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君君,韓 浩
(河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河北 石家莊,050024)
?
雪萊的《歌》翻譯比較研究
楊君君,韓 浩
(河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河北 石家莊,050024)
[摘要]珀西·比希·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1792-1822),簡稱雪萊,是英國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在他短促的生命里,留下許多著名的詩篇,詩歌受到了廣大讀者的青睞,吸引了無數(shù)譯者的目光。本文從雪萊的A Song(以下稱《歌》)的漢譯分析入手,從譯者的風格、翻譯思想以及譯本意象幾個方面對譯本進行對比研究。
[關(guān)鍵詞]雪萊;A Song;譯者風格;翻譯思想;譯本意象
雪萊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出色的英語詩人之一,被譽為詩人中的詩人,留下了大量詩歌均是廣為傳頌的佳作。他寫了很多抒情詩,歌頌自然美,崇尚大自然,通過描寫自然景象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寄托自己對自由和光明的追求。1821年雪萊創(chuàng)作了詩歌《歌》,這是一首鮮為人知的小詩,與以往詩人氣勢磅礴的創(chuàng)作風格不同,這首詩展現(xiàn)了一幅意境凄美、惆悵憂苦的畫面。全詩總共兩節(jié),每節(jié)詩對應(yīng)行的音節(jié)相同,整首詩韻律整齊,隔行押韻,讀起來節(jié)奏感很強,朗朗上口。詩人從視覺和聽覺上生動地描述了整個畫面的孤寂、安靜、干枯、凄苦,也更加反襯出喪偶鳥兒的悲傷之情。雪萊的這首小詩也吸引了不同的譯者,因此譯詩呈現(xiàn)了不同的意象,同時譯者也表現(xiàn)出了不同的譯詩風格和翻譯思想。
意象是詩歌的核心組成部分,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意象往往帶有作者主觀的情感,這些意象組合起來,就構(gòu)成了意境。意象是具體的,意境是具體事物組成的整體環(huán)境和感情的結(jié)合。
郭沫若在1981年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英詩譯稿》中翻譯了雪萊的詩A Song為《偶成》[1]。下面為郭沫若的譯文:
偶成
有鳥仳離枯樹顛,
哭喪其雄劇可憐;
上有冰天風入凍,
下有積雪之河川。
森林無葉徒杈枒,
地上更無一朵花,
空中群動皆息滅,
只聞嗚唈有水車。
郭沫若譯詩中的“冰天”、“風”、“積雪”、“河川”、“森林”等意象把讀者帶到了一個更為壯闊、空曠的視野,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和回味的余地。描寫由近及遠,自上而下,由此可見詩人胸襟的遼闊以及視角的多面性,同時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感官感受到的事物來表現(xiàn)喪偶鳥兒的凄清和傷感。
2004年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英美詩歌教程》中李正栓翻譯了雪萊的詩ASong為《歌》[2],下面為李正栓的譯文:
歌
孤鳥棲枯樹,
失伴多凄苦;
頭上寒風爬,
腳下溪凝固。
樹林葉落盡,
地下花不存;
空中無聲響,
唯聞水車吟。
李正栓的譯文中所呈現(xiàn)出的意象有“孤鳥”、“枯樹”、“寒風”、“溪”、“樹林”、“葉”、“花”、“水車”等,除了描寫自然意象,譯者也融入自己的感官感受,如“頭上”、“腳下”,使讀者感同身受,有如身臨其境之感。第一節(jié)前兩行描寫從孤鳥到枯枝,孤枯相映的場景;第三、四行從高處到低處,均是寒冷意象。整個第二節(jié)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描寫,充分道出孤、苦、枯、靜的凄涼景象。
蘇曼殊也曾譯雪萊的詩A Song,題目譯為《孤鳥》[3]
孤鳥
孤鳥棲寒枝,
悲鳴為其曹;
河水初結(jié)冰,
冷風何蕭蕭。
荒林無宿葉,
瘠土無卉苗;
萬籟盡寂寥,
惟聞喧桔槔。
蘇曼殊的譯詩中的意象有“孤鳥”、“寒枝”、“河水”、“冰”、“冷風”、“荒林”、“宿葉”、“瘠土”、“卉苗”、“桔槔”等,這些意象更加集中和強烈地體現(xiàn)了冷清寂寥的景象。譯者所要表達的凄冷情感被物化,可謂移情于景、存心于物,加深了審美的愉悅,同時這些含蓄的意象也增加了詩的張力性。
