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坤明
(1.陜西師范大學 政治經(jīng)濟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2;2.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 西安710055)
?
鄧小平的歷史自覺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孫坤明1,2
(1.陜西師范大學 政治經(jīng)濟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2;2.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 西安710055)
鄧小平高度重視歷史觀的極端重要性,主張實事求是地認識和評價歷史,正確看待人民群眾的歷史地位和作用,引領中華民族重塑唯物史觀,堅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立場方法;他科學對待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傾力推進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培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創(chuàng)新主體;他以對歷史的理性反思和總結為開拓創(chuàng)新的重要方法,主張實行改革開放,尊重知識和人才,立足中華民族歷史,引領整個民族逐步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筑牢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堅固基石。
鄧小平;歷史自覺;歷史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diào),“必須堅持正確的歷史觀……讓歷史說話,用史實發(fā)言”。這一鄭重表態(tài),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高度歷史自覺的鮮明體現(xiàn)。作為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鄧小平深深植根于厚重的民族歷史,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征程中,以其科學的歷史立場、宏大的歷史視野和深遠的歷史目光,寫下了大量總結歷史經(jīng)驗教訓和論述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重大問題的理論文章,為推進新民主主義革命、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和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卓越歷史功勛。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中國人民繼承傳統(tǒng)歷史智慧,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分析中國社會歷史和現(xiàn)實,最終找到了一條奪取民主革命勝利的新路。建國后,以毛澤東、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繼續(xù)堅持唯物史觀的指導地位,帶領人民開創(chuàng)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建立和發(fā)展了社會主義制度,實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但是,經(jīng)過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探索和“文革”浩劫,中國人民的歷史觀受到嚴重沖擊,歷史認知出現(xiàn)混亂,進而影響了對社會現(xiàn)實的正確理解和判斷。鄧小平復出之后,以自己的高瞻遠矚,系統(tǒng)糾正“文革”錯誤,引領中華民族重塑唯物史觀,為促進全國人民團結一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堅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立場方法作出了重要貢獻。
鄧小平認為,樹立科學歷史觀,對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極為重要。他指出,妥善處理歷史遺留問題,目的就是使人們放下精神包袱,團結一致“向前看”[1]292,順利實現(xiàn)全黨工作重心的轉(zhuǎn)移,去爭取各條戰(zhàn)線上的新勝利。如果不能正確認識評價建國以來歷史事件的是非曲直,就會造成思想混亂和政治動蕩。鑒于資產(chǎn)階級自由化對中華民族指導思想和歷史觀的沖擊,鄧小平強調(diào)對待馬克思主義應該堅持科學態(tài)度:一是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二是正確掌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方法,尤其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鄧小平十分注意吸取前蘇聯(lián)在歷史觀問題上的慘痛教訓。他指出,蘇聯(lián)共產(chǎn)黨正是因為沒有正確處理好如何評價斯大林這一重大歷史問題,致使蘇聯(lián)人民的思想出現(xiàn)嚴重混亂,蘇共的權威遭到嚴重削弱,最終埋下了政局動蕩直至政權倒臺的巨大隱患。鄧小平還注意到,歷史觀問題關乎國際關系,尤其是影響中日關系發(fā)展的關鍵。他一貫主張,中日之間,只有尊重歷史,才能面向未來。他嚴肅批評日本教科書篡改歷史的錯誤,認為對外開放講友好,也需要讓年輕人上這一歷史課。在與日本特使會談時,鄧小平提醒,要警惕日本右翼勢力的極少數(shù)人篡改歷史、破壞中日關系的危險行徑。他質(zhì)問:“周總理詩碑對日本有什么壞影響,為什么要破壞?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這段歷史,為什么修改?”[2]1228他還提出:“講歷史要全面,既要講日本侵華的歷史,也要講日本人民、日本眾多友好人士為中日友好奮斗的歷史,這些人多得很吶!”[1]349尊重歷史,面向未來的歷史觀,成為推動中日關系健康發(fā)展的重要共識,也成為我國發(fā)展外交關系的基本原則。鄧小平對中華民族歷史觀問題的密切關注和有力作為,使得我們妥善處理了許多重大歷史遺留問題,減少了紛爭,避免了動亂,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爭取了良好的國內(nèi)國際環(huán)境。
