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東
(安徽師范大學政治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3)
《安提戈涅》與黑格爾和解觀的重讀
陳旭東
(安徽師范大學政治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3)
黑格爾認為悲劇是同等合理而片面的對立面之間的沖突,雙方片面性的消除是通過一起毀滅而得到和解的,這也就是永恒正義的勝利。而黑格爾對古希臘悲劇《安提戈涅》沖突的分析更是他的悲劇理論的典型體現。但這種和解常被誤解為體現了黑格爾的折衷主義傾向。通過對《精神現象學》“真實的精神;倫理”這一節(jié)的梳理表明,個體性作為新的更高原則的出現才是《安提戈涅》中永恒正義的勝利。倫理實體從分裂到解體的運動也體現了安提戈涅逐漸與神分裂、主體反思意識不斷覺醒的過程,亦即蘇格拉底式反思主體出現的前奏。
黑格爾;和解;安提戈涅;倫理實體
索??死账沟摹栋蔡岣昴肥枪畔ED的著名悲劇。它描寫了前國王奧狄普斯的兩個兒子波呂涅克斯和埃特奧克勒爭奪王位發(fā)生沖突后,波呂涅克斯帶著七支外國軍隊攻打忒拜,在決斗中兩兄弟互相殺死了對方。他們的舅舅克瑞昂繼承王位后認為波呂涅克斯是城邦的叛徒,下令不準埋葬其尸體,違者將被處死。但根據當時希臘風俗,埋葬死者是其親人的神圣義務。波呂涅克斯的妹妹安提戈涅冒著生命危險為他舉行了葬禮,結果被關進墓室而自殺身亡。最后安提戈涅的未婚夫海蒙也就是克瑞昂的兒子與克瑞昂的妻子都相繼自殺。一直以來人們對這部西方的經典悲劇有很多不同角度的解讀。它被認為體現了多方面的悲劇沖突,比如傳統(tǒng)宗法與新的國法的對立、人權與主權的沖突、女性與男性的對立等等。它甚至成了一種表達自己立場的文化試金石。①Joseph,Gerhard,"The Antigone as Cultural touchstone".PMLA,Vol.96,No.1 pp.22-35.黑格爾也一直傾心于《安提戈涅》,“在他看來,此書最完全地代表了希臘精神的完美和深度。他對這部悲劇中的倫理哀怨的崇高與優(yōu)美,畢生保持著不變的熱情?!雹诳挤蚵骸逗诟駹枴环N新解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第11頁。他認為該劇體現了安提戈涅所代表的神的法則與克瑞昂代表的人的法則之間的沖突,而且雙方是同樣合理而片面的。
此解讀受到了眾多批評。比如《安提戈涅》兩位不同版本的中譯者羅念生和張竹明在譯序里都特意批評黑格爾偏袒了克瑞昂。③羅念生:《羅念生全集》(第二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86頁。張竹明:《古希臘悲喜劇全集》(第二卷譯序),南京:譯林出版社,2007年,第3頁。他們認為安提戈涅是一個不惜犧牲自己生命來履行埋葬義務的英雄,而克瑞昂的禁葬令既沒有法律依據又缺乏多數人的支持,他只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是一個專制的暴君。所以雙方體現的是正義力量與非正義力量的對立。
黑格爾的悲劇理論還強調在沖突碰撞后,通過悲劇人物的毀滅來達到消除對方片面性的目的?!半S著這種個別特殊性的消滅,永恒正義就把倫理的實體統(tǒng)一恢復過來了。”④黑格爾:《美學》(第三卷下),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313頁。但永恒正義是什么黑格爾并沒有清楚說明。研究者大多認為黑格爾是一種把沖突雙方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這暴露了他概念化思維的毛病以及折衷主義傾向。