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向陽
(大理大學外國語學院,云南大理 671003)
?
華裔女性理想化身份在《女勇士》中的完美構建
顧向陽
(大理大學外國語學院,云南大理671003)
美國華裔女作家湯亭亭在《女勇士》中通過改寫中國傳統(tǒng)花木蘭與蔡文姬的故事,構建了“雙性同體勇士”“文化合璧歌者”的理想化身份,為多元文化和全球化語境下華裔女性文化性別身份的重新定義提供了更多的出路和可能性。
花木蘭與蔡文姬;改寫;華裔女性;理想身份;重塑
[DOI]10.3969∕j.issn.1672-2345.2016.01.007
族裔身份在后現(xiàn)代文化研究中一直是個備受關注的問題。按照文化理論家??碌亩x,“身份”就是“被社會權力及其知識規(guī)約化的自我性”〔1〕。身份探究的本質(zhì)就是回答“我是誰?”“我該如何存在?”這些人們賴以安身立命的社會及心理問題。
后現(xiàn)代主義認為個人身份是不穩(wěn)定的,是由歷史和社會文化所建構的。一個人的流動性越大,他的個人身份就越難確定。在這個意義上,散居(Diaspora)族裔身份的形成與確立就更具跨民族、跨文化的復雜性。美國華裔作為一個散居的少數(shù)民族始終受到居住地主流文化的排斥和異化,只能以“他者”的身份出現(xiàn),而華裔女性的身份定位因性別和種族的關系顯得更為復雜:來自男權世界和種族社會的壓迫歧視,以及東西兩種文化的夾擊使得她們成了“他者”中的“他者”,處于文化性別身份上的無歸屬狀態(tài)。要從強勢的歐美話語和男性話語中突圍出來,探索女性的自我意識,找回失落的女性身份,是一個極為痛苦而艱難的過程。
深受民權運動和女權運動影響的華裔女作家們,試圖擺脫失語狀態(tài),對婦女的命運和華人移民的歷史作出了深思,不懈地尋求自己的族裔身份,挖掘和重塑新的華裔女性形象,并勇敢地發(fā)出爭取平等的最強音。湯亭亭就是這些處于雙重身份的移民女性作家的代表。她的《女勇士——一個在鬼魂中長大的女孩記憶》,用形象化的隱喻“鬼魂”展現(xiàn)了一個生活在“文化幽靈”中間的華裔女孩內(nèi)心的矛盾、焦慮和身份認同困境。
然而,與其他華裔女性文學中主人公傳統(tǒng)的“身份尋求三部曲”——反抗、接受同化、被主流社會承認的模式不同,《女勇士》更多表現(xiàn)了作者強烈的性別覺悟和自我意識。作者的敘述有意混淆了神話與幻想、母親講的故事和“我”的虛構,既有對受害女性的哀悼,更有對獲勝女勇士的謳歌。其中對傳統(tǒng)花木蘭故事的改寫和蔡文姬形象的重塑將女性意識的探索推到了一個新高度,超越了單純追求兩性平等和文化抗爭的簡單層面,對多元文化背景中華裔女性的理想化身份作出了大膽的想象和構建。
“雙性同體”概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神話與柏拉圖的哲學體系,但最早將其應用到心理學和文學領域的是20世紀英國女性主義文學家弗吉尼亞·伍爾夫。伍爾夫的雙性同體論是指人類大腦中兩性溝通與交流后達到統(tǒng)一于自然合作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2〕。它不是追求兩性完全平等,也不是提倡男女都放棄性別差異,走向中性,而是在承認兩性差異的基礎上尋求新的性別身份,一種超越兩種基本性別的“第三性”。伍爾夫在她的《自己的房間》里解釋道,性別不是生來固有的存在,而是父權文化歷史構建的產(chǎn)物,體現(xiàn)的是權力差異,是男女社會地位的不平等。所以,如果不承認現(xiàn)實,不接受性別差異,一味強調(diào)男女共性,婦女終究會被男性霸權社會價值淹沒。反之,只有接受性別差異,建立女性價值,實現(xiàn)兩性的協(xié)調(diào)與結合,才能達到兩種不同思想互不忽視、互不對抗、和平相處的和諧美滿狀態(tài)。
《女勇士》中經(jīng)過作者大膽改編后的花木蘭就是這樣一個奇妙的“異性同一體”。與中國傳統(tǒng)神話中那個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花木蘭不同,湯亭亭筆下的花木蘭在“白虎山”學藝后獲得了強悍的男性特質(zhì),既可以“干女人該干的活”,還可以“再干點別的”。原來故事中的孝道和夫權思想轉化成美國華裔女性強烈的性別和族群意識。為了擺脫為人奴仆的命運,她像岳飛一樣,背上刻著族人的所有仇怨,進山學習武藝,學成后殺富濟貧、建功立業(yè),回報了家庭和社會,實現(xiàn)了自我價值,有力地反駁了華人社區(qū)“養(yǎng)女無用”的觀念。
