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敬才,吳學飛
(河北大學 政法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
哲學研究
論《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大綱》中的哲學分析框架問題(待續(xù))
宮敬才,吳學飛
(河北大學 政法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馬克思的《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大綱》成為國際學術界研究和爭論的焦點。研究和爭論展開于三個領域:文獻學、政治經(jīng)濟學和哲學。就哲學領域的研究歷史和現(xiàn)狀說,人們涉及到了眾多論題,勞動異化說,自由時間說,社會本體論說,黑格爾哲學痕跡說等,不一而足。相對于《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大綱》的思想實際而言,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之處明顯可見:沒有在自覺意識層面提出和探討其中的哲學分析框架問題。這里的哲學分析框架是主體、客體及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馬克思運用這一哲學分析框架透視資本主義生產(chǎn)運行的三個過程:為剩余價值生產(chǎn)做準備的流通過程,即貨幣資本與勞動能力相交換;剩余價值的生產(chǎn)過程,即人與自然界的物質變換;剩余價值的實現(xiàn)過程,即商品資本與貨幣相交換。結果令人嘆為觀止,資本主義生產(chǎn)的政治經(jīng)濟學本質、階級本質、法權本質、人學本質和社會歷史本質逐一被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傮w看,《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大綱》具有無可替代的馬克思主義文獻學價值,對我們現(xiàn)有的學術研究范式提出了諸多挑戰(zhàn),回應這些挑戰(zhàn)是我們的學術責任。
馬克思;《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大綱》;哲學分析框架
馬克思的《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大綱》(又稱《經(jīng)濟學手稿(1857—1858年)》或《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1857—1858年手稿)》,以下簡稱《大綱》)面世于20世紀上半葉(1939—1941年),但遲至下半葉(1960—1970年代)才在哲學和政治經(jīng)濟學兩個領域引起人們關注,隨即成為直到現(xiàn)在也沒有停歇的國際性爭論焦點。爭論圍繞三個問題展開。其一,從經(jīng)濟思想史的角度看問題,《大綱》與《資本論》之間是什么關系?其二,從文獻學的角度看問題,《大綱》的獨特價值何在?其三,從哲學的角度看問題,《大綱》中有否哲學性內容?如果說有,那么,哲學性內容是什么?由于《大綱》的純手稿性質,如下特點給后人的理解造成了困難,也是引發(fā)持續(xù)不斷爭論的原因之一。第一,僅看手稿主體——資本章三篇各自所占的篇幅就說明,相互之間極不協(xié)調,第一篇是188頁,第二篇是384頁,第三篇則僅有39頁。放大范圍地看,這種情況更為嚴重。整部《大綱》由三章即價值章、貨幣章和資本章組成。其中,最后寫作的價值章不足兩頁,首先寫作的貨幣章是136頁,而中間寫作的資本章竟多達611頁。這樣的對比表明,《大綱》只具有手稿性質,與正式出版要求之間還有很大距離。第二,與1859年的《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第一分冊)及其以后的政治經(jīng)濟學文獻相比,《大綱》是非常明顯的雙線演進模式,即政治經(jīng)濟學分析與哲學分析齊頭并進,其中的哲學性內容比后來的政治經(jīng)濟學文獻遠為豐富,是極為寶貴的馬克思哲學思想財富。表面看,這樣的特點與政治經(jīng)濟學專業(yè)標準不一致,但正是這樣的特點,才能夠使人們更容易和更準確地理解馬克思的政治經(jīng)濟學,特別是這一政治經(jīng)濟學的特點。此為馬克思政治經(jīng)濟學與資產(chǎn)階級經(jīng)濟學的根本區(qū)別之一。第三,語言表述風格獨特,大量的黑格爾哲學概念摻雜其間,如自在存在、自為存在和為他存在等。這些概念為僅從政治經(jīng)濟學層面理解馬克思思想的人造成了不小的困難。第四,敘述邏輯的嚴謹程度差強人意,不斷出現(xiàn)顧左右而言它的現(xiàn)象,其中的諸多插入語可為例證。這與馬克思只是想自己弄明白問題和理順基本思路有直接關系。這或許是缺點,但對后人而言是優(yōu)點,它直白地告訴人們,馬克思思考了什么問題、思考到什么程度以及如何思考問題。