即使同情黑格爾的人對永恒正義也有較大誤解,比如“理想的悲劇沖突不應是單純的正義與非正義、純善與純惡之爭,而應兼有正義與正義之爭和不義與不義之爭的性質,兼有兩善兩惡的沖突”。①曹俊鋒,朱立元,張玉能:《西方美學通史》(第四卷),《德國古典美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第750頁。此觀點應用到《安提戈涅》就是:“如果人們認識到他們各自的弱點和片面性,那么就會追求既尊重自然的血緣倫理感情,同時也要考慮到法律的嚴肅性以及盡可能地建立合理的、全面的制度?!雹谇褡先A:《思辨的美學與自由的藝術》,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467頁。
事實上,雙方同等合理并不是通常的道德判斷,黑格爾分析《安提戈涅》的興趣不在判斷兩個主角誰善誰惡、誰對誰錯,永恒正義也并非懲惡揚善式的勝利。黑格爾在稱贊索??死账箷r說:“城邦和家庭是悲劇所描述的兩種最純粹的力量,因為這兩方面之間的和諧與在實際生活協調一致的行動就構成最完滿的倫理生活的現實?!雹弁?,第307頁。這幾句話很值得玩味。黑格爾《精神現象學》對倫理實體的論述表明,家庭與城邦的和諧一致是一種理想而非現實,是一種所有好心人的善良愿望。希臘城邦為什么會必然解體正是黑格爾通過倫理實體來解決的主要問題。而正是這種善良愿望導致了很多人對永恒正義產生誤解。而且黑格爾也不僅僅是從審美和道德的角度來審視悲劇的。正如居瑞斯特所說,悲劇從形而上學的角度可以作為表現真理的手段,從社會歷史的視角則體現了完美社會的分裂。④Jurist,L.Elliot,Beyond Hegel and Nietzsche,The MIT Press,2000,p.78.
筆者認為,黑格爾對悲劇沖突最深刻全面的闡述是《精神現象學》第六章精神“真實的精神;倫理”這一節(jié)。該節(jié)中黑格爾對倫理實體運動過程的展示和對《安提戈涅》悲劇人物的沖突與和解的考察是交相輝映的。黑格爾對此過程作了如下概括:“自我意識就在它的行動中認識到實體所分裂而成的那兩種勢力的矛盾,認識到它們的相互摧毀,認識到它關于它的行為的倫理性質的知識與自在自為的倫理之間的矛盾,并因此而感受到它自己的毀滅?!钡ㄟ^這個過程,倫理被消滅而變成現實的自我意識,個體性獲得了勝利。⑤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下冊),賀麟、王玖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6頁。這是一個共體與個體的興亡交替過程。一方面《安提戈涅》男女主人公的沖突呈現了由倫理實體分裂后產生的對立倫理意識的沖突與和解過程,同時回答了和諧的希臘城邦國家為什么必然解體這個問題。另一方面,倫理實體的分裂與解體過程表明了《安提戈涅》中永恒正義的勝利是一種更高原則即反思主體意識的出現,這個主要標志就是蘇格拉底的出現,而《安提戈涅》正是蘇格拉底的前奏。
因為人的法則和神的法則由倫理實體分裂而來,我們先要理解黑格爾倫理實體的含義。倫理實體又稱倫理世界,它是精神發(fā)展的第一階段。精神是當“已意識到它的自身即它的世界,它的世界即它的自身時,理性就成了精神”⑥Jurist,L.Elliot,Beyond Hegel and Nietzsche,The MIT Press,2000,p.1.。與作為“真正的現實”的精神一樣,倫理實體同樣是現實的客觀精神世界,就是以現存的傳統(tǒng)習俗為內容。在倫理實體階段,個體與共體處于單純的統(tǒng)一,即直接性的樸素統(tǒng)一。此時個體無反思地以共體的法律和倫常習俗為內容。自我意識是以自己所屬的共同體為根據的,人就是其在社會中的身份和角色。所以倫理王國“始終是一個無瑕疵、無分裂而完美純一的世界”。古希臘的城邦生活即是此倫理實體的典范。
