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校個性、文化傳承與校本課程三者彼此關聯(lián)。學校個性基于學校的文化,而學校的文化包括文化的傳承;文化傳承與文化個性主要通過學校課程實現(xiàn)和彰顯。
【關鍵詞】學校個性;文化傳承;校本課程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07-0028-02
【作者簡介】楊九俊,江蘇省教育學會(南京,210000)會長。
今天論壇討論時出現(xiàn)了一些熱詞,第一是學校個性,第二是文化傳承,第三是校本課程,我在這里回應一下。這三個熱詞當然是有關系的,因為今天論壇的主題就是指向學校文化個性——文化個性很重要,它包含了文化的傳承;而文化傳承、文化個性在很大程度上又是通過學校的課程來實現(xiàn)和彰顯的。
一、學校個性
關于學校個性,我曾經借用海明威的一句話來表達我的理解。海明威說:“作家寫作其實就是尋找屬于自己的句子。”正如剛才一位校長所講,每個人個性化的表達都有共同的東西。共同的東西就是,你講的這個句子人家要懂,要可以和別人交流。我把它概括為三個“合”。第一是“合法”,符合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第二是“合理”,符合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第三是“合時”,符合時代精神的要求。有了這三個共同的東西,“尋找屬于自己的句子”,追求個性之“個”,就不會有問題了。個性怎么能夠彰顯,我也給過一些建議。
首先要認識自己。認識自己,就是要回過去看,我從哪里來的,我是誰?認識自己很重要。
其次是文化立校。我把學校文化解讀為四層結構:一是校容校貌,你走進蘇州平江實驗學校,馬上就有一種古樸甚至莊嚴的感覺,這說明學校文化已經借助特有的建筑外顯出來;二是組織行為,文化是學校組織實施的課程、開展的活動、制定的制度;三是核心價值觀——這些人為什么這樣活動。這可以表達為培養(yǎng)目標,也可以表達為學校教育哲學、辦校理念,甚至一種教育口號,在平江就是大成殿匾額上所書的“德潤文光”,在蘇州景范學校就是范公的“先憂后樂”;四是生活方式,學者們說,基于一種文化假設,在一種情境中,這個組織的人在潛意識、下意識、無意識所做出的反應,就是文化,就是生活方式。楊絳先生講,振華學校的學生都有一種味兒伴隨終身,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文化最終追求的就是我們的孩子有那樣一種味道,有那樣一種你想培養(yǎng)的生活方式,這是需要慢慢做的。
上述這四個層次,從文化主題說,就是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怎么來,大概有四種情況:理想的追尋——想把孩子帶到什么地方去,把學校帶到什么地方去;現(xiàn)實的反思——現(xiàn)實生活當中哪些做得不行的,我就是想做好;文化的傳承——學校文化的根在哪里,要傳承什么;性格的使然——蘇州十中的校長柳袁照是詩人,蘇州十中的文化建設是踐行詩性教育,如果讓他去做責任教育,他肯定感到不很自在。景范學校的顧蘇云校長內心深處追求做最好的自己,所以對范公的“先憂后樂”精神可謂正合我心,非常樂意地承傳,說的都是這個意思。
二、文化傳承
學校個性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文化傳承。文化傳承可以是承傳自己學校的文化傳統(tǒng),也可以對區(qū)域文化加以傳承,甚至也可以對民族文化、世界上其他的優(yōu)秀文化進行傳承。但是在百年老校,我們討論的文化傳承,可能主要是向歷史致敬,有緬懷前賢的意思。我認為從這些學校所做的看,要解決三個問題。
一是要研讀、梳理、凝練學校的文化傳統(tǒng)。學校的文化傳統(tǒng)中最寶貴的東西究竟是什么,要去反復讀,要理解精確、理解豐滿。
二是向往未來。我們在繼承文化傳統(tǒng)的時候,還要思考“為什么”的問題。我經常強調一個東西,就是向往未來。我們向過去看,不是為了回去,而是為了往前走,是要向往未來,是要把學校帶到一個新的地方,把孩子帶到一個新的地方。那么向往未來與回頭張望,又有什么關系呢?向往未來其實包含教育者的教育理想追求,然后或是早有領悟,或是豁然開朗,看到自己的學校、自己所生活的社區(qū),就有這么多好東西。這么多好東西其實是事物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就是文化傳統(tǒng)的精髓,它在不同的歷史情境當中都是有生命力的,過去、現(xiàn)在、將來,都是如此,這就是人類文化為什么越積累越深厚的原因,人類文化越來越走向一個文化高度的原因。
