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中印,包艷杰
(九江學院 旅游與國土資源學院,江西 九江 332005)
?
古代書院教育對現(xiàn)代高等教育的啟示
——兼論白鹿洞書院對九江學院的借鑒
沈中印,包艷杰
(九江學院 旅游與國土資源學院,江西 九江 332005)
中國傳統(tǒng)書院教育重視人文教育、通識教育并強調開放教學等,成為現(xiàn)代高校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探索方向。文章對現(xiàn)代高等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闡述了書院教育對現(xiàn)代高等教育的啟示,并就白鹿洞書院的古代書院教育對九江學院的借鑒進行分析,從校園建設、學生管理、育人理念、教育教學等方面,力求探索出新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和人才培養(yǎng)模式。
古代書院教育;現(xiàn)代高等教育;白鹿洞書院;九江學院
古代書院作為一種綜合型、多層面的文化教育組織模式,具有多種社會文化功能,在古代書院長期發(fā)展的過程中,不僅為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的延續(xù)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書院的教學方式與管理理念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特別是對現(xiàn)代高等教育的發(fā)展仍產生著很大的影響。書院的教學與學術研究相結合、教學組織形式的多樣化、教學與訓育相結合等方面對中國當代教育仍有重要的啟迪和借鑒意義。致力于高教發(fā)展的學者們熱心于研究古代書院,從中汲取營養(yǎng),為當今的高校教學改革與發(fā)展尋找新的突破口。借鑒中國傳統(tǒng)書院教學重視人文教育、注重通識教育、強調開放教學等長處,推動高校學生事務與學術事務的有機融合,是創(chuàng)新高校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積極探索。
有關高等教育問題的研究,早期著名教育家張之洞、梁啟超已有許多關于高等教育目標以及學制的討論。著名的大學校長張伯苓、竺可楨等也發(fā)表過許多辦學的觀點。近年來,更多關于高等教育的研究文章集中于教育體制改革,如招生與就業(yè)體制,教學、科研、生產一體化問題等,高等教育的研究從靜態(tài)結構研究轉入了動態(tài)運行機制的研究。把高等教育放在相關的社會結構中作為一個社會有機系統(tǒng)看待,從而使現(xiàn)代高等教育的改革發(fā)展具有切實的可操作性[1]。
隨著高等教育的發(fā)展,高等教育面臨著許多挑戰(zhàn)性的問題??v觀近年來高校慘案的頻發(fā),一場場讓人無法釋懷的悲劇,不免引發(fā)社會對教育的多重拷問。除此之外,高等教育的發(fā)展不可避免的問題,就是高等教育質量的下降及由此引發(fā)人們對高等教育質量的擔憂和社會對高等教育質量下降的詰難。現(xiàn)代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學風日下,學生的道德意識淡薄
在現(xiàn)代的高校中,學生經常有上課遲到、早退、不聽講和曠課的現(xiàn)象。課后不復習功課,在上網(wǎng)、玩游戲和談戀愛中花費了大部分時間的也不在少數(shù)。還有的學生在畢業(yè)前一年就開始到處尋找工作,這樣難免會影響正常的學習。除此,學生考試作弊現(xiàn)象也十分嚴重,學習和復習都不用功,卻投機取巧做夾帶,抄襲。
2.課程設置不合理
現(xiàn)代高校的課程設置中,除了部分在大一時要學習的公共課外其余都是專業(yè)基礎課和專業(yè)課,課程設置偏向了專業(yè)素質的培養(yǎng),而忽略了公共知識和道德素質的培養(yǎng)。這便造成了畢業(yè)生適應范圍不夠寬廣,而失去了一些就業(yè)機會。同時,隨著經濟的轉型和企業(yè)改制變革,漸漸出現(xiàn)了用人單位的要求與高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距離拉大的局面,企業(yè)除了要求畢業(yè)生應具備較高的專業(yè)知識和職業(yè)技能以外還需要良好的社會交際能力。因此,目前高校的課程設置必須加以調整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要。
3.學校管理趨向行政化
高等學校在區(qū)域發(fā)展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使得政府部門對學校的管理和干涉逐漸增加,學校內部管理的行政化也日趨嚴重,學校的管理人員,以行政權力為重。大家都想當官,而導致對教學和科研業(yè)務的荒廢。因此,對我國古代傳承千余年的書院教育傳統(tǒng)的批判與繼承,更彰顯出其必要性。
