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晴
(渭南師范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陜西 渭南 714099)
?
【高等教育研究】
論素質教育的本質
賀 晴
(渭南師范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陜西 渭南 714099)
素質教育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倡導的新的教育理念。人們對素質教育的內涵認識有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區(qū)別在于教育理念的不同。素質教育同特長教育、通識教育、專業(yè)教育既有區(qū)別又有聯系。素質教育的本質在于培育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適應社會發(fā)展的能力以及培養(yǎng)學生自我發(fā)展、自我教育的能力。
素質教育;“應試教育”;通識教育;特長教育;自我教育
素質教育提出并推行已經30余年,但是效果卻并不如人意,出現了一些如“素質教育口號喊得轟轟烈烈,應試教育進行得扎扎實實”等現象。其中緣由,除了一些非教育的因素外,也有對素質教育本身認識不清的因素。本文擬就素質教育的本質做一簡要探討,以求對推進素質教育有所幫助。
素質是素質教育的關鍵詞?,F代漢語詞典(第六版)對素質的解釋為“事物本來的性質”“素養(yǎng)”“心理學上指人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上的先天的特點”。素質的內涵不是一個固定的內容,是隨著社會發(fā)展而不斷豐富的。素質一詞最初是作為心理學和醫(yī)學的概念來使用的,之后隨著實踐的發(fā)展,人們對它的理解和運用逐漸寬泛起來,幾乎被運用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一般說來,素質即人所具有的維持生存、促進發(fā)展的基本要素。它是以人的先天稟賦為基礎,在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的影響下形成起來的內在的、相對穩(wěn)定的身心組織結構及其質量水平,主要包括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等。[1]24從該概念看出,素質包含兩個組成部分,一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稟賦,二是通過后天所習得的。素質教育就是培育人的各種素質發(fā)展的教育。
素質教育概念最早在1987年提出,時任國家教委副主任的柳斌同志在《努力提高基礎教育的質量》一文中正式提出要推進素質教育。他針對當時許多地方片面追求升學率,在基礎教育中只重視智育,而忽視德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傾向,指出,“基礎教育不能辦成單純的升學教育”,“基礎教育就其性質而言還是國民教育,也可以說是社會主義素質教育?;A教育要為促進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服務,要為提高民族素質服務”。[2]之后,學界開始對素質教育進行了探討,但討論大多僅限于基礎教育。
20世紀90年代,我國現代化建設進入了新的發(fā)展階段。黨中央逐漸意識到必須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教育被賦予提高國民素質、為各個領域培養(yǎng)跨世紀人才的使命。1994年6月,第二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基礎教育必須從“應試教育”轉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標志著素質教育的研究與發(fā)展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此后,素質教育不僅在基礎教育階段普遍展開,高等學校的素質教育也受到了重視。1995年,原國家教委提出開展大學生素質教育工作,遴選了52所高校作為開展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試點學校。1998年,教育部頒發(fā)了《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要求將文化素質教育貫穿于高等教育全過程。
20世紀末以來,由于信息科技等高科技革命所帶動的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fā)展,經濟和文化的全球化,給我國帶來巨大的機遇和嚴峻的挑戰(zhàn)。由新一輪的科技革命浪潮所帶的知識經濟、知識化社會的趨勢,已經顯示出今后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fā)展將少依賴于自然資源,而更多地依賴于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1999年召開的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就是以素質教育為主題的,2010年召開的第四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進一步把實施素質教育作為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戰(zhàn)略主題。在此期間,素質教育實施的領域更加廣泛,貫穿各級各類教育。素質教育的研究和實踐不僅涉及考試評價、課程教材、教師隊伍等方面的問題,還涉及教育結構、教育體制等宏觀方面的問題。[1]22
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改革開放30多年來,人們對素質教育的認識不斷地深化,從最初的把素質教育限于學校教育范圍,發(fā)展到逐漸認識素質教育是貫穿于各級各類教育的整個教育范圍,從把素質教育局限于基礎教育階段,逐漸認識到素質教育是一個終身教育的過程。伴隨著人們對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研究越來越深入,人們對素質教育內涵的認識也日益深化。
素質教育提出并推行了30年來,可以說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結果仍然不盡人意。除了最大的外部原因——招生考試制度外,人們對素質教育本身的認識也存在許多誤區(qū)。筆者認為,要想正確認識素質教育的本質必須厘清如下三個關系。
1.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
“應試教育”是指那種違反教育科學規(guī)律,脫離社會發(fā)展和人的發(fā)展的客觀要求,以應付升學考試和提高升學率為直接目的的教育模式和教學傾向。應試教育在教育內容上偏重智育,輕視乃至忽視德、體、美等育人功能,導致學生畸形發(fā)展,而且在智育上也是只看考試分數,忽視對學生理解力、價值判斷力的培養(yǎng)。素質教育就是針對應試教育提出的教育理念,對于素質教育需要澄清一些錯誤觀點。有些人認為,搞素質教育,就是減少或取消考試;還有一些人認為,既然素質教育是發(fā)展各方面素質的,那么學生考試、應試能力,也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素質,所以“應試教育”并不排斥素質教育。