《大綱》中有否哲學性內容?這不是問題,甚至有作者認為,“《大綱》很明顯是馬克思著作中最具有哲學性的”[1]。這樣的理解實在過分,《大綱》的哲學性無論如何不能與《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相比,它畢竟主要和基本是政治經(jīng)濟學著作?!洞缶V》中有什么樣的哲學性內容?這才是真正需要研究和回答的問題。后人根據(jù)各自對《大綱》的理解,對這一問題作出了判然有別的回答。有人看到了其中的“社會本體論”,有人看到了其中的勞動異化理論,有人看到了辯證法,有人看到的則是歷史唯物主義,還有人看到了其中明顯的黑格爾《邏輯學》痕跡,更有人視“自由時間論”為《大綱》的哲學主題,等等*以上觀點出自如下著作:[美]古爾德:《馬克思的社會本體論:馬克思社會實在理論中的個性和共同體》,王虎學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出版;[意]馬塞羅·默斯托:《馬克思的〈大綱〉——〈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大綱〉150年》,閆月梅等譯,閆月梅校,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出版;[意]理查德·貝洛菲爾,羅伯特·芬奇主編:《重讀馬克思——歷史考證版之后的新視野》,徐素華譯,東方出版社2010年出版;[日]內田宏:《新版〈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大綱〉的研究》,王青等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出版。。如上煞是熱鬧的各家觀點不能被視為沒有文獻根據(jù)的自說自話,它們都有大量的馬克思論述為前提。
《大綱》中的哲學性內容到底是什么?上述各家之言確實觸及到了《大綱》中的哲學性內容,但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些哲學性內容不是這一哲學內容本身而是它的外在表現(xiàn)。它們所要和所能表現(xiàn)者是一個,即主體、客體及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勞動異化理論是最明顯的例證,不以主體、客體及二者之間辯證關系的哲學分析框架為前提,就無法提出這一理論。此為《大綱》中的哲學分析框架,這一分析框架的漸次展開是人們所看到的哲學性內容。這樣的判斷表明,主體、客體及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才是《大綱》中最基本和最核心的哲學性內容,是上述各家觀點指涉哲學性內容的源頭和基礎。
自從亞當·斯密以來,資產(chǎn)階級政治經(jīng)濟學的理論體系始終圍繞“資本—利潤、勞動—工資和土地—地租”這個三位一體的公式而展開。如此說的根據(jù)是亞當·斯密自己的論述,“不論是誰,只要自己的收入來自自己的資源,他的收入就一定來自他的勞動、資本或土地。來自勞動的收入稱為工資。來自運用資本的收入稱為利潤……完全來自土地的收入,稱為地租,屬于地主”“工資、利潤和地租,是一切收入和一切可交換價值的三個根本源泉。一切其他收入歸根到底都是來自這三種收入中的一種”[2]。左右資產(chǎn)階級政治經(jīng)濟學近半個世紀(1848—1890年)之久的教科書、約翰·穆勒的《政治經(jīng)濟學原理及其在社會生活上的若干應用》中仍然在說,“勞動、資本和土地是生產(chǎn)的三要素……因為這些生產(chǎn)要素可以被分別占用,所以我們認為,產(chǎn)業(yè)社會可以分為地主、資本家和生產(chǎn)性勞動者。這些階級各自得到一份產(chǎn)品。如果不由它們讓與產(chǎn)品,其他人或其他階級就什么也得不到。事實上,社會上其余的人是向這些階級提供或許具有相等價值的非生產(chǎn)性服務,而以它們的花費維持生活。因此,在政治經(jīng)濟學上可以認為,整個社會是由這三個階級組成的”[3]。馬克思對起始于亞當·斯密、客觀存在于資產(chǎn)階級經(jīng)濟學歷史中的上述思想概括如下:“資本—利潤(企業(yè)主收入加上利息),土地—地租,勞動—工資,這就是把社會生產(chǎn)過程的一切秘密都包括在內的三位一體的形式?!盵4]921
相對于論證資本主義生產(chǎn)制度天然合理而言,這個三位一體的公式確實行之有效,因此之故,亞當·斯密稱這一制度為“自然的自由制度”[5]。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jīng)濟學常識稍有了解的人一看便知,這個作為政治經(jīng)濟學分析框架的三位一體的公式弊端叢生。它掩蓋了資本主義生產(chǎn)制度形成的歷史即原始積累;把資本家和地主的階級利益自然化、永恒化,為上述二者的剝削行徑及其結果披上了合理合法的外衣;使資本的絕對統(tǒng)治地位消失不見,與此相伴隨,勞動者受到的剝削及其悲慘命運被拋入視野黑洞之中。由此看來,作為政治經(jīng)濟學分析框架的三位一體公式具有十足的資產(chǎn)階級性質。
馬克思如何看待這一資產(chǎn)階級政治經(jīng)濟學的分析框架?在作為政治經(jīng)濟學研究初試身手之作的《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我們見到的是自相矛盾狀態(tài)。一方面,馬克思對資產(chǎn)階級政治經(jīng)濟學的分析框架極度不滿并進行猛烈批判,勞動異化理論是批判的結果。在分析框架層面上,馬克思也認識到這一分析框架的弊端所在:資產(chǎn)階級政治經(jīng)濟學“從私有財產(chǎn)的事實出發(fā)。它沒有給我們說明這個事實。它把私有財產(chǎn)在現(xiàn)實中所經(jīng)歷的物質過程,放進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把這些公式當作規(guī)律?!辟Y產(chǎn)階級政治經(jīng)濟學“沒有給勞動提供任何東西,而是給私有財產(chǎn)提供了一切”[6]155-156。
另一方面,從《筆記本I》的主題分列就可以看出,此時的馬克思還沒有在政治經(jīng)濟學分析框架層面有一套自己的想法與資產(chǎn)階級政治經(jīng)濟學的分析框架相抗衡,我們見到的仍然是循著“工資、資本的利潤和地租”的分析框架進行分析和批判。直接批判這一政治經(jīng)濟學的分析框架是20年左右之后的《資本論》第三卷:“在資本—利潤(或者,更恰當?shù)卣f是資本—利息),土地—地租,勞動—工資中,在這個表示價值和財富一般的各個組成部分同其各種源泉的聯(lián)系的經(jīng)濟三位一體中,資本主義生產(chǎn)方式的神秘化,社會關系的物化,物質的生產(chǎn)關系和它們的社會歷史規(guī)定性的直接融合已經(jīng)完成:這是一個著了魔的、顛倒的、倒立著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資本先生和土地太太,作為社會的人物,同時又直接作為單純的物,在興妖作怪?!盵4]940上述批判表明,馬克思已明確認識到,作為資產(chǎn)階級政治經(jīng)濟學分析框架的三位一體的公式本身就是錯誤的,用這種分析框架研究和說明資本主義生產(chǎn)制度,不可能得出符合社會歷史實際的結論。
