行鋪平道路。
在“一帶一路”術語翻譯規(guī)范之前,媒體對其有過各種英譯,現(xiàn)從翻譯策略的選擇和英漢對比的角度對這些譯法進行分析:
從翻譯策略的選擇上有歸化(domestication)和異化(foreignization)之別,這一對術語是韋努蒂針對在西方翻譯界尤其是英美翻譯界存在長達40多年的一種所謂“流利傾向”(fluency tendency)有感而發(fā)的,主要是指從其他外語到英語的翻譯。對于選擇歸化翻譯策略的原因,他認為強勢文化的排外性與強制性是選用這一策略的最主要的原因。當弱勢文化的語言翻譯成強勢文化的語言(主要是英語)時,為了得到強勢文化讀者的接受與認同,就必須選用他們所樂于接受的內容與形式[7]。媒體對“一帶一路”所使用的歸化譯法為China’s Marshall Plan。馬歇爾計劃對西方人來說耳熟能詳,官方名稱為歐洲復興計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美國對被戰(zhàn)爭破壞的西歐各國進行經濟援助、協(xié)助重建的計劃,對歐洲國家的發(fā)展和世界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在某些方面與馬歇爾計劃有著相似性,中國將轉移國內過剩的產能,大舉投資加強包括歐洲在內的“一帶一路”沿線的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陸??胀ǖ赖幕ヂ?lián)互通,促進經濟發(fā)展。然而,“一帶一路”的內涵和外延都大于馬歇爾計劃,首先其陸路范圍跨越亞歐非大陸,海路上通過南海與南太平洋連接,沿線經過的國家和地區(qū)不管是政治或經濟上的復雜性都遠遠大于馬歇爾計劃中的歐洲大陸。其次,一帶一路的建設不僅存在于經濟領域,還涉及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及安全領域,意在深化多邊合作機制,促進區(qū)域的深度融合。此外中國提出這個倡議是具有開放性的,并非單方面主導,而是歡迎所有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其中,共同建設和發(fā)展,與中國尋求和平發(fā)展的道路相適應。若簡單地將其翻譯為中國的馬歇爾計劃,容易令西方讀者有先入為主的錯誤印象,造成理解的誤差,且該詞帶有貶義,不利于中國對外形象的建構。
與歸化相對應的異化策略(foreignization),韋努蒂認為它是對歸化策略的挑戰(zhàn),其作用為“register the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difference of the foreign text,sending the reader abroad”[8]。即通過在翻譯中保留原文語言和文化的特色,讓譯文語言的讀者感受到異域風情,感受到其他文化的存在與獨特魅力。以此作為對強勢文化實行文化殖民政策的一種反抗手段,打破其“馴化”,努力為弱勢文化在強勢文化中爭得一席之地[9]。由于時政術語為中國所特有,具有中國的語言和文化特色,很難在英語中找到完全對應的內容和形式,而時政術語外宣翻譯的目的是向國外受眾傳遞中國的政治理念和文化觀念,因而使用異化策略能更好地保留其“中國特色”。
縱觀媒體對“一帶一路”的英譯,大部分以異化策略為主導。使用異化策略的“一帶一路”
譯法很多,其中之一為New Silk Road Initiative,“silk road”在西方知曉度大,容易進行聯(lián)想和比照,且絲綢之路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經濟、政治、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具有積極正面的國際形象,同時也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概念由來,所以“silk road”這一關鍵詞使用得恰到好處。但由于美國在2011年曾提出過支持中亞地區(qū)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New Silk Road Initiative(新絲綢之路計劃),這兩種譯法容易混淆在一起。
此外,還有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及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這兩種譯法突出了“Belt”和“Road”這兩個關鍵詞,Initiative和Strategy也提示了該術語所具有的政策內涵。然而,“strategy”一詞源于希臘語“strategos”,意為軍事將領、地方行政長官。后來演變?yōu)檐娛滦g語,指軍事將領指揮軍隊作戰(zhàn)的謀略。在現(xiàn)代“戰(zhàn)略”一詞才被引申至政治經濟領域,泛指統(tǒng)領性的、全局性的、左右勝敗的謀略、方案和對策??梢?,Strategy一詞太強勢,難以獲得西方讀者的認同,與中國的外宣指導方針不符。而Initiative一詞強調的是“倡議”,表明“一帶一路”并非中國單邊的外交策略,而是對沿線國家地區(qū)及國際社會都有益的倡導和舉措。兩者相比,前者更符合外宣翻譯的定位和目的,也因此被規(guī)定為非正式場合的譯法。