上述觀點實際上是對素質教育的錯誤理解。首先,“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都是一種教育理念,而不是一種教育形式?!皯嚱逃辈坏韧诳荚嚕刭|教育也不是要取消考試??荚囀菍λ薪逃囊环N考核、評價形式,是督促、檢查學習狀況,測量、檢驗學習效果的必要手段?!皯嚱逃焙退刭|教育都必然有考試這種評價形式,“應試教育”是把應對考試作為目的,素質教育把考試作為手段,使得考試能夠充分發(fā)揮對教學診斷的功能。其次,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體現了不同的教育價值觀?!皯嚱逃笔且钥荚嚨梅譃槭侄?,以把少數人從多數人中選拔出來作為唯一目的的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教育,指導思想是功利主義。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學生全面素質為宗旨,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長遠發(fā)展能力或發(fā)展?jié)摿?,它認為發(fā)展的動力是內在的,強調發(fā)展的主體性以及自我教育能力。再次,在教育內容上,“應試教育”以應試、升學為目標設置課程安排教學內容,把精力集中在考試命題者的思路和習慣上,不惜一切手段揣摩命題方向和內容,乃至猜測命題。忽略了學生個性發(fā)展和全面發(fā)展。素質教育著眼于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以完整的素質結構為核心設置課程、組織各項教育教學活動,既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又倡導學生全面發(fā)展,是全面的教育。最后,在教育結果上,“應試教育”只看考試分數,它無視學生的主體性,強調知識灌輸,忽視思維能力和思維習慣的培養(yǎng),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受到壓抑,出現了一些高分低能現象,導致學生畸形發(fā)展;素質教育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引導學生形成好的學習方法和思維習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興趣,倡導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全面長遠的發(fā)展。事實上,許多學生在考上大學或大學畢業(yè)參加工作后,失去了強制性的多種考試環(huán)境,覺得是無題可做,或無問題可思考,導致長時間失去問題意識,失去了創(chuàng)新能力。正說明了“應試教育”的失敗。
2.素質教育與特長教育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有人認為推進素質教育就是多搞一些課外活動,或搞特長教育。這需要辨析。首先,素質教育不等于搞課外活動。素質教育需要一定的形式來開展,但是反對以形式代替內容的錯誤傾向。課外活動對于學校開展素質教育是必要的,課外活動對于學生了解大自然、了解現實社會以及增進學生之間溝通與協作有重要意義,但開展課外活動有限度,不能因為活動課的增加而影響基本課程的學習。另外搞課外活動僅僅是開展素質教育的一種形式而不是素質教育唯一形式。無論課堂學習還是課外活動,都要致力于發(fā)現并研究學生的興趣、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等特點,然后根據學生的特點去有的放矢地研究怎樣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身體素質、思想道德以及科學文化素質,讓學生真正獲得全面發(fā)展。其次,素質教育也不等同于特長教育。特長教育是指針對一些學生所具有的天然稟賦優(yōu)勢而施行的某種專門教育,其受教育對象是少數群體。素質教育注重挖掘個體的優(yōu)勢潛能,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特長,但素質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在整體上提高學生的素質,而不是撇開基本知識、基本能力另搞一套特長教育。把素質教育等同于特長教育是對素質教育的狹隘化的理解。同樣認為素質教育什么都應該學,則是對素質教育理解的泛化。素質教育不是樣樣通,不是面面俱到,基礎教育階段的素質教育是有重點的,那就是應發(fā)展學生的基本素質的教育。另外,對特長教育要有正確理解。即特長教育必須和學生的自主性聯系起來,如果特長教育開展的活動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使之在活動中得到了充分自由的發(fā)展,逐步形成穩(wěn)定的心理傾向和心理特征對發(fā)展個性是十分有利的。但是如果不顧學生主體的意愿,強制發(fā)展“特長”,使特長教育失去了自主性,從而抑制了個性發(fā)展,則是事與愿違的。[3]
3.素質教育與通識教育、專業(yè)教育
通識教育緣起于19世紀20年代,當時一些歐美學者不滿意現代大學的專業(yè)教育過于專業(yè)化、實用化,導致知識被嚴重割裂,于是倡導通識教育,目的是通過增加學生知識的廣度與深度,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而且對不同學科都能夠有所認識,以至于能夠將不同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使學生兼?zhèn)淙宋乃仞B(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最終培養(yǎng)出完全、完整的人。21世紀初,我國的大學為了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拓展與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造就更多有創(chuàng)新潛質的復合型人才,許多大學都開設了“通識課”,由北京大學出版的通識課教材就達56種之多。通識教育通過開設多種可選擇的課程,使學生通過多樣化的選擇,而獲得自由的發(fā)展。通識教育在拓展學生知識面、培養(yǎng)學生理解力以及提高價值判斷能力等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專業(yè)教育興起于工業(yè)社會的專業(yè)乃至行業(yè)分工,各行各業(yè)都需要具有專門技能的人才。專業(yè)教育就是培養(yǎng)學生將來從事某種職業(yè)所需要的能力的教育,專業(yè)教育給了學生在競爭激烈的環(huán)境里的生存能力,而這種生存能力是受教育者自由全面發(fā)展的前提條件。專業(yè)教育具有工具性、功利性的一面。
