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謙
(安徽商貿(mào)職業(yè)技術學院 人文外語系,安徽蕪湖 241003)
昆德拉《慶祝無意義》中的哲學思想探微
趙謙
(安徽商貿(mào)職業(yè)技術學院 人文外語系,安徽蕪湖 241003)
2013年11月,在沉寂了十年之后,當代世界文壇大師米蘭·昆德拉推出了新作《慶祝無意義》。這部充滿奇思妙想的小說簡潔靈動、寓意深刻,秉承了昆德拉長期以來思考并踐行的小說藝術,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上乘佳作。同時,《慶祝無意義》也是一部有著豐富哲學內(nèi)涵的佳作,它承載了昆德拉對于悖論、漸變和無意義等諸多哲學命題的深度認知。解讀小說中的哲學思想,不僅能加深我們對該作意義的理解,也能為全面理解昆德拉的小說創(chuàng)作提供啟示。
米蘭·昆德拉;《慶祝無意義》;悖論;漸變;無意義
捷克裔法籍作家米蘭·昆德拉是最受中國讀者青睞的當代外國作家之一,他曾獲得過以色列耶路撒冷國際文學獎、歐洲文學獎等重量級文學大獎,并先后六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2010年,在第五屆國內(nèi)外國作家富豪榜的評選中,昆德拉以600萬元人民幣的版稅收入位列第九,反映出了其作品在中國圖書市場中的超高人氣。昆德拉早期的作品都是以捷克文寫的,如《笑忘錄》《生活在別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和《不朽》等,這些作品都是首先在法國走紅,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壇的關注。其中,創(chuàng)作于1984年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昆氏小說中最富盛名的一部。該作在國內(nèi)先后被湖南籍作家韓少功和南京大學著名學者許鈞翻譯成中文出版,是最受中國學界關注的昆氏代表作品。移居法國后,昆德拉很快便成為法國讀者最喜愛的外國作家之一。此后,昆德拉開始用法語創(chuàng)作小說,這些作品主要包括被法國讀書界稱為“遺忘三部曲”的《慢》《身份》和《無知》以及《小說的藝術》《帷幕》《相遇》等。昆德拉的作品大多將政治、哲學和性愛融入到精心設置的情節(jié)之中,在看似平淡無奇的文字背后隱藏著耐人尋味的深刻哲理。2013年11月,在沉寂了十年之后,昆德拉推出了新作《慶祝無意義》。該作首版為意大利文版,應作者要求,該作低調(diào)出版,直至2014年4月,才推出法文版?!稇c祝無意義》的法文版于4月3日在法國上市,第二周就登上當?shù)貓D書銷量榜的前三位,同時在230家獨立書店聯(lián)合排行中占據(jù)首位,至今已重印多次,銷量超過10萬冊。2014年7月,著名文學翻譯家、傅雷翻譯出版獎得主馬振騁將該書譯成中文,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新作的書名與以往的作品頗有區(qū)別,歡樂、戲謔的意味更為濃厚。馬振騁表示:“該書譯名是幾經(jīng)考量后才最終定下來的,這一譯名對應小說內(nèi)容,乃至昆德拉關于小說的闡述。”[1]160
對昆德拉而言,小說正是在笑的面目之下探尋未知,是喜劇的、史詩的寫作。該作的出版,距離昆德拉上一部小說《無知》的出版整整相隔了十年的時間,因此具有非凡的意義。為了回饋廣大讀者多年以來的厚愛,闊別文壇十載,昆德拉帶著《慶祝無意義》華麗回歸,這部充滿奇思妙想的小說簡潔靈動、寓意深刻,秉承了昆德拉長期以來思考并踐行的“小說藝術”,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上乘佳作。小說傳承了昆德拉經(jīng)典的七部分式,“里面有我們熟悉的昆德拉氣息,多聲部輪唱、彼此交織的故事、夢的插入、歷史與現(xiàn)實的交織、主題的統(tǒng)一性?!保?]19表面上,我們看到的是一部熱鬧非凡的人間喜劇,而文字背后卻隱藏著作者冷靜洞察世間萬物的智慧。
矛盾是昆德拉最感興趣的一個論題,他所有的小說作品中都無一例外地涉獵了這一主題,這也使“悖論”成為了其小說創(chuàng)作的一個經(jīng)典母題。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昆德拉就對“輕與重、肉與靈、偶然與必然、夢境與現(xiàn)實以及謊言與真實”[3]54