而促使這個貌似完美和諧的倫理實體解體的原因是個體性從潛在到現實的逐步興起過程。黑格爾把它稱為倫理實體的腐化原則:“自己為自己取得解放的內在性”,即“人類必須在本身內發(fā)現和認識什么是善”。⑦黑格爾:《歷史哲學》,王造時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第251頁。簡單地說,主體的反省就是倫理實體直接性的敵人。個體性是一種否定性力量,所以倫理實體的興亡在形式上表現為多重分裂的過程。首先是精神分解為實體與對實體的意識,然后實體自身分裂為兩種勢力,這樣就對應兩種倫理意識。而倫理意識本身又將分裂為對行動的無知與有知。黑格爾認為古希臘悲劇特別是《安提戈涅》通過悲劇人物的行為展現了倫理生活內在對立力量的矛盾分裂與沖突。
由于倫理實體的內部矛盾而分裂為人的法則和神的法則,這兩個法則都是現實不同社會關系的體現。人的法則支配國家權力,是眾所熟知的規(guī)律,是現成存在的倫常習俗。此時城邦就是客觀意志的表達,公民的行為完全反映的是外在現實。神的法則支配家庭,是無意識的,尚屬內在的概念。人、神法則的對立也是男性與女性的對立,也是城邦所代表的共同與代表自然個體的家庭之間的矛盾,而且雙方的行為都有“一個倫理的辯護理由”,兩者都是倫理實體的本質的環(huán)節(jié)。
在倫理實體階段,個體性精神隱藏在家庭中。個人只作為家庭的普遍血緣才有是現實的,是“無自我、死亡了的精神”。倫理實體要在個人身上體現,就需要通過個體性而作為情志出現。悲劇人物出于某種普遍法則而行動也就是黑格爾在《美學》中所講的情志(pathos)。情志是人“在最深刻處受到感動的普遍力量”①黑格爾:《美學》(第一卷),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295頁。。情志不同于私心的情欲,是本身合理的情緒方面的力量,帶有較高尚較普遍的意義。它是存在于人的自我中而充滿滲透到全部心情的那種基本的理性內容。情志是普遍性的實體力量與具體個人的結合。黑格爾通過情志這個概念表達了一種個體性與普遍性的統(tǒng)一。倫理實體階段自我意識完全被情志占據,與普遍法則處于實體性的統(tǒng)一。
神的法則通過女性達到個體化,人的法則通過男性達到個體化。此時的個體性還只是“非現實的陰影”,只是處于潛伏狀態(tài)。但個體性在此階段仍起著關鍵作用,它是“實體的生命賦予者”并促成其行動。這種悲劇沖突進一步體現為不同個體倫理意識的對立。普遍與特殊、男與女、神律與人法這些沖突在《安提戈涅》里都集中體現在如何處理波呂涅克斯的尸體的問題上。安提戈涅認為自己是服從神的律法才堅決要求埋葬她的兄弟。黑格爾還從另一個角度解釋了葬禮的意義和重要性。弟兄要追求權力與財富必須離開家庭成為國家的公民。而在弟兄死后,姐妹通過埋葬的義務使他重回家庭免于被遺忘并獲得普遍性。死亡原來一直是自然結果,沒有意識的作用,家庭成員的義務就是把意識加上去。否則死者要“屈從和受制于無意識的欲望和抽象本質的行動”,成為沒有個性可以隨意替換的物體,這是種屈辱性行動的支配。男性就這樣完成了從離家到回家、回到家庭守護神的女性懷里的過程。女性因為無法參與公共生活,所以她的最高義務就是讓男性重回家庭。此時的倫理意識是單一純粹的,它的絕對權利只是“它知道”,它只專一地堅持自己所屬的規(guī)律?!坝捎谒怀姓J一方公正,而對方總是不公正”,所以屬于神律的安提戈涅認為克瑞昂是“人世的偶然的暴力強制”;而屬于人的規(guī)律的克瑞昂則認為安提戈涅是“內心的自為存在的桀驁不馴”。②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下冊),賀麟、王玖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32頁。
安提戈涅與克瑞昂的沖突不可避免,它不同于一般的情感與義務或義務與義務的沖突。這不是某個人的錯誤,它是希臘社會內在矛盾的體現,是神律和人法根本性的沖突,因為男性與女性所分別代表的不同法則不是偶然因素的結果,它是自然的作用。