小說中的花木蘭不但有丈夫還有孩子,“結婚生孩子使女勇士更強壯”〔3〕57。她的丈夫也并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父權制下的丈夫,而是作為“同一體”中的另一半——終于重逢的“童年的朋友”〔3〕58。女性的生理特點也沒有影響到她的戰(zhàn)斗能力:她能挺著肚子沖鋒陷陣,即便懷里兜著嬰兒,照樣催馬殺向戰(zhàn)斗最激烈的地方。故事結尾花木蘭回到家鄉(xiāng),脫下戰(zhàn)袍,還原女兒身,給父母置辦了棺木,跪在公婆面前保證從此恪盡孝道、相夫教子。
作為華人女性,湯亭亭的中國傳統(tǒng)家庭觀和美國社會現(xiàn)實顯然使她的身份認同陷入一種兩難境地。東西方社會普遍存在的男性特權試圖要強迫她安于傳統(tǒng)角色,做一個逆來順受的“乖乖女”。而美國教育中的獨立平等思想?yún)s激勵她像男人一樣獨立,不做別人的包袱。家族中那個出軌后被逼投井的“活寡婦姑媽”因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沖破了男性制度束縛,最終受到了懲罰。而那個嚴守婦道、安分守己的“月蘭姨媽”赴美尋夫卻也沒能逃脫被遺棄在瘋人院的命運。
在這個兩難困境中,女性必須尋求一種能保存其文化身份的策略,既要獨立,又不得不在某種程度上依賴男性,既不過于柔弱,又不過于剛強。湯亭亭的解決辦法就是改寫傳統(tǒng)花木蘭的故事。她說“我感到我必須這樣做。我要表現(xiàn)女人的力量,用男子的力量去增加女子的力量。必須借用男子漢的能力和理想,這樣才能變得強大”〔4〕。
這種兩性和諧互補關系的理想在故事結尾達到了高潮?;咎m離家后住在一對老夫婦的家里,這是兩個既像愛人又像朋友,相親相愛又平等獨立的個體:
我的眼前出現(xiàn)了一對金人,在那里跳著大地之舞。他倆旋舞得很美,簡直就像地球旋轉的軸心。他們是光,是熔化的金子在流變?!乙裁靼琢藶槭裁次枵咧槐囟ㄊ悄行裕硪粋€則必定是女性〔3〕32。
這一幻象會讓人想到道家的陰(女性)陽(男性),二者互相包含,沒有主次和尊卑,沒有對立和沖突。由此可見湯亭亭對性別二元對立的質(zhì)疑,她通過把傳統(tǒng)的中國女英雄花木蘭改寫成“陰陽同體”的西方女勇士,創(chuàng)造了屬于華人女性自己的身份神話。這個形象從性別差異出發(fā),最終走向兩性和諧同體,從本質(zhì)上解構了父權體制的兩性二元對立說〔5〕。
“雙性同體女勇士”的身份構建也許讓小說中的華裔女孩找回了與性別歧視斗爭的自信和力量,但她還需要面對生活中鬼魂一樣無處不在的種族歧視的威脅,重塑一個適應美國現(xiàn)實的自我,擺脫邊緣身份帶來的壓抑和不安。
這也是后殖民研究中的“美國的困境”,即美國社會“天賦人權”的信念和強烈的種族意識之間的矛盾〔6〕。美國主流文化的強大話語迫使華人處于失語的狀態(tài),華裔被置于國家自由平等的承諾和種族歧視的痛苦現(xiàn)實中,無法用統(tǒng)治者的語言表達自身的獨特意識,也無法依賴中國文化的傳承樹立自己的身份。
小說中的母親勇蘭,曾是鄉(xiāng)里受人尊敬的學者和醫(yī)生,到美國后卻成了廉價苦力,還屢遭失業(yè)的威脅。陌生環(huán)境、文化障礙和生存壓力將她的才學、價值和夢想徹底粉碎。白人的各種禁令阻止華裔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她變成了“啞巴”,即便開口也多是說謊或含糊其辭。她無法與外界交流,唯一的寄托和排解就是不停地給孩子講中國故事,不讓他們忘了自己的中國身份。
然而,與母親不同,生在美國、接受美國教育的女兒的夢想不僅僅是經(jīng)濟上的成功,更是要成為真正的“美國人”。殖民內(nèi)化使她只認同白人的價值標準,而為自己的少數(shù)族裔身份感到羞恥。幼年的她因為自卑變得沉默寡言,嗓音沙啞難聽,開口說話就結結巴巴,軟弱無力。后來發(fā)現(xiàn)學校許多女孩像她一樣沉默,而沉默的原因是她們都是華人。長大后在白人老板的命令面前,女孩卻也只敢低聲反抗,而且自己都感覺出“聲音靠不住”〔3〕48。
