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心唐
(大連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4)
歌德詩劇《浮士德》對人性善與惡的闡釋
張心唐
(大連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遼寧大連116024)
《浮士德》是歌德思想的百科全書,善與惡是道德哲學最基本的概念,也是歌德詩劇《浮士德》的重要哲學內涵之一。人類對至善的追求從未停止過,“惡”卻始終伴隨人們追逐善的步伐,但最終促成善的實現(xiàn)。《浮士德》中三個的重要人物形象,上帝、靡非斯特和浮士德,分別代表著至善、至惡和善與惡的統(tǒng)一體。詩劇通過對人物形象善與惡的對比和辨證處理,成功地闡釋了人性中善與惡這一最基本的道德哲學問題。
歌德《浮士德》善惡人性
偉大的德國作家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傾其一生所著的曠世詩劇《浮士德》是世界文學中思想深邃、晦澀艱深的偉大著作。這部作品分上下兩部,上部尚且可讀,而下部即使對于以德語為母語的人,也不敢涉足。與歌德同時代的偉大哲學家謝霖、黑格爾及當代眾多的歌德研究大家,對《浮士德》給出千萬種各自的理解。或許也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果可以輕易說明白,《浮士德》可能就不是《浮士德》了。歌德對于自然、社會、科學、歷史、宗教、人生、美學等方面一生思考,都融匯在《浮士德》這一部著作中,融匯在劇中的場景、情節(jié)、人物、人物行為、思想及言論之中。廣泛深邃的思想與表達形式之間的巨大張力,正是這部作品玄妙難讀的原因。鑒于作品如此廣泛深邃的思想,本文僅就《浮士德》中人性的善與惡問題進行簡要的分析。
《浮士德》的故事在神、人、魔三者之間展開。神、人、魔,是這個故事中最重要的三類作品形象,在這三類形象中,人是核心,經藝術創(chuàng)造而抽象出的神和魔,在現(xiàn)實社會中并不存在,它們是人性中的不同方面的外化,即神代表人性中積極的、肯定的、創(chuàng)造性的、居于主導地位的一面,即善的一面;魔是神的對立面,代表人性中消極的、否定的、破壞性的、居于次要地位的一面,即惡的一面;可見,神是至善的象征,魔是至惡的代表,人是善與惡的集成體,既有善的一面,又有惡的一面,但善占據(jù)絕對主導地位,善總會戰(zhàn)勝惡,這正是人類的希望所在。有的評論者認為,魔是惡的,但具有善的一面,是不符合邏輯的,因為如果魔具有善惡兩面,就和人的作品形象沒有了區(qū)別,神、魔的抽象,正是為了深刻地揭示人性中善與惡的這個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兩個方面。我們不能因為魔的個別“善”的言語而確定魔具有“善”的一面,善的一面和行惡的結果達成善的效果是不同的。魔具有善與惡兩個方面,有評論者把上帝分析為有惡的一面,但上帝是最高的善、絕對的善,沒有惡,這才符合“上帝”這一文學或宗教上抽象的意義。同樣,魔只有被抽象成最大的惡、絕對的惡,沒有善,才是符合邏輯的,除非作者還富于魔鬼以其他象征意義。
《浮士德》可邏輯地劃分為三個部分,即首部、軀干部分、尾部。這三個部分有機相連,構成一個人類命運的大象征。
《天堂序曲》構成《浮士德》的首部,它非常非常短,但對全劇十分重要,它是作品的總綱。這個總綱,在人性方面,實際上是圍繞人性中的善與惡,提出了兩個截然相反、對立的命題。這兩個命題主要借助上帝和魔鬼靡非斯特的對話、還有眾天使的贊歌反映出來。
首先,眾天使和魔鬼靡非斯特對自然萬物、人世的不同看法,反映了“積極的”和“消極的”兩個截然相反、對立的世界觀、人生觀,積極面即是善的一面,消極面即是惡的一面?!短焯眯蚯肥紫纫来我匀惶焓估碃?、加普列、米歇爾分別對太陽、大地和風的頌歌開始,接著,三位天使共同贊頌:“天光激勵天使,神秘不可名狀;巍巍造化之功,和開辟那天一樣輝煌?!比惶焓雇ㄟ^贊頌上帝所造的一切而贊頌上帝,實際上象征著積極的人生觀。而魔鬼靡非斯特則持一種截然相反的消極態(tài)度,他說:“我只看見世人受苦難當?!薄昂烷_辟那天一樣荒唐?!薄氨緛硭梢陨畹幂^為稱心,如果你沒有給以天光的虛影······”“結果只落得比畜牲還要畜牲。”“我看他很像個長腳知了,不住地飛,又不住地跳,一頭鉆進草堆里去唱老調?!?/p>
接著,是上帝和魔鬼靡非斯特的對話,靡非斯特認為:浮士德“塵世的飲食他不愛沾嘗。他野心勃勃,老是馳騖遠方”?!八魅√焐献蠲利惖男浅?,又要求地上極端的放浪,不管是在人間或天上,總不能滿足他深深激動的心腸?!薄皶r間要不了多久”,“我將一步步地把他引上我的魔路!”