不僅倫理實體分裂為對立的倫理意識,倫理意識也會發(fā)生分裂,因為倫理意識同樣包含著相互矛盾的意義。這種分裂是由倫理行為來完成的。倫理行為(Tat)是個體性成為現實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只有行為才使自我具有現實性,也就是說行為才產生真實的自我。在自我意識采取行動后,“它就超脫了自己的簡單直接性而自身一分為二”③同②,第22頁。。自我意識本是直接的單純確定性的倫理規(guī)定性,通過行為就放棄了這種規(guī)定性,并分裂出否定性現實。主體意識產生后,就開始與現實分離。同時,隨著否定性與現實發(fā)生分離,也促進了內在性的發(fā)展。
因為單純的倫理意識遵守一種法則必然反對另一種法則,也就是要觸犯另一種法則,這樣就必然有過失?!澳窃诒澈舐穹恼x始終不將其自己獨特的形態(tài)暴露于行動的意識之前,而只自在地存在于行為者的決意與行為所內含的過失之中?!雹芡?,第26頁。過失引起了自我懷疑與反思。受苦與過失使個體產生自我意識。而行動后過失也獲得了罪行的意義。過失與罪行是行為不可避免的結果。悲劇里內含的罪行是個體與社會之間獲得平衡的一根永恒的刺。⑤Jurist,L.Elliot,Beyond Hegel and Nietzsche,Cambridge,The MIT Press,2000,p.78.對行為過失、罪行的肯定也是人與神分裂后啟蒙意識的體現。這里要注意的是,過失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錯誤與好壞,承認過失即承認自己的對立面。
所謂的安提戈涅承認過失并不是承認自己犯了錯誤,我們且看她的一段獨白:⑥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古希臘悲劇喜劇全集》(第二卷),張竹明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7年,第921-928頁。
我違犯了什么神律?
既然我做了敬神的事情卻得到了
不敬神之名,我這可憐的人為什么
還要寄希望于神靈?還要祈求什么神的援助?
如果這一判決,得到神的贊同,
那么經由受苦,我們將會得知,我們犯了過錯
如果有罪的是法官,愿他們遭受苦難,
不比他們錯誤地加之于我的更多。
此處的兩個條件句表明安提戈涅已經在懷疑原來一直堅信的神是否值得信賴。她至少意識到神有可能支持克瑞昂,雖然她更希望神能懲罰他而使自己得到回報。安提戈涅對神的懷疑顯示了原來樸素的倫理意識已開始分裂,現實與倫理實體直接統(tǒng)一的實體性關系已喪失。人與神的統(tǒng)一關系開始分裂。人作為有限的存在物,才有知與不知的對立。陷于知與不知是自我意識在行動中的必然處境。“現實總隱藏著認識以外的不知道的那一個方面,不把自己按照其自在自為的本來面目呈現于意識之前?!雹俸诟駹枺骸毒瘳F象學》(下冊),賀麟、王玖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24頁。知識不僅知道自己,而且也知道它自身的否定,或自身的界限。知道自己的界限,就意味著犧牲自己。這種來源于悲劇英雄內部的自我分裂而產生的反思就顛覆了悲劇人物原本單純片面的倫理意識。原來個體性仍處于隱藏狀態(tài),“倫理的自我意識背后就這樣埋伏著一個畏懼光明的勢力,一直到行為完成后,它才從埋伏中一躍而出”。個別的人成為“一種對自身的確定性”②同①,第33頁。。
從《安提戈涅》的情節(jié)可知,安提戈涅自始至終都反對克瑞昂的法令,所以承認在這里其實應理解為受苦后承認它的現實性。安提戈涅所承認的現實可以從她被押下場到墳墓時的陳述看到:
“啊,我祖先的忒拜城堡呀,還有你們,我的祖先之神呀,他們要把我押走,再也不假寬限。忒拜的元老們呀,請看一下我—你們王家最后的苗裔—只因為不敢不敬畏神明,從誰那里受到了什么迫害吧!”③索??死账梗骸栋蔡岣昴罚豆畔ED悲劇喜劇全集》(第二卷),張竹明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7年,第469-470頁。
