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舒晴
師與生的生命之歌
——日本影片《北方的金絲雀》解析
楊舒晴
日本影片《北方的金絲雀》于2012年作為東映公司創(chuàng)立60周年的紀念作品上映,其在“懸疑”的外殼下,關(guān)乎的是一段緩緩流動的師生情。影片中,在冬日孤絕的皚皚白雪的映襯下,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交互上演,這之間的溫暖也因此沁人心脾。老師川島春和六個學生在相互的敞開與慰解中共同譜寫了一曲成長之歌,同時更鼓舞著我們,即便生活艱難有時,坎坷有時,無情有時,我們也應該記得——歌唱生命。
影片伊始的幾個空鏡頭展現(xiàn)的是銀裝素裹的北國風光,葦草搖曳、海濤拍岸、鳥鷹盤旋之景鋪展在我們眼前。旋即鏡頭朝向穿著厚實大衣、提著行李箱步步走來的川島春,舊相識見到春好奇地張望又急忙關(guān)緊木窗,或而直接停下手邊的活計擠進屋內(nèi)。屋外之狗也朝著春吠叫,春心頭一緊,清冷舒緩的配樂響起。瞬即轉(zhuǎn)頭看到了學生鈴木信人(小信)的春露出了笑容,親切地朝著少年走去。雪花飄飛中,小信卻突然向春老師扔過來一枚硬石,春的額頭上流出了鮮血,小信徑直跑走,留下春呆立在木屋旁。接著,畫面切換到了二十年后作為書店的圖書管理員的春最后一日工作時的場景,她還特意取下、翻開一本畫冊,看到了往日的彼地雪景。隨之,相關(guān)情節(jié)展開。
《北方的金絲雀》由推理小說家湊佳苗的作品改編而成,正如原小說名為《往復書簡:二十年后的作業(yè)》,影片穿梭在橫亙著二十年時光的生活兩端,為交錯式的電影結(jié)構(gòu)。緊接前述,剛退休不久的春迎來了兩位刑警的到訪,她得知曾執(zhí)教過的六名少年中的一人——小信卷入了一場殺人事件。在種種疑問中,春接連走訪了另外五名學生(戶田真奈美、生島直樹、安藤結(jié)花、藤本七重和松田勇)而試圖了解情況,過往的種種也在與學生的會面里再次浮現(xiàn)。昔日小小個、圍繞在老師身邊的孩童,如今都已成年、超過了老師的個頭,孩童時代和成年之后的學生使用了兩組演員來演繹,而二十年前后的川島春這一角色雖均由演員吉永小百合擔任,但在服裝及發(fā)型(二十年前的春是齊肩中長發(fā);二十年后的春則是短發(fā))的處理上均有差別,因此,觀眾在觀影中也很容易區(qū)分兩個時空。并且,在場景運用中,過去的空間場景多是在低矮、破舊的校舍及其周圍,黑板、書包、課桌、書柜、地球儀等物件很快地就能將觀眾帶回校園生活中。而反轉(zhuǎn)之處在于,影片后端,我們才知道,老師在先前就知道小信殺人之事,她其實是借由這樣一種方式聚集其余五名同學回到小島,陪伴最珍愛童年歲月中的純真情誼的小信走過入獄前的最后一段路,給他再度去愛的力量。至此,可以說,籠罩于觀影者情緒中的那團疑問之云也隨之散開,進而還產(chǎn)生了一種撥開云霧見天明之感。