這五對矛盾進行了深入的論述。在《笑忘錄》中,“記憶與遺忘、天使與魔鬼是小說中蘊含著的雙重矛盾主題,它們互相交織,推動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保?]68定居法國后的昆德拉依然對悖論有著濃厚的興致,在其“法國周期”的作品中,他揭示了回歸產(chǎn)生的一系列倫理悖論,由此引發(fā)了對于諸多倫理問題的理性思考。在新作《慶祝無意義》中,昆德拉再次將目光聚焦于無處不在的人生矛盾,他重拾了他在其它作品中經(jīng)常討論的矛盾主題,如玩笑與嚴肅、生與死等,這也加深了該作的哲學內(nèi)涵,為我們了解昆德拉矛盾哲學的流變提供了啟示。早在1965年,昆德拉便完成了其小說創(chuàng)作的處女作《玩笑》,小說的主人公路德維克因為無意間的一句玩笑引發(fā)了嚴肅的政治風波,人生命運也因此改變。玩笑與嚴肅這一對矛盾“伴隨著路德維克的一生,也是整個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的一條主線?!保?]73在《慶祝無意義》中,玩笑與嚴肅這對矛盾主要是通過斯大林和下屬講的“二十四只鷓鴣”的故事呈現(xiàn)出來。斯大林曾經(jīng)是世界上最有權勢的人,因為他的威嚴導致了開會時的嚴肅氣氛。為了緩和緊張的氛圍,斯大林和身邊的小團體說了一個“二十四只鷓鴣”的故事。他聲稱,在一次狩獵時,曾發(fā)現(xiàn)有二十四只鷓鴣停在一棵樹上,而當時他的槍里只有十二發(fā)子彈,于是便開槍打死了其中的十二只。接著,他趕回去取了十二發(fā)子彈,然后回到樹邊,將剩余的十二只鳥擊斃。很明顯,這只是一個荒誕的玩笑。斯大林講這個笑話的本意不是要愚弄大家,而是想改變一下沉悶的氣氛,使會談變得輕松一些。然而,在那個獨裁專制的年代,人人都畏懼斯大林的地位,加上他在說故事時一本正經(jīng)的神情,讓玩笑轉化成為了嚴肅,引發(fā)了下屬對他的誤解。在昆德拉看來,玩笑與嚴肅的關系是辯證的。一方面,面對與抵抗一切不公命運的方式是不必認真對待,以玩笑的態(tài)度面對荒誕的世界。而另一方面,玩笑有時也是危險的,它會讓人陷入兩難的境地。因此,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要學會在不同的場合下改變自己的言行。該玩笑時玩笑,該嚴肅時嚴肅,這樣才能減少麻煩。
生與死是每個人必須直面與思考的問題,小說中,通過阿蘭母親的自殺事件,昆德拉對這一矛盾論題進行了論述。因為一次意外,年輕的阿蘭母親懷上了身孕。她并不愛那個男人,而且兩人的性格迥異,無法在一起生活。心煩意亂的她一時想不開,便來到了偏僻郊區(qū)的一座大橋上,準備投河自盡。然而,當她的身體接觸到了冰冷的河水之后,生與死這一對矛盾就開始在她的思維中糾纏。生活就是這樣,生雖無歡,但死卻不易。正當她掙扎于死亡意志與生之召喚的矛盾之際,一名青年人跳入水中來營救她。求死的她最終生還并放棄了尋死的念頭,而救人的青年卻喪生于河水之中。古今中外,無數(shù)的學人對生命存在的價值進行了不懈的探索。西方學者阿爾貝特·史懷澤就提出了“敬畏生命”的倫理哲學。我國當代著名作家余華在《活著》中,通過福貴的悲慘經(jīng)歷,向讀者展示了生命的意義,由此衍生了“活著”哲學。生命對于每個人來說只有一次,它的唯一性凸顯了其價值與珍貴。因此,我們應該熱愛生命,珍視生命的價值。同時,我們也應該正確地看待死亡,將其視作生命中的一個必經(jīng)過程,就如美國詩人迪金森在詩作《因為我不能停下來等待死神》中表達的那樣,以一種超然的心態(tài)去面對死亡。生如夏花之絢爛,死若秋葉之靜美,這才是正確的生死觀。
此外,小說中還有很多其它的矛盾論題,如通過阿蘭在路上與一名女子相撞的小事,引發(fā)了對于撞人與被撞、道歉與被道歉之間微妙辯證關系的討論。昆德拉一針見血地指出:“事實上,兩個人都既是撞人者也是被撞者。可是,有一些人立即自發(fā)地把自己看成撞人者,從而像是有罪的人。另有一些人立即自發(fā)地總是把自己看成被撞者,從而維護自己的權利,準備著指控別人,讓他受罰。”[6]48
誠然,昆德拉的論述有理有據(jù),它深刻地揭示了事實的本質。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時候,孰是孰非,很難明斷。然而,筆者以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承認自己是撞人者,主動向他人道歉往往會化解很多無端的爭吵,讓小事化無,維護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胡適先生曾諷刺過的“差不多先生”身上的那種不計較得失的思想在當今社會,還是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昆德拉1929年生于捷克布爾諾市,父親是音樂學院的教授。受家庭氛圍的影響,昆德拉自幼便十分愛好文學。1967年,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玩笑》在捷克出版,隨即獲得巨大成功。