這是她在全劇中的最后一席話,這段話充滿了遺憾、譴責、控訴。最后時刻她看到克瑞昂對自己的懲罰馬上要實施,而城邦卻忽視了她,元老組成的歌隊沒有勸阻,諸神沒有干預。這個現實性與她應該看到的有著巨大的矛盾。察覺到這種矛盾后,最終她認識到克瑞昂的法則有現實性而非正義,神的法則正義而非現實。④王志輝:《黑格爾之悲劇理論》,《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2006年第7期,第83-93頁。家庭倫理精神從現實性變成非現實性,它只能存在于內在倫理信念中。揚棄了倫理目的與現實之間的分裂后,她知道除了正義之外沒有什么重要的東西。這個正義就是一種非現實、一種信念。安提戈涅擁有的是非現實的倫理信念和反思的能力。所以她才會對克瑞昂說:“如果你認為我剛才做了傻事,我卻認為,說我傻的人自己才是傻子。”而且安提戈涅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對立面的存在,黑格爾評論說,“倫理意識事先就已認識到它所反對的,被它當成暴力和非正義、當成倫理上的偶然性的那種規(guī)律和勢力,并象安提戈涅那樣明知故犯地作下罪行,那么倫理意識就更為完全,它的過失也就更為純粹?!雹萃?,第26頁。安提戈涅雖然一直堅持自己應該遵從神律來履行對兄弟的義務,但她沒有無視可能存在另外的法則而盲目遵守神律,也沒有否認自己犯錯的可能。相比索??死账沽硗庖徊拷浀浔瘎 秺W狄普斯王》中奧狄普斯一直無意識犯下的罪,安提戈涅有更多的主體自由。她明知埋葬行為會受到懲罰,但她選擇堅決地履行自己的義務,最終導致個人的毀滅。這個悲劇命運是她自己創(chuàng)造的。
在回答克瑞昂的質問“你真敢違犯這法律?”時,安提戈涅回答說:“是的。須知向我宣布這法力的不是宙斯,和冥間諸神同居地下的正義女神也沒有為人間制定過這種法律。我不認為你的法令有這么大的效力,以致一個凡人可以踐踏不成文的永不失效的天條神律。”⑥同①,第450-455頁。對立的倫理力量沖突為反思提供了機會,為了反駁克瑞昂她就必須反思自己行為的正當性。君主的法令是不是可以不服從?在什么情況下可以不服從?為什么可以不服從?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是可能以生命作代價的,所以絕不是輕率之舉。對這些安提戈涅有明確的判斷標準,雖然她最后的標準只是傳統(tǒng)的習俗,對神律遵守本身是非反思的。在兩個不同的外在命令前她還是可以選擇的。處于她的角度并不是沒有選擇的,比如安提戈涅的姐妹伊斯墨涅就選擇的服從。
安提戈涅反思水平的進一步證據是她為自己受到如此懲罰的辯護:
“我對你這樣盡禮數,在有頭腦的人看來是對的。如果是我的一個孩子或我的丈夫死了,尸體腐爛了,我或許還不會采取這個行動,不顧城邦的反對。我說這話的根據是什么原則呢?丈夫死了我可以再嫁一個,孩子死了,我可以和別的男人再生一個;如今父親和母親已經去世,永遠不可能再有一個兄弟生出來了。我就是根據這個原則為你盡禮數的。”①索??死账梗骸栋蔡岣昴罚豆畔ED悲劇喜劇全集》(第二卷),張竹明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7年,第904-913頁。
安提戈涅在這里重新定義了判斷家庭關系的標準,正如歌隊長的贊美“你將自己主宰自己的命運”,黑格爾對她的這個辯護做了形而上的發(fā)揮。在丈夫與妻子、父母與子女兩種關系中“混雜著自然的聯系和情感”,彼此互相欲求,這是自然而非倫理的關系,這是因為建立在愛欲基礎上的關系無法保證個體的自主性,甚至威脅自主性。而只有在兄弟與姐妹的關系中,雙方才達到安靜和平衡,“彼此各是一個自由的個體”,才是純粹的關系。所以弟兄的死亡,對于姐妹來說是無可彌補的損失,而姐妹對兄弟的義務乃是最高的義務。②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下冊),賀麟、王玖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15頁。黑格爾以彼此平衡和自由個體性作為互相承認的基礎。
