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琰東 尹平 譚方
?
電火針為主綜合治療面肌痙攣的療效探討
陳琰東 尹平 譚方
目的 觀察電火針、溫針灸、刺絡放血加雷火灸等治療面肌痙攣的作用,探討以電火針為主綜合治療面肌痙攣的療效。方法 電火針、溫針灸、刺絡放血加雷火灸等治療方法治療面肌痙攣36例。結果 經1~3個療程的治療,痊愈1例,有效30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86.1%。結論 以電火針為主綜合治療面肌痙攣療效明顯,而且簡便易行,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目瞤;面肌痙攣;電火針;綜合療法
面肌痙攣是臨床常見的慢性進行性神經肌肉疾患,表現(xiàn)為陣發(fā)性、快速不規(guī)律的面肌抽動,多限于一側,兩側受累較少。起病從眼輪匝肌的輕微抽動開始,逐漸向口角、整個面肌擴展,重者眼輪匝肌抽動致使睜眼困難。每次抽動數(shù)秒至數(shù)分鐘。精神緊張、疲勞和自主運動時加重,睡眠時消失,不伴有疼痛。神經系統(tǒng)檢查除面肌陣發(fā)性抽動外,無其他陽性體征。晚期面肌輕度無力和萎縮[1]。由于病因未明,治療效果難使人滿意,故而棘手。面肌痙攣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本文旨在通過臨床病例觀察,探討以電火針為主綜合治療面肌痙攣的療效。
1.1 一般資料 本組36例均來自2010年4月—2014年7月保山市中醫(yī)醫(yī)院針灸推拿科門診,男16例,女20例,平均年齡42歲。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1]①病史及面肌陣發(fā)性抽動特點;②神經系統(tǒng)檢查除面部肌肉陣發(fā)性的抽搐外,無其他陽性體征;③肌電圖可見肌纖維震顫及肌束震顫波。
1.2.2 中醫(yī)診斷標準[2]診斷依據:胞輪振跳,牽及眉際或面頰,時作時止,不能自主控制,重者振跳頻繁,甚則可伴口角牽動。證候分類:①血虛生風:胞瞼振跳牽拽面頰,眉緊肉跳,頭暈目眩,舌質淡紅,苔薄,脈弦緊;②心脾兩虛:胞瞼跳動,時疏時頻,勞累或情緒緊張時加重,虛煩失眠,怔忡健忘。舌質淡,脈細弱;③肝風內動:胞輪振跳,牽拽面頰或口角,耳鳴頭脹,煩躁易怒。舌紅,苔薄,脈弦。
1.3 面肌痙攣的分級評定標準[3]
1.3.1 西醫(yī)評定標準 參照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腦病分會面肌痙攣的中西醫(yī)結合評定及療效方案探討;分級評定標準:1級:局限于眼瞼,可間歇停止,靜止時不影響眼部形態(tài);2級:眼肌與同側面肌痙攣聯(lián)動,可間歇停止,間歇時不影響眼面形態(tài);3級:眼肌與同側面肌痙攣聯(lián)動,致眼肌強直痙攣而眼裂變小,同側面肌強直痙攣而使口角偏向患側,使面部形象發(fā)生改變;4級:3級癥狀伴頸部肌肉痙攣抽搐,或雙側面部肌肉痙攣頻繁發(fā)作,致眼裂,口裂均變小,且不可逆,睜眼、喝水、進食、語言交流發(fā)生障礙。
1.3.2 中醫(yī)證型分型[2]①血虛生風:胞瞼振跳牽拽面頰,眉緊肉跳,頭暈目眩,舌質淡紅,苔薄,脈弦緊;②心脾兩虛:胞瞼跳動,時疏時頻,勞累或情緒緊張時加重,虛煩失眠,怔忡健忘。舌質淡,脈細弱;③肝風內動:胞輪振跳,牽拽面頰或口角,耳鳴頭脹,煩躁易怒。舌紅,苔薄,脈弦。
1.4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西醫(yī)診斷標準;符合中醫(yī)診斷標準;符合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血虛生風證、心脾兩虛證、肝風內動證;年齡18~65歲。排除標準:患有其他神經系統(tǒng)器質性病變;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合并有心血管、肝、腎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
1.5 治療方法
1.5.1 電火針 取穴:阿是穴,即局部肌肉痙攣跳動處。操作方法:患者仰臥于床,取穴嚴格消毒,采用廣西科學院應用物理研究所提供的GX-Ⅲ型多功能電離子手術治療機,電壓5~9V,打開短火,采用筆觸式操作,觸頭選擇30號毫針,醫(yī)者以左手輕撫阿是穴周圍,右手持握觸筆,將電火針迅速刺入阿是穴1~3秒,手持無菌干棉簽壓迫針孔片刻,每個阿是穴點刺1下,每隔1天治療一次,5次一個療程,一個療程休息2天,治療3個療程后評定療效。