然而,與許多其他捷克作家一樣,昆德拉參加了1968年“布拉格之春”的改革運動,由此受到了政治牽連。迫于國內(nèi)政治環(huán)境的壓力,他于1975年移居法國。初到法國的昆德拉,面臨著兩種文化差異帶來的巨大困境,在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里艱難地生存著。這些復雜的經(jīng)歷讓昆德拉不得不面對比常人更多的人生矛盾,這也是他如此關注矛盾論題的重要原因。人的一生有無數(shù)的矛盾,遇到矛盾時,我們不能刻意回避,應該勇敢地面對。矛盾得以緩和后,我們不要糾結于矛盾之中,應該迅速地調(diào)整好心態(tài),去面對后面的生活。只有樹立正確的矛盾價值觀,我們才能活得瀟灑,活得精彩。
作家豐子愷在散文作品《漸》中,開篇便對人生的漸變過程進行了精彩的闡述,他指出:“使人生圓滑進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漸’;造物主騙人的手段,也莫如‘漸’。在不知不覺中,天真爛漫的孩子‘漸漸’變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俠的青年‘漸漸’變成冷酷的成人;血氣旺盛的成年人‘漸漸’變成頑固的老頭子?!保?]148確實,世間萬物都處于一種動態(tài)的變化發(fā)展之中,所有的一切都會隨著時光的流逝發(fā)生悄然的變化。無論是春夏秋冬的四季變遷,還是生老病死的人世輪回,都是在漸變中完成的。“漸”是“變”的過程,“變”是“漸”的結果,而“時間”則是“漸變”發(fā)生的前提條件。在現(xiàn)實生活中,“漸”有時會讓“變”具備某種欺騙性。如,人們每天都照鏡子,卻不太容易發(fā)覺自己容顏的老去,這是因為一天時間帶給人的改變是微小的,很多人在“漸”的欺騙下,活在自己編織的夢幻中。然而,倘若在街上偶遇多年未見的舊友,則通常會驚嘆各自容顏的改變,由此感嘆歲月的無情。人性格的改變也是一個“漸變”的過程,英國作家王爾德小說《道林·格雷的畫像》中的道林,正是在亨利的教唆引誘下,一步一步地由一名純潔的少年漸變成為一個十惡不赦的惡魔。古今中外,多少文人才子面對時光流逝,發(fā)出了聲聲無奈的嘆息,感慨物是人非,無法掌控“時間”這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在《慶祝無意義》中,昆德拉數(shù)次將視角轉向“漸變”這一哲學論題。小說中,夏爾在與拉蒙的對話中提到:“你的祖父跟一些知識分子一起簽了一份請愿書,支持進步的大英雄斯大林。你的父親,我想,已經(jīng)對他有點懷疑了,你那一代對他更加懷疑,到了我這一代他變成了罪犯中的罪犯?!保?]25
此處,昆德拉以斯大林這一歷史人物為例,來展現(xiàn)“漸變”的作用。這位曾經(jīng)顯赫一時的大英雄,最終被歷史的漸變所吞噬,淪為了一個千古罪人。接下來,昆德拉又提及了歐洲許多城市名稱的變遷。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總算幸運而存活下來的那個世紀,發(fā)瘋似的愛給城市改名。把察里津改為斯大林格勒,后來把斯大林格勒改為伏爾加格勒。把圣彼得堡改為彼得格勒,后來把彼得格勒改為列寧格勒,最后列寧格勒又改為圣彼得堡。把開姆尼茨改為卡爾·馬克思城,后來卡爾·馬克思城改為開姆尼茨。”[6]29“漸變”是一個萬古不變的法則,對于這一點,昆德拉有著深刻的認知。小說開篇,阿蘭看到了街上的少女們個個都在超低腰長褲與T恤之間露出肚臍。當然,此處昆德拉是要引出對于肚臍隱喻意義的探討,但同時這也折射出了人們穿著理念的改變。就在數(shù)十年前的歐洲,人們都穿著保守的服飾,不敢暴露身體的敏感部位。而經(jīng)過了數(shù)十年的時間,人們的觀念發(fā)生了“漸變”,穿著暴露也逐漸被接受并成為一種時尚。此外,在聚會中,一片羽毛從天花板飄下,這引起了夏爾的關注。此處,羽毛隱喻了人在社會中漂泊不定的漸變狀態(tài)。最終,羽毛在眾人的目光下落在了拉弗朗克的指尖上,象征著人生的終結,也預示了聚會的散場。當然,“漸變”這一哲學理念本身是中性的,因此我們也不要過分鉆牛角尖,從而對其產(chǎn)生恐懼心理。換一個視角,“漸變”也能帶給我們一些正能量的激勵。如古語中的“水滴石穿”“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闡述的也都是量變最終會引起質變的“漸變”過程。因此,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不要總是沉溺于對時光流逝的感嘆,而是應該堅持夢想,腳踏實地,在“漸變”中實現(xiàn)自己人生的飛躍。