1. 在人格教育上堅持以人為本
新雅書院的創(chuàng)建人錢穆曾指出:“為學與做人,乃是人事之兩方面,若做人條件不夠,則所作之學問,仍不能到達一種最高境界。但另一方面,訓練他做學問,也即是訓練他做人。如虛心,肯負責,有恒,能淡于名利,能服善,能忘我,能有孤往精神,能有極深之自信等,此等皆屬人之德性。具備此種德性,方能做一理想人,方能做出理想的學問。”書院把道德修養(yǎng)和人格的培養(yǎng)放在知識傳授和學術研究之上,作為學生成才與否的重要標尺。陸九淵曾對其弟子講:“人生天地間,為人自當盡人道,學者所以為學,學為人而已?!彼J為,當時的教育是存在缺陷的,只教學生在文章上下功夫,而不注重教學生如何“做人”。在我們的教育中政治教育政治課程每學期必修,卻很少有品德國學,從而造成了道德教育的政治化,并不是說要完全變政治教育為道德教育,而是兩者不能等同,更不能忽視道德課程的教育。
2.堅持在學術研究上不斷創(chuàng)新
現(xiàn)今大學與企業(yè)結合得過于緊密,學術上過于注重實用性,這樣大學的創(chuàng)造性就會漸漸枯竭?,F(xiàn)代社會的財富比古代社會增加了不少,當今大學的硬件設施比古代書院強了很多。然而,卻失去了大學里的大師和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學生?,F(xiàn)今教師職稱晉升時學術論文的發(fā)表數(shù)量儼然成為了重要指標,甚至許多教師把教學工作放到了次要的位置,把大把的精力投入到發(fā)表學術論文上,這就偏離了目標。不斷探索求知,是推動學術研究的內在動力。要力求做到超越名利和自我,進入自覺的“為學術而學術”的研究境界。這樣,所獲得的便是一種可貴的治學與科研境界,這除了要靠每個師生的內修,同時也需要外部條件的保證。書院教育要求不為名利,遠離世俗,注重身心發(fā)展,更多的是精神層面。
3.教學上堅持兼容并包的思想
大學是包羅萬象、囊括大典、網(wǎng)羅眾家的學府,蔡元培先生曾主張,無論哪種學說,不能以一己之學說束縛他人,也不必讓他人之學說,束縛一己。無論是哪種學說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即使觀點相反,也要由之發(fā)展。只有堅持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教育思想,才能使學生們在學習知識時不會偏執(zhí)一詞或過于片面。書院秉承了百家爭鳴的發(fā)展理念,是當代高等教育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兼容并包的思想來源。
4.堅持獨立自主的書院管理
從“行政組織”向“大師組織”轉變,才能使大學實現(xiàn)自主管理模式,大學的發(fā)展才會有較為充足的動力。盡管中國古代書院在發(fā)展過程中數(shù)次被毀壞,但是每一次都從碎石瓦礫中重新站了起來,這是因為書院擁有其精神與靈魂,只要有書院的主持與師生,書院就不會消失。如果大學沒有自主性就算其稱為現(xiàn)代大學,但也會缺乏生命力。民主的政治環(huán)境,才能出現(xiàn)真正管理自主、獨立辦學的大學教育。也就是說,每一所大學只有認真研究自己具體的問題,建立自我發(fā)展的機制,才能更好地發(fā)展。大學只有選擇了自己特色的發(fā)展道路,才能辦出有特色的教育。因此不能強求每一所大學都一模一樣。大學的多樣性是以管理自主為基礎的,這是大學獨立辦學的真諦,也是大學實現(xiàn)持續(xù)發(fā)展的前提[2]。
九江學院與白鹿洞書院文化存在著很深的淵源。九江學院傳承白鹿文脈,繼承并創(chuàng)新白鹿洞書院文化精神,校園文化載體的內涵設計均彰顯了書院文化特質。九江學院對書院傳承的文化載體有:?;铡⑿8?、校訓、校園文化墻、校園建筑命名等。九江學院是廬山腳下的綜合性本科院校,不僅承擔著弘揚歷史文明的重任,也承擔著傳承千年書院文化的重任[3]。古代書院的辦學原則、質疑創(chuàng)新精神和尊師重道的風氣等對當代大學仍然有著深遠的影響。書院文化注重價值觀的引導,在當今大學校園建設中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價值。湖南師大和江西師大就充分利用了書院文化源,通過各種校園文化載體增強校園文化的凝聚力。九江學院在外延發(fā)展的同時也十分注重內涵發(fā)展,最大限度地利用書院文化資源,依托白鹿洞書院文化,在提升校園文化上邁出了成功的一步[4]。
1.體驗“身隱”與“心隱”的書院教育
廬山不僅有修道修仙的傳說,而且歷史上曾經是中國南方地區(qū)“一大讀書中心”,具有很高的讀書風尚,再加上白鹿洞書院的教育大環(huán)境,以及優(yōu)美幽靜的自然山水,共同構成了白鹿洞書院優(yōu)越的隱逸環(huán)境。無論是唐代李勃,還是宋代朱熹,在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下選址白鹿洞書院作為讀書、辦學的一個地方,本身帶有極強的避世隱逸讀書的目的,可以說做到了身隱和心隱的結合[5]。