鄧小平指出,認識和評價歷史,應該堅持實事求是的嚴肅認真態(tài)度,堅決反對歷史虛無主義。他說:“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觀點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毛主席將它概括為‘實事求是’四個字?!盵2]974在對待歷史問題上,鄧小平始終堅持這一立場、原則和方法。他認為,我國遭遇“文革”的嚴重挫折,不是社會主義制度造成的,而是封建社會長期歷史遺留的影響造成的,而且“這種影響不可能在一個早上就用掃帚掃光”[1]167。鄧小平指出:不能全面否定“文革”時期的歷史,要肯定在此期間外事工作取得很大成績的事實。鄧小平主張,要全面、慎重、客觀地對待歷史和歷史人物。他高度警惕一些人全面否定斯大林以及蘇聯(lián)歷史,進而否定無產(chǎn)階級革命、否定中國革命的歷史虛無主義傾向和陰險圖謀。他說,“歷史不能根據(jù)某些人的情緒改造,不能憑個人感情?!比绻裾J斯大林領導革命三十年的主要作用,認為“過去革命都是假的,那么蘇聯(lián)三十年也是丑惡,我們臉上也無光彩,全世界人民還有什么勇氣搞革命?”[3]1552科學評價毛澤東同志,正確認識建國以來的歷史,事關國家穩(wěn)定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繼續(xù)推進。鄧小平提出,評價毛澤東,既要肯定他的功績,又要指出他的缺點和錯誤。因為只有這樣,“才是公正地、科學地、也就是馬克思主義地對待歷史,對待歷史人物?!盵1]172在葉劍英元帥國慶30周年講話起草過程中,鄧小平多次指示寫作班子,既要對1949年以后的歷史予以正面評價,又要勇于承認“大躍進”和“文革”中的錯誤。國慶30周年講話九易其稿,發(fā)表后對于進一步解放思想和維護政治穩(wěn)定產(chǎn)生了十分重大的積極影響。正是在實事求是的科學立場和方法指導下,鄧小平帶領中國人民實現(xiàn)了撥亂反正,為工作重心轉(zhuǎn)移、開啟改革開放事業(yè)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征程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思想條件。
鄧小平能夠正確看待人民群眾的歷史地位和作用,堅決貫徹群眾路線,以自己的模范行為生動詮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延安精神,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開掘了強大的力量源泉。延安時期,鄧小平提出,只有關心人民問題,幫助人民與敵人斗爭,保護人民利益,才會得到群眾愛戴。敵占區(qū)游擊戰(zhàn)爭的主要任務,“是保護人民利益,減輕人民(特別是本區(qū)本村人民)對敵的經(jīng)濟和勞役負擔”[4]55。要想充分發(fā)揮群眾的歷史作用,黨組織就必須掌握群眾運動規(guī)律,耐心發(fā)動和教育群眾,處理好群眾運動與統(tǒng)一戰(zhàn)線、武裝斗爭的關系。這些認識,成為黨的群眾路線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起到了重要指導作用。建國后,鄧小平對這一問題的認識更加深刻。1956年,蘇共二十大揭露出的個人崇拜問題引起中共中央高度重視。鄧小平在為中共八大起草的《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中,對群眾路線的重要意義進行了概括,強調(diào)馬克思主義向來認為,歷史是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共產(chǎn)黨是人民群眾全心全意的服務者,反映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幫助人民群眾組織起來,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爭。鄧小平帶領全黨回顧了黨的七大以來的歷史,得出一系列勝利離不開群眾路線的結論。針對面臨的新情況,他要求必須認真宣傳和貫徹群眾路線,反對官僚主義,改善領導機關工作方法,健全黨和國家的民主生活,加強監(jiān)察工作,定期進行整風,密切與黨外人士合作,促進黨的群眾路線的貫徹。鄧小平還深刻論述了黨的領袖對于人民群眾、對于黨的作用的問題。他強調(diào),毛澤東思想歷來認為推動歷史前進的力量是人民,毛澤東同志多次反對對他本人的一些不適當不科學的認識。他指出,“我們的任務是,繼續(xù)堅決執(zhí)行中央反對把個人突出、反對對個人歌功頌德的方針,真正鞏固領導者與群眾的聯(lián)系,使黨的民主原則和群眾路線,在一切方面都得到貫徹執(zhí)行?!盵4]235文革結束后,鑒于林彪、“四人幫”對密切聯(lián)系群眾作風的破壞,鄧小平提出要切實關心群眾生活,深入宣傳教育工作。這些舉措,贏得了廣大人民的衷心擁護,為改革開放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一個堅強成熟的領導核心,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興衰成敗。鄧小平不僅是毛澤東思想黨建理論的重要創(chuàng)立者,而且能夠根據(jù)改革開放新時代所提出的新挑戰(zhàn),不斷為鍛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領導核心和培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熟創(chuàng)新主體而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探索。