女孩發(fā)現(xiàn)自己為融入美國社會所作的種種努力并沒有使她成為真正的美國人。無論她與父母的中國身份決裂得多徹底,無論英語講得多地道流利,在學校里功課如何優(yōu)秀,黑頭發(fā)黃皮膚的她總被排斥在外。她憎恨愚蠢的種族歧視者,滿腔憤怒卻有理無處講,有冤無處申。這是一種被壓迫者對壓迫者語言的既反抗又依賴的狀態(tài),實則是“失語”狀態(tài)。沉默使族裔只能待在種族主義定義的邊緣群體的位置上,成為“看不見的人”〔7〕。
一方面是對母國文化的排斥反抗,徹底放棄自己的語言,另一方面是主流文化的歧視和傷害,在西方強大話語下被迫沉默,處于文化邊際的華裔女孩在身份構建上表現(xiàn)出深深的無力感和焦慮,她既非中國人,又非美國人,難以區(qū)別現(xiàn)實中誰是“他人”誰是“自己”,感覺置身于群鬼之間,壓抑和不安。
語言的喪失導致文化身份的無歸屬。“我是誰”的困惑和不知何去何從的身份危機導致了許多華裔的人格分裂。小說中的女孩從小抑郁而暴躁,“我認為能不能正常說話是正常人和瘋子的區(qū)別,‘我’就是家里的瘋女人”〔3〕125。
要生存,并且要有尊嚴地生存就必須開口說話,要說話,就要找到自己的語言,并學會使自己的心靈像宇宙般博大,而不是沖動盲目地發(fā)泄憤怒。華裔身體里流著中國文化的血液,完全剔除這類遺傳用另一種文化取代是不現(xiàn)實的,必須尋求一種方式把自己身上的兩種文化盡量調(diào)和起來,才能尋求心理平衡。但“對我們這些生在美國的華裔來說,中文和英語都是外語”〔3〕76。這種兩難境地迫使她們創(chuàng)造自己的語言打破話語的“囚籠”。
此時,母親曾經(jīng)講述的蔡文姬的故事給了女孩莫大的啟發(fā),因為她們之間有著共同的地方:蔡文姬是漢朝女詩人,被匈奴將領擄至胡地為妻十二年。作為非本土女性,她們都生活在異邦,遠離自己母國的文化土壤,但又被異邦文化排斥在外,漂泊在兩種文化的邊緣無所歸依,內(nèi)心充滿困惑和憤懣。重點是,蔡文姬被贖時帶回了她將胡樂與漢辭相結合創(chuàng)作的詩歌《胡笳十八拍》。
女孩展開豐富的想象力對故事進行了自己的敘述:蔡文姬與孩子單獨相處的時候給他們講自己的悲慘故事,但孩子不懂漢語,只會模仿和嬉笑。在學會欣賞胡人的音樂后,她創(chuàng)造出能被匈奴和漢人都理解和接受的詩樂,讓人們聽出了她的悲傷和痛苦。這回,“她的孩子們沒有嬉笑,最后也隨她唱了起來”〔3〕175。很顯然,蔡文姬形象的重塑沒有像原作那樣弘揚大漢族主義,而是提出了異質(zhì)文化的融合問題。華人后裔只有跳出西方文化沙文主義和民族主義的雙重漩渦,才能具有廣闊的視野,才能創(chuàng)造出屬于美國華裔自己的文化:一種既不同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又獨立于美國主流文化的雜交文化,同時構建一個華裔美國人的完整身份。
“語言作為文化的重要符碼和文化身份的表征,蘊藏著斗爭的巨大動力”〔8〕。木蘭從軍的故事、母親本人獨立自強的故事以及蔡琰在壓迫中打破沉默的故事,都在母親的言傳中散發(fā)著激勵人心的力量,正是這些故事成了女兒創(chuàng)作的素材,讓她自由發(fā)揮改編成屬于自己的故事,用筆“報告仇怨”,開口唱出了自己的歌,讓世人了解了華裔女性在異邦辛酸的奮斗史。
美國華裔女性既是中西文化父權制壓迫下的“他者”,又是被白人主流文化和殖民霸權排斥在外的“他者”,其身份是多重的,文化本質(zhì)是雜合的,它既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根源,又有美國獨立文化的枝葉。因此,華裔現(xiàn)實的多元性和矛盾性需要她們打破單一和純粹的性別和文化的二元對立,去建立一種新的身份認同。后殖民理論家霍米·巴巴認為:“文化從來不是清一色,不是東方或西方專有的東西,也不是男女專有的東西”〔9〕。將兩種性別、兩種文化融為一體讓她們在華裔身上和平共處,是多種文化并存語境下族裔女性尋求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的良策。
與早期華人女性通過常規(guī)自傳表現(xiàn)身份確立過程的敘述方式不同,《女勇士》的作者通過重塑神話傳說的人物形象,將“真實融入虛幻”去大膽表達自己的想象和憧憬,達到了前者往往無力觸及的高度。“自我”常常被隱藏在“他人”的形象里,透過別人的思想和語言,更清楚地看清自我的定位〔10〕。湯亭亭巧妙地改寫了花木蘭和蔡文姬的故事,重塑了一個美籍華裔女性的理想化身份:雙性同體的女勇士、中西文化的和平歌者。