日本導演黑澤明執(zhí)導的電影《羅生門》中,在芥川龍之介小說的情節(jié)基礎(chǔ)之上,采用的是一種多重的平行敘述手法來結(jié)構(gòu)影片:以不同的人物視點多角度地展示同一事件,而在這些講述的版本中,“真相”既相互重合又相互沖突,充分表現(xiàn)了人性中幽暗、復雜的詭譎之相。憑借該影片,黑澤明在威尼斯影展上斬獲金獅獎,成為了金獅獎歷史上的首位亞洲導演。而這一獨特的多重性的敘述視角與同一事件不同版本的敘事方式,也一定程度上構(gòu)成了“‘羅生門’敘述模式”,對其后的大批影作產(chǎn)生了影響。這一多視點敘述方式在影片《北方的金絲雀》中也十分明顯:二十年前,春和丈夫行夫來到位于北海道的一座寒冷的小島上,春成為當?shù)貎H有六名學生的小學的老師,孩子們都十分喜歡這位溫柔可親的老師。然而,在一次戶外燒烤的活動中,一場意外奪去了行夫的生命,春也在村民的指責中被迫離開小島。這一事件在六個孩子的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痕跡,甚至讓原本親密的好友之間充滿齟齬。時隔二十年,已經(jīng)長大的孩子們一一向春老師敘述起自己記憶中的這次事件,因此,影片中穿插了六次這一事件的“重現(xiàn)”。我們知道,《羅生門》中,每個人的獨白都是整個事件的碎片,人人都只講述對自己有利的一面而隱瞞對自己不利的一面。而在 《北方的金絲雀》中,在同一事件對象的講述中也存在差異,每個孩子都有屬于自己的某部分記憶,但無一例外的是,孩子們都將刀刃朝向了自己:他們都對當年的事件懷抱了一份自責和愧疚,在線性時光的流淌中,在孩童時代最敬愛的老師面前終于有了勇氣說出那句“對不起”。這也不禁讓故事之外的我們思索,在自我的成長過程中,那個小小的自己是否也曾對某事留有陰影,是否也曾對某人懷抱歉意?可是,在心底深深扎根卻又藏匿起來的這些小豆苗,真的可以像這個故事里那樣,總有一天能舒展開來,化解那份遺憾、解開那個心結(jié)嗎?至少,在影片《北方的金絲雀》的多視點敘述中,我們能看到“時光”之于個人的一種意味:在時光河流中或浸染或蕩滌,我們開始知曉這個世界的復雜,開始學會理解和感同身受,進而也還可以開始在救贖中得到寬恕。
可以說,這部影片雖然涉及死亡、殺人等“懸疑”因素,但包裹著的內(nèi)核還是“愛”——老師對學生的愛、學生對老師的愛、同學與同學之間的愛、丈夫?qū)Τ鲕壠拮拥膼?、妻子對絕望者的愛、父親對女兒的愛、成人對孩童時代的愛……影片在上述言及之交錯式結(jié)構(gòu)與多視點敘述間匯聚而成的儼然是一幅“愛”之圖景:在這里,“愛”不再是單一的純美情調(diào),其呈現(xiàn)的是一種交織的、矛盾的卻也清澈的復雜存在。就最核心的師生關(guān)系而言:對身處于孤島的這六個孩子,春老師的出現(xiàn)與離去就像是一道意外照進不久又消失的光束。一方面,這段雖然短暫但卻快樂異常的日子能讓孩子們在時隔二十年后還感知得到余溫,抑或可以說,老師在教育孩子們時表現(xiàn)出的平等、友善與責任也無意間化作了一簇“愛”之火苗,在學生們的心靈里長久地點燃并照亮了一方角落,使他們爾后行走在人生的暗夜時也能依舊葆有內(nèi)心的暖意??赏瑫r,另一方面,當老師帶來的光亮戛然而止,孩子們覺得自己就像是被丟棄在后山的金絲雀,嗓音清亮的他們不再歌唱。在春走訪學生、與之交談的過程中,我們也能看到當年老師的不辭而別對孩子們的傷害,小信面對著即將駛行的輪船,憤怒地擲過來最愛的木質(zhì)玩偶,結(jié)結(jié)巴巴地吶喊著讓春老師不要離開。也許,春老師多陪伴小信一段歲月,這個失去雙親、將春視為母親的小少年的性格缺陷也能更完善一些,或許就能避免其在沖動之下殺人之事的發(fā)生。在對往事的回顧中,春雙手撫摸著行李箱上系著的早已泛舊的木偶,也終于說出了那句:“我對你們,做出了無情的事”。那么,在這個意義上,春二十年后的這次回訪,也可視為是對自己的一次找尋與諒解之心靈旅程。而若把學校教育比喻為養(yǎng)分,家庭教育則更近乎是土壤:當我們將影片中孩子們的行為舉止追溯至家庭生活的影響,也明顯能看到在家庭教育的缺失或缺陷之下,這些少年的心跡中的踉蹌步伐。
