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彧 段峰峰 鄧思琦
摘 要: 網絡新媒體環(huán)境開放的廣泛性和交互的便捷性為數字資源的獲取、利用及傳播提供了便利條件,促進了盜版及侵權行為的產生和發(fā)展。盜版及侵權行為不僅是對版權所有人權利的侵害,而且引起了網絡安全問題。文章通過對網絡新媒體環(huán)境下盜版和侵權問題的分析,剖析版權保護面臨的挑戰(zhàn);對開放網絡新媒體平臺與封閉版權保護的非對稱性進行了論述;提出了版權保護的相關措施。目的是更好地解決盜版和侵權等問題,促進網絡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版權保護,并為相關應用提供借鑒。
關鍵詞: 網絡新媒體 版權保護 盜版和侵權 網絡安全 非對稱性
1.引言
隨著數字信息化進程的發(fā)展,尤其是網絡新媒體所體現出的數字化、互動性、個性化、分眾性等應用特征[1],使得幾乎所有數字資源都能從網絡上獲取,從一首歌、一部電影,到一篇小說、一篇論文等。一方面,所有這些內容的獲取讓資源共享深入人心的同時卻沒有相應合乎情理地給版權人帶來收益,另一方面,類型多樣、呈現爆炸式發(fā)展的用戶原創(chuàng)內容與二次創(chuàng)作內容時時陷于侵權與抄襲的尷尬之中。這些漏洞的產生除了歸因于網絡技術層面的不可控外,同時也表現出了網民意識與行為的不可控。
2.網絡新媒體環(huán)境下盜版和侵權問題
互聯(lián)網降低了溝通和交易的成本,營造了互惠分享的網絡空間。隨著互聯(lián)網和移動互聯(lián)網用戶的增加,網絡盜版和侵權問題不斷凸顯。在這之中,借口網絡的分享精神而侵犯知識產權、進行信息復制與傳播的,未經著作權人同意即把其作品在網絡中發(fā)布或未經著作權人授權即把其發(fā)布在互聯(lián)網上的作品進行轉載和傳播的,都是這一行為的顯著表現[2]。
(1)被動盜版和侵權問題
一個普通網民使用網絡時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形:發(fā)微博時附上一張自己收藏的流傳在網絡上的一張插畫,但并沒有意識到插畫作品可能存在的版權問題,即插畫的作者是否授權使用、插畫的來源是否正當、插畫是否經過二次修改等。網民所做的僅僅是把在網絡某處看到的信息進行復制粘貼再傳播作為己用,這往往會被認為是分享行為而并非以此牟利。然而,作為著作權的一種,信息網絡傳播權屬于著作人,未經許可而將他人作品上傳到網絡上向公眾傳播,無論是否營利都是一種擅自使用他人作品,損害著作權人合法利益的侵權行為。除了少數進行版權保護和使用數字水印技術的網站外,類似簡單的復制粘貼還可以作用于他人在博客、空間等自媒體平臺和社交圈發(fā)布的言論及圖片,輕而易舉地幫助網民獲取資源,同時,為網民提供盜版鏈接的搜索引擎無疑有意無意地加重了某些作品著作權受侵害的嚴重程度。
(2)主動盜版和侵權問題
如果說普通網民的轉載行為侵犯數字作品版權的現象顯得比較廣泛和普遍而使大部分人并未意識到自己的侵權行為的話,而一些站點盜用其他來源的作品并以此提高自己的頁面點擊率等牟利的行為則是有意識的、破壞性更大的盜版和侵權。拿為滬數字出版貢獻大幅創(chuàng)收的盛大文學來說,盜版泛濫是制約整個網絡文學原創(chuàng)平臺的行業(yè)性外部威脅,盛大文學因其在該領域的優(yōu)勢地位而首當其沖[3]。往往在盛大文學的網站上剛剛出現一篇新文或一個新作者,就立刻會出現一個同名作者帶著同名作品出現在一些不具有知名度的網站上,一篇完結文則可以在網絡各處搜索到其txt或epub等不同格式文本供用戶免費或注冊下載,打開搜索引擎,盜版鏈接總是緊隨正版鏈接之后甚至居于正版鏈接前列,這些網站對他人作品的商業(yè)化復制,已經嚴重損害了著作權人最基本、最重要的財產權。
3.網絡新媒體環(huán)境下版權保護的挑戰(zhàn)
