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勝春
(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廣東 廣州 510610)
洪門“隱語”與中國基督教會“行話”比較
郭勝春
(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廣東 廣州510610)
洪門“隱語”和中國基督教會“行話”作為一種有標記的全民語言的社會變體,亦即社會方言,反映出該社團獨有的語言特點、交際內(nèi)容和思想觀念,并對現(xiàn)代中國全民語言產(chǎn)生影響。本文以語詞形態(tài)為重點,對這兩種社會方言的語言形式特點做出歸納,并分析兩者的異同。
隱語行話語詞
隱語行話是全民語言的社會變體,是一種屬于非主流文化的民俗語言現(xiàn)象。主要分布在一些政治組織、經(jīng)濟集團、職事行業(yè)或宗教民俗信仰團體中,是特定社會群體出于內(nèi)部交流信息、協(xié)調(diào)人際關(guān)系等需要而創(chuàng)制、使用的一套特殊交際符號,具有一定規(guī)定性和封閉性。據(jù)考察,漢語的隱語(民間秘密語)濫觴于先秦,發(fā)達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傳承流變至今(曲彥斌,1997)。
“洪門”即清初興起的天地會,以我國傳統(tǒng)歃血結(jié)盟、焚表結(jié)拜弟兄的方式組成,是下層民眾自發(fā)結(jié)成的民間秘密結(jié)社。其會內(nèi)代代秘密相傳的洪門起源、宗旨、家法、禁條、隱語等秘籍統(tǒng)稱為“海底”,又名“衫仔”、“寶簿”、“金不換”,作為拜山交結(jié)和考查、聯(lián)絡(luò)、識別洪門兄弟的主要方法。洪門在辛亥革命中起過重要作用,民國成立后該組織開始產(chǎn)生新的分化。
基督教曾在唐代、元代、明末及清代后期四次入華,19世紀下半葉后正式在華夏大地生根,傳教士和信徒人數(shù)逐漸增加?!妒ソ?jīng)》白話譯本——《國語和合譯本圣經(jīng)》(以下簡稱“和合本”)自1919年刊行后,被采用至今,其翻譯時使用的表述成為世界各地華人基督徒內(nèi)部交際用語的標準參照。這套教會內(nèi)部通行的特定用語包括許多宗教術(shù)語及其他已經(jīng)定型的熟語,其意義或深奧或冷僻,不為外人所熟知,本文稱之為教會“行話”。
從社會語言學角度看,無論洪門還是基督教會,都是由具有某種共同身份的人們結(jié)成的比較緊密的言語社團,具有一定的組織機構(gòu)和系統(tǒng),進行經(jīng)常的和有計劃的活動,成員之間交往比較密切,在內(nèi)部交際上形成了專屬于這一團體的特殊語言成分及語言使用特點,亦即社會方言,反映出該社團獨有的交際內(nèi)容和思想觀念,對現(xiàn)代中國的全民語言產(chǎn)生影響。本文以語詞形態(tài)的符號作為重點①,對這兩種社會方言的語言形式做出歸納,并分析兩者的異同。
孫維張《漢語社會語言學》一書把隱語的構(gòu)成分為變形和換形兩大類。本文據(jù)此對洪門“隱語”的語義構(gòu)成做出分析。
(一)變形類。這是用改變詞語語音形式或書寫形式的方法表達特定語義,使隱語新詞成為原詞的一種特殊變體。具體包括以下類型:
1.析字語(文字變形語)。析字即“拆字”或“拆白道字”,就是把漢字中的合體字分開來說,表達的仍是該字代表的那個詞原有的內(nèi)容;或者通過減省筆畫、偏旁,或變換漢字形體等方法創(chuàng)造新詞,達到保密的目的。例如:
將“洪”字析為“三八二十一”(“三”指“氵”,“共”又拆為“八”和“廿一”);將“金蘭結(jié)義”四字拆編為詩句:“人王頭上兩堆沙,東門上面草生花。絲線穿針十一口,羊羔美酒是我家”(繁體的“義”字由“羊”和“我”構(gòu)成)。又如“川大丁首”為“順天行道”的減省,等等②。