1.5.2 針刺加溫針灸 原則:局部取穴精、簡、少,行針手法以柔和輕刺為主,配合遠端辨證取穴。針刺取穴:主穴:印堂、人中、迎香、翳風(患側)、牽正(患側)、率谷(患側)、神門(患側)、合谷(對側)。血虛生風:血海、三陰交;心脾兩虛:內關、陰陵泉;肝風內動:太沖、陽陵泉。溫針灸:取雙側足三里,患側顴髎、下關穴,針刺得氣后加以直徑與高均為2cm艾柱施灸。每日1次,10次一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后評定療效。
1.5.3 刺絡放血 取穴:陽白、完骨、大椎、膈腧、阿是穴。操作方法:患者仰臥于床,穴區(qū)嚴格消毒,采用梅花針多次叩刺,致穴區(qū)出現(xiàn)多個血點后,再用小號火罐拔穴位,留罐5~8min,取罐后碘伏消毒。5日一次,每次2~3穴,2次一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后評定療效。
1.5.4 雷火灸 取穴:阿是穴(面部肌肉痙攣抽動處)。操作方法:采用直徑為3cm的大艾條點燃后置于艾灸盒中,右手持握灸盒,循面部肌肉抽動處懸灸,至局部紅暈,微熱為度。每日1次,10次一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后評定療效。
1.6 療效評價標準 治愈:治療1~3個療程后面積痙攣停止發(fā)作,自覺癥狀消失,隨訪3個月無復發(fā);有效:治療后癥狀緩解,抽動次數(shù)減少,或3級患者面部強直抽搐得到緩解,形態(tài)不引起面容的改變;無效:各種治療對各級患者均不能阻止發(fā)作,癥狀體征無改變。
2.1 治療結果 痊愈1例,有效30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86.1%。
2.2 病案舉例 患者,女,38歲,2014年2月3日就診?;颊?周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左眼瞼處不自主跳動,跳動次數(shù)為每天3~5次,當時并未引起重視,1周來上癥逐漸加重,眼瞼跳動次數(shù)增加為每2小時跳動1次。擴展至左側口角,甚至頸部胸鎖乳突肌,跳動次數(shù)由每天3~4次逐漸增加至每隔幾秒跳動一次。遂來我科就診。癥見:左側眼瞼面頰不自主抽動,時發(fā)時止,勞累或緊張時加重,休息或睡后緩解,伴心慌,心煩失眠,納眠可,二便調。查體見患者左側眼瞼不自主跳動,局部感覺正常,舌質淡,苔白,脈細弱。辨證為心脾兩虛,治擬健脾和胃,補血養(yǎng)心,寧心安神。
電火針:取穴阿是穴,即局部肌肉痙攣跳動處及該肌肉起止點。采用GX-Ⅲ型多功能電離子手術治療機,電壓7V,打開短火,采用筆觸式操作,觸頭選擇30號毫針,醫(yī)者以左手輕撫阿是穴周圍,右手持握觸筆,將電火針迅速刺入阿是穴1~3秒,手持無菌干棉簽壓迫針孔片刻,2日一次;針刺取穴:印堂、人中、迎香、翳風(患側)、牽正(患側)、率谷(患側)、神門(患側)、合谷(對側)、內關、三陰交,得氣后留針30min。溫針灸:取雙側足三里、顴髎(患側)、下關穴,針刺得氣后加以直徑與高均為2cm艾柱施灸,留針30min。刺絡放血:陽白(左)、完骨、大椎、膈腧、阿是穴,每次選取2~3穴梅花針多次扣刺出血后以小號火罐拔罐,留罐7min,取罐后碘伏消毒,5日一次;雷火灸:阿是穴(面部肌肉痙攣抽動處)。采用直徑為3cm的大艾條點燃后置于艾灸盒中,右手持握灸盒,循面部肌肉抽動處懸灸,至局部紅暈,微熱為度,每日1次。
第一療程(10日)后,患者面部眼瞼跳動次數(shù)減少,頻率減低(每天跳動3~5次),眉弓處肌肉緊張癥狀緩解。故第二療程治療同前。第二療程(10日)后,患者面部眼瞼及口角抽動次數(shù)減少,頻率降低(2天跳動一次),故第三個療程治療每周2次。第三療程(5周)后患者眼瞼跳動的癥狀逐漸消失。3個月后隨訪,癥狀未復發(fā)。
面肌痙攣,常見以上下眼瞼不自主的跳動為首發(fā)癥狀,以后逐漸加重并波及臨近面部肌肉。在中醫(yī)屬于“目瞤”“胞輪振跳”“眼瞼瞤動”等范疇?!端貑枴ぶ琳嬉笳摗吩唬骸爸T風掉眩,皆屬于肝。”[4]面瞤多從風治,病因病機為血虛生風,心脾兩虛,肝風內動,并與肝、腎、脾等臟密切相關。臨床以平肝熄風,祛風通絡,補氣養(yǎng)血,滋腎柔肝,補血養(yǎng)心,健脾和胃等治法?!鹅`樞·經筋》曰:“足陽明之筋……上頸,上挾口,合于頄,下結于鼻,上合于太陽,太陽為目上網,陽明為目下網;其支者,從頰結于耳前……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shù),以痛為輸,名曰季春痹也”;“足太陽之筋……其支者,為目上網,下結于頄……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shù),以痛為輸,名曰仲春痹也?!