這個身份的構建從男女兩性的對立走向性別的整合,從東西文化的沖突走向融合,呈現(xiàn)出一種雜交的性別文化身份,這種看似“界限不清”“無立場”的構建正是后殖民研究中的所謂“以不定位來定位”,即用“越界與混雜的概念表現(xiàn)多元文化身份的不確定性”〔11〕。雖然真正達到雙性同體、文化交融的理想境界帶有烏托邦的色彩,但在當代多元文化格局和全球化語境下,它為重新定義華裔女性個人和集體身份提供了更多的出路和可能性。湯亭亭在20世紀70年代就構建出了這樣的理想,讓人不得不佩服她意識的超前性。
〔1〕劉北成.福柯思想肖像〔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201.
〔2〕劉巖,馬建軍,張欣,等.女性書寫與書寫女性:20世紀英美女性文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2:187.
〔3〕湯亭亭.女勇士〔M〕.李劍波,陸承毅,譯.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
〔4〕程愛民.美國華裔文學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200.
〔5〕石愛忠,熊亞男.女性主義的新出路:將差異納入平等范疇〔J〕.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報,2010(3):1-6.
〔6〕楊仁敬.美國后現(xiàn)代派小說論〔M〕.青島:青島出版社,2004:77.
〔7〕關合鳳.東西方文化碰撞中的身份尋求:美國華裔女性文學研究〔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47.
〔8〕胡全生.女權主義批評與“失語癥”〔J〕.外國文學評論,1995(2):48-54.
〔9〕霍米·巴巴.獻身理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210.
〔10〕BAKHTIN M M.The Dialogic Imagination〔M〕.Texas: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81:67.
〔11〕劉曉文.多元文化視野中的西方女性文學〔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36.
〔Abstract〕In TheWomanWarrior,Maxine Hong Kingston,the Chinese American female writer,constructs an ideal identity through the image of"an androgynouswarrior"and"a singerofhybrid culture"by rewriting the traditionalChinese tales about HuaMulan and CaiWenji.This construction offersmoreways outand possibilities for Chinese American women to redefine their cultural and gender identitiesunderamulticulturaland global context.
〔Keywords〕HuaMulan and CaiWenji;rewriting;Chinese Americanwomen;ideal identity;remodeling
(責任編輯黨紅梅)
Construction of the Ideal Identity of Chinese Am ericanW omen in TheWoman Warrior
Gu Xiangyang
(Collegeof Foreign Languages,Dali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
I207.4
A
1672-2345(2016)01-0036-04
云南省教育廳科研基金一般項目(2015Y376)
2015-08-21
2015-11-08
顧向陽,講師,主要從事美國文化與文學,美國華裔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