素質教育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它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滲透于整個教育系統的各個方面。如果說通識教育和專業(y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兩個方面,素質教育就是貫穿于這兩個方面教育的主線和靈魂。[4]首先,就素質教育與通識教育而言,兩者既具有一致性,又具有差別性。通識教育注重拓展受教育者的知識面,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價值判斷能力,素質教育也注重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并強調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以及社會責任感,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所以兩者具有一致性。另一方面,從素質教育的內容來看,素質教育包括政治思想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專業(yè)技能素質以及身體心理素質等。通識教育的內涵大約同素質教育中的科學文化教育相一致。而且通識教育一般在高等教育中開設,不涉及基礎教育。而素質教育目前已經在各級各類教育中普遍開展。其次,素質教育作為在國家層面著力推進的、服務于當前教育方針的教育理念,它還具有工具性的一面,素質教育也需要培養(yǎng)能夠適應現代社會需求的具有一定技能的勞動者。所以素質教育和專業(yè)教育具有相通的一面。當前有些人否認高等教育的專業(yè)性,簡單地以通識教育來取代專業(yè)教育,事實上是模糊了高等教育的性質,否定了高等教育的工具性價值。就目前我國國情而論,就業(yè)還是我國的基本民生問題,不可能不顧學生的就業(yè)問題,離開國情現狀而空談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但是如果只強調高等教育的專業(yè)性,讓學生過早地、過多地專業(yè)化,專業(yè)教育就會遠離教育的本質,學生就可能成為“單向度的人”。[4]特別是在信息社會,各種專業(yè)知識分類越來越細化,而且專業(yè)知識更新速度越來越快,使得受教育者學習要有更廣闊的視野并且要確立終生學習的理念,所以作為國家教育戰(zhàn)略主題的素質教育在培養(yǎng)學生專業(yè)技能的同時,注重培養(yǎng)各種專業(yè)之間的貫通性、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長遠發(fā)展能力。
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由于較為抽象以致人們對它的理解也多有不同,如有人把素質教育理解為一種教育模式,有的把素質教育理解為一種思潮,有的把素質教育理解為實施教育方針的具體政策。[5]403所以有必要提出正確理解素質教育的本質。但對于什么是素質教育的本質,學界探討得并不很多,有學者曾將“素質教育的本質(或核心)”歸結為“創(chuàng)造力”。[6]似乎有些狹隘。結合本文前面的論述,筆者認為素質教育的本質應從以下幾方面來理解。
1.社會主義政治素養(yǎng)
素質教育作為國家層面推行的一種教育理念,具有意識形態(tài)屬性。素質教育必然要服從教育方針。從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來看,自改革開放以來,雖然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根據國內國際形勢的發(fā)展變化都有一定的調整,但是“堅持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沒有改變。素質教育作為體現國家教育方針的教育理念,必須與教育方針一致。思想政治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它包括人的理想信念、政治立場、價值觀念、道德品質等等。江澤民同志在全國第三次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思想政治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不斷增強學生和群眾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是素質教育的靈魂?!痹谡麄€教育的育人活動中,德育處于核心地位,是社會主義國家性質的集中體現。黨的十八大要求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方向。而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方針,就是要保證整體素質教育的發(fā)展方向,就是要使學生能夠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忠于職守、履行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的合格公民,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2.適應社會發(fā)展的能力
培養(yǎng)學生適應社會發(fā)展的生存能力,是教育的最基本功能。素質教育不是空談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理想狀況,它也必須面對現實,培養(yǎng)人的基本生存能力。素質教育并不排斥專業(yè)教育以及職業(yè)教育,相反,素質教育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發(fā)展,它通過并滲透于專業(yè)教育和職業(yè)教育來促進學生對專業(yè)技能的掌握。
20世紀下半葉以來,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史無前例的深刻變化,這種變化既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便利又給人們的發(fā)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zhàn)。首先,越來越復雜的生產過程要求更加高級的熟練技術,所有工作和職業(yè)乃至日常生活,技術含量都大大提高。個人要就業(yè)謀生,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質、發(fā)展自己的能力。其次,由于社會發(fā)展所帶來的社會分層和流動性,在個人發(fā)展前途上,人們已經不再甘心使自身居于社會下層地位,要有尊嚴地生活和工作,渴望獲得更好的職業(yè)和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但是由于社會競爭激烈,個人的流動可能性與他的素質和能力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所以個人為謀求在社會中的發(fā)展前途,需要發(fā)展自己。另外,當代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在這樣的一個環(huán)境中,個人處于很有強迫性的氛圍里,思想和情感也易受到煩擾,要求得精神生活的自主自由,需要發(fā)展自己的批判和選擇能力。[7]210這些社會變化都給教育帶來了挑戰(zhàn),素質教育就是要使學生能夠在劇烈復雜變化的環(huán)境中掌握自己的命運,成為自己前途的主人。
3.培養(yǎng)自我教育能力