九江學院學生到白鹿洞書院開展為期兩天到一周的學生“身隱”與“心隱”的教育,設計廬山國學課程,讓學生體驗古代文人在書院里讀書著文的場景,夢回唐宋,體驗穿越。
2.實施書院制學生管理模式
中國古代書院厚重的文化土壤為書院制管理模式創(chuàng)造了先天的條件。借鑒西方住宿學院的模式,又不同于現(xiàn)代歐美宿舍學院制度,是一種新興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復旦大學、西安交通大學、 浙江科技學院安吉校區(qū)等高校已經試點了書院制學生管理模式,“學院是爸爸和書院是媽媽”的結合,雙管齊下,效果良好[6]。
九江學院以在校學生所居住的宿舍樓為建筑載體,每棟宿舍盡量入住不同二級學院和不同專業(yè)的學生,從而造就不同學科不同專業(yè)的學生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的氛圍。在書院模式的管理上,給每個宿舍樓分配專職輔導員作為管理人員,可以與學生們經常在一起探討以及解決生活學習及思想上的問題。設置不同學院的專職老師為每棟宿舍的導師隊伍,讓學生根據(jù)興趣愛好擇師,導師和輔導員一起開展各項活動。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學生自我管理以及自主發(fā)展的意識和能力,并形成文理互補、專業(yè)相互滲透、個性得以拓展的教學模式。通過住院制管理模式的實施促進了學生的全面成長成才。
3.開展書院文化活動
為加強白鹿洞書院與嵩陽書院的交流,九江學院多次與鄭州大學聯(lián)手舉辦書院文化交流活動,還與清華大學聯(lián)合開展“書院傳統(tǒng)與大學精神”夏令營活動等。此外,學院內部開展國學宣講活動,學院構建了“國學進宿舍、國學進教室、國學進課堂、國學進網(wǎng)絡”的四位一體模式,形成了以“讀國學-講國學-踐國學”為主體的國學經典誦讀體系,倡導同學們在國學誦讀中“立時、立志、立人”“品味國學,凈化心靈”,探索出了一條國學誦讀與學生德行養(yǎng)成相結合的德育新途徑。學院成立國學社以弘揚國學傳承文明,并在九江學院報上開辟書院專欄。
4.設置傳播道德知識的圖書室
古代書院是集藏書與教學于一體的場所,也就是教師傳授知識與學生從藏書中自主汲取知識相結合,學生有這種自主學習的習慣和意識。今天的大學,除了圖書館,可以在班級教室設置圖書角,放置傳播道德知識的書籍,派專門同學來管理,同學們可以自行翻閱,但不得帶走。
5.調整課程安排,增加道德教育
在偏重專業(yè)知識的課程設置中,除了必修的兩課等涉及道德教育課程,可以在課程安排中增加白鹿洞書院學規(guī)、道德經、弟子規(guī)等有關道德教化的課程,加強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
九江學院應不斷深化挖掘白鹿洞書院文化,讓書院教育精華與時俱進,從而指導和推進九江學院教育的發(fā)展。
[1] 張牧.我國古代書院辦學特色對現(xiàn)代大學的啟示[J].科教導刊,2012,(14):7.
[2] 王亞平.書院教育對我國當代高等教育的啟示[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2,(6):124-128.
[3] 甘筱青.論九江學院人文精神[N].九江日報,2007-11-27.
[4] 李雪,龔連英.依托地方書院文化提升大學校園文化品位——以九江學院為例[J].學理論,2012,(12):157-158.
[5] 李寧寧.從白鹿洞書院的教育環(huán)境看儒生的身隱與心隱[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178-181.
[6] 于愛濤,孟祥琦.當代教育視域下書院制學生管理模式探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9):44-46.
(責任編輯:張連軍)
10.3969/j.issn.1009-2080.2016.05.006
2016-08-12
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理論-案例-模擬-實踐”教學四部曲在地方本科院校教學中的應用(JXJG-15-17-2);江西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招標課題:“江西旅游強省主攻方向與指標體系研究”(ZDWT1402)。
沈中印(1975-),男,河南商丘人, 九江學院旅游與國土資源學院副教授,碩士。
G649.299
A
1009-2080(2016)05-002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