針對網絡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盜版和侵權現象,一方面是有明確的立法保護著作權,另一方面時時陷于侵害的現狀,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大致可以歸結為三個方面:
3.1技術上的易行與便利
復制、粘貼能使大部分網民輕而易舉地轉存他人在網絡上分享的信息,少數進行了一定保護的網絡資源也可以通過截圖、來自其他站點的公開資源分享或經過網絡技術性操作獲得,而這里的分享并非通過官方正式渠道,正是侵害著作權人復制權的行為體現。原本屬于著作權人的財產權益,轉而為盜版分享者、信息上傳者和互聯(lián)網服務提供商所得。以盜版軟件為例,當網民希望獲取某些付費軟件時,只需在搜索引擎輸入即可發(fā)現大量免費下載網站,多以“破解版”、“注冊機”為標題語,對不追究來源的用戶來說,這些免費下載無疑是網絡帶來的一大好處;對于提供下載的網站來說,通過對軟件進行復制、大規(guī)模分享帶來的點擊率與收益頗為可觀;與之合作、將非法鏈接呈現在首頁的搜索引擎進一步簡化了網民的查詢工作,使得侵犯著作權成了更普遍和方便的行為。
3.2監(jiān)管上的難行與障礙
(1)網絡大數據大流量難于監(jiān)管。
隨著現代社會不斷發(fā)展,三網融合、4G步伐的加快,幾乎人手一部手機隨時隨地上網的情形使得網民群體和行為都展示出無比強大的影響力,即使是網絡大數據的海量分析,也無法即時清晰標示一條新聞的真?zhèn)?、一張圖片的修改、一段文字的來源、一條信息發(fā)布的時間,網絡幾乎零門檻的傳播無法準確核證信息內容的原創(chuàng)性,造成了著作權保護的疏于反應和難于落實,甚至在著作權案舉證階段,也會因為互聯(lián)網內容的大量更新和易修改性而導致包含證據的原網頁難以找到。
(2)網民行為的紛繁多樣。
信息時代的快速傳播助長了侵犯著作權行為的廣泛性和擴大化,臨時復制因技術上的不可避免和立法上的含糊成為一些侵權行為的保護傘[4],個人使用與合理使用的微妙差異使侵權行為或被解釋成偶然失誤,不辨來源的分享更是存在于各個時間、各個網址,作者不是疲于應付層出不窮的盜版案例,而是連自己也無法確認是否已被侵權,或者被侵權也無法拿出有力的證據維護自身的權益。
3.3觀念上的無意識與既得利益
中國互聯(lián)網被打上“免費分享”的烙印并非偶然。長久以來中國歷史反映出的是“除卻阿堵物”一流的以販文為恥的意識,即使有少數人公然追究盜印盜版、贗品偽作,社會也多持無視的態(tài)度,而以作品的廣為傳播為榮。到了現代,更是主張以百姓的口碑為重,聲稱網民分享傳播的初衷也是對作品的一次稱贊,將被抄襲、盜版分享的熱度視為對原作品的肯定,而很少有著作權保護和侵犯了他人著作權的意識;即使意識到的,也有相當一部分出于免費獲取的既得便利拒絕思考和尊重。
4.開放網絡新媒體平臺與封閉版權保護的非對稱性
4.1網絡新媒體平臺的開放性
(1)互聯(lián)網本身的開放自由營造了寬松便利的進入門檻。
大量網民在出于共享、分享的目的下經網絡服務提供商的有意引導,對盜版、侵權作品進行大量傳播,甚至堅持所謂自由分享的口號反對清除現有分享作品——這一事實出現在2011年“3.15”中國作家齊聲聲討百度文庫侵權,而當時被千夫所指的百度文庫正是由于對“避風港原則”的利用逃脫了早期的指控(避風港原則是指在發(fā)生著作權侵權案件時,網絡服務提供商只提供空間服務,并不制作網頁內容,如果網絡服務提供商被告知侵權,則有刪除的義務,否則就被視為侵權。)。當時百度屢次聲稱所有內容均是由網友自行上傳,自己對此并不知情,根據這一規(guī)則,百度在沒有被告知侵權的情況下,不刪除作品也不能被視為侵權。