現(xiàn)在需要我們思考和回答的問題是,寫作《大綱》期間的馬克思如何認識和對待作為資產(chǎn)階級政治經(jīng)濟學分析框架的三位一體公式?細讀一遍《大綱》便可明了,此時的馬克思已有了認識上的根本性飛躍,如下兩個事實足以證明這一點。第一,此時的馬克思已認識到,作為資產(chǎn)階級政治經(jīng)濟學分析框架的三位一體公式,無論從哪個層面和角度看都是錯誤的,要說明資本主義生產(chǎn)制度,只有探索另一種分析框架才行之有效。這樣說的根據(jù)是馬克思自己的論述:“如果看看普通的經(jīng)濟學著作,首先令人注目的是,在這些著作里什么都被提出兩次。舉例來說,在分配上出現(xiàn)的是地租、工資、利息和利潤,而在生產(chǎn)上作為生產(chǎn)要素出現(xiàn)的是土地、勞動、資本……這完全是幻覺。”[7]36第二,馬克思確實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經(jīng)濟學分析框架。與資產(chǎn)階級政治經(jīng)濟學靜態(tài)地看待和研究資本主義生產(chǎn)制度相反,馬克思動態(tài)和過程性地看待與研究資本主義生產(chǎn)制度。為了做到這一點,他既注重邏輯,又顧及歷史,邏輯與歷史有機統(tǒng)一地分析資本主義生產(chǎn)制度。此處的邏輯是資本處在一般的位置上,資本主義的土地私有制和雇傭勞動從屬于資本,是資本的派生物和有機組成部分,但絕對不是與資本并列的因素且處于與資本平起平坐的地位。這樣的邏輯是歷史的抽象和概括,它源自歷史,以歷史為客觀基礎和比照標準。這里的歷史指稱兩項內容。一是資本主義生產(chǎn)制度形成的歷史。邏輯地再現(xiàn)這一歷史時,《大綱》的思路是從價值到貨幣再到資本,《資本論》第一卷的思路則是從商品到貨幣再到資本。兩種思路之間的差別不大,因為商品的社會歷史性內核是價值,價值的物質性載體是商品。二是資本主義生產(chǎn)的演化歷程。這一演化歷程由三個過程構成。其一是為資本主義生產(chǎn)準備前提條件的流通過程,即作為資本的貨幣(交換價值)與作為商品的勞動能力(使用價值)相交換;其二是實際的資本主義生產(chǎn)過程,即剩余價值的創(chuàng)造過程;其三是剩余價值的實現(xiàn)過程,即作為資本的商品與貨幣交換的流通過程。三個過程有機統(tǒng)一,環(huán)環(huán)相扣,缺少了其中任何一個過程,或其中任何一個過程出現(xiàn)了問題,資本主義生產(chǎn)都不能正常運轉,更別說延續(xù)下去了。
三個過程是馬克思關注的焦點,也是分析的中心,而中心的中心是資本。在馬克思的語境中,這樣的資本已不是資產(chǎn)階級政治經(jīng)濟學分析框架中的物,而是關系,即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系;是過程,即資本主義生產(chǎn)過程;是勞動,即積累起來的、對象化和物化的勞動;是矛盾,是它自身內含的矛盾和由它導致的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這種殊異于資產(chǎn)階級政治經(jīng)濟學分析框架因而是全新政治經(jīng)濟學分析框架的獲得,使馬克思取得了政治經(jīng)濟學研究的一系列重大且是根本性的成果。僅從范疇的角度看問題,后來出現(xiàn)于《資本論》并發(fā)揮基礎性作用的范疇,如勞動能力、剩余價值、絕對剩余價值、相對剩余價值、勞動時間、必要勞動時間、剩余勞動時間,等等,在這里悉數(shù)出現(xiàn)并得到相應界定和論證。
寫作《大綱》時的馬克思為什么能取得如此豐碩和重大的政治經(jīng)濟學研究成果?根本性原因是主體、客體及二者之間辯證關系的哲學分析框架發(fā)揮了作用。第一,既然馬克思要研究和說明資本主義生產(chǎn)制度,那么,“準確地闡明資本概念是必要的,因為它是現(xiàn)代經(jīng)濟學的基本概念,正如資本本身——它的抽象反映就是它的概念——是資產(chǎn)階級社會的基礎一樣”[7]293。馬克思的認識與《資本章》的分篇相一致:《資本的生產(chǎn)過程》《資本的流通過程》和《資本作為結果實的東西》。第二,資本是什么樣的存在?馬克思的答案如下:“資本是社會勞動的存在,是勞動既作為主體又作為客體的結合?!盵7]464馬克思的認知告訴我們,資本的本質是勞動,是處于主、客體關系中的勞動。用政治經(jīng)濟學術語表達,這種勞動是雇傭勞動。如何分析資本前提下勞動中的主、客體關系?在《1861—1863年經(jīng)濟學手稿》中,馬克思把這里運用的方法以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來,“第一,應當撇開資本來考察勞動過程本身……第二,要問:在考察勞動過程隸屬于資本時情況有多大變化”[8]。馬克思的方法論主張簡單明確。資本概念是基礎性概念,資本是資本主義生產(chǎn)和資產(chǎn)階級社會的客觀基礎。這個客觀基礎的內在本質是勞動,此處的勞動是主體性存在,是勞動者的活勞動,也是客體性存在,因為活勞動過程的結果是對象化勞動,是物化勞動。它隸屬于資本,資本利用這樣的勞動使活勞動過程不斷地延續(xù)下去。既然如此,研究的思路就清晰可辨,要說清楚資本主義生產(chǎn)制度,首先就要說清楚資本,而要說清楚資本,基本的前提是說清楚勞動。如何說清楚勞動?唯一可用的哲學分析框架是主體、客體及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在研究這一關系時應注意兩點。其一是一般意義或說應然意義上的主、客體關系是什么樣的,這樣的意義是參照系,也是比照標準。其二,真正重要者是關注和分析資本統(tǒng)治下勞動中的主體、客體及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性質和特點。這一點做到了,資本主義生產(chǎn)制度的本質就能被揭示出來,資產(chǎn)階級政治經(jīng)濟學三位一體分析框架的荒謬之處就能被凸顯出來。