郭沫若的譯詩《偶成》,創(chuàng)造性地擺脫了原詩行句的束縛,將原詩譯成了七絕,同時押尾韻也體現(xiàn)了韻律美及節(jié)奏美。從對仗工整、形式整齊的譯詩來看,郭沫若很注重詩歌的形式,講究要把詩譯成詩,有詩的成分,有韻律感和音樂美。郭沫若的譯詩中“仳離”、“嗚唈”等詞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出了郭沫若的時代性,處于文言文向白話文過渡時期,創(chuàng)作文風與作者的時代相吻合。
李正栓的譯詩為五言詩,其韻律為“aaba”,充滿了韻律美和節(jié)奏美。整體詩風活潑、流暢、自然,翻譯地恰倒好處?!耙磺惺挛锒加幸欢ǖ南薅龋哼^猶不及。文學翻譯中的語言自然性也有自己的限度:它應(yīng)以不損害文學譯品民族性為限。這就是說,文學譯品的語言不能夠‘不自然’,也不能夠‘過分自然’?!^分自然’達到極端就是所謂的歸化翻譯?!保?]用詞生動形象,如“爬”字,賦予了風以靈性,體現(xiàn)了凜冽冬日寒風的無處躲藏和無孔不入;“吟”一字則把水車擬人化,如同在淺吟低唱;“頭上”和“腳下”兩個詞語對仗工整,韻感極佳,同時詞與詞的銜接也構(gòu)成了空間的延伸,宛如一首清逸律動的樂曲,風格委婉凄美,活靈活現(xiàn)地為讀者展現(xiàn)了一幅凄涼寒冬圖。
詩僧蘇曼殊的譯文為舊體的五言格律詩,一般來說,他經(jīng)常英詩漢譯為四言或五言古體??v觀整首詩,語言用詞典雅,文風古樸,筆風清新,刻畫深刻,帶有濃重的個人色彩,如“何蕭蕭”、“無宿葉”、“萬籟”、“盡寂寥”、“惟聞”、“喧桔槔”等古典詞,塑造了一首孤苦哀怨,纏綿動人的古詩詞。其中也不乏語言古奧晦澀者,如“為其曹”令人難解其意;“桔槔”一詞則非常生澀,這與他當時所處的語言文化背景是分不開的。與其說譯文體現(xiàn)了原作的內(nèi)容,倒不如說更加彰顯了譯者的譯詩風格。越成熟、有個性的譯者,便越難體現(xiàn)出原作的風格。
郭沫若的譯詩追求“風韻譯”,他在1920年提出時說:“詩的生命,全在它那種不可把捉之風韻,所以我想譯詩的手腕于直譯意譯之外,當?shù)糜蟹N‘風韻譯’。”[5]郭沫若在1954年全國文學翻譯大會上強調(diào)了“以詩譯詩”的思想,譯詩也要象詩,不能單純直譯、硬譯。詩要有一定的成分、格調(diào)、韻律。[6]
李正栓強調(diào)“忠實對等”是英詩漢譯的一條重要的原則。首先理解應(yīng)當是對等的,正確理解原詩是前提,譯者需要最接近地理解原詩,才能達到基本對等;其次,風格也可以對等表達,風格是文學藝術(shù)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任何作家和譯者都有自己的風格,翻譯時應(yīng)盡量保留原作的風格,這樣不僅做到了尊重原作者,同時也使讀者了解和感受到原作的風貌;再次,用韻也應(yīng)該力求近似對等,原詩用了韻,那么譯詩最好也用行內(nèi)韻、格律等,譯詩與原詩在音韻方面要形成基本對等;最后,文化也可以做到遷移,譯者是溝通文化的橋梁,文化應(yīng)該對等交流,而不是一種文化淹沒另一種文化,各自文化保持原有風格,做到互相借鑒、互通有無。[7]
蘇曼殊素以“情僧、畫僧、詩僧、革命僧”著稱,短暫的一生譯介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在翻譯上,他強調(diào)思想內(nèi)容的傳達,曾在《與高天梅論文學書》中寫道:“譯介外國文學,首先應(yīng)重視原著的思想內(nèi)容,如無有價值的內(nèi)容,哪怕譯文‘辭氣相副’,十分傳神,也不足取?!保?]蘇曼殊還提出“鈉謂凡治一國文學,須精通其文字”[9],在他看來,翻譯的最基本要求便是精通所譯國家的文字。為了傳達原作的神韻和風格,他遵循的翻譯原則是“按文切理,語無增飾;陳義悱惻,事辭相稱?!保?0]這實際上是直譯和意譯的有效結(jié)合,正所謂通過直譯的方法翻譯出來,再結(jié)合意譯進行修飾和潤色。蘇曼殊還主張“譯詩之美,在乎氣體;然而情思幼眇,抑亦十分同感。”[11]這里的“氣體”與郭沫若的“氣韻”有異曲同工之妙,均強調(diào)了詩歌氣韻、神韻的傳遞。
