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 李健
無為即無意志
——意志哲學視角下的老子道性理解
廣東李健
無意志,具體是無生命意志和權(quán)力意志。在人生論方面,老子主張順生死,不妄求“長生不死”;在社會論方面,老子主張自發(fā)秩序,反對叢林法則的權(quán)力控制。老子反對“為”,即反對有意志。意志是一種欲求,是先在意義的原欲。老子之道是無意志的,也就是無欲的。
老子 無為 無意志
老子認為,世界的本原是道。道是無為的,無為的本質(zhì)就是無意志。道與人的關(guān)系是生與被生的關(guān)系,這種生化的意義也是道的無意志的體現(xiàn),道對人不占有、不干預(yù),決定了道與人的內(nèi)在一致性,而非異質(zhì)性。
老子認為,世界的本原是道,道“可以為天下母”(《老子》二十五章),而道是無為的,“道恒無為也”(郭店楚簡:《老子》甲本)。歷代對于無為的解釋比較豐富,王弼注認為無為即“順自然也”,河上公注認為無為即“不造作”,當代學者有的認為無為即“不妄為”,有的認為是“不人為”。這些解釋都是相通的,即事物都有一個本然狀態(tài),而意志的發(fā)動都會背離本然狀態(tài)。
老子認為道是無為的,他本人也遵循無為的原則。老子本人不著書,“行不言之教”(《老子》二章)?!独献印芬粫抢献舆^函谷關(guān)時被關(guān)令尹喜強迫而作,“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老子認為“道隱無名”(《老子》四十一章),自己也是“以自隱無名為務(wù)”。在亂世中,老子選擇了隱居,“見周之衰,乃遂去”??鬃酉蚶献訂柖Y,老子也告誡孔子:“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笨鬃诱w上是主張積極有為,推崇仁、義、禮、智、信等,但孔子認為舜卻是無為而治的典范?!白釉唬骸疅o為而治者,其舜也與!’”
無欲是無為的具體體現(xiàn)。欲望的彰顯是意志的彰顯,是一種危險,“咎莫大于欲得”(《老子》四十六章),“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老子》九章)。統(tǒng)治者的貪欲是社會危機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當統(tǒng)治者對外在名利沒有追求時,就無需與人相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二十二章)。老子提出“無欲”是一種哲學上的極致,是一種理想主義,在實踐層面,老子其實并非主張“無欲”之禁欲主義,而是主張“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
道的無為表現(xiàn)為道隱而不顯,即“道隱無名”(《老子》四十一章)。而道是一種形而上的存在,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即“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老子》十四章)。由于道不顯現(xiàn),故人對道的認識是無法窮盡的,凡是有語言表述的道都不是終極恒常的道,“道可道,非常道”(《老子》一章),道是無形無象、隱而不顯的,而萬物是有形有象,是顯現(xiàn)的,道可以說是萬物的奧秘。道不能被人的理性認識,道亦不主動地顯示于人,道只能靠人去用心體悟,這種體悟需要靜穆、靜觀?!肮食o欲,以觀其妙”(《老子》一章),“致虛極,守靜篤”(《老子》十六章)。老子認為虛靜的狀態(tài)猶如嬰兒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可以稱為直覺。嬰兒的狀態(tài)其實就是無知無欲的狀態(tài),莊子說:“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蓖蹶柮鲃t認為,“心即理也。此心無私無欲之蔽,即是天理”,無私無欲的心本身就是天理,而不是在心外還有一個天理……筆者贊同胡適的說法,道是一種假設(shè),而不是一種客觀實在:“老子最大的功勞,在于超出天地萬物之外,假設(shè)了一個‘道’。”
道的無為表現(xiàn)為道無情。道無情,不分親疏,“天道無親”(《老子》七十九章),“大道無情”,天地和圣人也無情,不分親疏:“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老子》五章),“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老子》五十六章)。當社會開始講情感講仁義時,是社會背離了大道的結(jié)果。所以老子主張“絕仁棄義”(《老子》十九章)。
道的無為表現(xiàn)為道不干預(yù)、主宰萬物。道雖然生了萬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四十二章),但道并不干預(yù)、主宰萬物。作為最完滿的統(tǒng)治者——圣人,遵循道的法則,對人民也不采取干預(yù)和主宰,人民僅僅知道圣人的存在,而不知其作為,“太上,下知有之”(《老子》十七章)。圣人順應(yīng)萬民的本然狀態(tài),不敢發(fā)端自己的意志,“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老子》六十四章)。圣人不干預(yù),不發(fā)端自己的意志,最終是為了實現(xiàn)人民的自化和自由,“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老子》五十七章)。
老子為世界假設(shè)了一個本原——道,而道是無為的,具體表現(xiàn)為道隱而不顯,道無情,道不干預(yù)、主宰萬物等幾個方面。人由道所生,人也應(yīng)效法道,作為完滿的人——圣人,也是依道而行。這是本原論向價值論的遞進。
道的無為,即道“順自然”“不造作”“不妄為”“不人為”。事物都有一個本然狀態(tài),而意志的發(fā)動都會背離本然狀態(tài)。無為的具體表現(xiàn)是無欲,比如,道隱而不顯,道無情,道不干預(yù)、主宰萬物。因而,筆者認為,從哲學意義上說,老子的無為是指道無意志。
無意志,具體是無生命意志和權(quán)力意志。在人生論方面,老子主張順生死,不妄求“長生不死”;在社會論方面,老子主張自發(fā)秩序,反對叢林法則的權(quán)力控制(而有意志就是意志的肯定,即有欲求,“意志的肯定就是不為任何認識所干擾的、常住的欲求本身,一般彌漫于人類生活的就是這種欲求”)。叔本華把老子的道理解為“路徑,也就是通向福祉,即通向擺脫世界及其痛苦的路徑”。叔本華理解的世界,就是充滿意志的世界,擺脫世界意味著擺脫意志,而擺脫意志又意味著擺脫痛苦。老子反對“為”,即反對有意志。意志是一種欲求,是先在意義的原欲。老子之道是無意志的,也就是無欲的。
作 者: 李健,暨南大學文學院文藝學專業(yè)博士研究生。
編 輯:趙斌 mzxs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