這里有一個基本且是重要的問題需要說清楚。為什么說主體、客體及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才是馬克思政治經(jīng)濟學研究中原生態(tài)的哲學分析框架?為什么說只有主體、客體及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才是政治經(jīng)濟學研究中唯一正確的哲學分析框架?根據(jù)很簡單。主體、客體及二者之間辯證關系哲學分析框架的內在靈魂是主體,說到家是人。在馬克思的語境中,此處的人首先是勞動者。經(jīng)濟是人的經(jīng)濟,是為了人的經(jīng)濟。從這種意義上說,經(jīng)濟學是人學。離開人的主體性及其主導地位而談論經(jīng)濟,必然的結果是經(jīng)濟人,為了經(jīng)濟的人,這正是馬克思終其一生都在大力揭露和指斥的觀點,也是資產(chǎn)階級經(jīng)濟學始終如一堅持的觀點?!敖?jīng)濟人”的提法及其在資產(chǎn)階級經(jīng)濟學中的邏輯前提地位足以說明這一點。
把資產(chǎn)階級經(jīng)濟學見物不見人、逐物敵視人觀點背后的哲學分析框架揭示出來人們會感到吃驚,但事實確實如此。在傳統(tǒng)的資產(chǎn)階級經(jīng)濟學中,經(jīng)濟學家說話的口氣既不狂妄,也不強硬,他們只是不作任何說明地把資本、土地、勞動和利潤、地租、工資擺在人們面前,然后是用專業(yè)性術語進行脫離實際的理論推理。他們要給人造成一種印象,自己的說明是基于經(jīng)濟事實而來的科學理論。當代資產(chǎn)階級經(jīng)濟學的分析框架并沒有實質性變化,但說話的口氣既狂妄又強硬,給人以舍我其誰的感覺。我們以目前最流行的教科書為例證說明這一點。曼昆在他的《經(jīng)濟學原理》中說,“經(jīng)濟學家努力以科學的態(tài)度來探討他們的主題。他們研究經(jīng)濟的方法與物理學家研究物質和生物學家研究生命的方法一樣:他們提出理論、收集資料,并分析這些資料以努力證明或否定他們的理論”“這種研究方法適用于研究一國經(jīng)濟,就像適用于研究地心引力或生物進化一樣”[9]。上述話語旨在表明,經(jīng)濟學研究運用的方法是自然科學方法,經(jīng)濟學是像自然科學一樣的硬科學。自然科學背后的哲學分析框架是什么?是主觀、客觀及二者之間的關系,但絕對不是、也不能是主體、客體及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在這里,主觀性成分排除得越干凈,客觀性程度越高,科學性也就越強。此為主觀、客觀及二者之間關系這一哲學分析框架的內在要求,不以任何個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
問題在于,這種哲學分析框架不適用于經(jīng)濟學研究,不能運用于經(jīng)濟學研究。如此說的理由有二。其一,究其本質,經(jīng)濟學的研究對象是人,絕對不是物。研究類如毛毛蟲的生物學和研究類如石頭的物理學,其研究對象都是物。研究物的哲學分析框架怎么能適用于研究人呢?其二,經(jīng)濟學研究中運用主觀、客觀及二者之間關系的哲學分析框架,必然的結果是自相矛盾。資產(chǎn)階級經(jīng)濟學一再標稱自己是像自然科學一樣的硬科學,這等于宣示,經(jīng)濟學理論中毫無主觀性成分,更無主體性內容。自從亞當·斯密以來,資產(chǎn)階級經(jīng)濟學的邏輯前提始終是經(jīng)濟人,即人性自私。細加究問,主觀、客觀及二者之間關系的哲學分析框架的悖謬之處就會原形畢露。經(jīng)濟學家在研究經(jīng)濟事實時是否還是人?經(jīng)濟學家研究經(jīng)濟事實時是否具有自私本性?這樣的自私本性是否在發(fā)揮作用?咄咄逼人的究問顯得不客氣,但資產(chǎn)階級經(jīng)濟學觀點的內在邏輯就是如此。對問題作出肯定性回答,在經(jīng)濟學研究過程中經(jīng)濟學家仍然是人且具有自私本性,得出結論順理成章,主觀、客觀及二者之間關系框架中的經(jīng)濟學理論不可能是科學,更別說是像自然科學一樣的硬科學了。對問題作出否定性回答,承認經(jīng)濟學家在研究經(jīng)濟事實時不是人,不具有自私本性,經(jīng)濟學是像自然科學一樣的硬科學的結論能夠成立。問題在于,哪一個精神正常的經(jīng)濟學家敢于承認這一點?勿庸置疑的客觀事實是,如果經(jīng)濟學家膽敢承認這一點,那就是違背了人之所以為人的常識。主觀、客觀及二者之間關系的哲學分析框架使資產(chǎn)階級經(jīng)濟學陷入二難選擇的困境,這樣的困境證明,主觀、客觀及二者之間關系的哲學分析框架不適合于研究人的經(jīng)濟生活。
上述的引證和分析表明,《大綱》中主體、客體及二者之間辯證關系的哲學分析框架不是外在于政治經(jīng)濟學分析框架,即價值(商品)——貨幣——資本和為剩余價值生產(chǎn)作準備的過程、剩余價值的生產(chǎn)過程以及剩余價值的實現(xiàn)過程,而是內在于這一分析框架,是這一分析框架的有機組成部分,是這一分析框架的哲學基礎,也是它的內在靈魂。哲學分析框架和政治經(jīng)濟學分析框架相互為用,結果是資本主義生產(chǎn)制度的社會歷史本質、剝削的政治經(jīng)濟學本質和勞動異化的人學本質被揭示出來。