百度文庫侵權事件直到第二年也就是2012年9月17日才得出官方判決,法院判令百度公司侵權成立,需賠償包括韓寒在內的3名作家經濟損失共計14.5萬元,但原告關閉百度文庫的請求被駁回。在百度文庫一案之后,隨著互聯(lián)網網盤、云儲存的興起,網民們善意友好的分享僅僅是換了一個鏈接地址,就以更豐富的形式呈現。如果說文庫中分享的電子文檔使作家深受其害的話,網盤中不限格式的分享模式則是鼓勵了音樂、圖片、電影、電視劇的資源傳播,網絡服務提供商更是以TB級的網盤容量引誘使用者上傳內容、轉發(fā)分享。
在互聯(lián)網服務提供商用云端存儲服務無形中鼓勵分享、引誘侵權之外,互聯(lián)網內容提供商也對自由免費的分享大開方便之門,為盜版信息資源提供存儲空間。以BitTorrent、P2P技術為核心的分享鏈接使信息上傳者得以向不特定的公眾公開發(fā)布資源,在這一傳播過程中,信息的上傳者與下載者都因作品拷貝的獲得而造成了對原著作人的權益損害。類似這樣的互聯(lián)網內容提供商如廣泛存在的電子布告板系統(tǒng)(BBS),信息上傳者獲得了一份版權資源的拷貝并“想要分享給自己圈子里的好友”,將其上傳至BBS網站所提供的存儲空間使其他人能夠下載,網站據此做出相關頁面推廣,乃至搜索服務合作,通過廣告捆綁、競價排名,使自己的網頁進入更多公眾的首頁。
(2)互聯(lián)網本身的開放自由營造了暢所欲言的創(chuàng)新氛圍。
以《一個饅頭引發(fā)的血案》為標志,中國網民自主創(chuàng)新內容成為互聯(lián)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譬如該劇中出現了電影《無極》和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欄目《中國法治報道》的影像畫面并經過了編輯加工再創(chuàng)作;網絡歌手用他人歌曲旋律重新填詞進行翻唱并發(fā)布在網絡上;小說愛好者在網絡社區(qū)里寫作以他人已發(fā)表小說中的人物為主角的新故事等,這些作品可以被稱之為演繹作品,也被稱之為同人作品。
同人小說的作者將作品發(fā)布在網絡上后大部分是獲得所屬圈子的贊美與認同,少數能夠將點擊率轉換為物質收益進行出版,而這種同人作品的出版大部分為個人志的形式,避開了向原作者申請授權并獲得授權的法律問題,即不需要ISBN的非正式出版物,再通過集體定制或眾籌的方法對讀者開放購買,這些二次創(chuàng)作內容在網絡上如火如荼的同時,也遭受侵犯其內容原創(chuàng)性與版權的質疑,甚至涉及對鄰接權“形象不受歪曲”的辯論。與之相對,一個外國的同人作品網站上就有這樣的聲明:“一個由粉絲建立、非營利性、非商業(yè)性內容存儲站點,主要包括各種形式的同人作品,如同人視頻、同人小說、同人畫作等?!盵5]這個經營有序的網站將同人的原作分類得清清楚楚,其做出的聲明雖然也是對原作著作權的一種交代,但終究沒有經過原作者的正式授權。
日本是同人志發(fā)展的大國,同人作品銷售市場甚至和主流市場共存,這種情況的產生一方面歸因于原著作人放棄訴訟,因為同人作品對其作品的宣傳和推廣幫助極大,另一方面,當同人志對原作品的演繹超過原作者的容忍程度時,他們依然會提起訴訟[6]。同樣在進行開放的同人生態(tài)圈建設的還有亞馬遜,它在2013年開始了kindle worlds計劃,歡迎同人小說的寫手們在kindle自助式出版系統(tǒng)kindle worlds上發(fā)布作品,如果作品被亞馬遜接受并在kindle store上售出,他們就可以獲得版權收入。為了解決同人小說可能侵犯了原著作品版權的問題,亞馬遜同時還將向原著作者支付一筆版權費用。