在“一帶一路”術語規(guī)范前,最常見的譯法為One Belt,One Road(OBOR)。該譯法用詞簡練,且與原文的四字格有形式上的對應,是多數(shù)媒體的首選。然而,在外宣翻譯當中,“我們不可低估外國讀者或聽眾的智力,但也切勿高估一般外國人對我國的了解水平”[10]。一些中國人耳熟能詳?shù)恼蚊~在外國受眾眼中可能不知所云。某些中國特色術語如不加解釋,傳播效果將大打折扣?!耙粠б宦贰北闶且粋€典型的例子,因為其本身即是“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縮寫。因而,外宣翻譯時可以通過適當增補背景信息,以幫助譯語讀者理解這些時政術語。如“One Belt,One Road”initiative—a scheme to boost development along ancient“silk road”trading routes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以及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often shortened to“One Belt, One Road.”以上兩種譯法通過提供注釋掃清了跨文化交際的理解障礙,提高了外宣翻譯的效果和質量。
任何一個重要的時政術語,都需要有合適的簡稱以方便對外交流和溝通?!耙粠б宦贰敝械摹耙弧痹谥袊幕斜毁x予了較深的意蘊和哲學內涵,首先“一”有萬物之始的意義,《說文解字》中有:“惟初太極,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屬皆從一。”其哲學本意為專、純,月牙山人的《中華心法》中:一指專精。一者,謂專精也,用心一也,專于一境也。謂之不偏、不散、不雜、獨不變也,道之用也。故君子執(zhí)一而不失,人能一則心純正,其氣專精也。人貴取其一,至精、至專、至純,大道成矣。此自然界生產力之不二法則?!耙弧弊鳛樾稳菰~還有“全”“滿”的含義,漢語中有很多與“一”相關的底蘊深厚的成語,如“一德一心”“一琴一鶴”“一心一意”等,從中國文化土壤中滋生而來的“一帶一路”這一提法體現(xiàn)了漢語博大精深、言簡意賅的特點。然而“一”在英語中的對應詞one卻無法表達出相應的文化內涵,在“one belt,one road”中作形容詞的“one”相當于a,是一般限定,泛指某一事物,沒有特指的含義。相較而言,定冠詞the不僅用于專指特定的人或物,還有“最有名,最重要或最好”的含義。所以“一帶一路”簡稱使用the belt and road (B&R)比one belt,one road更好。
從“一帶一路”各種譯法的對比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由于時政術語所具有的政策性和文化內涵,將異化理論作為外宣翻譯的主要策略,可以抵抗西方的文化霸權,使中國的文化得到傳播。在實際的翻譯過程中,還應在充分理解時政術語內涵和外延的基礎上,根據(jù)其類型和特點,酌情考慮使用何種方法。對具體的翻譯方法和手段建議如下:
(一)對在西方語境下能夠理解的術語進行直譯馮慶華在其編著的《實用翻譯教程》中指出:“所謂直譯,就是既保持原文內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或翻譯文字。譯文的語言與原文的語言常常擁有相同的表達形式來體現(xiàn)同樣的內容,并能產生相同的效果?!逼渲姓Z言形式包括用詞、結構、修辭手段等。直譯也是時政術語首選的翻譯方式。首先,直譯能夠最忠實地傳達時政術語的原義,最大程度地保留其中國味。其次,時政術語很難在英語中找到地道的“對等語”,如果一味追求“地道表達”,勢必將本國文化和語言置于跨文化交流中的弱者地位,不利于跨文化交流的對等發(fā)展。此外,使用中國英語直譯時政術語在形式上具有獨特性,容易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引發(fā)進一步探究的欲望。事實上,近年來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西方讀者越來越能接受自己語言中所沒有的中國特色表達,以借此來了解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
直譯產生的大部分中國英語時政術語使用借譯的手段生成。借譯(borrowing translation)是按照漢語的形態(tài)結構和構詞原理的直譯,即逐字逐詞翻譯。如八路軍(Eighth Route Army),新四軍(New Fourth Army),“慰安婦”(“com fort women”),電子政務(E-government),創(chuàng)客空間(maker space),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patriotic united front)及中國夢(Chinese Dream)等,借譯的手段適用于表意清晰的術語。對于一些無法逐字翻譯的術語,允許在詞性和詞序上進行適當?shù)淖兓蜣D換,以使譯文符合目的語詞匯—句法規(guī)范,如攔路虎(tiger in the road),與時俱進(advance with the times),執(zhí)法責任制(accountability system for law enforcement),簡化對外投資審批程序(simplify procedures for reviewing outbound investment)等。上述例子雖然語言形式有所改變,但原文的詞匯意義和修辭意義均得以保留,符合直譯的特點。
(二)對內涵深刻的政治術語采用直譯加注釋的方法
