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
(贛南師范學(xué)院 外國語學(xué)院,江西 贛州 341000)
?
·社會學(xué)研究·
行善舉,聚善財,濟民生
——殖民地時期美國公益慈善思想探析
張靜
(贛南師范學(xué)院 外國語學(xué)院,江西 贛州341000)
美國公益慈善思想源遠流長,早在殖民地時期就已具雛形。殖民地初期的慈善理念雖受清教主義的影響,但通過約翰·科頓、約翰·溫斯羅普、科頓·馬瑟和本杰明·富蘭克林等文化精英的闡釋和實踐,業(yè)已發(fā)展成為具有現(xiàn)代理念的公益思想。殖民地時期的行善舉、聚善財和濟民生的公益慈善思想為美國現(xiàn)代公益基金會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和實踐基礎(chǔ)。
殖民地時期;清教主義;慈善;公益
最新的《美國捐贈》年報顯示,2014年美國慈善捐贈總額達3 583.8億美元。其中,個人捐贈占72%,基金捐贈占15%,遺產(chǎn)捐贈占8%,公司捐贈占5%。[1]據(jù)財務(wù)信息網(wǎng)站Frugal Dad統(tǒng)計,2007年至2012年期間,比爾與梅琳達蓋茨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共捐280億美元善款。另據(jù)胡潤報告顯示,2013年美國前50位慈善家共捐77億美元,其中僅 Facebook創(chuàng)始人馬克·扎克伯格和他的妻子就捐贈了近10億美元。這些捐贈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20世紀(jì)初美國的鋼鐵大王安德魯·卡耐基和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其實美國人熱衷于公益慈善捐贈并不是始于20世紀(jì)初,他們的慷慨行為可以追溯到美國建國前后就已基本形成的公益慈善文化傳統(tǒng)。本文將從殖民地時期有較大影響的文化精英們的公益慈善思想入手對美國的公益慈善文化傳統(tǒng)進行追根溯源。
在探討殖民地時期美國公益慈善思想之前,有必要對慈善(Charity)和公益(Philanthropy)的涵義作一比較。根據(jù)《新大英百科全書》的解釋,慈善指“上帝與人類間的相互惠愛,尤其表現(xiàn)為對他人的愛心?!盵2]753在基督教義中,耶穌的經(jīng)歷、教誨和殉道最能體現(xiàn)慈善的愛人之心。圣·奧古斯汀曾這樣概括基督的慈善,“慈善是一種美德,它讓我們擁戴上帝。”[2]753由此可見,慈善一詞源于基督之愛,意為以寬厚仁慈之心對待他人。
與慈善相比,公益的含義更為廣泛。《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這樣定義公益:“伊斯蘭教用語,指對人有利。”[3]《英語大辭典》的編者塞謬爾·約翰遜(Samuel Johnson)把公益定義為“愛人類的好品質(zhì)”。《韋氏英語詞典》的編纂者諾亞·韋伯斯特(Noah Webster)則認為公益是對全人類的普遍善心。[4]6-7由此可見,公益應(yīng)以有利于整個社區(qū)或社會為前提,不是針對個體的人而言。與個體的善意行為不同的是,公益提倡改良社會以達到促進人類共同進步的目的;它有愛人類、增加人類福祉的廣泛含義。正如古希臘醫(yī)師Hippocratic的兩個誓言(一是減輕患者的痛楚,二是徹底醫(yī)治病痛),慈善乃治標(biāo),公益乃治本。[4]31本文將探討殖民地時期美國樂善好施的慈善思想以及由此發(fā)展而來的“愛人類和促進人類幸?!钡墓嫠枷搿?/p>
自1607年英國在北美弗吉尼亞的詹姆斯敦建立第一個殖民據(jù)點以來,英國的清教徒們懷著建立新社會的夢想陸續(xù)來到北美新英格蘭地區(qū)。這些清教徒及其后裔對建立伊甸園式的新社會提出了諸多影響深遠的政治設(shè)想和文化主張。他們的公益慈善思想就屬其中之一。通過科頓、溫斯羅普、馬瑟和富蘭克林等文化精英的闡釋和實踐,殖民地時期的慈善思想逐漸發(fā)展成為了具有現(xiàn)代理念的公益思想。
(一)約翰·科頓
約翰·科頓(John Cotton)1585年生于英格蘭,畢業(yè)于劍橋大學(xué),在英國以本堂牧師和布道者而廣為人知。1633年, 他為逃避英國對清教徒的迫害而來到了北美。他是北美新英格蘭地區(qū)的第一代清教領(lǐng)袖,是美國公理會制創(chuàng)始人,新英格蘭方式(美國生活方式的早期形態(tài))的代言人??祁D的主要作品是兩部布道集:《生命之路》(The Way of Life)和《恩典之約論》(A Treatise of the Covenant of Grace)。
《生命之路》收錄了他在英國時的系列布道,它系統(tǒng)表述了作為北美殖民地清教主義思想淵源的加爾文教的基本觀點。在收錄其中的一篇題為《基督教徒的職業(yè)》的布道文里,科頓強調(diào)了工作的宗教價值以及公益事業(yè)的重要性:“即使一個人擁有足夠的財產(chǎn)來養(yǎng)活自己,他也不應(yīng)當(dāng)過游手好閑的日子?!?“雖然你有兩千塊可花,但是如果你沒有有助于公益的職業(yè),那么你就是不法的禽獸?!?“一個人應(yīng)當(dāng)尋找一個能滿足他的同胞們的需要的職業(yè),一個他有能力去干的職業(yè),一個他感到上帝召喚他去從事的職業(yè)?!盵5]