4.2封閉版權保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自2012年作家訴百度文庫案起,作家維權聯(lián)盟、數字音樂維權聯(lián)盟依次成立,與著作權人依靠微薄的稿費酬勞單打獨斗相比,作為著作權人與侵權網站的中間人,開展了耗時長久、花費巨大、舉證艱難的一場訴訟。一件件的版權糾紛案子促使各大門戶網站開始重視起版權問題,也開始爭奪優(yōu)秀內容的版權,一部分網站有了積極的改變?;ヂ?lián)網服務提供商不再濫用“避風港原則”而擔負起一定的責任,在接到版權方提醒后及時移除盜版鏈接,雖然這樣的響應也許不是第一時間。當問起任意一個網民,他們會知道看美劇要去搜狐視頻,網上看湖南衛(wèi)視的綜藝節(jié)目只能在芒果TV,聽《我是歌手》第三季的歌曲在QQ音樂,這些行為的改變促成了版權保護的同時,也使得各個網站之間形成相對封閉、絕對競爭的狀態(tài),只提供一種內容的服務,接受一種用戶,拋棄了原本提供多種內容的網絡服務而走向為用戶定制的、專業(yè)正版的狀態(tài)。
在最近幾大視頻網站(北京愛奇藝、北京奇藝、廣州斗魚網絡科技和華視網聚)合訴嗶哩嗶哩彈幕網(Bilibili,簡稱B站)的案例中,案由均是“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愛奇藝表示,其獨家享有的網絡傳播權電視劇《懸崖》、《像火花像蝴蝶》及綜藝節(jié)目《快樂大本營20140719》,都被B站盜播,侵犯了愛奇藝的權益,要求被告賠償10萬元經濟損失。另外,2013年5月,B站在未經授權、未支付報酬的情況下,在《中國合伙人》上線一個月之內提供了在線點播服務,被版權方中影告其侵權,并被判其敗訴。B站一邊將盜版視頻陸續(xù)撤下,一邊也迎來了一批官方“UP主”(B站內對信息上傳者的稱呼),由視頻內容的版權方在B站進行注冊并自行發(fā)布視頻內容,同時展開的還有“新番承包計劃”,以及B站出資大量購買日本動漫新番正版資源。
各大網站的版權保護措施也得到上升,顯而易見的改變是,以往使用一個下載工具(如迅雷、快車、電驢)就能夠通用地下載各類不同站點的方法受到限制,互聯(lián)網內容提供商推出自己的下載工具,而只有使用該下載工具才能下載對應站點的內容,一些受到保護的資源更是只能提供在線觀看,而不能被下載。網民在一些站點瀏覽的時候,會發(fā)現右鍵復制被禁止,或復制下來的文字圖片里攜帶有原網頁地址信息。以網易輕博客LOFTER(樂乎)為例,在“個人用戶設置”里設有“版權”頁,其中詳細說明了知識共享信息,對版權保護做出了嚴格規(guī)范,也提供了版權水印、數字水印、作品保護等作者可選的版權保護手段。
對于網民而言,這樣的改變一方面或許會驅使他們選擇正版,習慣付費,另一方面網民多方面的需求和付費渠道的不完善則或許仍會驅使他們尋找更全面而功能強大的工具獲取免費資源,這正是目前凈網的同時,盜版卻愈加猖獗的原因。
5.網絡新媒體環(huán)境下版權保護措施
5.1現行版權保護措施分析
現行的版權保護措施主要是針對作品本體而言的,以互聯(lián)網內容提供商為主,采用技術手段如水印技術、數字簽名等防止被復制或獲得拷貝,雖然不能說萬無一失,但在一定程度上確實降低了被盜的風險。
互聯(lián)網服務提供商以搜索服務商為主,也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對網頁內容進行分析,能夠在首頁撤出一些涉嫌盜版的網站,但由于競價排名等因素,這種技術手段的實際應用并不普遍。
全球最大視頻共享網站Youtube還擁有一種反盜版過濾系統(tǒng),自動刪除該網站上受版權保護的視頻,該過濾系統(tǒng)稱為視頻識別(Video Identification),是一種基于數字指紋的識別技術,對視頻內容版權所有者提供的視頻資料分析,形成數據庫,然后采用類似于指紋識別的技術過濾網站內容,刪除侵權視頻[7]。但這種技術局限性明顯,過濾系統(tǒng)要求視頻版權所有者將視頻資料全部上傳至谷歌設立的資料庫,這給版權所有者帶來不小麻煩。同時,這一技術并不能阻止非法上傳,只能被動地刪除非法內容。
5.2網絡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版權保護策略
(1)發(fā)揮行政主管部門作用,完善法律法規(guī)保障。