《大綱》中《資本章》的第一篇是《資本的生產(chǎn)過程》。該篇實際分析的是兩個過程:為剩余價值生產(chǎn)作準備的流通過程和剩余價值的生產(chǎn)過程。沒有第一個過程,第二個過程無從談起,缺乏基本的前提條件。這個貨幣轉化為資本的流通過程為資產(chǎn)階級經(jīng)濟學家所津津樂道,因為他們感到在這里真正找到了交換中的兩種主體(資本家和勞動者)平等、自由和獨立的證據(jù)。當然,這里也是資本家、地主和勞動者的人間樂園。馬克思后來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二篇《貨幣轉化為資本》的結尾處,以文學筆法對這個“天賦人權的真正伊甸園”進行諷刺和批判:“勞動力的買和賣是在流通領域或商品交換領域的界限以內進行的,這個領域確實是天賦人權的真正伊甸園。那里占統(tǒng)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權和邊沁。自由!因為商品例如勞動力的買者和賣者,只取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他們是作為自由的、在法律上平等的人締結契約的。契約是他們的意志借以得到共同的法律表現(xiàn)的最后結果。平等!因為他們彼此只是作為商品占有者發(fā)生關系,用等價物交換等價物。所有權!因為每一個人都只支配自己的東西。邊沁!因為雙方都只顧自己。使他們連在一起并發(fā)生關系的唯一力量,是他們的利己心,是他們的特殊利益,是他們的私人利益。正因為人人只顧自己,誰也不管別人,所以大家都在事物的前定和諧下,或者說,在全能的神的保佑下,完成著互惠互利、共同有益、全體有利的事業(yè)?!毙纬蓮娏曳床钋覙O具諷刺意味的是,“一旦離開這個簡單流通領域或商品交換領域,——庸俗的自由貿易論者用來判斷資本和雇傭勞動的社會的那些觀點、概念和標準就是從這個領域中得出的,——就會看到,我們的劇中人的面貌已經(jīng)起了某些變化。原來的貨幣占有者作為資本家,昂首前行;勞動力占有者作為他的工人,尾隨于后。一個笑容滿面,雄心勃勃;一個戰(zhàn)戰(zhàn)兢兢,畏縮不前,像在市場上出賣了自己的皮一樣,只有一個前途——讓人家來鞣”[10]。馬克思的揭示傳神生動又直擊本質,真不愧是讓資本主義生產(chǎn)過程的內在本質顯露原形的行家里手。在《大綱》中,馬克思以嚴肅的筆調寫作,用主體、客體及二者之間辯證關系的哲學分析框架,把貨幣轉化為資本過程中的本質和特點為我們逐一揭示出來。
(一)貨幣轉化為資本的構成要素分析
貨幣轉化為資本的過程是資本家用貨幣(交換價值)同勞動者的勞動能力(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過程。同其他交換行為一樣,資本家與勞動者的交換也由三個基本因素構成。馬克思對這一點的說明是,“只要考察的是純粹形式,關系的經(jīng)濟方面……那么,在我們面前出現(xiàn)的就只是形式上不同的三種要素:關系的主體,交換者,他們處在同一規(guī)定中;他們交換的對象,交換價值,等價物,它們不僅相等,而且確實必須相等,還要被承認為相等;最后,交換行為本身,中介作用,通過這種中介作用,主體才表現(xiàn)為交換者,相等的人,而他們的客體則表現(xiàn)為等價物,相等的東西”[7]196。馬克思的分析思路連貫清晰,直擊要害,讓我們一目了然。一是交換的主體有二,手中握有貨幣資本的資本家和身上潛藏勞動能力的勞動者;二是交換的對象為本質上各不相同的等價物,資本家通過貨幣資本的中介作用獲得的是與貨幣資本等價的勞動能力使用權,勞動者通過勞動能力使用權的中介作用獲得等價的貨幣,他用這筆貨幣進行勞動能力的再生產(chǎn)和供養(yǎng)家人。三是交換活動本身,這種活動使兩個交換主體的目的變?yōu)楝F(xiàn)實。三種要素是交換得以進行的必要前提,沒有這樣的前提,交換便無從談起。
(二)貨幣資本與勞動能力交換關系形成的社會歷史前提
貨幣資本與勞動能力的交換關系既非自古如此,也非從天而降,它是社會歷史演化的結果。從橫截面的角度看問題,這一關系出現(xiàn)于社會歷史舞臺并在經(jīng)濟生活中占據(jù)主導地位,既是舊有主、客體關系解體的結果,也是新質主、客體關系形成的結果。就前者而言,馬克思為我們指出的是四種主、客體關系的解體:其一是勞動者與土地結為一體的關系的解體;其二是勞動者與勞動資料結為一體的關系的解體;其三是勞動者與必要的生活資料儲備關系的解體;其四是勞動者政治性人身依附關系的解體[7]490-492。就后者言,馬克思為我們指出的是主、客體關系四種新質的出現(xiàn)?!氨举|的條件本身已經(jīng)存在于最初表現(xiàn)出來的關系中:(1)一方面是活勞動能力作為單純主體的存在而存在,同它的客觀現(xiàn)實的要素相分離,也就是,既同活勞動的條件相分離,也同活勞動能力的生存資料,生活資料,自我保存資料相分離;處于這種完全抽象中的勞動的活的可能性,這是一方面;(2)另一方面,存在的價值或對象化勞動,必須是使用價值的足夠積累,這種積累不僅要為再生產(chǎn)或保存活勞動能力所必需的產(chǎn)品或價值的生產(chǎn)提供對象條件,而且要為吸收剩余勞動提供對象條件,為剩余勞動提供客觀材料;(3)雙方之間的自由的交換關系——貨幣流通;兩極之間的以交換價值為基礎而不是以統(tǒng)治和奴役關系為基礎的關系;因而也就是這樣的生產(chǎn),它不是直接地而是以交換為中介向生產(chǎn)者提供生活資料,而且,它不能直接占有他人的勞動,而是必須向工人本人購買勞動,換取勞動;最后,(4)其中的一方——以獨立的、自為存在的價值的形式表現(xiàn)勞動的對象條件的那一方——必須作為價值出現(xiàn),把創(chuàng)造價值,價值自行增殖,創(chuàng)造貨幣當作最終目的,而不是把直接的享用或創(chuàng)造使用價值當作最終目的”[7]456。
簡化馬克思論述地看待貨幣資本與勞動能力交換這種新質主、客體關系的出現(xiàn)并占據(jù)主導地位就能發(fā)現(xiàn),這種交換的出現(xiàn)需要四個方面的社會歷史性前提條件。其一,同生產(chǎn)資料和生活資料相分離的單純勞動主體的出現(xiàn)和存在;其二,使用價值或對象化勞動的足夠量的積累,即能用于生產(chǎn)的特定量的貨幣額;其三,貨幣資本所有者與勞動能力所有者自由交換關系的形成并占據(jù)主導地位;其四,生產(chǎn)的目的不是取得使用價值,而是獲得以貨幣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交換價值,是交換價值的保值和增殖。