《恩典之約論》則是科頓在新英格蘭所做的一系列布道。在這些布道里,科頓進一步闡述了《生命之路》中的清教主義觀點:人生而有罪,上帝之仁慈恩惠是無條件和無償?shù)?,只有少?shù)人能得到上帝的拯救。在科頓看來,行善者不一定能獲救,但作惡者卻一定下地獄??梢哉f,科頓極富宗教色彩的慈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引導(dǎo)了殖民地民眾的善舉。
(二)約翰·溫斯羅普
約翰·溫斯羅普(John Winthrop) 于1588年出生在英國薩福克郡的格羅頓莊園。他曾就讀于當(dāng)時清教主義的中心——劍橋大學(xué),后來成為一名律師和清教徒。溫斯羅普主張從內(nèi)部改造英國國教圣公會,特別是取消神職人員的特權(quán)和宗教儀式上的繁文縟節(jié)。然而,英國國教對清教徒日益加深的迫害徹底粉碎了他的幻想。于是他在1629年加入《劍橋協(xié)定》,獲得了移民特許狀,決定與一批清教徒一道去新英格蘭建立一個獨立自主的清教王國。1630年,被選為未來殖民地總督的溫斯羅普率領(lǐng)兩千余人從英國啟航開赴北美。由于深知自己的歷史責(zé)任重大,溫斯羅普在其乘坐的阿爾巴拉號(Arbella)上發(fā)表了旨在建立“山巔之城”(City upon a Hill)的布道詞《基督仁愛的光輝典范》(A Model of Christian Charity)。這也成為了溫斯羅普最為重要的作品。該布道曾被美國的《時代周刊》譽為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一篇布道文。同時,它還是美國歷史上被引用次數(shù)最多的布道文??夏岬虾屠锔葦?shù)位美國總統(tǒng)都曾在他們的就職演說中提及過它。
在布道中,溫思洛普認為貧富差別自古有之,乃是上帝的安排。上帝創(chuàng)造了富人,“不是為了讓他們自己享福,而是為了體現(xiàn)造物主的光榮和人類的共同福祉”。[6]167溫斯羅普揭示了清教徒的財富觀——創(chuàng)造財富是為了增加上帝的榮耀。金錢并不屬于個人,人間的金銀不過是暫時存放在人的手中的,金銀等財富永遠屬于上帝!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所以,教徒們努力工作的目的,一則以財富來“榮耀上帝”,再則來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這種財富觀極大地影響了后來美國人的慈善觀念。
溫斯洛普的慈善觀是基于以下前提:不平等的存在以及人與人的差異乃是上帝的安排,上帝讓世人互相依靠互相扶持。他認為,“貧富的差距固然明顯,但全社會共同的命運更為重要?!盵7]12他的慈善觀念為前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所推崇。2014年4月28日比爾·蓋茨在《人民日報》第三版上發(fā)表了一篇題為《為窮人投資更有意義》的評論文章。蓋茨寫道,“只有當(dāng)我們幫助窮人擺脫病困,全世界才能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為窮人投資需要社會各界的參與。我相信,為窮人投資所獲得的回報,和在商業(yè)領(lǐng)域取得的成功一樣精彩,甚至更有意義?!?/p>
(三)科頓·馬瑟
科頓·馬瑟(Cotton Mather)出身于波士頓富裕的馬瑟家族,其父曾擔(dān)任過哈佛大學(xué)校長,其母則是約翰·科頓的女兒。馬瑟本人12歲就畢業(yè)于哈佛大學(xué),17歲正式當(dāng)牧師,到18歲時,他獲得了哈佛大學(xué)碩士學(xué)位。馬瑟是新英格蘭著名的清教徒領(lǐng)袖和作家,其著作題材廣泛,涉及自然科學(xué)、神學(xué)和社會倫理問題。馬瑟在慈善方面的貢獻一直為世人所稱頌。他推崇“聚善財”,促成了耶魯大學(xué)的前身康涅狄格州州立學(xué)院的創(chuàng)建。他倡導(dǎo)“行善舉”,在其勸說文《論行善》(Bonifacius)里詳細闡釋了人為什么要做好事。
在促成創(chuàng)建康涅狄格州州立學(xué)院的過程中,馬瑟曾于1718年寫信給東印度群島羅德拉斯前總督伊萊休·耶魯 (Elihu Yale),建議他向?qū)W校捐贈?!叭绻~黑文新成立的這所學(xué)校能夠改名為耶魯學(xué)院,”馬瑟懇切地寫道,“您的慷慨將會輕易地使人們記住您, 讓您寶貴的名字永存不朽。實際上,比埃及金字塔更富有紀(jì)念意義?!盵8]兩個月后,耶魯捐贈了三百多本書和價值約25,000美元的商品,這在當(dāng)時可以算得上一筆不少的財富了。為了紀(jì)念耶魯?shù)目犊栀?,康涅狄格州州立學(xué)院于1720年被正式命名為耶魯學(xué)院??梢哉f,馬瑟是促成耶魯學(xué)院成立的關(guān)鍵人物。