保護作品的信息網絡傳播權,首先要依靠法律,應當發(fā)揮中國版權保護中心及相關機構的功能,通過對著作權糾紛的實踐參與反饋并完善著作權法在網絡環(huán)境下的盲區(qū),合理規(guī)定信息網絡傳播權,平衡著作權人、互聯(lián)網提供商和消費者之間的利益。促進文化創(chuàng)新,鼓勵互聯(lián)網不斷創(chuàng)造有吸引力的原創(chuàng)內容,著作權法的目的是鼓勵作者將獨創(chuàng)性的作品進入市場,并使法律法規(guī)得到較好的貫徹。
(2)做好互聯(lián)網提供商角色,擔負起社會責任。
不論是互聯(lián)網內容提供商還是互聯(lián)網服務提供商,都有能力對危害國家安全、色情、虛假、誹謗等信息進行過濾,這從側面反映了互聯(lián)網對網頁內容進行審查和過濾的實力。在版權保護中,應要求互聯(lián)網提供商承擔起更多,主動履行社會責任,防止并抵制侵權和盜版行為,并在接到涉嫌侵權的投訴時及時刪除鏈接。
(3)強化版權保護意識,做文明的上網者。
對于長期習慣免費的網民來說,版權意識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需要加強網絡版權保護知識教育,使更多人意識到版權保護的重要性,在長期的版權保護意識培養(yǎng)中使網民群體認識到文化創(chuàng)新并保持活力的要求是,需要相應法律保護并能踐行法律保護。
(4)通過技術創(chuàng)新,加強監(jiān)管。
網絡環(huán)境的合理有序離不開技術控制,面對版權保護的問題應當注意加強技術創(chuàng)新,不斷完善現今已有的數字水印、CC協(xié)議等技術,并創(chuàng)新建立版權認證與作品識別的響應機制,使作品在網絡上能夠對瀏覽者顯示出其身份來源與版權信息,提示使用者通過合理渠道和方式使用受保護的作品,并完善第三方監(jiān)督舉報系統(tǒng),幫助監(jiān)督侵權行為。
(5)創(chuàng)新版權保護生態(tài),便利版權付費使用。
建立多環(huán)節(jié)版權保護措施,完善版權保護體系,并不斷創(chuàng)新版權保護生態(tài)[8]。規(guī)范版權使用的同時,可以建立統(tǒng)一的版權使用付費渠道,便捷版權內容付費的方式,在各大網站之間建立相互合作使用版權的溝通橋梁,讓互聯(lián)網提供商之間消除壁壘,使網民們都能享受到優(yōu)質的內容服務。
參考文獻:
[1]王婉妮.網絡新媒體特點及其現狀分析[J].今傳媒,2014(12):123-124.
[2]李健鋒.網絡版權侵權問題探析[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03):58-60.
[3]王鵬.國內文學網站的版權運營模式研究——以盛大文學為例[D].吉林大學,2015.
[4]馮曉青.著作權侵權專題判解與學理研究(第2分冊·網絡空間著作權)[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0:1-131.
[5]Archive of Our Own[EB/OL].http://archiveofourown.org.
[6]葉咨甫.從智慧財產權的觀點看臺灣設計公司面臨的問題[D].臺灣:國立政治大學智慧財產研究所,2012:47-48.
[7]韓建軍.Youtube啟用反盜版過濾系統(tǒng)[N].新民晚報,2007-10-17.
[8]張欽坤,田小軍.體育賽事網絡版權生態(tài)保護探討[J].2015(05):33-36.
湖南省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chuàng)新性實驗計劃項目“網絡環(huán)境下的著作權保護與管理”,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基地項目(編號:14JD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