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榮周王琪林王莉劉建釗蔡光正劉通徐飛余政
(1.阿壩師范學院藏羌醫(yī)藥研究所字道中周羌醫(yī)藥研究室,四川汶川 623001;2.成都體育學院研究生院,四川成都 610000;3.中國民族醫(yī)藥學會羌醫(yī)藥分會,四川茂縣 623200;4.字道五行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五形廿合支表象研發(fā)部,四川成都 610000;5.四川省阿壩藏羌自治州汶川縣衛(wèi)生局,四川汶川 623000)
中周論(中周學說)包括中陰陽零一論和周五行零一二三四理論,后者的“零一二三四”對應“土水火金木”。因為與五名“廿、合、支、表、象”同義的五數“二十、六、十二、八、四”正好分別在五行的“零、一、二、三、四”(即“土、水、火、金、木”)的五個數組(數系)中,所以結合具體應用的“五行零一二三四”理論也稱為“五形廿合支表象”理論。人體結構的組成包括“中”(陰陽零一)和“周”(五形廿合支表象),“中”為中心元神,“周”包括內周身和外周身。對應于五形廿合支表象,內周身的結構系統(tǒng)包括廿經(二十經絡)、六道(六管道、賽米管道)、支藏(十二臟腑,亦即六臟六腑)、八器(也有學者稱為八腑)和四質。外周身包括廿周天、合周天、支周天、表周天和象周天。內周身是指人體的有形周身,中周醫(yī)論所言及的有形和無形是以人感知的角度定義的,有形或無形都是物質客觀存在的形式。內周身之中,四質是人體的基本組織,支藏八器是器官體系、廿經和六道是四質的運行路徑和通道;其中四質包括氣、津、血和精。
四質中氣、血、津、精的性狀及其功能,均有其各自的特點。但是,這四者又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四者的組成,均離不開脾胃運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氣。四者的生理功能,又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和相互為用的關系。因此,無論在生理或病理情況下,四質之間均存在著極為密切的相互關系。
氣屬于陽,血屬于陰。氣和血之間存在著“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的密切關系。具體地說,即是存在著氣能生血、行血、攝血和血為氣之母四個方面的關系。
氣能生血,是指血的組成及其生成過程中,均離不開氣和氣的運動變化——氣化功能。營氣和津液,是血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們來自脾胃所運化的水谷精氣。從滲入的飲食物,轉化成水谷精氣;從水谷精氣轉化成營氣和津液;從營氣和津液轉化成赤色的血,均離不開氣的運動變化。因此說,氣能生血。氣旺,則化生血液的功能也強;氣虛,則化生血的功能就弱,甚則可導致血虛。因此,在臨床治療血虛的病證時常常配合應用補氣的藥物以提高療效,這是氣能生血理論指導臨床的實際應用。
血屬陰而主靜。血不能自行,有賴于氣的推動;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血液的循行,有賴于心氣的推動,肺氣的宣發(fā)肅降,肝氣的疏泄條達。因此,氣虛則推動無力;氣滯則血行不利、血行遲緩而形成血瘀,甚則阻滯于脈絡,結成瘀血。氣機逆亂,血行也隨氣的升降出入異常而逆亂。如血隨氣升,可見面紅、目赤、頭痛,甚則吐血;血隨氣陷,可見脘腹墜脹,甚則下血、崩漏等。臨床治療血行失常的病證時,常分布配合應用補氣、行氣、降氣等藥物,才能獲得較好的效果,這是氣能行血理論指導臨床的實際應用。
攝血,是氣固攝功能的具體體現。血在脈中循行而不逸出脈外,主要依賴于氣對血的固攝作用。如果氣虛而固攝血液的作用減弱,可導致各種出血的病癥,也就是“氣不攝血”。治療時,必須用補氣攝血的方法,才能得到止血的目的。
以上三方面氣對血的作用,可概括為“氣為血帥”。血為氣之母,是指血是氣的載體,并給氣以充分的營養(yǎng)。由于氣的活力很強,易于逸脫,所以氣必須依附于血和津液,而存在于體內。如果去氣失去依附,則浮散無根而發(fā)生氣脫。所以,血虛者,氣亦易衰;血脫者,氣也逸脫。在治療大出血時,往往多用益氣固脫法,其機理也在于此。
氣屬陽,津液屬陰。氣和津液的關系,與氣和血的關系極為雷同。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全賴于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和氣的氣化、溫煦、推動和固攝作用;而氣在體內的存在,不僅依附于血,并且依附于津液,所以津液也是氣的載體。
津液的生成,來源于滲入的飲食物,有賴于胃的“游溢精氣”和脾的運化水谷精氣。所以,脾胃之氣健旺,則化生的津液就充盛;脾胃之氣虛衰,則運行津液的生成,而致津液不足。因此,在臨床上也常??梢姎饨騼蓚Y。