盵5]可見面部幾乎所有肌肉都為足陽明、足太陽經筋范圍,“面瞤”屬于陽明、太陽經筋病變?;疳?,是古代九針中所提及的“大針”,又稱“燔針”“焠針”?!饵S帝內經》中早有記載,并指出火針的適應癥為痹癥、寒癥、經筋病癥、骨病。面瞤多以風邪為患,火針療法具有祛風止痙、散寒通絡之效,故尤適宜治療面瞤?;疳槸煼ㄊ菍⒁环N特殊材質的針在火上燒紅后迅速刺入人體一定穴位和部位的治療方法?;疳槸煼ㄔ诂F(xiàn)今應用范圍越來越廣,但由于傳統(tǒng)火針療法需要將專用火針燒紅后刺入人體,針體較粗,火針后容易留下較大的疤痕,處理稍不恰當便容易引起感染,特別不適合用于顏面部針刺治療。電火針采用廣西科學院應用物理研究所提供的GX-Ⅲ型多功能電離子手術治療機,分為長火、短火兩種模式,長火適合淺刺,短火適合深刺,采用筆觸式操作,觸頭選擇30號毫針,針刺既能達到火針所需溫度也能避免傳統(tǒng)火針留下疤痕和易感染的缺點。面瞤多從風治,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故刺絡放血選穴,血海,膈腧(血會);輸血所在,主治所能,完骨、陽白為局部取穴,可改善面部氣血運行。雷火灸于面部,能行氣活血,舒經通絡。
我科治療面肌痙攣特點是以電火針為主,配合針刺艾灸、雷火灸及刺絡放血等綜合治療。于2010年開始開展以電火針為主綜合治療面肌痙攣,較2010年前對于面肌痙攣未開展電火針的療效有明顯提高。對于眼輪匝肌抽動未牽扯口輪匝肌的面肌痙攣相對眼輪匝肌牽扯口輪匝肌的面肌痙攣治療效果要稍好。
[1] 吳江,賈建平,崔麗英.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21.
[2] 陳佑邦.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1995:99-100.
[3] 楊萬章,張敏,吳芳,等.面肌痙攣的中西醫(yī)結合評定及療效標準[A].中華醫(yī)學會第八次全國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408.
[4] 山東中醫(yī)學院,河北醫(yī)學院.黃帝內經素問校釋[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977.
[5] 河北醫(yī)學院.靈樞經校釋[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245.
中和醫(yī)派基本學術觀點
中醫(yī)定義:中醫(yī),是以中醫(yī)基本理論為指導,以望聞問切“四診”為主要手段采集臨床信息,通過四診合參,運用辨證論治診斷疾病及其證候,采用天然藥物組方或采用非藥物療法,實施預防、治療、保健的醫(yī)學行為主體。
中醫(yī)藥五大特色:個性化的辨證論治 求衡性的防治原則 人性化的治療方法 多樣化的給藥途徑 天然化的用藥取向
中醫(yī)藥六大優(yōu)勢:臨床療效確切,用藥相對安全,服務方式靈活,文化底蘊深厚,創(chuàng)造潛力巨大,發(fā)展空間廣闊。
養(yǎng)生總則三個字: 和則安
養(yǎng)生要訣三個詞: 上善 中和 下暢
養(yǎng)心法則三句話:是非審之于己 毀譽聽之于人 得失安之于數(shù)
養(yǎng)生方法四點:童心 蟻食 猴行 龜欲
中醫(yī)藥文化核心理念:以人為本 效法自然 和諧平衡 濟世活人
中醫(yī)醫(yī)院中醫(yī)藥文化建設三點:主題是突出中醫(yī)藥文化核心價值 關鍵是充實中醫(yī)藥文化內涵 重點是彰顯中醫(yī)藥文化特征
臨床學術觀點:扶正祛邪益中和 存正抑邪助中和 護正防邪固中和
臨床基本原則:慈悲為本 仁愛為先 一視同仁 中和乃根
臨床思辨特點:調氣血 平升降 衡出入 達中和
臨床基本處方:調氣活血抑邪湯
中和醫(yī)派臨床三要:一要善于調氣血 二要善于平升降 三要善于衡出入
中醫(yī)“治未病”“三強調”特征:強調以人為本,防重于治,強調形與神俱,和諧平衡,強調天人合一,效法自然。
中醫(yī)藥文獻研究“四有”原則:有淵源 有依據 有類比 有歸納
中醫(yī)藥文獻研究要有“四強”:可信性強 導向性強 實用性強 拓展性強
——摘自《明醫(yī)薪傳——北京同仁堂中醫(yī)大師孫光榮教授學術經驗傳承》
【中西醫(yī)結合】
云南省保山市中醫(yī)醫(yī)院針推科(保山 678000)
10.3969/j.issn.1003-8914.2016.23.048
1003-8914(2016)-23-3483-03
?慧瓊
2016-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