指導思想的堅持和發(fā)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領導核心建設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問題。鄧小平認為,黨的成熟,首要是表現(xiàn)在思想上的成熟。如何對待和宣傳黨的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是一個非常嚴肅和極其重要的問題。鄧小平能夠以高度的歷史自覺,引領黨和人民堅持發(fā)展毛澤東思想。20世紀60年代,在宣傳毛澤東思想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割裂歷史和庸俗化的兩種錯誤。鄧小平在中共中央天津會議上發(fā)表講話,嚴厲地批評了這兩種傾向。他特別強調(diào),割裂毛澤東思想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歷史聯(lián)系,容易使人誤解毛澤東思想為“另外一個東西”。他要求,不能丟掉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最根本的東西”[4]283-284,在學習宣傳時,要將毛澤東思想視為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堅持和發(fā)展,以免降低毛澤東思想的地位和作用。在回顧黨的成長歷程后,鄧小平強調(diào):“怎樣研究黨的歷史,總結經(jīng)驗教訓,教育黨員,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盵4]345他認真回顧了毛澤東在黨的思想理論建設方面的貢獻,高度評價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充分肯定了中共七大用毛澤東思想團結統(tǒng)一全黨的歷史貢獻。1975年,鄧小平受命進行全面整頓工作,提出全面整頓的核心是黨的整頓。整頓黨的首要舉措就是反對把毛澤東思想庸俗化的做法。他強調(diào),要全面地學習和宣傳毛澤東思想,要密切聯(lián)系實際、聯(lián)系群眾來貫徹毛澤東思想。這些要求,對于加強黨的思想理論建設、鞏固黨的領導地位和恢復發(fā)展經(jīng)濟社會事業(yè)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拔母铩苯Y束后,為了破除“兩個凡是”的思想束縛,鄧小平提出,要完整地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要善于學習掌握和運用毛澤東思想的體系來指導我們各項工作。考慮到全黨在如何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等問題上的重大分歧,鄧小平主張起草一個歷史決議,對這些重大歷史問題進行充分研究和討論,力爭達成最廣泛的共識,從而團結力量共同建設社會主義。他親自主持決議的起草工作,指出決議對毛澤東的評價,對毛澤東思想的闡述,與黨和國家的整個歷史分不開。鄧小平先后15次對決議提綱和草稿提出意見,點明“確立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地位、堅持和發(fā)展毛澤東思想”的總原則。他要求,立足歷史對毛澤東的錯誤和功績作實事求是的評價,強調(diào)毛澤東的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功大于過。為了更好地理解毛澤東的功績和貢獻,鄧小平接受了陳云的意見,主張在決議中專門加上講述解放前黨的歷史的內(nèi)容。他提出,青年人要學習歷史,特別是中國革命、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歷史,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決議,確立毛澤東的歷史地位,真正堅持和發(fā)展毛澤東思想。在鄧小平的領導和推動下,經(jīng)過充分討論和多次認真修改,在吸收各方面意見基礎上形成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確立了毛澤東的歷史地位,真正堅持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成果——毛澤東思想,標志著中國共產(chǎn)黨在思想上更加走向成熟。
黨的干部隊伍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領導核心建設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關鍵問題。鄧小平具有深刻的歷史洞察力。他著眼于國家安全和健康發(fā)展的長遠大局,大力推進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文革”結束后,鄧小平在整頓干部隊伍的過程中,敏銳地意識到干部老齡化問題的嚴重隱患。他主張設立顧問委員會,作為廢除領導干部職務終身制的過渡辦法。顧問委員會制度,既體現(xiàn)了對老干部歷史貢獻的高度尊重,又能夠充分發(fā)揮老干部傳幫帶的積極作用,幫助年輕干部快速成長。鄧小平以身作則,多次請求退休,終于在1989年得到批準。兩屆中央顧問委員會,保證了新老干部的順利交接班,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提供了一個堅強可靠的領導班子。鄧小平十分注意汲取前蘇聯(lián)共產(chǎn)黨官僚主義、專制主義的歷史教訓,高度警惕中國歷史上家長制遺毒產(chǎn)生的嚴重后果,力主通過健全民主法制促進干部隊伍的健康發(fā)展。鄧小平指出,黨員干部的成長和發(fā)展既需要嚴格自律,更需要接受監(jiān)督,這是克服主觀主義、官僚主義和宗派主義的重要手段。他認為,黨員干部不僅要接受黨的監(jiān)督,而且還要接受群眾和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的監(jiān)督,必須實行民主集中制,必須健全和完善法制。鄧小平還提出,黨員干部要學習研究歷史,以提高領導水平。他說,領導干部要學會拿筆桿子,會思考,善寫作,勤發(fā)表。他認為,“拿筆桿是實行領導的主要方法?!盵4]145要想做到這一點,必須善于學習研究歷史。他勉勵少數(shù)民族干部要學習少數(shù)民族的語言和歷史,尊重少數(shù)民族的歷史和傳統(tǒng),了解民族問題。他要求軍隊要搞好干部教育訓練,除了學好馬列著作和毛澤東的著作,還要學習生產(chǎn)建設知識和歷史、地理等知識。鄧小平的這些重要主張,為改革開放時期黨的干部隊伍建設提供了科學指導,促進了黨的干部隊伍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和專業(yè)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了可靠的組織領導保障。