馬瑟在他著名的勸說文《論行善》里闡釋了他的慈善觀念:所有人(無論是個人,還是社團成員)都應(yīng)持久地做有益于這個世界的事。“如果有人問:‘一個人為何必須做好事?’我的回答是:‘這問題就不像是好人提的?!盵6]357由于深受清教主義的影響,科頓認為行善首先是一種宗教義務(wù),如果做得不好是會受到上帝懲罰的。另外,他還認為行善能對社會進行溫和而有效的控制。他堅信,“社會上利益沖突帶來的矛盾可以用虔誠的道德榜樣、志愿工作和私人慈善行動來調(diào)和?!盵7]13
(四)本杰明·富蘭克林 (Benjamin Franklin)
作為美國開國元勛之一的本杰明·富蘭克林是一位真正的慈善公益先驅(qū)。他被譽為“資本主義精神最完美的代表”。他認為行善“最能體現(xiàn)對上帝的虔誠”。他推崇富人用財富做慈善,進而用知識服務(wù)大眾。其慈善公益口號是“促進人類幸福”和“提高民眾普遍的知識水平”。與溫斯洛普的觀點不同的是,富蘭克林認為貧窮并不是上帝的特意安排,更不是無法改變的宿命。富蘭克林創(chuàng)建了眾多公益組織,其目的就是消除貧困,幫助窮人以濟民生。他認為傳統(tǒng)的慈善行為(如施舍)并不能徹底改變窮人的命運。富蘭克林提倡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這正是美國現(xiàn)代公益慈善家所提倡的普遍做法??梢哉f,世俗的清教徒富蘭克林是當(dāng)時美國公益慈善的“守護神”。[4]38
富蘭克林不但有自己的公益慈善理念,而且他還是該理念的偉大踐行者。在費城,為了改善人們的生活和提高社會福利,他創(chuàng)建了眾多社團和協(xié)會組織。在當(dāng)時的英國,慈善是自上而下的強制行為。與英國的做法截然不同的是,富蘭克林采取了民主的方式提倡公益慈善。他不滿足于個人慈善捐助給他個人帶來的內(nèi)心愉悅,還不辭辛苦地創(chuàng)建了眾多公益組織。他于1727年創(chuàng)建的多功能協(xié)會Junto既是議事廳和沙龍,又是救助組織和青年商會,是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社團組織。跟其他依賴于貴族階層的社團不同的是,Junto的社員以中產(chǎn)階級為主,社員可以通過傳播科學(xué)知識和美德來為社會謀福利。該組織為當(dāng)時社會階層的流動提供了有力保障,充分體現(xiàn)了啟蒙運動的進步觀。在富蘭克林看來,“合理的自我發(fā)展總是與普遍的善舉相關(guān)”,從“互利的自愿組織”到“旨在為大眾謀福利的志愿協(xié)會”是一種進步。[4]38除了Junto協(xié)會外,他還組建了北美第一個消防志愿隊。為了青年人的成長,他設(shè)立了第一個會員制圖書館,也即現(xiàn)在的費城圖書公司(Library Company of Philadelphia)。此外,富蘭克林還創(chuàng)建了第一個學(xué)術(shù)機構(gòu)——美國哲學(xué)會,創(chuàng)建了賓夕法尼亞大學(xué)。1790年,富蘭克林去世。他在遺囑中規(guī)定,用自己的遺贈在波士頓和費城各建立一筆基金,專門用來資助學(xué)習(xí)手工藝和應(yīng)用科學(xué)的學(xué)生。正是受到富蘭克林等先驅(qū)的影響,用遺贈做慈善,在今天的美國儼然已成為一種風(fēng)尚。
殖民地文化是從歐洲文化脫胎而來,其公益慈善思想自然亦受到當(dāng)時歐洲尤其是英國的影響。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殖民地時期的公益慈善思想是對當(dāng)時歐洲思想的照搬照套。與1601年英國頒布的《伊麗莎白濟貧法》規(guī)定的強制慈善捐助行為不同的是,殖民地時期的公益慈善從一開始就強調(diào)自愿原則。從科頓的工作倫理價值到溫斯羅普的共同命運論,從馬瑟的行善論到富蘭克林旨在促進人類幸福的公益理念,殖民地時期的慈善公益思想經(jīng)歷了從清教教義到世俗化的過程,突出了 “行善舉,聚善財,濟民生”的特點,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美國公益慈善的自愿互助精神。
西方流行一句話:一夜之間可以造就一個富翁,但是要培養(yǎng)一個紳士卻要三代人的努力。美國現(xiàn)代公益慈善基金會如此盛行以及普通美國民眾對公益慈善的極大熱忱,無不說明美國有著深厚的公益慈善文化傳統(tǒng)。其實這一傳統(tǒng)早在美國建國前就由殖民地的文化精英們所倡導(dǎo)和傳承。雖然科頓、溫斯羅普和馬瑟的慈善思想都具有濃厚的清教主義色彩,但是富蘭克林的慈善理念和公益之舉無不表明了殖民地公益慈善思想世俗化的傾向。可以說,殖民地時期行善舉、聚善財、濟民生的公益慈善思想為現(xiàn)代美國公益基金會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和實踐基礎(chǔ)。
[1]The Indianan Universtiy Lilly Family School of Philanthropy[R/OL].Giving USA.(2015-06-29)[2015-12-02].www.givingusa.org.