我們再來看作為城邦精神代表的克瑞昂。黑格爾認為,作為共體代表的人的法則的存在需要消除家庭分裂共體的傾向。同時,領導共體的男性需要消除女性所領導的家庭的獨立自主傾向。但是,“共體只能通過壓制這種個別性精神來保持自己。而且,因為個別性精神是共體的本質性環(huán)節(jié),所以共體實際上也同時在制造個別性精神,因為它通過自己所采取的高壓態(tài)度就把個別性精神造成為一種敵對原則”。③同②,第31頁。這里共體既以個體性為基礎,又要壓制它才能存在,兩者是一種辯證關系。共體并不能輕易壓制作為叛逆?zhèn)€體性象征的家庭??巳鸢焊矣谔魬?zhàn)神律,雖然是出于鞏固權力的私心,但客觀上為打破傳統(tǒng)習俗的強大慣性提供了可能,用黑格爾的話來說就是為過失、罪行提供了可能,通過“觸犯”克瑞昂的人的法律,迫使安提戈涅分裂出否定性自我。
起初為了壓制個體的叛逆,共體不得不利用個體作為武器。個體作為否定本質,在戰(zhàn)爭中最能顯示它的價值,成為共體的捍衛(wèi)者。最終無靈魂的共體被充滿生命力的個體性所消滅,“一向受壓制的那個破壞原則,此時揚眉吐氣,耀武揚威起來?!币驗槌前畹拿\取決于它要壓制的個體性原則,這正是倫理實體解體的原因。所以黑格爾說“女性是對共體的一個永恒的諷刺”④同②,第31頁。。
個體性在克瑞昂的兒子海蒙那里就得到了較好體現,他就是作為一個較成熟的反思主體出現的。從克瑞昂與海蒙的幾句對話就可以看到?!八皇钦慈玖四敲??”“忒拜人民都說不。”“要忒拜平民規(guī)定我如何執(zhí)政嗎?”“瞧你說這話不像個年輕人嗎?”“我必須按別人的意思統(tǒng)治這國土嗎?”“只屬于一個人的城邦不是城邦?!薄俺前畈槐徽J為是統(tǒng)治者的城邦嗎?”“你可以在沒人的地方獨裁統(tǒng)治?!雹萃伲?32-739頁。當安提戈涅反駁克瑞昂時,她主要從神法高于人法的角度來辯護的,這是用自己的標準來評判對方的外在批判。而海蒙每句反駁都是利用克瑞昂觀點的內在矛盾,是一種更高反思水平的內在批判。
黑格爾認為,倫理行為的實現需要通過倫理精神的和諧與平衡外表下的矛盾與分裂表現出來。行為使人神之間的對立有了過渡。表面看來雙方通過行為都在證實自身和對方,其實是在消滅自身和對方。行為是一種否定力量,它使對立的倫理力量彼此對抗。行為使原來的和諧一致變成了悲慘命運的否定運動或永恒必然性。這個否定運動使人的規(guī)律、神的規(guī)律及其自我意識“統(tǒng)統(tǒng)被吞沒于命運的簡單性的無底深淵之中”。這就是“向著純粹個別的自我意識的絕對自為存在的過渡運動”⑥同②,第20頁。。于是個體性從陰影上升為現實,反思的自我意識成為現實。
一種倫理勢力的成敗“只是事業(yè)之未完成的一部分。這未完成的事業(yè)勢不可遏地向前邁進,直至雙方勢均力敵。只在雙方都同樣地屈服了以后,絕對正義才獲得完成,倫理實體才作為吞蝕雙方的否定勢力,或者說作為全能而公正的命運顯現出來?!彪m然從精神發(fā)展的角度說,黑格爾認為雙方都是合理的。但情感上黑格爾無疑是崇敬安提戈涅的:“看到那神圣的安提戈涅,那個在地上出現過的最壯麗的形象死去了?!雹吆诟駹枺骸墩軐W史講演錄》(第二卷),賀麟、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年,第102頁。