雪萊的這首凄美婉約的小詩被不同的譯者譯出了不同的文風,郭沫若譯詩的創(chuàng)作文風與其時代相符合,處于文言文向白話文過渡時期,描寫意象給作者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和回味余地,譯詩體現(xiàn)了其追求“風韻譯”、“以詩譯詩”、“創(chuàng)作論”等翻譯思想;李正栓把原詩譯成了五言詩,具有韻律感和節(jié)奏感,同時融入了譯者的思想感情,與原詩人產(chǎn)生了共鳴,譯詩也體現(xiàn)了譯者的“忠實對等”原則;詩僧蘇曼殊的譯詩為五言格律詩,筆風古樸,詩風清新,典雅的古詩詞則彰顯了濃厚的個人風格和色彩,他強調(diào)原詩思想內(nèi)容的傳達。這三首譯詩的韻律、節(jié)奏和風格迥異,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便是帶給了讀者一種美的享受和愉悅感??偠灾?,雪萊的詩A Song的漢譯本各有千秋,多層次和視角來探析漢譯本,有利于形成百家爭鳴的崢嶸學術(shù)景象。
[參考文獻]
[1]郭沫若.英詩譯稿[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1:63.
[2]李正栓,吳曉梅.英美詩歌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99.
[3]蘇曼殊譯.孤島[EB/OL].江楓BLOG.2008-8-15.http://weedpecker.bokee.com.
[4]張今.文學翻譯原理[M].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87:178.
[5]郭沫若.歌德詩中所表現(xiàn)的思想(附白[A]).郭沫若集外序跋集[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211-212.
[6]郭沫若.談文學翻譯工作[A].郭沫若論創(chuàng)作[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652.
[7]李正栓.忠實對等:漢詩英譯的一條重要原則[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8):36—40.
[8]袁荻涌.蘇曼殊—翻譯外國詩歌的先驅(qū)[J].中國翻譯,1997(2):45—47.
[9]蘇曼殊.與高天梅書[A].柳亞子.蘇曼殊全集(一)[C].北京:中國書店,1985:226.
[10]蘇曼殊.拜倫詩選自序[A].柳亞子.蘇曼殊全集(一)[C].北京:中國書店,1985:127.
[11]蘇曼殊.拜倫詩選自序[A].柳亞子.蘇曼殊全集(一)[C].北京:中國書店,1985:125—126.
[中圖分類號]H315.9;I0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004(2016)03-0060-02
[收稿日期]2016-1-19
[作者簡介]楊君君(1990-),女,河北邯鄲人,河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韓浩(1990-),男,河北石家莊人,河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筆譯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筆譯。
The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Shelley’s A Song
YANG Jun-jun,HAN Hao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Shijiazhuang050024,Hebei)
[Abstract]Percy Bysshe Shelley(1792-1822),Shelley for short,is the British noted romantic poet.During his short lifetime,he has left many famous poems which has gained many readers’popularity and attracted countless translators’attention.This paper analyzes from the Chinese versions of A Song,and then makes the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aspects of translators’styles,translation thoughts and translated versions’images.
[Key words]Shelley;A Song;translators’styles;translation thoughts;translated versions’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