靡非斯特的話反映了他對人性的如下觀點:一是人的欲望沒有止境;二是人最后會走入魔路;三是人走入魔路時間要不了多久,即惡占據(jù)絕對主導地位,會很快地、很容易地戰(zhàn)勝善。
上帝的命題則恰恰相反,他認為:“我不久將使他神智清醒?!薄澳惚M可以使他的精神脫離本源,只要你將他把握得住,不妨把他引上你的魔路,可是你終究會慚愧地服罪認輸:一個善人即使在黑暗的沖動中也一定會意識到坦坦正途。”
上帝還認為:“在一切否定的精靈當中,我覺得小丑最少麻煩。人的活動太容易弛緩,動輒貪求絕對的晏安;因此我才愿意給人添加這個伙伴,他要作為魔鬼來刺激和推動人努力向前?!?/p>
上帝的話反映了他對人性的如下觀點:一是人性中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二是惡的一面總會被人類以理性克服;三是善的一面占據(jù)絕對主導地位,它最終會戰(zhàn)勝惡,惡永遠不會戰(zhàn)勝善;四是惡具有推動人類走向更高的善的作用。
對于上帝與靡非斯特之間的這場賭賽,靡非斯特何以必輸而卻自以為必贏?上帝對賭賽何以如此從容自信?因為靡非斯特不懂得“善”與“惡”的辯證法:在他眼里,人只有“惡”沒有“善”,“善”與“惡”的對立是徹底的、絕對的,非“善”即“惡”,非“惡”即“善”,二者不可調和;上帝非常清楚人具有“善”與“惡”兩個方面,知道“善”與“惡”的辯證關系:人在追求時會走上迷途,體現(xiàn)其“惡”的一面,在迷途中通過摸索又會找到正路,克服“惡”而達到“善”的境地,之后又開始新的追求,遇到新的迷途,找到新的正路,達到更高的“善”;上帝同時還明白,“惡”所起的作用并不總是破壞性的,“惡”也有其積極的一面:人們的精神總易于弛靡,動輒貪愛絕對的安靜。因此上帝才造出魔鬼與人為伴,以激發(fā)人們努力有為。
《天堂序曲》的下一幕到浮士德“輸?shù)簟辟€約而亡止。從上帝與靡非斯特簽訂賭約開始,軀干部分描述了浮士德一生五個階段的追求,即知識追求階段、愛的追求階段、政治追求階段、美的追求階段和事業(yè)的追求階段。
浮士德第一個階段是對知識的追求,這是柏拉圖描述的人性中理性追求的一面。“幾十年的孜孜不息的學者生活,最后所得到的是僵死的知識,生活充滿‘憂慮',內心是‘執(zhí)著塵世'和‘向上'兩個靈魂在沖突,同時,感到外邊的自然與人生好像在向他呼喚,獨自坐在牢獄般的書齋里,求死未果,求生不能”[1]。浮士德追求知識,到后來卻發(fā)現(xiàn)知識并不能滿足人類追求的愿望。對知識的追求,集中反映了人積極向上的主導方向,集中反映了人性中善的一面。郭沫若說:書齋中的浮士德象征著“中世紀封建時代的封建意識”[2]。
在愛的追求階段,體現(xiàn)了浮士德身上善與惡的雙重特征。首先,對愛的追求是人類美好的東西,但浮士德在這一追求中,惡的特征不可避免。一是純粹的愛和肉體享樂相交織,這是善與惡的混合體;二是在追求中,浮士德誤殺瑪甘淚的哥哥、瑪甘淚誤殺了自己的母親和孩子,都反映了人類在滿足自己欲望的追求中、甚至是在對正義事物的追求中,所體現(xiàn)的人性中惡的一面;三是浮士德深入獄中救瑪甘淚逃走的行為,反映了浮士德在追求肉體享樂后到達了新的善;四是瑪甘淚拒絕與浮士德一起從獄中逃走,對自己殺了自己的母親和孩子而悔罪,反映了人類對惡的認知和反省,克服惡而最后走向善。
在經歷了愛的追求、政治追求、美的追求之后,浮士德的人性追求到達了至高的境界,即對事業(yè)的追求。浮士德圍海造田,創(chuàng)建偉業(yè),被“憂愁”吹瞎了眼睛,但內心的光明并沒有熄滅。當鬼魂挖掘墓道的叮當聲傳來,浮士德以為是在挖塘筑堤,喚起心中最高理想:“我愿看見人群煦來攘往,自由的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我對這一瞬間可以說:你真美呀,請你停留!”說完,浮士德倒地而亡。
“你真美呀,請你停留!”表面上看,浮士德因這句話輸了賭賽,其實,這句話不是說給當下,而是說給未來,即使靡非斯特也明白,浮士德并沒有滿足,因此,靡非斯特說:“任何快樂、任何幸福,都不能使他滿足,他把變幻無常的物象一味追逐;連這最后的、不祥的、空虛的瞬間,可憐的人兒也想把它捉住?!备∈康聦嶋H上沒有輸,上帝救浮士德的靈魂進入天堂,詩中說:
“靈界高貴的一員,已從孽海中超生。誰能永不停息地追求,我們就能夠把他拯救。上蒼的愛,他將分享;升天的一群,也衷心將他歡迎?!?/p>
歌德說:“浮士德得救的秘訣就在這幾行詩里。浮士德身上有一種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純凈化,到臨死,他就獲得了上界永恒之愛的拯救。這完全符合我們的宗教觀念,因為根據(jù)這種宗教觀念,我們單靠自己的努力還不能沐神恩,還要加上神的恩寵才行?!保?]
[1]馮至.論歌德[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
[2]郭沫若.“浮士德”簡論[A].郭譯浮士德第一部[C].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
[3]朱光潛,譯.歌德談話錄[M].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