理論邏輯的抽象和表達是個簡便易行的過程,但它所面對和表征者,則是極其殘酷、對勞動主體而言是悲慘至極、且是持續(xù)幾百年的社會歷史變遷過程。這就是所謂的資本的原始積累,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以極為典型的英國社會歷史事實逼真地再現(xiàn)了這一過程。資產(chǎn)階級經(jīng)濟學家羞于見到這樣的社會歷史過程,更不愿意言及這樣的社會歷史過程,變通的辦法是把貨幣資本與勞動能力的交換過程靜態(tài)化、非歷史化、中性化和永恒化。資產(chǎn)階級經(jīng)濟學的如此行為更彰顯了馬克思在貨幣資本與勞動能力交換問題上挖掘社會歷史前提行為的難能可貴。*馬克思在政治經(jīng)濟學研究的行程中,計有三次涉及到資本原始積累問題。第一次是在《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認識積淀不到位的原因使然,這里的表述語焉不詳。(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7頁。)后兩次集中、系統(tǒng)的表述極具理論原創(chuàng)性,一次是在《大綱》中,另一次是在《資本論》第一卷中。前者表現(xiàn)為邏輯推論加少量的歷史事實證明,后者則以解剖典型的方式達到目的。兩種做法各有千秋。如果我們把兩種做法合在一起理解,就能夠更好地把握馬克思有關資本原始積累的思想。
(三)貨幣資本與勞動能力交換的自然前提
交換得以進行需要自然性的前提條件,即不同的交換主體及其交換主體手中握有的交換物具有異質性,雙方必須以手中的交換物為手段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就是說,“如果個人A和個人B的需要相同,而且他們都把自己的勞動實現(xiàn)在同一對象中,那么他們之間就不會有任何關系;從他們的生產(chǎn)方面來看,他們根本不是不同的人。他們兩個人都需要呼吸,空氣對他們兩個人來說都是作為大氣而存在;這一切都不會使他們發(fā)生任何社會接觸;作為呼吸著的個人,他們只是作為自然物,而不是作為人格互相發(fā)生關系。只有他們在需要上和生產(chǎn)上的差別,才會導致交換以及他們在交換中的社會平等化;因此,這種自然差別是他們在交換行為中的社會平等的前提,而且也是他們相互作為生產(chǎn)者出現(xiàn)的那種關系的前提”[7]197。
如果說不同主體之間的“自然差別”是交換得以進行的客觀前提,那么,不同主體間的主觀目的不同則是交換得以進行的主觀前提。這樣的主觀前提使不同的交換主體只關注自己的目的得以實現(xiàn),而要實現(xiàn)目的,就只能把自己目的的實現(xiàn)作為另一交換主體目的實現(xiàn)的手段。馬克思以黑格爾式的思辨語言說明這一點?!爸挥挟攤€人B用商品b為個人A的需要服務,并且只是由于這一原因,個人A才能用商品a為個人B的需要服務。反過來也一樣。每個人為另一個人服務,目的是為自己服務;每一個人都把另一個人當作自己的手段互相利用。這兩種情況在兩個個人的意識中是這樣出現(xiàn)的:(1)每個人只有作為另一個人的手段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2)每個人只有作為自我目的(自為的存在)才能成為另一個人的手段(為他的存在);(3)每個人是手段同時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為手段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只有把自己當作自我目的才能成為手段,也就是說,每個人只有把自己當作自為存在才能把自己變成為他的存在,而他人只有把自己當作自為的存在才把自己變成為前一個人的存在,——這種相互關聯(lián)是一個必然的事實,它作為交換的自然條件是交換的前提,但是,這種相互關聯(lián)本身,對交換主體雙方中的任何一方面來說,都是他們毫不關心的,只有就這種相互關聯(lián)把他的利益當作排斥他人利益的東西,與他人的利益不相干而加以滿足這一點來說,才和他有利害關系”[7]198-199。用通俗的語言表述馬克思的分析是如下內容。第一,兩種交換主體及其持有的兩種商品同時客觀存在。第二,兩種交換主體帶著滿足自己需要的主觀目的而來并相聚于交換市場。第三,交換主體要滿足自己的主觀需要就必須進行交換,而要交換,就必須出讓自己商品的所有權,否則,交換行為就不可能發(fā)生,自己的主觀目的也得不到滿足。第四,自己主觀需要的滿足必須以他人的商品及其交換行為為手段。第五,他人商品及其交換行為的前提是自己的商品及其交換行為成為他人滿足需要的手段。第六,兩個交換主體及其商品之間具有內在和必然的聯(lián)系,但雙方中的任何一方都不關心這種聯(lián)系,他們只關心自己的主觀需要得到滿足。第七,兩種交換主體都不關心彼此之間內在聯(lián)系的客觀存在并不能代替如下事實,也不能解決如下問題:自為存在以為他存在為前提,否則,自為存在就不能變?yōu)楝F(xiàn)實;為他存在以自為存在為前提,否則,為他存在便不是自身。馬克思極其思辨的分析給人的理解造成了困難,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交換行為的目的性、手段性及其這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被馬克思透徹地揭示出來了。
(四)貨幣資本與勞動能力交換具有形式上的平等、自由和獨立的性質
