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普生
(黃岡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北 黃岡 438002)
習近平用典為何青睞蘇東坡
涂普生
(黃岡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北 黃岡 438002)
摘要:習近平同志用典引用最多的古代名人是我國北宋文學大家蘇東坡,文章從以讀經典、承基因為己任;為政之要,愛國惠民;時之所需,舉手即拾等三個方面,進行了梳理和分析。
關鍵詞:習近平用典;青睞;蘇東坡
習近平同志無論是在地方上當領導,還是在中央當領導,發(fā)表過許多重要講話,撰寫過許多重要文章。在他的重要講話和文章中,我們經??梢园l(fā)現(xiàn)有不少生動傳神、啟迪良多的引經據典。因為如此,人民日報社評論部特別編寫了《習近平用典》一書,并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發(fā)行。在《習近平用典》這本書里,編寫者共輯錄了習近平同志在其重要講話和重要文章中,所引用的古詩文經典凡135則;共分為敬民篇、為政篇、立德篇、修身篇、篤行篇、勸學篇、任賢篇、天下篇、廉政篇、信念篇、創(chuàng)新篇、法治篇、辯證篇等13篇章。從《習近平用典》所輯錄的經典名言、名句來看,引用得最多的經典著作是《論語》、《禮記》、《孟子》中的名言名句;《荀子》、《尚書》、《二程集》也有多次引用。而引用最多的古代名人經典名言名句,是北宋文學大家蘇東坡(名軾,字子瞻,公元1036-1101年)詩文中的,計有7處之多,分別輯錄入《習近平用典》的為政篇、勸學篇、廉政篇、辯證篇。習近平同志用典為何如此青睞蘇東坡?著實值得探究、學習和領悟。
首先,是因為習近平同志以讀中華民族文化經典,承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為己任。2014年,習近平同志曾說過兩段十分精辟的話:“古詩文經典已經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成了我們的基因。我們現(xiàn)在一說話就崩出來的那些東西,都是小時候記下的。應該學古詩文經典,把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斷傳承下去?!薄拔液懿毁澇砂压糯浀湓娫~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p>
習近平同志這些發(fā)自肺腑的話語,既是他對當世的告誡,也是他親自體驗與世人的分享。他不僅是一位中華民族文化經典的學習者、弘揚者,更是一位中華民族文化經典的傳承者和指導者。他把學習、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經典,作為己任。他用他的實踐,成功地實現(xiàn)了中華民族文化經典的“古為今用”,并在“古為今用”中釋放出巨大的時代紅利。我們知道,由于我國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葉發(fā)生的那場歷史震蕩的原因,習近平同志在其求知欲望最強烈的那些年份,不能正常地上學讀書。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只能靠自學,靠自己找書讀。在自學過程中,自然少不了讀偉人、讀古人的詩文經典。作為我國北宋重要的文學家,宋代文學最高成就代表的蘇東坡,其詩與黃庭堅并稱為“蘇黃”,其詞與辛棄疾并稱為“蘇辛”,其書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為“宋四家”,其文被《唐宋八大家文鈔》中收錄了26篇,被《古文觀止》收錄了12篇。蘇東坡的許多詩文,當是中華民族文化經典。對于蘇東坡的這些經典著作,習近平同志讀得多、記得多,尤其是對其中的名言名句讀得多、記得多,當是情理之中的事。習近平同志多次表示,他很喜歡蘇東坡。正因為習近平同志對蘇東坡的詩文讀得多、記得多,因而,讀起來賞心悅目,記起來深刻難忘,用起來得心應手?;诖?,習近平同志引用詩文經典最多的古代名家是宋代蘇東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其次,為政之要,愛國惠民。乃習近平同志用典青睞蘇東坡的又一緣由。蘇東坡畢生精力在關心民瘼,報國忠君。北宋嘉祐二年,即公元1057年,年方20的蘇軾,憑他的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被取為進士。《刑賞忠厚之至論》以忠厚立論,以古仁者施行刑賞以忠厚為本為范例,闡發(fā)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文章說理透徹,結構嚴謹,文辭簡練而平易曉暢,應屬策論。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謫黃州。經過黃州的四年零四個月的貶謫生活,蘇軾嬗變?yōu)樘K東坡,可謂脫胎換骨,洗心革面了。蘇東坡由黃州回到朝廷,官運亨通,擔任過許多重要職務。不僅為皇帝寫過很多“詔書”,而且向皇帝寫過很多奏章、奏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后,習近平同志發(fā)表了《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在這個重要講話中,習近平同志引用了蘇東坡《因擒鬼章論西羌夏人事宜札子》中的話:“為國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意思是說治國者不可以制造事端而亂民心,當有事來臨時也不能因怕事而不出面解決。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要保持制度的穩(wěn)定,不可以生事。而亦不可畏事,不能因為一些人對我們發(fā)展道路的非議和質疑,就縮手縮腳,甚至按照他們的想法而去改變我們的觀點。《因擒鬼章論西羌夏人事宜札子》,就是時任北宋翰林學士朝奉郎知制誥兼侍讀的蘇東坡,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九月八日,就西羌、西夏事宜寫給宋哲宗的奏議。
