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鴻君
高中語文課堂的有效性是課堂教學的生命,所謂課堂有效性,指的就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運用恰當?shù)姆椒ǎ米钌俚臅r間、最少的精力取得最大的課堂效果,讓學生獲得最大的進步與收獲?,F(xiàn)在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取消語法、邏輯的學習和語法、邏輯知識的概念性考試是不足取的,是走極端的做法。也許有人要說高中學生不必學邏輯知識,但不能說高中學生可以不具備邏輯思維能力。倘要使高中學生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語文教學最應有所作為,其道理不言而喻。
為了提高高中語文教學的質(zhì)量,教師必須首先充分了解語文思維的特點。語文思維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特點:其一,語文思維具有廣泛的滲透性。思維作為人的思考方式,對人的行為具有直接的影響,而且可以通過文化熏陶直接滲透到高中學生的思想中;此外,語文課本身就是一門與生活密切相關(guān)的學科,具有審美功能、社會功能和協(xié)調(diào)功能等,在語文學習中,教師教導學生用心領(lǐng)悟文章中的主題內(nèi)涵的過程,也是學生語文思維的形成、發(fā)展過程。其二,語文思維具有交流性。在語文課堂上,教師通過對語文知識的提問,會激發(fā)學生對相關(guān)問題的興趣,為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的交流提供空間,在不斷的交流學習中,學生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思維上的不足,更加準確地認識自己,學生之間也在意見的交流中實現(xiàn)思維能力的交換。長期的交流訓練,會提高學生明辨是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三,語文思維具有廣泛性。人的想象力是無限的,而語文思維作為一種思考方式,會因為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地域文化而產(chǎn)生不同的思維模式。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涉獵主體的多樣性,拓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下面就以教學《齊桓晉文之事》為例,來談談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途徑。
在孟子的文章中,《齊桓晉文之事》是較難較復雜的一篇,學生欣賞和贊美孟子機智辯才之后,卻要么說不出全文的說理過程,要么會納悶孟子為什么要繞那么多的彎子,為什么不順著開頭齊桓晉文的想稱霸來批評宣王不施仁政的缺點,為什么不從文章后半部分“鄒人與楚人戰(zhàn),則王以為孰勝”開始說得簡短明了,為什么好多次宣王問話孟子竟然拒答或故意言他。通過討論課型,可以順著這些疑惑不解處、難點挑戰(zhàn)處確定學點,進行學法設計,來完成預設和非預設的教學任務。
預設任務:分析緣同化異的根本原因,理解孟子重視仁是因為重視人。非預設包括:孟子在其他文章中的說理特征,孟子的仁的思想,孟子的形象問題。
設計A:
這一方案主要體現(xiàn)為即興互動,除第1題和第2題的第一問教師提出外,其他問題全由學生提出,然后師生共同討論,共同總結(jié)。
1.復述全文,抽查。復雜長文章要理清邏輯關(guān)系,必須建立在能復述的基礎上,以免遺漏說理環(huán)節(jié)。要讓所有學生都能直接或間接參與,積極討論,力求每個人都能有問題,有發(fā)現(xiàn)。
2.展開討論。完成引出“仁”和“百姓”的話題(緣同)——愿不愿實行仁政(化異)——如何施仁政(趨同)的說理過程。
思維導圖:引出“仁”和“百姓”的話題(緣同)——愿不愿實行仁政(化異)——如何施仁政(趨同)。
設計B:
這一方案以教師提前公布的討論題為主,給學生一定的獨立思考時間,可提前一天布置中心討論題,課前課中并重,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進行提高和深化。
1.熟讀、復述。
2.為了仁政孟子在哪幾方面對宣王進行了說服或暗示啟發(fā)?這是個概括性很強的問題,學生可能有不同的概括。
議論性文章以議論為主,議論的主要表達手段為論證。論證是由斷定一個或一些判斷的真實性、進而斷定一個或一些判斷的真實性的思維和表達的過程,整個論證過程,至少有一個推理。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一般授課只講運用類比推理,其實運用了兩種推理:鄒忌以“妻私我”、“妾畏我”和“客有求于我”運用歸納推理,得出自己受蒙蔽的結(jié)論;再以此為基礎通過類比聯(lián)想,得出“宮婦私齊王”、“朝臣畏齊王”和“四境之內(nèi)有求于齊王”因此齊王也受到蒙蔽的結(jié)論。前者是用妻、妾、客沒說實話得出我受蒙蔽的歸納推理,后者是用由家庭蒙蔽而到朝廷蒙蔽的類比推理,這是兩種推理的套用。在教學中,能有意識地指導學生運用邏輯思維閱讀,可以提高閱讀教學的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