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建軍 李雪波 劉 靜
(天津市濱海新區(qū)漢沽中醫(yī)醫(yī)院內三科,天津 300480)
?
綜述
中醫(yī)外治法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臨床研究進展※
許建軍李雪波1劉靜1
(天津市濱海新區(qū)漢沽中醫(yī)醫(yī)院內三科,天津300480)
【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功能性胃腸病,發(fā)病率高,目前西醫(yī)主要用多潘立酮、西沙必利等促胃腸動力藥及對癥治療,效果不甚滿意,且有一定的副作用。中醫(yī)對于FD的辨證治療效果顯著,尤其近年來,中醫(yī)外治法對于FD的癥狀改善有良好的效果。本研行究從針刺、灸法、電針療法、耳針療法、穴位注射、穴位埋線、穴位貼敷、整脊療法及中醫(yī)外治綜合療法綜述了中醫(yī)外治法治療FD的研究進展,認為中醫(yī)外治法治療FD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且安全、有效、操作簡單,易于普及推廣。
【關鍵詞】消化不良;外治法;中醫(yī)療法;綜述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xiàn)D)是指具有客觀檢查(包括B超、血液生化及影像學檢查)可以除外胃腸、肝、膽、胰腺疾病,仍有上腹痛、上腹不適、餐后飽脹、早飽、腹部脹氣、噯氣、燒心、嘔吐等癥狀的一組臨床綜合癥候群。歐美流行病學調查表明,普通人群中有消化不良癥狀者占19%~41%,國內為18%~45%,占消化門診的20%~40%[1]。FD屬中醫(yī)學胃脘痛、痞滿、呃逆、納呆等范疇。中醫(yī)中藥對FD的辨證治療效果顯著,尤其是中醫(yī)外治法對于FD的癥狀改善有良好的效果?,F(xiàn)將近年來中醫(yī)外治法治療FD臨床研究綜述如下。
1針灸療法
1.1單純針刺針刺療法治療FD是目前臨床研究最多、最成熟的方法之一,針刺選穴多以辨證循經(jīng)選穴和固定穴位為主。
1.1.1辨證循經(jīng)選穴黃琪等[2]將64例FD患者隨機分為2組,普通針刺組32例予針刺治療,取穴:中脘、天樞(雙側)、足三里(雙側);辨證針刺組32例在普通針刺組治療基礎上辨證配穴:肝氣郁結配膻中、章門(雙側);脾胃氣虛配雙側脾俞、胃俞;肝氣犯胃配雙側期門、太沖;濕熱滯胃配雙側陰陵泉、內庭。每日1次,治療12 d后比較2組尼平消化不良指數(shù)(NDI),包括癥狀指數(shù)(NDSI)和生活質量指數(shù)(NDLQI)。結果:2組治療后及治療后1個月NDSI下降(P<0. 01),NDLQI升高(P<0. 01);且辨證針刺組改善情況優(yōu)于普通針刺組(P<0. 05) 。結論:針刺辨證治療與普通針刺治療FD均為有效的治療方法,但辨證針刺具有更好的近期及遠期療效。郭嚴[3]將110例FD患者隨機分為2組,觀察組55例予針灸治療,選穴:中脘及雙側足三里、內關;肝胃不和型加太沖、期門;肝郁化熱型加行間、期門;脾胃虛寒型加三陰交、章門、脾俞、胃俞。均取雙側,并使用溫針法在中脘、脾俞、胃俞留針至少 30 min,每日針刺1次,每周連續(xù)針刺5次。對照組55例予西沙必利口服治療。療程均為3周。結果:2組臨床療效、治療后癥狀評分及發(fā)作頻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 。結論:針灸及西沙必利治療FD均療效確切,而針灸治療方法不良反應較低。劉巧媚等[4]將88例FD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44例根據(jù)患者辨證分型的不同分別施以相應的針刺方案治療,基本穴:中脘、天樞(雙側)、足三里(雙側)。辨證配穴(雙側穴位均取雙側):肝氣郁結加肝俞、太沖、期門;脾胃氣虛加脾俞、胃俞、關元、氣海;肝氣犯胃加期門、太沖、陽陵泉;濕熱滯胃加陰陵泉、內庭、曲池。對照組44例予單純針刺治療,取穴:中脘及雙側內關、天樞、足三里、豐隆、沖陽。每日1次,6 d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1 d,共治療2個療程。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3.02%,對照組76.1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FD患者進行辨證針刺和不辨證針刺均為有效的治療手段,但辨證針刺組的總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1.1.2固定穴位王德軍等[5]對比針刺足陽明經(jīng)特定穴與非特定穴治療FD的療效。A組36例選取足陽明胃經(jīng)特定穴沖陽、豐隆、梁丘;B組39例選取足陽明胃經(jīng)非特定穴條口、陰市、伏兔、犢鼻,并沿穴位所在經(jīng)絡近心端約2 mm位置設置輔助針刺點進行淺刺;C組41例針刺4個非經(jīng)非穴點,并沿非經(jīng)非穴點近心端約2 mm位置設置輔助針刺點進行淺刺。