有些時政術語屬于中國獨創(chuàng)的提法和表述,字面意思簡單但內涵深刻。直譯僅能獲得形式上的對等,但無法表達隱含的意義。關聯(lián)理論代表人物古特(Gutt)認為:“譯者可使直接翻譯的闡釋法變得更為容易些,那就是通過諸如解釋、夾注、集注之類的附加的交際渠道為譯文語境提供部分所需信息”[11]。為了幫助目標語受眾了解原文的完整信息,消除其認知語境中的障礙,外宣翻譯可以采用同位語、介詞短語、定語從句等語法手段給直譯增加注釋,以達到理想的傳播效果。尤其對于一些以縮略詞形式出現(xiàn)的時政術語,翻譯時不應單純只考慮或翻譯詞匯本身的字面意義,而要將其所包含的具體內容全部譯出,避免直譯縮寫詞匯或數(shù)字帶來的歧義。如“互聯(lián)網+”行動計劃:Internet Plus Action Plan,the integration of the Internet and traditional industry through online platforms and IT technology?!皟蓵保篢wo Conferences—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NPC)and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CPPCC)?!捌咂呤伦儭保篔uly 7th Incident,also known as the Lugou Bridge Incident。直接三通:Two-way mail,transportation and trade Links,namely“the three direct links”。以上各個例子雖然呈現(xiàn)方式不同,但都采用了直譯加注釋的方法為讀者提供相關背景知識,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這些術語的涵義。
(三)直譯后不容易理解的術語可酌情使用意譯意譯的主要特點,是在詞匯意義及修辭(如比喻)的處理上,采用轉義的手法,以便較為流暢、地道地再現(xiàn)原文的意義。意譯法可進一步分為兩類:釋義法(paraphrase)和套譯法(idiomatic translation)[12]。其中套譯法通過借用目的語的慣用語來替代原文詞句,失去了原文的中國特色,在時政術語翻譯中一般不建議使用。
釋義法即解釋法,譯者對原文進行解釋性翻譯,但不用目的語的慣用語來替換原文的詞句。一些中國文化負載詞或內涵超出字面意思的術語可使用釋義法。比如“硬骨頭”如果直譯為“hard bone”,西方讀者可能不知所云,可以將其解釋翻譯為tough issue,類似的例子還包括計劃生育(family planning),實施大部門制(merge and stream line government departments),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乘法”(cut government powers to boost market vitality)等。
同時,大部分借用中國古代詩詞古文的時政術語和四字格都需通過解釋性翻譯才能將其涵義傳遞給西方受眾。例如: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Government must carry out all statutory functions and duties and may not do anything not authorized by law)。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Once enacted,a law must be enforced and anyone who violates it must be held to account)。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ensure that laws are put in place,observed,and strictly enforced and that anyone who violates the law is held to account)。
此外,釋義法也可適用于解釋一些政治術語的簡稱,比如三農問題(Agriculture,Countryside And Farmer Issues),三證合一(integrate the business license,the organization code certificate,and the certificate of taxation registration into one document)等。
(四)在同一語篇中多次出現(xiàn)的術語可采用一詞多譯
“一詞多譯”是指對同一中國特色時政術語采用不同翻譯策略。某一概念如果在同一上下文中反復出現(xiàn),以英語為母語的作者常常通過同義詞替代以避免用詞的重復,英語同義詞替代的現(xiàn)象常見于用不同的名稱來表示同一人或事物,即所謂“同名異稱法”[13]。一般來說,能夠反復出現(xiàn)在同一語篇中的術語都是該語篇的中心詞或最重要的概念。通過不同翻譯策略對其進行解釋,既避免了用詞的重復,又能多角度幫助外國讀者從不同角度認識該時政術語?!耙辉~多譯”常見的方法是對第一次出現(xiàn)的術語進行直譯加注釋或解釋性翻譯,在其后再次出現(xiàn)時候,僅使用簡稱或縮寫。如上文中“一帶一路”的翻譯既可使用完整術語的直譯,又能使用簡稱,還能使用縮略詞,多種處理方法既節(jié)省了版面,又豐富了外宣翻譯的表達。
中國特色時政術語的語言特點和政治文化內涵決定了其在外宣翻譯的過程中對準確性的高要求。為了達到對外交流的雙向平衡,突顯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應以異化的翻譯策略為主導,用中國英語進行外宣翻譯。在翻譯方法的選擇上,以直譯為主,輔以注釋和釋義,力求全面?zhèn)鬟_時政術語的內涵和外延。此外,需充分考慮西方讀者的思維方式和閱讀習慣,注重語言形式和用詞的選擇,在傳達中國的文化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同時利用適當?shù)姆g技巧掃清理解障礙,在“忠實”和“順達”之間找到平衡,從而提升對外傳播的質量和效力,幫助構建一個開放積極、和平發(fā)展的中國形象。
[1] 胡興文,張健.外宣翻譯的“名”與“實”:張健教授訪談錄[J].中國外語,2013(3):100-104.
[2] 王雪,蔡麗華.中國時事政治術語的語言特點及翻譯方法[J].遼寧科技大學學報,2013(3):298-301.
[3] 葛傳椝.漫談由漢譯英問題[J].中國翻譯,1980(2):1-8.