2.藏腳語。即將一個多音節(jié)詞或詞組的末尾部分省略不說,并用前半部分代指后半部分。例如:
無奇不(有)披頭散(發(fā))乘龍快(婿)酒色財(氣)
3.諧音雙關(guān)語。洪門的藏腳語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利用詞語間的同音關(guān)系,以甲代乙。例如:
半夜巡(茶)莫名其(廟)糊里糊(圖)皇親國(吃)
“茶”與“查”諧音,其余同理。
(二)換形類。這是把表達某種語義的原有形式整個換掉,用一種新的形式代替。具體可分為以下類型:
1.聯(lián)想語。即原詞和代換詞之間,內(nèi)容和形式都沒有直接聯(lián)系,能夠代換是基于人們的某種聯(lián)想,或出自人們熟知的某些典故、熟語,如前代市語以“繞梁”指“聲”,源自“繞梁三日”的典故。例如:
鴛鴦子(枕頭)黃粱子(夢)報赤壁(報仇)肩胛(負責)
2.象形語。代換詞是描繪原詞所指稱事物的某一外部特征,如同“六書”中的“象形”。例如:
錦囊子(書信)平子(船)歪下(睡覺)矮倒(跪下)
3.比喻語。利用原詞與代換詞兩者所指稱的事物在形體上有相似處打比方。它與象形語的區(qū)別是:象形只涉及一種事物,比喻則涉及兩種事物。例如:
蓮花子(飯碗)蓮蕊(茶碗)盤龍子(圍巾)鵝毛片(雪)
4.借代語。即以部分代整體,或以原料、形態(tài)、用途、特征指代事物本身。例如:
扁嘴(毛鴨)花疤子(和尚)跑蹄子(馬)噴筒子(手槍)
洪門“隱語”中,“子”是最常用的后綴,又如:
線子(道路)把子(鑰匙)飄風子(令旗)頂宮子(帽)
“老”是常見的前綴,例如:
老烏(鴉片)老光(火)老狀(律師)老門坎(行家)
此外還有一些有特定指稱的類后綴,例如:
“河里”用于姓氏:紫河里(李姓)煙河里(陳姓)園河里(金姓)拱河里(姚姓)
“川子”用于地名:登山川子(安徽)點翠川子(湖南)交河川子(通州)重陽川子(江陰)
“窯子”用于場所:鬧海窯子(浴室)威武窯子(衙門)落馬窯子(旅館)富貴窯子(當鋪)
組詞較多的詞根例如:
堂忠義堂(集會地)開香堂(集會)坐大堂(香主訊問)闖窯堂(到人家地頭)
開開光(洗面)開花(罵人)開片(打架)開海鮮檔(開賭館)
風風仔(外人或官差)望風(在外守候)失風(出事)避風(逃走)
水水淺(錢少)水海(錢多)下水(吃官司)出水(官司解決)
(一)多種形式的翻譯詞語。翻譯詞語中的多種表達形式,具體包括以下形式:
1.音譯詞。例如:
阿們(Amen)意即“但愿如此”、“誠心所愿”。
哈利路亞(Hallelujah)源自希伯來語,意思是“要贊美耶和華神”。
彌賽亞(Messiah)意即救贖主;希伯來原文的意思是“受膏者”。
以弗得(Ephod)指猶太祭司穿著的特制外袍。
這類音譯詞在教會行話中數(shù)量很大,又如拉比(Rabbi,意為夫子、教師),嗎哪(Manna,指以色列人出埃及途中神降下的食物),俄梅珥(Omer,固體容量單位),加百列(Gabriel,天使的名字),阿拉法(Alpha,希臘字母表中第一個字母,喻意“起始、首先”),等等。
2.音譯+意譯詞。例如:
伊甸園(Garden of Eden)記載于《圣經(jīng)·創(chuàng)世記》,“伊甸”在希伯來文的意思是“喜悅”或“極樂”。
迦南地(the land of Canaan)指神賜給亞伯拉罕的后裔,即今天的以色列民的一片土地。“迦南”的意思是“紫紅色之地”,因當?shù)厝酥圃熳霞t色染料而得名。
巴別塔(the Tower of Babel),“巴別”是希伯來文“變亂”一字的音譯,指神變亂人類的口音,使他們彼此言語不通。
尼散月(Nisan)是猶太歷的正月,約在公歷3、4月間。
3.意譯詞。例如:
至圣所(Holy ofHolies),是以色列人敬拜神的會幕或圣殿內(nèi)最里層的房間,只有大祭司可以進入。
安息日(Sabbath),希伯來文的意思原是“休息”、“歇了一切的工作”;一般指禮拜六(禮拜日是一周的第一日)。
逾越節(jié)(Passover Feast)是猶太人每年三大節(jié)期之一,為要紀念神在埃及對以色列人施行的救贖。
道成肉身(Incarnation)指神的兒子耶穌降世,成為人的樣式,成全了神的救贖大工。
(二)今天極少使用的詞語。白話“和合本”《圣經(jīng)》的問世為現(xiàn)代漢語白話文提供了典范和借鑒(陳偉華,2007),它保留了20世紀早期白話文的特點,如該譯本中出現(xiàn)的:“死蔭,苦毒,實底,發(fā)旺,蹲伏,坐監(jiān),以先,保抱,戀慕,厭棄,夸勝”等古舊詞語,雖在中國古代書面語料中屢見不鮮,但在當代創(chuàng)作的文本里已極少使用。還有如“蒙恩,論斷,悅納,應(yīng)許,恩賜,良善,異能,榮光,呼召,差遣,委身,過犯,辱沒,預(yù)表,壯士,旌旗,降伏”等詞,今天一般只在帶古雅書面語色彩的文體中偶爾可見,在基督徒與非基督徒交往中一般不使用,但是在基督教會內(nèi)部交際中卻常用不衰,出現(xiàn)頻率很高,且詞義非常穩(wěn)定。
(三)格式、意義已固化的熟語。在教會各種書面或口頭語言中常出現(xiàn)許多格式凝固、具有特指含義的多音節(jié)熟語。主要包括兩類:
1.典故類,即把《圣經(jīng)》中的故事歸納成類似成語的形式。例如:童女生子,五餅二魚,登山變像,諾亞方舟,浪子回頭,應(yīng)許之地,耶和華尼西,等等。
2.教義類,即把《圣經(jīng)》中的基本教義歸結(jié)為一些短語。例如: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無所不在,三位一體,因信稱義,分別為圣,基督再臨,十一奉獻,主禱文,大使命,等等。
很多翻譯過來的詞語采用雙音化形式,令音節(jié)更緊湊,結(jié)構(gòu)更凝練、經(jīng)濟。例如:“禁果、原罪、選民、異象、約柜、割禮、屬靈、膏抹、救贖、愛筵、禮拜”等。這些被吸收進漢語的外來語言成分必須按漢語的結(jié)構(gòu)規(guī)律加以改造,以適應(yīng)漢語原有結(jié)構(gòu)體系的要求。
(四)以附會方法闡釋的詞語。為了促進基督教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價值的融通,《圣經(jīng)》和合本的翻譯者又采用了一種借中國儒釋道學說比附基督教學說的闡釋方法,例如:“仁義”、“仁愛”、“慈悲”、“成圣”、“報應(yīng)”、“作孽”、“造化”、“理學”、“小學”等詞匯,還有以“道”對譯logos,引入“太初有道”、“真道”、“聽道”、“講道”等表述,都是沿用附會和格義的本土化策略(李琴,2011)。盡管基督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兩個不同的思想體系,很多理念實質(zhì)迥異,如基督所說的“愛”并不等同于儒家的“仁愛”,但這種附會的策略確實推動了基督教文化的傳播,構(gòu)成了今天中國基督教會“行話”的特殊面貌。
(五)采用比喻義或特指義的詞語。基督徒交流時使用的很多詞語并非停留在字面義,而是使用該詞背后的比喻義或特指意義。例如:“主內(nèi)肢體”指基督徒,“外邦人”指非基督徒;“結(jié)果子”一般指基督徒有好的品德、言行,或傳福音收到果效;“跌倒”指信徒犯罪或背棄信仰;“光照”則特指信徒受圣靈引導(dǎo)而領(lǐng)悟《圣經(jīng)》的話。“基督的身體”、“基督的新婦”用來指教會;“羔羊、磐石、晨星”等指耶穌;“牧人”常指傳道人、牧師,“羊”則代表信徒,等等。