均為雙側取穴,各組針刺點及其旁開的輔助針刺點均接韓式穴位神經(jīng)刺激儀,5次為1個療程,共4個療程。結果:3組治療后及1、3個月隨訪時功能性消化不良癥狀積分(FDI)、健康調查簡表(SF-36)評分較治療前均明顯改善(P<0.01),且A組FDI、SF-36評分較B組、C組改善更明顯(P<0.01)。提示針刺足陽明胃經(jīng)特定穴、足陽明胃經(jīng)非特定穴及針刺非經(jīng)非穴治療FD均有效,而針刺足陽明胃經(jīng)特定穴治療FD具有更好的近期和遠期療效,證實了經(jīng)穴特異性效應的存在。趙亞萍等[6]取八脈交會穴(內關、公孫、列缺、照海)和下合穴(上巨虛、下巨虛)針刺治療FD 45例,并與莫沙必利口服治療45例對照,療程10 d。結果:針刺組總有效率93.3%,對照組86.7%,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灸法灸法是指采用艾絨、藥物及隔灸物等為主燒灼、熏熨體表的方法,灸法通過熱力等刺激人體一定的部位或腧穴,以起到行氣活血、調節(jié)陰陽等作用,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療疾病、養(yǎng)生保健的目的。
1.2.1傳統(tǒng)灸法章振宇[7]采用隔姜灸中脘、神闕治療FD 60例。操作:患者仰臥位,在中脘和神厥穴各放生姜1片,在中心處穿刺數(shù)孔,上置艾炷,用線香點燃艾炷,施灸時如感覺灼熱不可忍受時,可將生姜片向上提起,襯一些紙片或干棉花,放下再灸,直到局部皮膚潮紅為止??梢苑磸褪┚?直到患者感到胃脘部無脹悶感為度。每日1次,10 d為1個療程,共2個療程。結果:治愈39例,好轉19例,未愈2例,治愈率65.0%,有效率96.7%。劉鉞等[8]用溫和灸治療FD脾氣虛證96例。選取中脘及雙側足三里,使用自制“環(huán)保灸盒”控制艾灸的溫度和時間,每次30 min,每日1次,治療5 d休息2 d,共治療4周,觀察治療前后的癥狀改善和血中胃泌素、胃動素濃度變化。結果:本組治療后胃泌素、胃動素濃度均明顯升高(P<0.05),癥狀明顯改善(P<0.05)。表明溫和灸治療能使患者多項癥狀得到改善,具有較好的療效。
1.2.2熱敏灸法楊金梅等[9]將46例FD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23例采用腧穴熱敏灸方法進行治療,選取肝俞穴和胃俞穴、上脘穴和下脘穴兩水平線之間區(qū)域內的熱敏化腧穴進行灸治,隔日1次,1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對照組23例口服多潘立酮片,連續(xù)服用30 d。結果:治療組有效率95.65%,對照組65.22%,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3電針療法電針療法是將針灸針連到一個電脈沖發(fā)生器上,通過電脈沖刺激針灸穴位,與人工針灸刺激穴位效果相同,具有更好的可重復性,在研究中應用更加普遍。盛建文等[10]將100例FD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50例采用電針針刺雙側足三里、內關治療,每周治療5次;對照組50例予雷貝拉唑、鹽酸依托必利口服治療,療程均為4周。記錄治療前、治療結束時、治療后1個月NDI及FDI積分。結果:電針治療組治療后及治療后1個月NDI及FDI積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表明,電針治療能明顯提高FD患者的近期和遠期療效。趙亞偉等[11]將60例FD患者隨機分為2組,觀察組35例采用電針背俞穴治療,取雙側膈俞、肝俞、脾俞、胃俞,分別接C6805型電療儀,留針30 min,每日1次;對照組25例予西沙必利口服治療,2組治療30 d。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91.42%,對照組72.00%,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4耳針療法耳針療法泛指用針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廓穴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包括毫針法、埋針法、壓籽法、刺血法等方法。林源等[12]采用耳穴貼壓治療FD 35例,取神門、脾、胃、肝,每次貼單側耳,每日飯后自行按壓3次,4 d后換對側耳,并與多潘立酮治療35例對照觀察,治療4周后觀察療效。結果顯示治療組有效率85.71%,對照組82.86%,2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治療組在改善上腹部疼痛、腹脹、噯氣方面優(yōu)于對照組。結論:耳穴貼壓治療FD療效確切。樊建林[13]采用耳穴壓丸配合中藥口服治療FD 118例。選胃、脾、肝、十二指腸、小腸、交感、神門、耳迷根等耳穴壓丸,取單側穴位,每日按壓6~10次,5 d后更換至對側耳穴;口服疏肝理氣、調和脾胃、緩急止痛之中藥治療(藥物組成:柴胡、白芍藥、枳殼、絞股藍、香附、川芎、佛手、延胡索、梔子、蒼術、檳榔、神曲、姜皮、甘草),10 d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1 d,最長觀察4個療程。結果:痊愈52例,顯效43例,有效18例,無效5 例,有效率95.8%。結論:耳穴壓丸配合中藥口服治療FD療效顯著。