注重對歷史的反思和總結,是鄧小平實踐開拓和理論創(chuàng)新的重要方法。早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鄧小平就養(yǎng)成了及時總結歷史經(jīng)驗教訓的良好習慣。1931年,鄧小平作為紅七軍創(chuàng)始人向中央提交《七軍工作報告》,多達16700多字,認真分析和總結紅七軍工作中的體會和教訓,為中央改進工作和進行正確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jù)。此后,鄧小平在擔任部隊政治、軍事主官任上,寫下了大量的工作報告,及時總結革命斗爭的經(jīng)驗教訓。這樣做的目的,用他的話說,就是把寶貴經(jīng)驗提取出來,“作為我們繼續(xù)進步的基礎”[5]832。鄧小平的這些經(jīng)驗總結,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成果——毛澤東思想形成的重要思想資源。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之所以成為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偉大奠基人,就是因為他能夠及時深入總結歷史經(jīng)驗教訓,逐步探索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命題,并科學論述了其豐富內(nèi)容和深刻內(nèi)涵。恰如他所強調(diào)的:“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jīng)驗得出的基本結論?!盵6]3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有的學者認為,鄧小平并非是“手持偉大藍圖、主宰著變革的設計師”,而是“為轉(zhuǎn)型過程提供全面領導的總經(jīng)理?!盵7]641
鄧小平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要實行改革開放,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豐富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nèi)涵,提供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有利條件。他指出,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必須堅持,絲毫不能動搖。但是,已經(jīng)不適應生產(chǎn)力解放和發(fā)展方面的具體體制機制,就要進行改革。同時,解放和發(fā)展生產(chǎn)力,還需要實行對外開放。早在1957年,鄧小平就已經(jīng)顯示出在對外開放問題上的遠見卓識和不凡魄力。他在西安干部會上大膽表態(tài):我們不僅要學習蘇聯(lián)的經(jīng)驗,“也要學習世界上一切先進的經(jīng)驗,世界各國,包括美國在內(nèi),有先進的東西我們也要學。”[4]264“文革”結束后,鄧小平深刻反思舊中國封閉自守導致貧窮落后、愚昧無知的歷史,果斷提出了實行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他認為,把學習先進科技當作“崇洋媚外”是“蠢話”,“關起門來,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是發(fā)達不起來的。”[1]132他說,引進先進技術,發(fā)展生產(chǎn)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有利于社會主義國家的,并不背離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作為鄧小平提出和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成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強大助推器。改革開放事業(yè),需要大批高質(zhì)量的人才。鄧小平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新中國成立之初,鄧小平在政務院會議討論教育工作時要求,要學習蘇聯(lián)學校的嚴格紀律辦好學校,培養(yǎng)干部。對于“個別壞學生”,要敢于“開除學籍”[4]209,以便整頓教學紀律,保證干部培養(yǎng)質(zhì)量?!拔母铩苯Y束后,鄧小平認真分析美國、蘇聯(lián)和日本在科技和教育發(fā)展的成功經(jīng)驗,要求在黨內(nèi)、軍隊甚至各行各業(yè)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風氣,通過狠抓教育,發(fā)展科技學術,推動現(xiàn)代化建設。1977年,鄧小平剛復出主持中央工作,就決定立即恢復高考,進行教育戰(zhàn)線的撥亂反正。他糾正了曾經(jīng)把知識分子看作是資產(chǎn)階級一部分的錯誤觀點,明確主張“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極大地提高了知識分子的政治地位,充分調(diào)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為繁榮科學文化事業(yè)、推進改革開放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
