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臻
——功成身滅皆鑒湖
馬臻,字叔薦,生年不詳,約卒于143年左右。東漢順帝永和五年(140年)為會稽(今浙江紹興市)太守,修建了我國古代最大的陂塘灌溉工程之一——鑒湖,為其后近千年紹興地區(qū)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由于鑒湖是江南首見于記載的水利工程,馬臻也因此被視作江南水利的奠基人。
如今的紹興地區(qū),在東漢時期從北到南依次是杭州灣、山陰會稽平原和高聳的會稽山脈;山間有幾十條溪流,注入山麓眾多的湖泊之中,形成了“山脈—湖群—平原—大?!钡呐_階式地形。東面有曹娥江,西面有浦陽江等水系,平原地區(qū)常受湖水倒灌。人們也曾修筑堤防,用于擋潮蓄水。但由于湖泊蓄水量有限,稍有旱情,便不能滿足農(nóng)田灌溉的需要。
馬臻到任后,進行了艱苦的實地踏勘,在充分掌握了有關(guān)情況后,因勢利導,巧妙設(shè)計了鑒湖工程。他將湖堤加高,又增筑新堤,使兩者連為一體,共長63.5km。大堤以會稽郡城為中心,分為東西兩大堤段,東段起五云門至曹娥江,堤長36km;西段起常禧門到浦陽江,堤長27.5km里。這條人工大堤與南邊會稽山麓圍成了周長105km、寬約2.5km的狹長形大湖,這就是鑒湖,又名長湖、鏡湖。由于東部地形略高于西部,馬臻在湖中間又修了一條3km長的驛道作湖堤,把鑒湖分成兩部分——東湖和西湖。由于水面高出堤外農(nóng)田丈余,而農(nóng)田又高出杭州灣海面丈余,于是形成了自流灌溉的態(tài)勢,加上斗門、閘、堰與涵道等一整套設(shè)施,使得鑒湖發(fā)揮了既能灌溉、又能排水的效用。
但是當鑒湖修成并開始蓄水后,隨著水位的不斷上升,觸犯了地方豪強的利益。因為原來存在于湖泊間的土地、房屋和墳冡也不可避免地要被淹沒一些,而其中大部分是地方豪強的。因此,鑒湖工程遭到了地方上豪強勢力的激烈反對。結(jié)果,馬臻在他們的誣告下含冤而死。當?shù)厝嗣裰礼R臻被處死后,都氣憤異常。他們設(shè)法將馬臻的遺骸運回,安葬于鑒湖之畔,建墓立廟,以示紀念。
馬臻雖然含冤而死,但鑒湖水利卻蓬勃發(fā)展了近千年。到南朝宋大明年間(457-464年),這里已成村落眾多,境內(nèi)無荒廢之田、田無旱澇之憂的繁榮之地。唐代時人們?yōu)轳R臻重修了祠廟,每年夏秋兩季,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到了宋朝,宋仁宗還于嘉裕四年(1059年)頒發(fā)諭旨,冊封馬臻為“利濟王”,對他表示極大的崇敬。
與歷史上不少有名的阪塘灌溉工程相似,鑒湖也一直受到占墾的威脅。從北宋大中祥符年間開始,圍墾活動漸漸多了起來。雖然朝廷屢下禁令,但效果不大,到熙寧末年(1077年)時湖面已縮小了1/2。元代鑒湖便已名存實亡,成了現(xiàn)今的紹興平原?,F(xiàn)在的紹興平原上還有一些小湖,如百家湖、芝塘湖、鑒湖等,都是古鑒湖的遺址。但全部湖面加在一起,面積也已不到古鑒湖的1/10了。□
2016-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