1.5穴位注射療法穴位注射療法是指將某些藥物注入腧穴或特定部位的一種療法,它是通過針刺和藥物對穴位刺激的雙重作用,調整人體胃腸道功能狀態(tài)。張銘銘等[14]將60例FD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0例采用穴位注射療法,取足三里(雙側)、中脘、天樞(雙側),用一次性無菌注射器刺入穴位,得氣后每穴注射0.5~1 mL復方當歸注射液,隔日1次,治療6次;對;照組30例僅毫針刺法治療,取穴同治療組,每日1次,共治療12 d。結果:治療組有效率93.33%,對照組73.33%,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穴位注射療法治療FD療效顯著。
1.6穴位埋線療法穴位埋線治療FD,是通過羊腸線的物理性和生物性刺激,促進胃的腺體分泌和胃的運動而起到治療作用。具有止痛,解痙,調和氣血,疏通經(jīng)絡,扶正祛邪,平衡陰陽,調節(jié)機體有關臟腑器官功能趨于平衡,達到良性、雙向性調整作用。劉綺等[15]采用穴位埋線治療FD 190例,主穴取中脘、天樞(雙側)、足三里(雙側)。肝胃不和證加肝俞;脾胃虛弱證加脾俞;脾胃濕熱證加三焦俞;胃陰不足證加三陰交;胃絡瘀血證加膈俞。除中脘穴外均用雙側,穴位皮膚常規(guī)消毒,浸潤麻醉后,將0號烙制羊腸線(0.8~1 cm)埋入穴位皮下,每周治療1次,共治療3個月。對照組168例予西沙必利口服治療,連服1個月。結果:埋線組有效率78.9%,西沙必利組64.3%,2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埋線組各分型中肝胃不和證近期療效與其他證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穴位埋線治療FD療效確切,且對肝胃不和型療效最好。朱瑩等[16]將120例FD患者隨機分為3組,穴位埋線組40例給予埋線治療:主穴取中脘、足三里(雙側)、胃俞(雙側),配穴為肝俞(雙側)、脾俞(雙側);西藥組40例給予莫沙必利片;埋線加西藥組40例予西藥治療加用穴位埋線治療。結果:埋線加西藥組總有效率93.5%,明顯高于埋線組(77.5%)及西藥組(75%,P<0.05)。說明穴位埋線與西藥莫沙必利之間有協(xié)同作用,且無明顯不良反應。
1.7穴位貼敷療法穴位貼敷療法是指在一定的穴位上貼敷藥物,通過藥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方法,具有雙重治療作用。黃克文等[17]將100例FD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50例口服多潘立酮片治療,觀察組50例在對照組基礎上加中國灸(胃痛灸)中脘、神闕穴位貼敷治療,每日1貼,15 d為1個療程,共觀察2個療程。結果: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96%,對照組80%,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國灸穴位貼敷治療對FD具有明確的輔助治療作用。
1.8整脊療法整脊療法是以分筋彈撥、按壓疏理等整復手法作用于脊椎背膂,以促進督脈氣血和暢,使病椎恢復正常,從而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張煜新等[18]將 60例FD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0例采用整脊療法治療,運用整脊松解錯位椎體棘突旁結節(jié)和條索狀物;對照組30例予莫沙必利,共治療4周。結果顯示,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整脊療法與莫沙必利療效相當;6個月復發(fā)率分別為 10.7%和34.6%,整脊療法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整脊療法和莫沙必利治療對FD近期及維持治療均有良好療效,但整脊治療的療效穩(wěn)定性優(yōu)于莫沙必利。
2中醫(yī)外治綜合療法
2.1穴位埋線配合耳穴貼壓劉燕麗[19]將87例FD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47例運用穴位埋線配合耳穴貼壓治療,穴位埋線取脾俞、胃俞、肝俞、中脘、足三里,嘔甚加內關,胃痛加梁丘,噯氣頻頻加太沖,均為雙側取穴,每隔15 d治療1次,耳穴貼壓取耳穴胃、脾、內分泌、交感、皮質下、心、神門、肝、三焦,兩耳交替進行,每2 d更換1次;對照組40例采用多潘立酮片口服治療,共治療30 d。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1.5%,對照組77.5%,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表明穴位埋線配合耳穴貼壓治療FD療效優(yōu)于單純西藥組。