津液的輸布及其化為汗、尿等排出體外,全賴于氣的升降出入運動。由于脾氣的“散精”和轉輸、肺氣的宣發(fā)和肅降、腎中精氣的蒸騰氣化,才能促使津液輸布于全身而環(huán)周不休,使經過代謝的多余津液轉化為汗液和尿液排出體外,津液的代謝才能維持生理平衡。在氣的升降出入運動不利時,津液的輸布和排泄也隨之而受阻;由于某種原因,津液的輸布和排泄受阻而發(fā)生停聚時,則氣的升降出入運動,也隨之而不利。因此,氣虛、氣滯可致津液停滯,稱為氣不行(化)水;津液停滯而致氣機不利,則稱為水停氣滯(阻)。二者互為因果,從而形成內生之水濕、痰、飲,甚則形成水泛為腫的病理變化。臨床治療時,行氣與利水之法須并用,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津液的排泄,有賴于氣的推動和氣化作用。維持津液代謝的正常平衡,也有賴于氣的固攝作用。因此,在氣虛或氣的固攝作用減弱時,勢必導致體內津液的無故流失,發(fā)生多汗、漏汗、多尿、遺尿等病理現象。反之,由于津液能載氣,故在多漢、多尿和吐瀉等大量津液流失的情況下,也可出現“氣隨津脫”的病證。
精與氣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關系,具體表現為氣能生精、氣能攝精、精能化氣三個方面。
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人體之精起源于先天之精,在生命過程中不斷被利用或轉化,或被消耗,因此需要后天水谷精微不斷地供給和充養(yǎng)。只有脾胃之氣充足,升降協調,才可運貨吸收飲食水谷之精微以充養(yǎng)支藏八器之精,而臟腑之精流注于腎則可棄養(yǎng)先天之精,并合并為腎精。因此,氣是精化生的動力,即精的化生依賴所化和支藏八器的生理功能活動。若氣虛則精化生不足,從而形成精虧氣乏的病證,臨床治療常采用補氣生精之法。
氣不但能促進精的化生,還能攝精,使精聚而充盈,不致異常耗損外泄,這也是氣的固攝作用之具體體現。因此,氣聚則精盈,氣弱則精走。若腎氣虧損,封藏失職,則可導致男子遺精、滑精等失精病證,臨床治療常采用補氣固精之法。
支藏八器藏精,精化為氣,以完成臟腑的功能。腎精化生的元氣,通過三焦布散全身,可促進人體的生長、發(fā)育及生殖功能,推動、激發(fā)、調節(jié)支藏八器的生理功能。若腎精虧損,化氣不足,則可見少氣不足以息,動則氣喘,肢倦神疲,少氣懶言等氣虛表現。
血和津液,都是液態(tài)樣物質,也都有滋潤和濡養(yǎng)的作用,與氣相對而言,二者都屬于陰。因此,血和津液之間也存在著極為密切的關系。
血和津液的生成都來源于水谷精氣,由水谷精氣所化生,故有“津血同源”的說法。津液滲入于脈中,即成為血液的組成部分。在病理情況下,血和津液之間也多相互影響。如:在失血過多時,脈外之津液,可滲注于脈中,以補償脈內血液容量的不足;同時,由于脈外之津液大量滲注于脈內,則又可形成津液的不足,出現口渴、尿少、皮膚干燥等病理現象。反之,在津液大量損耗時,不僅滲入脈內之津液不足,甚至脈內之津液也可滲出于脈外,形成血脈空虛、津枯血燥的病變。
血和精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養(yǎng),化源相同;兩者之間相互資生,相互轉化,都具有濡養(yǎng)和化神等作用。精與血的這種化源相同而又相互資生的關系稱為精血同源。腎藏精,肝藏血,精能生血,血可化精,這種精血之間相互資生、相互轉化的關系也可稱為肝腎同源。
精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質之一。先、后天之精分藏于支藏八器之中,則為臟腑之精。臟腑之精融入血液中則人而為血。由于腎為藏精之臟,故腎精化血的意義更為重要。腎精化血,菪養(yǎng)頭發(fā),故稱發(fā)為腎之外華,又為血之余。因此,腎精虧耗日久可出現血虛病癥,而見頭發(fā)枯槁脫落等血虛之候。而血液以后天水谷之精為主要生成來源,腎精又賴后天水谷之精不斷充養(yǎng),因此,血液也可化生為精以不斷補充和滋養(yǎng)腎之所藏,使腎精充實。故血液充盈則精足,血液虛少則精虧。臨床以補腎為主治療血虛,養(yǎng)血填精治療腎精虧損,都是精血同源理論的具體應用。
[1]覃榮周.羌醫(yī)大師與羌醫(yī)藥傳承導師在羌族醫(yī)藥文化傳承中的作用——根于“中陰陽零一·周五行零一二三四”理論的醫(yī)藥與養(yǎng)生文化(一)[J].廣東蠶業(yè),2016(50):4.
[2]覃榮周,王琪林,王莉,等.中周醫(yī)藥與養(yǎng)生學的基本哲學理論——根于“中陰陽零一·周五行零一二三四”理論的醫(yī)藥與養(yǎng)生文化(二)[J].廣東蠶業(yè),2016(50):5.
[3]覃榮周,王琪林,王莉,等.五形廿合支表象理論認識里的人體有形周身——根于“中陰陽零一·周五行零一二三四”理論的醫(yī)藥與養(yǎng)生文化(三)[J].廣東蠶業(yè),2016(50):6.
[4]覃榮周,王琪林,王莉,等.五形廿合支表象理論認識里的人體四質——根于“中陰陽零一·周五行零一二三四”理論的醫(yī)藥與養(yǎng)生文化(四)[J].廣東蠶業(yè),2016(50):7.
[5]王琪林.五周變易理論認識里的人體有形周身——兼論中周學說與中醫(yī)經典形體觀之差異[J].廣東蠶業(yè),2016(50):4.
[6]元字元道.蔡氏祖?zhèn)髦兄芮坚t(yī)經[EB/OL].字道五行網中京洛都西京長安站,http://zjldxjca.lyhmzxsyjzyzdxwx44443332210012 34.zdwx01234.zidao.wang/s?wd=,2013.
[7]劉建釗,王莉,蔡光正,等.羌醫(yī)藥基本理論的哲學基礎——中陰陽零一周五行零一二三四 [J].中國醫(yī)療管理科學,2014(01).
[8]楊福壽,包希福,王戰(zhàn)國.羌醫(yī)特色療法規(guī)范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