三是激活歷史文化。一是要“化”,把文化“化”在我們今天的生活當中,特別是“化”在課程當中。很多學校都在非常努力地這樣做。二要有批判意識。歷史的東西,不都是好東西。比如說到平江學校來,一聽就是這個地方出了那么多狀元,如果不批判地繼承,就容易生成精英教育的思想。平江的藝術教育就體現(xiàn)了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的轉變,包含了對傳統(tǒng)的揚棄。另外,對范仲淹這樣偉大的人物,用今天的觀點來看,我們仍然要重新審視,跟我們的教育目標,跟我們的教育理想是不是一致。有人認為知識分子有三種,一種是陶淵明這一類的,什么事情都不問,不干我的事,我自己過,閑適一生。另一種是范仲淹、胡適,我在臺上,在廟堂之高,在鄉(xiāng)野當中,我都是忠君的,都是為國家、為領袖、為民族做些事情。還有一種是魯迅這樣的,既不是把自己放逐在山林當中,也不是整天考慮廟堂之上的人在講什么,而是為苦難深重的人民、為勞苦大眾去思考去奮斗去吶喊。我們在繼承傳統(tǒng)的時候要考慮到這些,要考慮到為了每一個學生,考慮到時代的進步,有更好的引導。
三、校本課程
挺有趣的是,剛才各位校長在臺上講的對校本課程的理解,其實是不一樣的。有的校長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話語當中,使用的校本課程概念,也是不一樣的。討論問題有三種話語體系,一是理論話語體系,二是政策話語體系,三是實踐話語體系。我們現(xiàn)在使用的校本課程這個概念,它是由政策話語體系主導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等文件提出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等。這樣一種政策話語體系,也是被理論話語體系和實踐話語體系認可的。因此,跟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組合在一起的校本課程,必須在課程表上把課時落下來。在實踐話語體系當中,對課程有一種泛化的理解,把所有看到的、聽到的都叫課程,都叫校本課程。這似乎帶有點比喻的意思,我個人是不贊同的。如果認可這種泛化的理解,那么學校只有課程,其他都沒有了。今天我們討論這個問題,是在大家認可的話語體系這個意義上來討論的。
首先是為什么要有校本課程。校本課程的設置是為了適應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學生,如果不要考慮適應性,國家課程都給你規(guī)定好了,那么不是省事嗎?因為不同的地區(qū)有差異,所以要有地方課程;因為不同的學校有差異,所以要有校本課程。校本課程應當有哪些特點呢?基礎性,中小學是基礎教育,所有課程都要服從服務于這個特性;全體性,校本課程應該面向全體學生,但是面向全體學生,不是所有的學生都選一門校本課程,而是指所有學生都應該接受到校本課程的滋養(yǎng);選擇性,全體性是靠選擇性來體現(xiàn)的,也就是說你要給學生提供課程機會,課程機會就是選擇性。
怎么開發(fā)校本課程呢?每一門校本課程都要關注四個關鍵詞:目標、內容、實施、評價。如果一門課程的課程綱要把這四點說清楚了,就表明這門校本課程的設計已經到位了。從學校整體的校本建設看,也有四個關鍵詞:分類,把校本課程的類別分清楚。分層,不同的年級開設同一門校本課程,它是往上走的。往上走的里程就使課程得以成立。這是從課程設置角度說的。那么怎么在學生那里落實呢?這就涉及另外兩個關鍵詞:必選,規(guī)定哪些課程是學生必選的,必選包括兩方面——一是這門課程你必須選,比如有的德育課程;二是在課程群當中,必須選一個,比如說,藝術類的必須選一個,體育類的必須選一個。任選,就是放開讓學生選,讓學生根據興趣愛好選。給了學生課程機會,其實也是在更深刻層次上體現(xiàn)了教育公平和教育質量的內涵。
校本課程是彰顯學校文化個性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學校校本化培養(yǎng)目標達成的重要途徑。這次活動以此為一個主題,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