而這個“全能而公正的命運”就是新的更高的原則,即意識本身的內在性原則:“在主體看來是公正、義務,應作的、好的、有益的事情,不管是對于自己的還是對于國家的,乃是以主體的內在規(guī)定與選擇為轉移,并不是以法度、普遍原則為轉移。是由自己為個人作決定的原則?!雹俸诟駹枺骸墩軐W史講演錄》(第二卷),賀麟、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年,第208頁。就這樣安提戈涅獲得了一種接近蘇格拉底的主體性的反思意識,所以我們可以說她是蘇格拉底的前奏。從歷史事實來說,《安提戈涅》于公元前441年第一次上演成功。索??死账梗ü?96-406)正好比蘇格拉底活動的年代(前469—前399)稍早些。
原本倫理實體是自我意識的本質,個體性通過倫理行為,顛覆了倫理實體,個體性成為本質,成為反思性的主體意識的先聲。這就是永恒正義導致的更高原則。最終蘇格拉底標志著從倫理實體到道德主體的轉折點,即以無反思地接受習俗規(guī)范到以理性和良心為基礎?!八毩⒌負碛袡嗔?,擁有自我確信的精神的絕對權力,擁有自我決定的意識的絕對權力。個人的獨立意識從倫理實體中分離開來?!彼晕覀兺耆梢园押诟駹枌μK格拉底的評價用于安提戈涅,她“以最高貴、最安靜的(英勇的)方式去赴死?!薄拔覀兣宸幸环N道德上的獨立性,他意識到自己的權利,堅持不屈,既不變其操守,也不承認自己認為公正的東西是不公正的。他因此冒著處死的危險。”她“以他的良知與法庭的判決相對立,在他的良知的法庭上宣告自己無罪?!雹谕伲?02-104頁。
上述倫理實體的解體過程表明,黑格爾的和解觀充滿著辯證精神,而不是對立面的調和。貌似完美和諧的倫理實體蘊藏著深層次的危機與矛盾。倫理生活所壓制的個體性,正是維持自己運行的基礎。消滅個體性后共體也將衰亡。宣判安提戈涅或蘇格拉底有罪,就是宣判倫理共體自身有罪。《安提戈涅》的悲劇也是希臘城邦制的悲劇。悲劇中新原則的出現以英雄的毀滅為代價,而現實中要以城邦的解體為代價,這也是我們當代人思考個體與群體關系時所不可忽視的問題。
Antigone and the re-interpretation of Hegel's view on reconciliation
CHEN Xudong
Hegel's theory of tragedy is on the conflict of equal rational and biased sides.The reconciliation is achieved by the perish of both sides,which is also the victory of eternal justice.Hegel's analysis ofAntigone is the typical demonstration of this idea.But his view of reconciliation is often misunderstood as the tendency of compromise.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show that the emergence of individuality as the higher principle is the victory of eternal justice inAntigone.This is the gradual wakening process of the subject's reflective consciousness.
Hegel;reconciliation;Antigone;ethical entity
B12
A
1009-9530(2016)05-0006-06
2016-01-01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奧斯維辛之后寬恕困境的哲學反思”(13YJC720005)
陳旭東(1976-),男,安徽師范大學政治學院講師,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國外馬克思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