[2]The New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Vol.2)[Z].Chicago: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Inc. 1980:753.
[3]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和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公司.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Z].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429.
[4]Friedman, Lawrence J., Mark D. McGarvie, eds. Charity, Philanthropy, and Civility in American History[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5]納爾遜·曼弗雷德·布萊克.美國社會生活與思想史(上冊)[M].許季鴻,等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4:127-131.
[6]Baym, Nina, et al.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Vol. A)[M].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2012.
[7]資中筠.財富的歸宿:美國現(xiàn)代公益基金會述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8]Bishop, LuAnn. Campus honors man who gave Yale its name[A/OL].Yale Bulletin and Calendar.(1999-04-19)[2015-12-02].http://www.yale.edu/opa/arc-ybc/v27.n28/story3.html
責(zé)任編輯:侯偉浩
Doing Good and Getting Good Fortune for People's Livelihood——An Examination of American Charity and Philanthropy in the Colonial Period
ZHANG Jing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GannanNormalUniversity,Ganzhou341000,China)
American charity and philanthropy are long-standing and well-established and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Colonial Period. Although it was influenced by puritanism, American charity in the Colonial Period grew into the embryo of American modern philanthropy through the efforts of the elites like John Cotton, John Winthrop, Cotton Mather, and Benjamin Franklin. The idea of doing good and getting good fortune for people's livelihood in the Colonial Period laid the basis for modern American foundations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American Colonial Period; puritanism; charity; philanthropy
1004-8332(2016)02-0037-03
2015-12-02
10.13698/j.cnki.cn36-1037/c.2016.02.011
2010年江西省社會科學(xué)“十一五”規(guī)劃項目(10WX30)
張靜(1970- ),女,江西贛州人,贛南師范學(xué)院外國語學(xué)院教授、碩士生導(dǎo)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xué)和英語教學(xué)。
C913.7
A
網(wǎng)絡(luò)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6.1037.C.20160411.1143.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