2.2穴位注射配合耳穴貼壓王全權等[20]將80例FD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40例采用穴位注射結合耳穴貼壓治療,取足三里、三陰交、中脘、內關,雙側交替取穴,每次取2~3穴,每日1次予復方丹參注射液穴位注射,耳穴取神門、皮質下、枕、肝、胃、腦點,用王不留行貼壓,每日數(shù)次間歇性按壓。對照組40例予多潘立酮片+維生素B1治療。2組各治療4周。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5%,對照組77.5%,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結果提示穴位注射配合耳穴貼壓治療FD有較好的療效。
2.3拔罐配合穴位貼敷胡畔等[21]選擇FD患者80例,治療組40例應用拔罐配合穴位貼敷治療,拔罐時先予背部閃罐,直至皮膚發(fā)紅,后沿膀胱經(jīng)走罐,最后在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膈俞、中脘、神闕、天樞處留罐,每次拔罐 8~10個,留罐10 min,每日1 次。拔罐后給予穴位貼敷,將吳茱萸、丁香、茴香、細辛、芥子研成粉末,并加少許冰片用酒調成藥膏,選肝俞、脾俞、膽俞、胃俞、膈俞、神闕、中脘、天樞、關元、氣海,每次貼3穴,各穴位交替貼敷,貼敷時間為4 h,每日1次,治療8 d后休息2 d。對照組40例口服多潘立酮片或雷貝拉唑片治療。2組各治療30 d。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拔罐配合穴位貼敷治療FD療效顯著。
2.4穴位貼敷配合灸法陳麗等[22]采用穴位敷貼聯(lián)合艾盒灸治療FD 70例,先用自制胃腸方貼敷中脘、神闕,后將自制的艾灸盒置于神闕穴溫灸15~20 min,敷料4 h后揭除,每日1次,7 d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結果:70例中剔除4例對外敷藥物過敏者,治愈12例,顯效38例,有效13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5.45%。
2.5針刺配合拔罐陳素等[23]將80例FD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40例予針刺拔罐治療,針刺取中脘、天樞、關元、足三里、三陰交、太沖,起針后選用大號玻璃罐,取神闕,先用閃罐法,直至皮膚潮紅,再留罐10 min,每日1次;對照組40例予多潘立酮片治療。2組均治療10 d。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87.5%,對照組65.0%,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針刺拔罐治療FD臨床治療效果明顯。
2.6針灸配合耳穴貼壓李杰等[24]將60例FD患者分為2組,對照組25例選雙側足三里穴,提插捻轉至得氣后加溫針艾灸;觀察組35例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內關和天樞穴針刺艾灸,方法同上,耳穴取神門、皮質下、枕、肝、胃、腦點,每日數(shù)次間歇性按壓。2組治療均隔日1次,共治療10次。結果:觀察組治療后癥狀積分值較對照組均明顯下降(P<0.05)。表明針灸聯(lián)合耳穴貼壓法對FD患者癥狀改善有明顯療效。
3問題與展望
綜上所述,中醫(yī)外治法治療FD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并被眾多的臨床和基礎研究結果所證實。從臨床報道中看,目前的研究多為小樣本,缺乏多中心、大樣本的前瞻性研究及統(tǒng)一的診斷、辨證分型和療效評定標準。隨機對照方法不夠嚴謹,各種療法的標準不統(tǒng)一,無法評價各種治療方法的差異性,研究中缺乏對患者進行完整的隨訪,也直接影響了證據(jù)評定的可靠性。今后的臨床研究應著重于具有雙盲對照的前瞻性研究,用嚴謹?shù)目蒲性O計、科學的治療方案以及嚴格的臨床研究質量控制體系和數(shù)據(jù)管理平臺進行規(guī)范、深入的研究,療效結果應盡可能采用標準化的判定標準。諸多中醫(yī)外治方法及不同配伍方法之間應加強橫向對比,總結篩選出相對高效的中醫(yī)外治方法治療FD。該領域的深入研究,對于提高臨床療效,進一步闡明中醫(yī)外治法治療FD的機制,探尋治療這一常見疾病的最佳方案具有重要意義??傊?,中醫(yī)外治法治療FD是安全、有效、經(jīng)濟且適宜推廣普及的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楊建宇,李彥知,范竹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醫(yī)藥治療概況[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1,9(10):130-131.
