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日,中國政法大學在其新聞中心發(fā)布了一則題為《歐美同學會留學報國巡講團走進法大 鄧亞萍傾情訴說“中華情·中國夢”》的新聞,新聞中提到,“會議結束后舉行了鄧亞萍受聘我校兼職教授儀式”。12月6日,該校民商經(jīng)濟法學院1408班學生徐恒因質疑聘用決定,發(fā)布了致中國政法大學黨委書記石亞軍的公開信,要求校方回應此事。微博認證為“《中國學術評論》主編、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的網(wǎng)友楊玉圣,則發(fā)表微博稱“不與鄧亞萍教授共處”。
對于此事,中國政法大學通過其官方微博回應稱,聘請鄧亞萍女士為兼職教授,是由體育教學部向學校提出申請,再由人事處根據(jù)《中國政法大學兼職教授聘任規(guī)定》的條件和程序通過該申請。聘請鄧亞萍女士為體育教學部兼職教授,其主要工作是支持學校高水平乒乓球運動隊的建設發(fā)展。
程序正當、合法是關鍵
像鄧亞萍這樣的名人被聘為知名高校的兼職教授在國內并非個案,比如“孫悟空”六小齡童被聘為浙大兼職教授,央視名嘴李修平被聘為西北師大的兼職教授,連周星馳也被聘為中國人大的兼職教授。一陣喧鬧過后,不少人發(fā)現(xiàn),這些個名人“教授”不僅沒有正兒八經(jīng)地為學生們“授業(yè)解惑”,恐怕連見他們一面也是奢望。其最后成了一種“擺設”,成了學校與名人之間心照不宣的一個有含金量的“符號”。
中國政法大學作為中國法學方面的最高學府,聘任學歷程度和專業(yè)素養(yǎng)都不低的“乒乓女皇”做兼職教授,本無可厚非。而之所以被人說三道四,以至于有教授搞“潔身自好”式的抗議,恐怕問題更出在聘任的決策程序不夠公開、透明上。依照相關規(guī)范,聘任學校教師,有一套嚴格的人事審批程度,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名人當然也不能例外,中國政法大學更應心知肚明、率先垂范。而實際上,聘任鄧亞萍做兼職教授的一些環(huán)節(jié)、程序上的漏洞是顯而易見的。作為法學界最高學府的中國政法大學,不僅應該為國家培養(yǎng)最優(yōu)秀、最具法治精神的法學人才,同時學校自身也要有縝密的法治思維、程序意識,以引導教育在校學子,引領社會、民眾崇尚法治、敬仰法律。
不必過度緊張“鄧亞萍教授”
很多質疑者強調,任由名人襲占高校教授職位,必將損害教育的權威和公信,也會降低學校的學術品位。還有人直言,鄧亞萍自幼打球,一直沒有時間好好讀書,即便后來拿到碩士、博士學位,也不過是沾了名人身份的光。這樣的質疑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但其實也無須這般敏感。
其一,國內各高校兼職教授的門檻遠沒有那么高,其大半只起到“錦上添花”之類的輔助作用,而非嚴格意義上的專職教授。以鄧亞萍在業(yè)界的影響力,以及其后再教育過程中的沉淀,出任體育方面的兼職教授并無不可。其二,很多高校的問題并不在于與外部世界交流過多,而恰恰是缺乏有效的交流與融合,習慣于關起門來搞學問。如何從校外引進智力資源,并形成一種比較穩(wěn)定、積極的互動,從而加強教學與實踐的聯(lián)系,開闊在校學生的視野,一直是困擾高校發(fā)展的難題。在這個問題上,管理者固然要遵循相關程序吸納校外資源,而師生乃至社會輿論也應持有寬容的姿態(tài),樂見其成。
現(xiàn)在有一種十分奇怪的論調,很多人一方面抨擊高校自設門檻、閉門不納社會賢達的封閉,認為這是學校短視、淺薄的表現(xiàn);一方面卻又對學校的一些努力百般挑剔,認為是學風浮躁云云,這樣自相矛盾的表現(xiàn)并不能真正解決當下高校所面臨的問題。一直以來作為勵志偶像的鄧亞萍,即便進入大學兼職,又能損害什么樣的大學精神?總是這樣狹隘,難免故步自封。
課堂內外·創(chuàng)新作文高中版2016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