值得一提的是,湊佳苗的小說《告白》曾被導演中島哲也改編為同名電影(2010年上映),并榮獲了第3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亞洲電影獎及第34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獎。同樣是改編自一個作家筆下的推理小說,這兩部電影在兩位導演的鏡頭中卻呈現(xiàn)著不一樣的風格,而這也正是日本電影乃至日本文化中的兩大美學風格的展現(xiàn):中島哲也的《告白》華麗而殘忍,阪本順治的《北方的金絲雀》清雅而婉約。
導演阪本順治在電影《北方的金絲雀》中拍出了接近昭和年代里的那種如和歌、如柳絮般的幽婉哀情。我們知道,長期以來,日本的藝術(shù)展現(xiàn)了一種纖細、綿密之美。在文學方面,《源氏物語》、俳句及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川端康成等接續(xù)、發(fā)揚的都是這樣一個傳統(tǒng)。在日本電影中,因此也尤為重視自然景物之美的拓展意境及其對情感的渲染作用,“櫻”和“雪”在這樣一種傳統(tǒng)的審美情趣中倍受推崇,前者代表著短暫、傷逝之美,而后者則兼具孤獨哀傷與春曉萌動兩種意蘊。影片《北方的金絲雀》放置在日本最北的利尻島及禮文島拍攝,平日較少人跡的該地風景秀麗、生機恣肆,因而全片呈現(xiàn)出一種如畫卷般的唯美鏡像。大片大片的雪景作為人物背景或空鏡頭場景多次出現(xiàn),奠定了影片哀而不傷的情感基調(diào)。片頭,川井郁子演奏的悠長的小提琴聲響起,導演在此運用了多個影調(diào)共同表現(xiàn)天光云影之景:青灰色、暖黃色、灰綠色、藍綠色的光線色調(diào)下,倒映著亮光的海水翻騰不息,最末一個畫面,一輪朝陽自海平面溢出??梢哉f,這也正是老師川島春的內(nèi)心世界的一種外在顯現(xiàn)的隱喻,六個孩子在成長歲月里都曾抱懷某份“秘密”,但影片中大多是一個傾聽者的春無疑才是全片中內(nèi)心色調(diào)最斑斕的焦點人物,在春為數(shù)不多的絮語及回憶的畫面中,我們卻能拼湊起更全面的事貌:丈夫行夫患了腦腫瘤,行夫最喜歡學生時代所在的小島,希望于此安享最后半年的生命光陰,因此春和他才會回來,春也才會成為孩子們的老師。然而,面對自己的死亡是一件非常痛苦之事,行夫一次次糾纏在犯病的疼痛和幻覺里,身體還不時不能自主,妻子春目睹這些,顯然也是不容易的。就在這時候,春遇見了一個因為直面人質(zhì)的死亡而深感無能無助因此試圖自殺結(jié)束生命的警察阿部英輔,因為擔心阿部會再次覓死,春多次去見他,也因為兩人對“絕望”的共同體會,他們之間也產(chǎn)生了一種相互依偎、相互扶持的“絕望之愛”,兩人多次擁抱,進而還忘情擁吻。在影片的第55分鐘,春和阿部第一次遇見前,導演剪輯了一個呈現(xiàn)著灰藍色調(diào)的海景空鏡插入:天色黯淡而清冽,云朵低垂,畫面偏右下側(cè)的海波在光照下泛著冷光。