[2] 黃琪,馬朝陽,萬文俊,等.辨證針刺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研究[J].針灸臨床雜志,2013,29(9):4-6.
[3]郭嚴.針灸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臨床效果評價[J].光明中醫(yī),2013,28(4):755-756.
[4]劉巧媚,周利,胡曄,等.針刺辨證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觀察[J].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32(5):65-68.
[5]王德軍,常小榮,嚴潔,等.針刺足陽明胃經(jīng)特定穴與非特定穴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療效比較[J].中國針灸,2012,32(8):703-708.
[6]趙亞萍,劉曉輝,丁敏.針刺八脈交會穴和下合穴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45例臨床觀察[J].江蘇中醫(yī)藥,2005,26(9):30.
[7]章振宇.灸法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60例報告[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06,18(1):61.
[8]劉鉞,胡卡明,郭耀光,等.溫和灸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脾氣虛證療效評價[J].四川中醫(yī),2011,29(11):115-117.
[9]楊金梅,張?zhí)品ǎS國付.熱敏灸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23例[J].江西中醫(yī)藥,2011,42(1):43-45.
[10]盛建文,范惠珍,尹衛(wèi)華,等.電針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療效及對血漿CCK、神經(jīng)肽Y的影響[J].中國中醫(yī)基礎學雜志,2013,19(11):1336-1338.
[11]趙亞偉,葛兆希.電針背俞穴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35例療效觀察[J].新中醫(yī),2009,41(8):98-99.
[12]林源,陳旭軍.耳穴貼壓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07,26(11):16-17.
[13]樊建林.耳穴壓丸配合中藥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118例[J].甘肅中醫(yī),2010,23(4):39-40.
[14]張銘銘,周利.穴位注射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臨床觀察[J].湖北中醫(yī)雜志,2013,35(9):63-64.
[15]劉綺,林青,韋剛,等.穴位埋線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研究[J].甘肅中醫(yī),2010,23(1):39-41.
[16]朱瑩,袁偉建,張洪勤,等.穴位埋線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10,17(3):63-64.
[17]黃克文,胡錫元.中國灸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J].中醫(yī)外治雜志,2006,15(3):38-39.
[18]張煜新,袁學雅,邢增東,等.整脊療法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療效觀察[J].中醫(yī)藥信息,2009,26(3):34-36.
[19]劉燕麗.穴位埋線配合耳穴貼壓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47例[J].陜西中醫(yī),2012,33(9):1207-1208.
[20]王全權,陳海林,宗芳,等.穴位注射配合耳壓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0,19(4):602,620.
[21]胡畔,石拓,時昭紅,等.穴位貼敷結合拔罐療法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療效觀察[J].湖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13(4):53-54.
[22]陳麗,張江春.穴位敷貼聯(lián)合艾盒灸療法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觀察及護理[J].全科護理,2013,11(5):402-403.
[23]陳素,姚志芳.針刺拔罐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40例[J].福建中醫(yī)藥,2010,41(5):41.
[24]李杰,馬占軍,梁桃.針灸聯(lián)合耳穴貼壓法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J].中國康復,2009,24(3):197.
(本文編輯:李珊珊)
doi:10.3969/j.issn.1002-2619.2016.06.041
作者簡介:許建軍(1971—),男,副主任醫(yī)師。主要從事針灸臨床以及腦血管病防治的研究。
【中圖分類號】R57;R2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619(2016)06-0952-05
(收稿日期:2014-12-31)
※ 項目來源:2013年度天津市濱海新區(qū)衛(wèi)生局科技項目(編號:2013BWKY013)
1天津市濱海新區(qū)漢沽中醫(yī)醫(yī)院社區(qū)服務科,天津300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