蘇東坡的許多詩文中體現(xiàn)了他的為國為民思想。不僅如此,更為重要的是,蘇東坡經過黃州謫居,雜處漁樵、躬耕東坡、放浪山水,交朋結友、拯救溺(棄)嬰、消除瘟疫、抄書坐禪等生活實踐,離開黃州回到朝廷后,其愛國忠君思想,為國惠民理念,提升到了一個更新、更高、更富效能的層面,并在他的詩文中或明或隱地反映出來。對于在基層工作的、在頂層設計層工作的領導來說,都是值得體味,值得借鑒的。作為在中國頂層設計層面做領導工作、夙夜為公的習近平同志,在引用中國古人詩文經典時,青睞蘇東坡,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再次,時之所需,舉手即拾。這也是習近平同志用典青睞蘇東坡的重要緣由。正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的:“古詩文經典已經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成了我們的基因?!币怨旁娢臑榇淼闹腥A民族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都是我們先賢人生歷練的結晶、人生感悟的結晶。它在一定層面上,成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理想追求、文化特征、人格特征和道德基準,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一代又一代人經過去蕪存精、去偽存真而積累起來的。所以我們應該而且必須把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斷傳承下去,讓它在新的時代釋放新的紅利。
稍對蘇東坡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蘇東坡是上個世紀世界千年文化英雄。他一生坎坷,歷練超凡。他既當過皇帝的老師,又當過貧苦百姓的老師;既當過欽犯,又當過朝廷儲相;既坐罪被貶躬耕,又在黃州登上了北宋文壇峰巔;既改革創(chuàng)新了詞賦文體,又創(chuàng)造了困頓中崛起的人生范式……。他的一生,是沉浮不定的一生,又是載歌載舞、成就非凡的一生。蘇東坡的許多詩文乃至奏章,都是他對世間萬事萬物、對身邊的人和境,以及對自己的種種歷練的認知和感悟的結晶,是他智慧的結晶,具有很強的借鑒性。比方說他的“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念奴嬌·赤壁懷古》),“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赤壁賦》),“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浣溪沙·游清泉寺》)……這些都是蘇東坡黃州詩文中的名句,都是蘇東坡的人生感悟和智慧的結晶,同時,又都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只要看到和讀到這些詩文名句,就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啟迪。由于蘇東坡人生經歷豐富、且勤勉智慧,因而其詩文涉獵面非常之廣闊,而且意蘊十分深厚、借鑒性十分強。正因為如此,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中央主流媒體就“你最喜歡的中國古代文化名人是誰”這一問題在中青年中,作了一次廣泛的問卷調查,答案是蘇東坡。也正因如此,蘇東坡的經典詩文常被引用。
習近平同志多次倡導,推動中華文明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激活其生命力,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還有一點必須說及的是,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改革、開放、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時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時代。時代需要全面遵規(guī)守矩、全面激活創(chuàng)新能力,全面激活文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需要進一步推動中華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激發(fā)正能量,激活生命力。改革創(chuàng)新、開放發(fā)展、學習古今、廉潔勤政、辯證思維等等,都是首先需要激發(fā)和激活的。
梳理古今文化先賢,蘇東坡無疑是最受矚目的文化先賢之一。這不單是因為蘇東坡是上個世紀世界千年文化英雄,不單是因為蘇東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不單是因為蘇東坡是詞、賦革新旗手,而主要是因為蘇東坡的詩文作品,具有黎庶性、思辯性、感悟性、創(chuàng)新性和多元包容性,涵蓋面十分廣闊。既有勸學方面的,又有廉政方面的,還有為政和辯證方面的。對于倡導傳承、關注民生、夙夜為公的習近平總書記,對蘇東坡的經典詩文名言名句,信手拈來,運用自如,并且多次引用,就不難理解了。
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的國粹,是一座豐富的寶藏。作為時代主人的我們,在推進“四個全面”的進程中,要加強學習,堅持學以致用,吸吮中華民族在其漫長奮斗和衍進中所積累的文化養(yǎng)分,激發(fā)正能量,激活創(chuàng)造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干事創(chuàng)業(yè),強國富民,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歷史接力中,譜寫出應有的歷史篇章。
參考文獻:
[1]人民日報評論部.習近平用典[M].人民日報出版社,2015.
[責任編輯:郭杏芳]
* 收稿日期:2016-05-11
作者簡介:涂普生,男,湖北武穴人,黃岡職院原黨委書記,研究員,湖北省作家,中國蘇軾研究學會副會長,黃岡市東坡文化研究會會長。研究方向:東坡文化。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047(2016)03-0001-03
DOI:10.3969/j.issn.1672-1047.2016.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