在《慶祝無意義》中,昆德拉闡述了自己對于“無意義”的深刻理解。小說開篇,主人公阿蘭走在巴黎的一條街道上,看到很多穿著低腰褲、露臍裝的女人??粗齻兟懵兜亩悄殻⑻m既覺得迷人,又感到困惑,情色不再以女人的大腿或乳房而是以女人的肚臍作為誘惑的中心,這意味著什么呢?其實,這一看似無厘頭的開場蘊含著精妙的構思與豐富的哲理,與小說名中的“無意義”互相呼應。在兩性世界中,男性天生就對女性的身體充滿了渴望,而女性也利用這一點來誘惑和征服男性。女性穿著低腰露臍的服飾,其目的是為了吸引街上男性的目光,引起他們對性的遐想。而大街上來來往往的男人和這些穿著暴露的女性毫無關聯(lián),因此她們的行為是“無意義”的。換個角度,從男性們的視角來看,他們看見了女性們的肚臍,這小小的圓圈勾起了他們內(nèi)心深處的性欲,而這些女性與他們素不相識,只能遠觀不可褻玩,而他們卻花費了很多的精力去進行無聊的幻想,而這本身也是“無意義”的。再上升到哲學的高度,肚臍的形狀是一個圓圈,而這也隱喻著我們的人生。每個人的一生都類似于一個圓形的旅行,從無知中開始,又從無覺中走向結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管人生多么輝煌或是暗淡,終將陷入無意義的死亡。
除了肚臍外,小說中雅馬邑酒的隱喻也與“無意義”有著直接的關聯(lián)。酒象征著一種逃避現(xiàn)實的力量,它可以暫時麻痹人的神經(jīng),讓人從“無意義”的狀態(tài)中解脫出來。然而,雅馬邑最終被打碎,這也喻示了一切試圖擺脫“無意義”的行為皆是徒勞。隨后,昆德拉圍繞著盧森堡公園這個舞臺中心,引出了阿蘭、拉蒙、夏爾、凱列班四位主角并逐一介紹了他們各自的生活故事,由此展開了整個小說的主要情節(jié)。小說中,阿蘭終日沉溺于和幻想中的母親對話,探討一些“無意義”的問題。拉蒙退休后便過著百無聊賴的生活,對一切事物都失去了興致,生活越來越“無意義”。夏爾也因為“無意義”的工作而不能去照顧病重的母親。凱列班則是一名失業(yè)的演員,他為了在生活中扮演不一樣的角色而冒充巴基斯坦人,并胡編亂造了“無意義”的語言來嘩眾取寵。所有人的生活都充斥著“無意義”,他們沒有明確的生活目標,只是在渾渾噩噩中虛度年華。一方面,世間一切皆為“無意義”。另一方面,在現(xiàn)實生活中,“無意義”的言行有時卻能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以小說中的達德洛與卡格里克為例,他們都希望在聚會中能有一段艷遇。達德洛思維敏捷、妙語連珠、巧舌如簧,他自以為可以使女性折服,卻以失敗而告終。而卡格里克的行為卻恰恰相反,他只是不停地低聲說著無意義的話,而叫人舒服的是不用對它作任何回應,因此讓女性卸下了提防之心,也使交流變得放松。最終,“無意義”的言語擊敗了高明的幽默,卡格里克如愿以償,成為了獵艷的勝利者。同樣,語言不通的凱列班和達德洛太太的女仆居然也能相處融洽,最終他也輕易地俘獲了女仆的芳心。
在現(xiàn)實世界中,無論你是富貴還是貧賤,美麗或是丑陋,所有人最終的歸宿都無一例外地指向了死亡。從這個層面上來說,所有的功名利祿都是浮云般無意義的存在。當然,“無意義”也絕非一無是處,我們“要為世界戴上漂亮的面具,那么不如學會愛上‘無意義’,從‘無意義’里獲得啟示,獲得智慧的鑰匙?!保?]62在經(jīng)歷了人生的起落后,年近九旬的昆德拉早已參透人生的“無意義”,他意識到了人的渺小以及生命的脆弱,因此世界觀不免有些消極的想法。但昆德拉筆下的“無意義”,“不是灰心喪氣的,而是說生活就是這個面目,你別把它看得太重?!保?]71
在小說最后,昆德拉在對肚臍意義的總結中指出,肚臍連接著臍帶,象征著新生的嬰兒,因此也隱喻著生命的延續(xù)與希望的獲得,這也許便是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吧!因此,我們不應該消極地看待生命中的“無意義”,正如昆德拉所言:“無意義,我的朋友,這是生存的本質。它到處、永遠跟我們形影不離。甚至出現(xiàn)在無人可以看見它的地方;在恐怖時,在血腥斗爭時,在大苦大難時。這經(jīng)常需要勇氣在慘烈的條件下把它認出來,直呼其名。然而不但要把它認出來,還應該熱愛它——這個無意義,應該學習去愛它?!保?]127
《慶祝無意義》是昆德拉沉寂十年之后推出的又一力作,它在繼承昆德拉寫作特色的基礎上超越了先前的作品,將其小說創(chuàng)作推向了另一個高峰。新作一經(jīng)出版,便引起了讀書界的廣泛關注,意大利《共和報》等多家報紙刊文高度贊揚了該作,《文化全景》更是認為昆德拉借此達到了小說藝術的巔峰。熟悉昆德拉以往作品的讀者都知道,在一部小說中加入一些“不嚴肅”的部分,一直是他孜孜以求的目標,而該作無疑將這一點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這部充滿奇思妙想的作品里,昆德拉興致盎然地譏笑了侵蝕我們時代的嚴肅精神,讓我們在狂笑中漂浮,為世間的無意義狂歡。同時,《慶祝無意義》也是一部有著豐富哲學內(nèi)涵的佳作,它承載了昆德拉對于悖論、漸變和無意義等諸多哲學命題的深度認知。解讀小說中的哲學思想,不僅能加深我們對該作意義的理解,也能為全面理解昆德拉的小說創(chuàng)作提供啟示。十年磨一劍,王者復歸來,相信該作會成為昆氏小說作品中的又一傳奇,也將成為世界讀書界和學界關注的一個熱點。