鄧小平帶領中國人民立足中華民族奮斗史,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輝煌歷史,逐步樹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自覺自信。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質(zhì)是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信心重拾和情感重塑?!盵8]鄧小平對自己祖國的歷史文化充滿深厚感情,卻又不失科學理性態(tài)度。他一生致力于全民族歷史文化情感和信心的培育工作,忠誠地守護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為中國人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奠定了情感與信心基礎。鄧小平還十分注重從道路、理論和制度三個方面堅定中國人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自覺自信。始終堅持獨立自主地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確立科學合理的社會主義建設目標,穩(wěn)步推進各項事業(yè)發(fā)展,是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的重要內(nèi)容。20世紀70年代末,鄧小平深刻汲取了大躍進的歷史教訓,重新立足中國國情,提出了中國式的現(xiàn)代化——小康社會的建設目標,創(chuàng)新了社會主義發(fā)展階段理論,糾正了不切實際、急躁冒進的錯誤。此后,鄧小平帶領中國人民又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含義、長期性和發(fā)展戰(zhàn)略等問題進行了深刻闡述,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了清晰規(guī)劃。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頂住了國內(nèi)外各種壓力,克服了各種困難,最終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fā)展成就,使全民族逐步樹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敢于堅持和發(fā)展毛澤東思想是樹立全民族理論自信的關鍵。“文革”結束后,鄧小平多次強調(diào),要肯定革命和建設的一切成就是在毛澤東思想照耀下取得的,要使人們認識到,“我們的黨和人民現(xiàn)在是真正堅持毛澤東思想,是完整、準確地學習、運用毛澤東思想,是真正將毛主席為我們制定的路線、方針、政策付之實現(xiàn)”[9]552-553。鄧小平帶領全國人民在完整準確理解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不斷立足中國具體實際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創(chuàng)立了鄧小平理論,為開拓、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為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鋪下了奠基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勢和不足的清醒認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重要體現(xiàn)。鄧小平認為,中國在經(jīng)濟上文化上落后,但并不是一切都落后。社會主義制度雖然還不完善,遭受了破壞,但比“資本主義制度好得多”。他堅信,社會主義制度將吸收世界各國的進步因素,將一天天完善起來,“成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1]337。在解決祖國統(tǒng)一問題時,鄧小平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構想,既照顧了歷史與現(xiàn)實,又體現(xiàn)了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充分自信。他認為,“十幾億人口的大陸社會主義制度是不會改變的,永遠不會改變。”[6]67帶著這份自信,中華民族最終實現(xiàn)了香港和澳門順利回歸祖國的壯舉,更加堅定了全國人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鄧小平的這些探索和努力,對于啟動和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居功至偉。
鄧小平在重塑中華民族科學歷史觀、鍛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領導核心和夯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飛躍歷史基石方面所體現(xiàn)出的歷史自覺和責任擔當,對于今天堅持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具有重要啟示和借鑒意義。