[4] 李文中.中國英語與中國式英語[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4):18-24.
[5] 趙琦.論中國英語與時政術語的漢英翻譯[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2011(2):127-130.
[6] 央廣網.“一帶一路”終于有了官方英譯:簡稱“B&R”[N/OL].(2015-9-23)[2015-10-17].http://news.cnr.cn/native/gd/ 20150923/t20150923_519951906.shtml.
[7] 林克難.為翻譯術語正名[J].中國翻譯,2001(l):14-16.
[8] Schuttleworth,Cowie.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Z].Manchester:STJE Rome Publisher,1997:59.
[9] 劉艷麗,楊自儉.也談“歸化”與“異化”[J].中國翻譯,2002(6):20-24.
[10] 段連城.對外傳播學初探[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4:78.
[11] Gutt E.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Oxford:Basil Blackwell,1991:187.
[12] 熊兵.翻譯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譯策略”、“翻譯方法”和“翻譯技巧”為例[J].中國翻譯,2014(3):82-88.
[13] 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85
l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of Special Terms in Current Affairs:From the Translation of“Yi Dai Yi Lu”
L lN Yang-hua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Languages,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Xiamen 361024,China)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is a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activity for transmitting the culture and voice of China.China-featured Terms in Current Affairs reflects the policies and guidelines of our country’s social development at different stages.Their publicity translation concerns the effect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china’s national image construction.The article analyzed various ways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term“Yi Dai Yi Lu”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glish-Chinese Comparative Studies,along with many other popular political terms to suggest their general translation approach:In order to retain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China English should be used in translation,mainly guided by foreignization translation strategy.As for translation method,priority should be given to literal translation with complementarities by annotation and interpretation,in conformity with the Chinese features and English usages,so as to fully display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political terms.
Special Terms in Current Affairs;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China English;The Belt and Road;English-Chinese Comparative Studies
H315.9
A
1009-0312(2016)02-0078-06
2015-12-24
林揚歡(1983—),女,福建泉州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新聞英語和話語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