接連的特寫空鏡就指向這片海水,其粼粼翻動之狀更為明顯。同時,在海水聲之外,還有鷗鷺之清脆、悠遠之鳴。這也就暗示著春的內(nèi)心即將經(jīng)歷一定程度上的波動,而同時,也正由于此,她也獲得了自我情感的某種安放。面對著春的父親對女兒這一行為的道歉,行夫理解、寬慰地說:“春她是想著我的事情,太痛苦了”。接著,就是行夫溺水去世的“意外”發(fā)生??傻弥?,孩子們窺見的只是光譜中的某一小段,因著年幼,對于春老師“出軌”之事他們只能從外在的倫理、道德層面上進行單一認知,也因著年幼,傷害與撕裂感在他們稚嫩柔軟的心田里也扎根得更深。而影片中,二十年后,當同樣成為了一名警察(也直面了某些無助之境)的松田勇向春老師當年的行為表達出某種理解之后,切換到的是這樣幾個畫面:大全景下,一片開滿野花的綠意盎然的原野里,老師帶著六個孩子唱著歡樂的民謠從畫面右側(cè)入畫,當他們走到畫面中部時,鏡頭隨之跟拍;坐在海邊礁石上的阿部朝向畫面的右側(cè),聽著歌聲的他舒緩了一口氣,隨即往后躺下,身邊鷗鷺翩躚飛過;鏡頭切換到丈夫行夫時,其也是與老師及孩子們?nèi)氘嫷姆较蛳鄬Χ诿篮眉兂旱母杪曋兴唤粝铝搜蹨I??梢钥吹剑⒆觽兊母杪暸c這兩個身處在困境中的男人之間,是交匯、激蕩起了某種觸動與感動的。
的確,影片中孩子們的“歌唱”,不僅使他們發(fā)覺了自己的音樂才能而獲得了一些自我肯定,也憑借著這一能夠使人產(chǎn)生共鳴的藝術(shù)載體,他們也在向大人們傳遞生命的力量。影片末尾,長大了的他們依循著童年的步步溫馨足跡,穿越風雪相聚只為了唱一首童年的歌謠,這群被遺忘在北方的金絲雀在愛的包圍中終于再次歌唱:
忘了歌唱的金絲雀啊
要用柳條抽打嗎
不行,不行,那樣太殘忍了
忘了歌唱的金絲雀啊
象牙的船兒銀質(zhì)的漿
游蕩在月色下的海上
想起了早已忘卻的歌
隔著清晰又模糊的往昔時光,這時候的歌唱也就融入了這二十年里的甘甜與困厄,也就是一曲為自己的生命而唱的歌了。這里的一個鏡頭是從外面的窗戶拍進來的,操場里孩子們玩耍的兩個器械在反光的玻璃上十分顯眼:一個是秋千,一個是鳥籠樣式的轉(zhuǎn)盤,暗示著長大后的道路,一半是飛翔的自由與歡樂,一半?yún)s是牢籠的沉重與束縛。而在這個秋千旁,即將被鎖上手銬帶去監(jiān)獄的小信,也向春老師回憶起行夫的溺亡,在他的視角和記憶里,行夫在被波浪吞噬時告別似的揮了揮手,那一瞬間他就像如釋重負般心安了。春也終于釋懷般地失聲痛哭,如果行夫是這般放棄了自己的生命,也只有一個理由,他希望春能不那么煎熬、痛苦地活著。由上可以說,導演在場景的剪輯與景物的運用上較為用心,從而使得外在景觀映照出了片中的人物生命。而在靜默的雪山與曠朗的天空下,作為觀影者的我們也一次又一次地望見了自己,也許還產(chǎn)生了諸如海子的那句“天空一無所有,為何給我安慰?!盵1]般的心解與慰懷。金絲雀擁有清麗美妙的鳴叫聲,而我們,也應當在生命的樂章中成為一只善于歌唱的金絲雀。
注釋:
[1]海子:《黑夜的獻詩——獻給黑夜的女兒》。見《海子詩集》,北岳文藝出版社,2013年,第17頁。
(作者單位: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編輯:舍予
責任編輯: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