(六)以數(shù)字組成的縮略語?!妒ソ?jīng)》中的一些數(shù)字被認為具有特殊的含義,如七,十,七十,十二等。有一些專門縮略語用于指稱與數(shù)字有關(guān)的事物或典故,如“十誡”、“八?!保掷纾?/p>
七:七靈,七印,七王,七災(zāi),七金碗,七教會,七節(jié)期,等等。
十二:十二支派,十二門徒,十二水泉,十二天使,十二個根基,等等。
洪門“隱語”和中國基督教會“行話”都是一種有標記的符號系統(tǒng),是特定社會群體在使用中約定俗成的結(jié)果,在該群體內(nèi)部具有相當大的潛在聲望,群體成員掌握這種隱語或行話的熟練程度可以反映甚至影響其在群體中的地位;這些語言社會變體的使用者幾乎都具有“雙語”能力,即既能和常人一樣使用民族共同語,又能在群體內(nèi)部交際時將隱語或行話適時、適當?shù)罔偳兜焦餐Z言語鏈中,達到交際目的。
洪門“隱語”和中國基督教會“行話”里都有相當多的語匯進入到全民語言。前者如“行頭、出丑、撐腰、識相、望風、綁票、找財路、兜圈子、出點子、瞞天過?!钡龋缓笳呷纭盎?、救贖、原罪、樂園、禁果、施洗、先知、天國、福音、平安夜、眼中刺、替罪羊、啟示錄”等,為人耳熟能詳、習焉不察。和合本《圣經(jīng)》的語言更影響了許多現(xiàn)當代作家如冰心、廬隱、茅盾、沈從文、許地山等人的寫作,對現(xiàn)代漢語白話文體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陳偉華,2007:39-63)。
當然,洪門“隱語”與中國基督教會“行話”之間的區(qū)別是很明顯的。
洪門“隱語”和中國基督教會“行話”都是利用漢語材料,按照漢語結(jié)構(gòu)規(guī)律創(chuàng)造。但洪門“隱語”主要是以此詞代替彼詞,是對已經(jīng)存在的共同語常用語義、詞形的扭曲、變形,而基督教會“行話”則是在吸收外來文化過程中的創(chuàng)造。為了表達那些《圣經(jīng)》中獨有而漢語中根本不存在的文化意象,必須造新詞表示,如“施恩座、贖罪祭、無酵餅、法利賽人、玻璃海、天使長、歌斐木、和散那”等均屬這種情況。如果說洪門“隱語”是“土生土長”的語言變體的話,中國基督教會“行話”則可以看做外域“舶來品”與中國本土語言、文化結(jié)合的產(chǎn)物。
歷史上洪門組織遍布各地、歷經(jīng)演變,成員間的暗號隱語屢屢產(chǎn)生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變體,可能還殘存于今天的“三合會”等黑社會組織的語言中;其隱語內(nèi)容龐雜、通俗甚而粗鄙,從中可一窺該組織的“黑暗”內(nèi)幕?!妒ソ?jīng)》內(nèi)容集中反映了基督信仰推崇的宗教觀念、道德規(guī)范和精神追求,“和合本”中文《圣經(jīng)》則以譯文質(zhì)樸典雅而著稱,中國基督教會“行話”以該版本作為規(guī)范“藍本”,使大陸、港臺及海外華人教會內(nèi)部“行話”實現(xiàn)高度統(tǒng)一,在語言形態(tài)上給人以糅合中外、兼具古今的印象。
洪門的隱語在洪門活動中是一種“偽裝術(shù)”或稱“隱蔽術(shù)”,為維護洪門自身的安全,必須秘而不宣,嚴防外泄。而基督教的術(shù)語、行話則不避為外人知曉,教外人士如感興趣詢問,信徒一般都樂于詳加解釋。對隱語行話的探究,有利于人們加深對語言的結(jié)構(gòu)規(guī)律及社會應(yīng)用等方面的認識;而對《圣經(jīng)》原文與不同版本譯文的對照、考據(jù)、詮釋、考證等研究工作,一直為歷代神學、哲學、歷史、文化、考古、傳播等領(lǐng)域的學者及語言文字工作者們所熱衷。
注釋:
①據(jù)曲彥斌(1997),社會方言多以語詞、話語、謠訣、副語言習俗等符號形態(tài)出現(xiàn)(副語言習俗可細分為身勢情態(tài)、標志符號、特殊音響等三類)。話語形態(tài)方面,洪門會有十禁令、十款、十條三要、三綱五常、五倫八德、三十六誓等,以及大量鑲嵌體隱語詩,還有為摸清江湖來客底細而進行的盤問“梁山”和盤問“海底”?;浇虝t有出自《圣經(jīng)》的諸多典故、金句、箴言、警語,以及贊美詩、使徒信經(jīng)等。在副語言習俗方面,洪門會使用圖像、碑亭、腰憑、茶陣、手勢、符咒等,還有作為暗號的特殊文字?;浇虝母闭Z言習俗則包括牧師主禮或信徒禱告時的一些特殊身勢、程式,一些具有特別含義的圖形,例如:十字架、魚形圖案、鴿子、大衛(wèi)之星、金燈臺等,以及漢語書面語中特別為基督徒信仰的上帝造的漢字:“禰”和“祂”,等等。
②文中所舉洪門“隱語”詞條選自秦義春編著的《洪門》及孫一冰主編的《隱語行話黑話秘笈釋義》中注明“洪門隱語”的條目?;浇虝~條釋義參照《圣經(jīng)》啟導(dǎo)本及相關(guān)詞典注釋,不一一列明出處。
[1][荷]施列格,著.薛澄清,譯.天地會研究[M].商務(wù)出版社.1940年.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影印本.
[2]白云曉.圣經(jīng)語匯詞典[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
[3]陳偉華.基督教文化與中國小說敘事新質(zhì)[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4]陳原.社會語言學[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0.
[5]郝志倫.論隱語行話的社會群體性與民族性[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2011年第1期.
[6]胡珠生.清代洪門史[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6.
[7]黃彼得.認識基督教史略[M].香港:金燈臺出版社,2006.
[8]蔣驍華.《圣經(jīng)》漢譯及其對漢語的影響[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年第4期.
[9]李琴,蘆芳芳,王慧.《圣經(jīng)》漢譯中的本土化闡釋策略[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5期.
[10]秦寶琦.洪門真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11]秦義春.洪門[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
[12]曲彥斌.中國民間秘密語[M].上海:上海三聯(lián)出版社,1990.
[13]曲彥斌.中國民間秘密語(隱語行話)研究概說[J].社會科學輯刊,1997年第1期.
[14]孫維張.漢語社會語言學[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
[15]孫一冰.隱語行話黑話秘笈釋義[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1993.
[16]王锳.宋元明市語略論[J].語言研究,1995年第1期.
[17]中文圣經(jīng)啟導(dǎo)本(漢語簡體字版).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中國基督教協(xié)會出版.2006年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