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蒙
(安順學院人文學院,貴州 安順561000)
?
開放、多元、創(chuàng)造
——新時期高校博物館的變革方向
方 蒙
(安順學院人文學院,貴州 安順561000)
隨著全球新博物館運動方興未艾以及高校改革進程的推進,高校博物館存在的意義頗受質疑,發(fā)展遭遇諸多瓶頸。面對新的形勢,高校博物館必須做出變革,以開放、多元、充滿創(chuàng)造力的全新姿態(tài)進入公眾視野。
高校博物館;開放;多元;創(chuàng)造
國家文物局的統(tǒng)計資料顯示,截止到2014年為止國內的高校博物館共有300多家。這些高校博物館大多坐落在大學校園內,有的附屬于某個學院有的則作為單獨部門存在,無論是文物類還是行業(yè)類高校博物館,基本都沒有參與博物館系統(tǒng)評級。總體來說,目前高校博物館的開放程度還處于較低的層次,這直接導致了大眾對其館藏資源利用率不高。要想改變這一現(xiàn)狀,高校博物館必須重新思考自身的定位、職能、任務等問題,并進一步在行動上做出改變。
關于高校博物館的定位,學界眾說紛紜,其中以宋向光和陸建松二位的觀點比較具有代表性。宋向光認為高校博物館應當通過實物系統(tǒng)來展示知識,努力實現(xiàn)知識的傳遞與創(chuàng)新,并在盡可能的范圍內為培養(yǎng)獨立、創(chuàng)新型的研究者和高素質公民提供一種有利的環(huán)境和氛圍[1]。這強調了高校博物館的根本是服務于科研教學,其在幫助學習者構建知識體系的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也明確了高校博物館對于提升公眾素質的意義。陸建松則認為高校博物館雖然“身份”特別,但其作為博物館的基本功能不變,仍然是以收藏、展示、研究、教育為主。除了以上基本功能,高校博物館還有服務教學科研、傳播普及公共知識豐富校園文化和服務社區(qū)的特點[2]。這種觀點更傾向于將高校博物館放在博物館系統(tǒng)的整體背景下進行考察,但也肯定了高校博物館對大學教育的特殊意義??梢?,本文認為,新時期高校博物館的定位應是:在實現(xiàn)博物館基本功能的前提下,繼續(xù)保持專業(yè)學科上知識構建和創(chuàng)新的優(yōu)勢,強化科研、教學服務功能,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在精英性和大眾性之間找到平衡點。
高校博物館的雛形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紀由亞里士多德創(chuàng)建的利西恩學院,第一所真正意義上的高校博物館則是牛津大學的阿什莫林博物館。這所博物館不僅專注于收藏和展示還承擔了科研和教學的活動,基本奠定了后來高校博物館的發(fā)展模式,即輔助大學的課堂專業(yè)教學。為了適應社會發(fā)展變化的要求,高校博物館的職能進一步拓展,出現(xiàn)了“復合化”的趨勢。除了實現(xiàn)基本的典藏研究展示職能和文化育人的職能外,高校博物館還有構建大學公共文化中心的職能,構建社區(qū)文化服務體系的職能[3]。
新博物館學觀念的核心是:博物館的工作重心應該從過去的“物”轉移到“人”上。這種人本位的思潮主張博物館應當是為社會發(fā)展服務的教育機構而非單純的文物收藏機構。同時,新博物館學還強調博物館應當與其存在的社區(qū)發(fā)生關系,并在培養(yǎng)社區(qū)自主精神和自我發(fā)展能力方面有所貢獻[4]。聯(lián)系近些年來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進行觀察,博物館顯然準備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因此,高校博物館也應該順應博物館發(fā)展的趨勢,明確新時期的任務:鼓勵校園內外的不同群體積極參與博物館生活,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和大眾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現(xiàn)高水準有特色的展覽。在傳遞知識的同時,提倡批判性的思考方式,為終身學習、完善自我提供長期有效的保障機制。
構建學習型社會,發(fā)展終身教育是當今教育發(fā)展的主流。在完成高等教育之后,公眾汲取知識的過程并沒有終結,相反這一需求大大增加。為適應這種變化,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場所應當主動承擔起為公眾提供更多個性化智識資源的職責和使命,根植于高校系統(tǒng)的高校博物館更當如此。