資本家要達到發(fā)財致富的目的,必然會手握貨幣資本到勞動力市場上去,以便買到讓發(fā)財致富目的變?yōu)楝F(xiàn)實的根本性條件——勞動能力;勞動能力所有者由于資本原始積累的社會歷史過程而與生產(chǎn)資料、生活資料徹底分離,要活命,要養(yǎng)活家人,也必須到勞動力市場上去,以便用勞動能力的使用權換回活命和養(yǎng)家的貨幣,用于購買生活資料??陀^特定的社會歷史情勢造成了這樣的場景:性質完全不同的交換主體走到一起,進行滿足各自需要的交換。從形式上看,這種交換與其他任何種類的交換無異,都具有平等、自由和獨立的性質,并且這種性質還會受到法律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的保護。馬克思對這一點有清楚明白的認識并直接表達出來?!懊恳粋€主體都是交換者,也就是說,每一個主體和另一個主體發(fā)生的社會關系就是后者和前者發(fā)生的社會關系。因此,作為交換的主體,他們的關系是平等的關系”。進一步說,“從交換行為本身出發(fā),個人,每一個個人,都自身反映為排他的并占支配地位的(具有決定作用的)交換主體。因而這就確立了個人的完全自由:自愿的交易;任何一方都不使用暴力;把自己當作手段,或者說當作提供服務的人,只不過是當作使自己成為自我目的、使自己占支配地位和主宰地位的手段;最后,是自私利益,此外并沒有更高的東西要去實現(xiàn);另一個人也被承認并被理解為同樣是實現(xiàn)其自私利益的人,因此雙方都知道,共同利益恰恰只存在于雙方、多方以及各方的獨立之中,共同利益就是自私利益的交換”[7]195、199。馬克思的揭示告訴我們,兩個交換主體的平等、自由和獨立不僅是客觀存在的事實,而且是交換得以進行的前提條件,這說明,貨幣資本與勞動能力的交換過程確實具有平等、自由和獨立的性質。
(五)貨幣資本與勞動能力交換中潛藏的玄機
貨幣資本與勞動能力交換具有的平等、自由和獨立性質使資產(chǎn)階級經(jīng)濟學家精神大振,他們據(jù)此認為資本主義生產(chǎn)制度是歷史上最合理的制度,是天經(jīng)地義和自然永恒的制度。自由市場原教旨主義的代表人物、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獲得者哈耶克稱這種制度為“自生自發(fā)秩序”,并自吹自擂地說,此為自己的發(fā)現(xiàn)[11]。如果客觀事實真是如此當然是好事,問題在于,客觀的社會歷史事實恰恰與此相反。把歷史事實的真相揭露出來并公布于眾者是馬克思。他告訴我們,“在現(xiàn)存的資產(chǎn)階級社會的總體上,商品表現(xiàn)為價格以及商品的流通等等,只是表面的過程,而在這一過程的背后,在深處,進行的完全是不同的另一些過程,在這些過程中個人之間這種表面上的平等和自由就消失了”?;蛘哒f,“這種平等和自由證明本身就是不平等和不自由”[7]202、204。馬克思論述問題時口氣強硬,對貨幣資本與勞動能力交換形式上具有的平等、自由和獨立性質作出了否定性結論。馬克思為自己的否定性結論列出了根據(jù),這些根據(jù)是對這種交換背后玄機的揭露。
第一,這些性質內在地包含社會歷史性因素對個人的強制。這樣說的根據(jù)在于,“人們忘記了:交換價值作為整個生產(chǎn)制度的客觀基礎這一前提,從一開始就已經(jīng)包含著對個人的強制,個人的直接產(chǎn)品不是為個人自己的產(chǎn)品,只有在社會過程中它才成為這樣的產(chǎn)品,因而必須采取這種一般的并且誠然是外部的形式;個人只有作為交換價值的生產(chǎn)者才能存在,而這種情況就已經(jīng)包含著對個人的自然存在的完全否定……人們忘記了,交換價值這一前提決不是從個人的意志產(chǎn)生,也不是從個人的直接自然產(chǎn)生,它是一個歷史的前提,它已經(jīng)使個人成為由社會決定的人了”[7]203。社會歷史對個人強制的本質是資本對個人的強制。這種強制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實際是具有很大區(qū)別的兩個歷史過程。其一是極其殘酷的資本原始積累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勞動者的勞動條件(包括土地和工具)被剝奪凈盡,自主生產(chǎn)和自食其力的勞動者不得不變?yōu)槌齽趧幽芰ν庖粺o所有的雇傭勞動者。其二,雇傭勞動者要活命和養(yǎng)家就得勞動,這里真正實踐了“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口號,但要勞動就得聽命于資本,與資本進行交換,把自己的勞動變?yōu)楣蛡騽趧?。這是生存意義上的外在強制。這里的“平等、自由和獨立”除徒具虛名外什么也不是。
第二,馬克思指出,“人們沒有看到,在交換價值和貨幣的簡單規(guī)定中已經(jīng)潛在地包含著工資和資本的對立等等”[7]203。在貨幣資本與勞動能力交換時,確實表現(xiàn)出平等、自由和獨立的性質,但這種性質只具有形式意義,實際的社會歷史性內容正好與此相反。資產(chǎn)階級庸俗經(jīng)濟學家巴師夏曾因此而肆意發(fā)揮,制造出《和諧經(jīng)濟論》的理論體系,但在實質上,工資與資本的對立表現(xiàn)于諸多層面:經(jīng)濟剝削、政治統(tǒng)治,意識形態(tài)欺騙,人之所以為人內容的扭曲,等等。這樣的對立在目前的過程即貨幣資本與勞動能力交換的過程中以潛藏的形式存在,但到緊隨其后的第二個過程即剩余價值生產(chǎn)過程和第三個過程即剩余價值的實現(xiàn)過程中,就會明顯地表現(xiàn)出來。