[1] 編輯部.文壇掃描[J].文學教育(上),2014(10):160.
[2] 編輯部.閱讀推薦[J].中國民商,2014(10):19.
[3] 趙謙.論《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的矛盾哲學[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54-60.
[4] 趙謙.記憶與遺忘,魔鬼與天使:《笑忘錄》中的雙重矛盾主題變奏[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68-72.
[5] 趙謙.米蘭·昆德拉《玩笑》中的哲學思想新探[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71-76,96.
[6] 米蘭·昆德拉.慶祝無意義[M].馬振騁,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25-127.
[7] 張培基.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2)[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148.
[8] 富冬青.應該愛上的“生命之輕”:讀米蘭·昆德拉的《慶祝無意義》[J].文藝爭鳴,2014(9):159-162.
[9] 呂曄.探討《慶祝無意義》中“肚臍”的象征意義[J].教育教學論壇,2015(32):71-73.
Philosophical ldeas in Kundera’s Celebrating MeaningleSS
ZHA0 Qian
(Department of Humanity and English,Anhui Business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Wuhu 241003,China)
After a decade of silence,Milan Kundera,the contemporary master of the world literature,published his new work Celebrating Meaningless in November,2013.The novel is full of smart thinking.It has inherited“the art of fiction”which Kundera has set for himself and undoubtedly would become a rare masterpiece in the world literature.At the same time,the novel contains many philosophical ideas,including contradictions,gradual change as well as the meaninglessness of life.The analysis of these philosophies will not only help us in the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novel,but also offer us clues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Kundera’s novels as a whole.
Milan Kundera;Celebrating Meaningless;contradictions;gradual change;meaninglessness
I106.4
A
1009-0312(2016)02-0011-05
2016-02-27
2014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當代文學中的動物倫理學思想”(14WWB004);2015安徽商貿(mào)職業(yè)技術學院科研項目“米蘭·昆德拉小說中的符號隱喻研究”(2015KYR09);2014年安徽省省級特色專業(yè)建設“商務英語”(2014tszy067)。
趙謙(1982—),男,安徽蕪湖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世界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