開放辦學是高校在遵循自身發(fā)展邏輯的同時為適應社會變革做出的必然選擇,作為高校系統(tǒng)中的一員,高校博物館也應思考如何“開放辦館”。首先,是樹立開放的理念,具體是指積極主動的讓外界轉換對博物館的既定印象。國外高校博物努力將館藏資源融入主流教育的做法值得借鑒。例如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的大學參與項目、格拉斯哥大學亨特博物館的繆斯計劃,在促使外界社會對高校博物館學校教學之外的價值給予充分肯定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5]。高校博物館的藏品無論是作為現(xiàn)有課程的支撐還是作為復合課程的組成部分都還有巨大的學術潛力可以挖掘,高校博物館應當讓外界承認這一點。其次,抱著開放的態(tài)度尋求跨學科、跨區(qū)域的多方合作。功能單一的教學型高校博物館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的需求,高校博物館有必要走出校園的圍墻,與不同領域的潛在合作對象建立起牢固的紐帶關系。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藝術博物館在2016年初與香港泰華古軒聯(lián)合主辦的《閑事與雅器——泰華古軒藏宋元珍品》展覽就是比較成功的范例。第三,開放館藏資源。有研究者做過相關統(tǒng)計,全國高校博物館的藏品數(shù)量遠遠超過了國內許多大型博物館藏品數(shù)量的總和[6]。由于管理體制等問題,高校博物館的藏品只能被少數(shù)的研究者和師生所利用,普通大眾想要接觸、獲取這些藏品資源的途徑十分有限。隨著社會分工的日益精細化,不同人群所需知識的構成差異明顯,博物館服務“私人定制”的時代已經到來。為不同的利益相關者提供個性化的服務是高校博物館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因此,高校博物館應當整合已有的學術資源,構建平臺,讓觀眾以不同的方式參與到與物質文化財產互動的過程中,并且允許根據個人的理解對它們進行重新詮釋。第四,開放的展陳方式。絕大部分博物館的展覽中,博物館都是充當了對解釋展品內涵的權威角色,高校博物館由于更強調學科知識的科學性和專業(yè)性在這方面尤甚。在這一背景下,普通觀眾始終處于程式化教育過程中被動接受的一方,這顯然是不利于激發(fā)觀眾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力的。所以,高校博物館應當適當改變以“物”為中心的展覽敘事,在普及學術前沿成果的同時,“站在觀眾角度,以人的尺度,感受為先,……并把‘寓教于樂’帶進博物館展覽中”[7]。高校博物館在設計展覽時,不僅要注重展覽內容的真實性,還要著重考慮觀眾的體驗性,將交互式思維運用其中。此外,高校博物館也不必只拘泥于展現(xiàn)研究取得的成果,還有必要向人們呈現(xiàn)目前某一學術領域遭遇到的挑戰(zhàn)與困惑,主動引導觀眾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給觀眾留下思考的空間。
博物館擁有自己特殊的話語方式,即展覽語言。展覽本身除了提供知識外,還要傳達相應的價值觀念,幫助觀眾以多元化的視角看待本地區(qū)及其他地區(qū)的文化現(xiàn)象。但目前我國絕大多數(shù)博物館的展覽更傾向于傳遞知識,在激發(fā)觀眾的“文化自覺”及“文化自省”方面有所欠缺,而高校博物館自然也面臨這樣的問題,甚至更大的瓶頸。
處于高校系統(tǒng)中邊緣地位的現(xiàn)實加上長期面向的服務人群過于單一、固定,限制了高校博物館在傳遞多元價值觀方面的發(fā)展。為本校師生提供科研教學的場所、作為素質教育基地提供通識教育資源、展示校園文化、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接待中小生參觀,是目前大眾甚至部分博物館從業(yè)人員對高校博物館作用的普遍認知,這顯然是有局限性的。雖然部分學者呼吁重視高校博物館在大學教育中的重要作用[8],但現(xiàn)實是高校博物館依然在高校系統(tǒng)中處于尷尬的位置。模糊的部門角色,單一的宣傳平臺和溝通渠道、微弱的話語權、缺少創(chuàng)新的展覽主題和缺乏吸引力的展覽形式設計都直接導致了高校博物館門庭冷落。在無人問津的狀態(tài)下自然不可能有效傳遞思想和價值觀念。
除了傳承創(chuàng)新優(yōu)秀文化的職能外高校還應該代表著社會的良知和理性。理想的大學應該以自身的價值取向批判性地看待社會現(xiàn)實,為改造社會、為社會提供道德理想貢獻自身的力量。作為高校價值觀輸出重要陣地的高校博物館更應該承擔起這份責任,通過展覽的形式傳達以上理念。因此,從長遠發(fā)展來看缺少了多元文化視角和批判精神的展覽只會讓高校博物館喪失更多的活力,這點值得警惕。
此外,作為收藏、研究、展示人類文明遺存的文化機構和人類記憶的保存者,博物館應當引導觀眾建立起人類集體記憶的概念。因此,博物館需要通過展覽呈現(xiàn)不同文明的面貌及特征,讓觀眾在更廣闊的視角下來觀察本地區(qū)和本族群的文化遺產形態(tài)。這樣才能讓觀眾更好更深刻的理解自身,理解本地區(qū)文化與周邊環(huán)境、其他文明的關系。
新博物館學中有個重要的關注焦點就是博物館與當?shù)厣鐓^(qū)之間的關系。如何實現(xiàn)與社區(qū)對話,構建共同歷史記憶,在啟迪大眾中推動社會的變革是每一個博物館在當下都要思考的重大課題,高校博物館當然不能置身事外。所以,在促進高校和當?shù)厣鐓^(qū)共榮共生方面,高校博物館應當意識到自身可以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公眾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是隨著經濟發(fā)展在逐步擴大的,近年來這一點在中西部地區(qū)表現(xiàn)的更為明顯。這種情況下,已有或正在籌建的高校博物館應該重視如何凸顯高校博物館的館藏特色、地域文化特點,將自身的長期規(guī)劃與地方經濟、所在社區(qū)發(fā)展有效結合,利用多種手段拓寬高校博物館的影響力。