當前,我們要從關乎黨和國家事業(yè)興衰成敗的高度來看待民族歷史觀問題,自覺堅持唯物史觀在學術研究和理論宣傳中的指導地位,勇于直面和批判各種錯誤歷史觀,實事求是地認識和評價歷史,充分重視人民群眾的歷史地位和作用,認真貫徹落實群眾路線,維護中華民族的科學歷史觀;自覺維護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堅持和發(fā)展毛澤東思想,不斷用最新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武裝全黨,進一步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完善黨的領導體制和執(zhí)政方式[10],堅持全面從嚴治黨,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鍛造堅強領導核心;在對歷史的理性總結基礎上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探索,堅持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尊重知識創(chuàng)新,注重人才培養(yǎng),開展中華民族歷史尤其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教育,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自覺自信,夯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基礎。
[1]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年譜(1904-1974):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
[4]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年譜(1904-1974):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
[6]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傅高義.鄧小平時代[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2013.
[8]孫坤明.鄧小平:民族精神家園的忠誠守望者[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1-4.
[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10]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3-11-16(1).
(責任編輯王婷婷)
Deng Xiaoping’s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and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SUN Kun-ming1,2
(1.School of Politics and Economics,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Shaanxi, China;2.InstituteofMarxism,Xi’anUniversityofArchitectureandTechnology,Xi’an710055,Shaanxi,China)
Deng Xiaoping attached the extreme importance to view of history, advocated realistic understanding and evaluation of the history and regarded the historical status of the people correctly. He led the Chinese nation to reshape the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firmed standpoint and method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e maintained scientific treatment of Mao Zedong and Mao Zedong thought, promoted reform the system of Party and state leadership, which fostered the innovation subject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e took the rational summary of history as an important method to innovate, advocated reform and opening up, respected knowledge and talents, led the Chinese nation to establish the confiden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nation,which built a strong foundation of the second historic leap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Deng Xiaoping;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view of history;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2015-12-20
孫坤明(1980-),男,山東省濰坊市人,陜西師范大學政治經(jīng)濟學院博士生,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主要從事黨史黨建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2014年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14B07);2015年陜西省大學生延安精神教育研究課題:(YAJS15011);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青年基金(QN1439)
A849.11
A
10.3963/j.issn.1671-6477.2016.0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