素質教育不光要使受教育者具備適應社會發(fā)展的能力,它還要培養(yǎng)受教育者自身自由發(fā)展的能力,即自我教育能力。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使得教育學面對許多新的課題。一方面,科學情報大量涌現,現代知識日益分化與綜合,而且知識更新速度越來越快;另一方面,學校的教學過程受著教科書的限制,受教學時間空間的限制,不能隨意改變。人們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識,在未來世界里有更強的競爭力,就必須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完善自己、發(fā)展自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編寫的《學會生存》指出,教育不能再限于那種必須吸收的固定內容,而應被視為一種人類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人通過吸收各種經驗學會如何表現發(fā)現他自己,如何和別人交流,如何探索世界,而且學會如何繼續(xù)不斷地——自始至終地——完善他自己。[8]180
現代教育學認為,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對象又是教育的主體。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蘇霍姆林斯基說:“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只有學會進行自我教育,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自我教育不是對教育者沒有要求,而是要求教育者要更加關注受教育者的個性以及認知習慣,自覺尊重受教育者的獨立人格和意志自由,并自覺地引導和發(fā)展受教育者的主體能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幫助他們克服依賴性,認識自己的責任,成為主動學習者。自我教育實際上體現了“教育即生長”原理,西方思想家洛克、盧梭、杜威等都十分推崇“教育即生長”的教育理念。如18世紀法國思想家、教育家盧梭曾經提出了發(fā)現學習原理。他說:“問題不在于告訴他一個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樣去發(fā)現真理?!盵9]280“要做到:他所要知道的東西不是由于他自己的理解。不要教他這樣那樣的學問,而要由他自己去發(fā)現那些學問?!盵9]217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教。”劉道玉先生用“啟”即啟迪學生的智慧來概括教師教的境界,而用“悟”即領悟來概括學生學的境界,[10]都喻示了自我教育的一種理想模式。
素質教育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但是并不意味著,在沒有提出素質教育之前,我們沒有進行過素質教育。素質教育作為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手段一直是社會主義教育的基本方向,只是人們對素質教育的認識有一個由片面到全面、由淺入深的過程而已。當前,推進素質教育面臨很多困難,既有人們對素質教育本身的認識問題,也有各種機制體制中的問題,單靠教育界解決不了實施素質教育的問題。本文只是通過對素質教育本質闡述,力求澄清一些認識上的問題,進一步的研究還需要深入教育實踐過程中去發(fā)現素質教育的機制,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才能真正推動素質教育的發(fā)展。
[1] 素質教育調研組.共同的關注[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2] 柳斌.努力提高基礎教育的質量[J].課程·教材·教法,1987,(10):1-5.
[3] 趙月.淺析個性教育與其他教育的辯證關系[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1,(7):90-92.
[4] 瞿振元.素質教育:當代中國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戰(zhàn)略主題[J].中國高教研究,2015,(5):1-6.
[5] 陳志尚.人學原理 [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6] 劉道玉.論素質教育的本質特征與實施途徑[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3):147-153.
[7] 勵雪琴.教育學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8]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學會生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9] [法]盧梭.愛彌兒(上)[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10] 劉道玉.教育的境界決定教育的高度[N].光明日報,2015-04-07(14).
【責任編輯 曹 靜】
The Essence of Quality Education
HE Qing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China)
Quality education is a new education concept advocated in China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But the conno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has been developmentally appreciat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est-oriented education and quality education is education concept. Quality education has not only differences but also relations with special education, gener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he essence of quality education is cultivating socialist political quality, cultivating the ability of adapt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cultivating the ability of self-development and self-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test-oriented education; general education; special education; self-education
G640
A
1009-5128(2016)22-0015-05
2016-07-12
賀晴(1972—),男,陜西戶縣人,渭南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講師,哲學碩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教育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