針對一些薄弱環(huán)節(jié),例如:運營管理、團隊建設、品牌樹立、服務方式等問題要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達到整體改造升級的目標。其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是根據受眾的不同提供友好的服務方式。針對大學內部,高校博物館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一是主動融入大學的生活,熟悉當代大學生的行為模式,以正確并且能引起當代大學生共鳴的價值觀吸引其參與到博物館生活中。讓學生在館內獲得無可替代的體驗感,更輕松、自由地展開知識探索的旅程。二是有效整合校內資源,與其他教學單位或行政部門開展合作,讓高校博物館的學術資源轉化為能夠支撐學科建設的學術成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考慮開發(fā)旅游業(yè)。目前部分高校博物館已經成為了當?shù)氐穆糜尉包c,高校博物館既能成為展現(xiàn)當?shù)匚幕厣翱诘挠帜艹蔀楦咝F放频乃茉煺撸芍^一舉兩得。針對大學外部,高校博物館可以從以下兩個方向進行探索: 一是利用新技術構建數(shù)字平臺,實現(xiàn)館藏資源共享;搭建通暢的溝通渠道,根據需求動態(tài)調整服務方式和服務層次;擴大資源利用者的人群基數(shù),提高資源利用率。二是嘗試跨界合作,通過舉辦形式多樣的活動,為解決社會問題貢獻力量。值得關注的是有些高校博物館已經開始配合有關部門開始了這種嘗試,例如,成都的四所高校博物館配合成都市文明辦、成都晚報社等部門在2016年4月9日推出了首期“2016奇妙博物館之旅·走進高?!被顒印;顒拥膬热菔茄埑啥歼呥h山區(qū)的留守兒童和成都市區(qū)的孩子及其家庭共同參與高校博物館體驗之旅。這一活動目的是為了讓山區(qū)的留守兒童能夠通過充滿歡樂、魅力的博物館之旅體驗到濃厚的大學氛圍,為他們埋下一顆大學夢的種子。同時,山區(qū)的孩子與城里的孩子在結對子的過程中能互相增加交流和理解。雖然目前看來,高校博物館在聯(lián)合舉辦活動的過程中往往扮演的還是配合者的角色,但是高校博物館可以在這個過程中慢慢積累經驗,在今后的發(fā)展中逐漸成為活動的主導者。高校博物館如果按照上述的路徑進行努力和探索,將自身發(fā)展與高校建設、社會發(fā)展緊密結合,相信高校博物館就能突破瓶頸完成蛻變。
總之,高校博物館要及時根據現(xiàn)實調整思路,在對自身做出清楚定位的同時制定長遠規(guī)劃。在既有優(yōu)勢的基礎上彌補自身的發(fā)展短板,從發(fā)展理念到價值觀再到博物館工作進行全方位變革,讓高校博物館走進課堂走進社區(qū)走進大眾的生活。
[1]宋向光·大學博物館核心價值:知識構建與科學創(chuàng)新 [J].中國高等教育,2015(1):57-58.
[2]蘇蓉欣·高校博物館研究綜述 [J].博物館研究,2015(1):40.
[3]單霽翔·增加高校博物館社會親和力的思考 [J].國際博物館(中文版),2015(Z1):129.
[4]侯春燕·新博物館學理念的創(chuàng)新和倡導——國際博協(xié)第23屆大會研討主題管窺 [J].中國博物館,2013(3):10-11.
[5](英)喬凡娜·維特莉,馬永波·一個目標,多種手段:作為學術資產的博物館收藏 [J].國際博物館(中文版),2015(Z1):78-80.
[6]林毅紅·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博物館如何破繭重生 [J].中國博物館,2012(2):39-40.
[7]湯青冶,魏春雨·原真·體驗·互動—論鮑里斯·米加關于博物館展覽設計的理念[J].中外建筑,2011(5):50.
[8]麻賽萍·高校博物館在大學通識教育中的作用[J].博物館研究,2007(3):7-9.
(責任編輯:鄭朝彬)
Exoteric, Diverse, Creative ——The Reform Direction of Museum Affiliated to Higher Education in New Period
Fang Meng
(College of Humanities,Anshun University,Anshun 561000,Guizhou,China)
In the background of new museum movement and reform of colleges, museum affiliated to higher education faces huge challenges. In order to solve the bottleneck problem, university museum has to make a change, after that back into the public view with an exoteric, diverse, creative new attitude.
Museum affiliated to higher education, exoteric, diverse, creative
2016-09-10
方蒙(1992.01~),女,貴州安順人,安順學院人文學院講師,安順學院博物館工作人員,碩士。研究方向:玉器鑒定,博物館學。
G269.25
A
1673-9507(2016)06-009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