第三,在《貨幣章》的結尾處,馬克思說出了直擊本質又耐人尋味的一席話,它明確指出了貨幣資本與勞動能力交換和簡單流通之間的本質區(qū)別?!拔覀円呀?jīng)看到,在簡單流通本身中(即處于運動中的交換價值中),個人相互間的行為,按其內容來說,只是彼此關心滿足自身的需要,按其形式來說,只是交換,設定為等同物(等價物),所以在這里,所有權還只是表現(xiàn)為通過勞動占有勞動產(chǎn)品,以及通過自己的勞動占有他人勞動的產(chǎn)品,只要自己勞動的產(chǎn)品被他人的勞動購買便是如此。對他人勞動的所有權是以自己勞動的等價物為中介而取得的。所有權的這種形式——正像自由和平等一樣——就是建立在這種簡單關系上的。在交換價值進一步的發(fā)展中,這種情況就會發(fā)生變化,并且最終表明,對自己勞動產(chǎn)品的私人所有權也就是勞動和所有權的分離;而這樣一來,勞動=創(chuàng)造他人的所有權,所有權將支配他人的勞動?!盵7]192馬克思的話指出了簡單流通即商品貨幣相交換和貨幣商品相交換與貨幣資本和勞動能力相交換之間的本質區(qū)別。在簡單流通中,所有權表現(xiàn)為通過勞動占有勞動產(chǎn)品,即通過出讓自己勞動產(chǎn)品的所有權而占有他人的勞動產(chǎn)品。與此具有本質區(qū)別的是,在貨幣資本與勞動能力的交換中,勞動者的勞動創(chuàng)造他人(資本家)的所有權,所有權表現(xiàn)為對他人勞動的支配權。在稍后的《資本章》中,馬克思對這里的本質區(qū)別,尤其是后者進行了進一步地說明?!百Y本換進的這種勞動是活勞動,是生產(chǎn)財富的一般力量,是增加財富的活動??梢姡苊黠@,工人通過這種交換不可能致富,因為,就像以掃為了一碗紅豆湯而出賣自己的長子權一樣,工人也是為了一個既定量的勞動能力[的價值]而出賣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相反,我們往下就會知道,工人必然會變得貧窮,因為他的勞動的創(chuàng)造力作為資本的力量,作為他人的權力而同他相對立。他把勞動作為生產(chǎn)財富的力量轉讓出去;而資本把勞動作為這種力量據(jù)為己有??梢?,勞動和勞動產(chǎn)品所有權的分離,勞動和財富的分離,已經(jīng)包含在這種交換行為本身之中。作為悖論的結果出現(xiàn)的東西,已經(jīng)存在于前提本身之中”[7]266。
以上的引述和分析表明,馬克思運用主體、客體及二者之間辯證關系的哲學分析框架,研究和說明貨幣資本與勞動能力交換的流通過程,取得了用資產(chǎn)階級經(jīng)濟學的哲學分析框架即主觀、客觀及二者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無法取得的理論成果,撮其要者是如下六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從資本主義生產(chǎn)過程的角度看問題,貨幣資本與勞動能力交換的過程是剩余價值生產(chǎn)的必要準備階段,這一階段的核心性關系是主、客體關系。與剩余價值生產(chǎn)階段相區(qū)別的是,這里的主、客體關系是貨幣資本家與勞動者互為主、客體的關系,關系的中介或說對象是貨幣資本和勞動能力。第二,貨幣資本與勞動能力交換需要前提條件,這里的前提條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社會歷史性前提和自然前提。第三,貨幣資本家與勞動者的交換行為構成的主、客體關系具有平等、自由和獨立的形式特點,這種性質確實為貨幣資本與勞動能力交換所必需,否則,二者之間的交換就無法進行,更不能不斷地延續(xù)下去。第四,平等、自由和獨立的外在形式具有自己的限度,其實質性內容則是對勞動者社會歷史和生存意義的雙重強制。第五,與簡單流通相比,貨幣資本與勞動能力交換中的主、客體關系具有本質特點。其一,它不是主、客體關系的結束,而是新質主、客體關系的準備,有待于也必須進入新質的主、客體關系,否則,這種主、客體關系的發(fā)生便毫無意義。其二,正是這種性質的主、客體關系為勞動者與產(chǎn)品所有權的分離準備了前提條件,不勞動的貨幣資本家注定要神不知鬼不覺地掠得對勞動產(chǎn)品的所有權,而真正應該擁有勞動產(chǎn)品所有權的勞動者,則是除與勞動能力使用權等值的工資外,什么也沒有得到。第六,從馬克思主、客體關系思想史的角度看問題,他已基本解決了《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給自己提出但未得解決的問題,資產(chǎn)階級經(jīng)濟學“給私有財產(chǎn)提供了一切”,馬克思則是要給勞動提供一切,即揭破私有財產(chǎn)的秘密,指出其起源正是勞動[6]166,而勞動轉變?yōu)樗怂接胸敭a(chǎn)權的過程,恰好起步于貨幣資本與勞動能力的交換。
上述的引證和分析表明,在揭示貨幣資本與勞動能力交換過程的內在本質時馬克思確實運用了主體、客體及二者之間辯證關系的哲學分析框架,由此得出了一系列與資產(chǎn)階級經(jīng)濟學針鋒相對且符合社會歷史實際的政治經(jīng)濟學和哲學結論。馬克思分析剩余價值的生產(chǎn)過程時是否運用了主體、客體及二者之間辯證關系的哲學分析框架?事實勝于雄辯。
(一)貨幣資本變?yōu)樯a(chǎn)資本的必然性
資本的內在本性是持續(xù)自身存在的同時增殖自身。這樣的本性決定了資本不能僅僅停留于流通領域而是必須躍出這一領域,進入與流通領域有本質區(qū)別的另一個領域。馬克思對這一點的分析切中要害?!霸诩兇饬魍ㄖ羞M行的交換價值的簡單運動,決不能實現(xiàn)資本。這種運動可能導致貨幣的抽出和積累,但是,貨幣一旦進入流通,貨幣就會消溶在同供消費用的商品相交換的一系列過程中;因此,一旦貨幣的購買力用盡,貨幣就消失了。同樣,以貨幣為中介同另一個商品相交換的商品也會退出流通,然后被消費,被消滅。但是,如果商品在貨幣上與流通相對而獨立起來,那么,它就只是表示無實體的一般財富形式。因為等價物可以互相交換,所以,作為貨幣固定下來的財富形式,一旦同商品交換,也就消失了,而存在于商品中的使用價值,一旦同貨幣交換,也就消失了。通過簡單的交換行為,每一方一旦實現(xiàn)在另一方身上,就會失去自己和另一方相對立的規(guī)定。任何一方都不能在它過渡到另一規(guī)定時仍保持自己原有的規(guī)定?!边@說明,“流通本身不包含自我更新的原理”[7]209-210。馬克思論述的內在邏輯強勁有力。在簡單流通中,貨幣與商品交換的結果是喪失自身而得到商品,商品的必然命運是被貨幣持有者消費掉或是留作他用而退出流通領域。商品與貨幣交換的情況稍為復雜一點,但最終的結果相同。商品持有者通過交換得到了貨幣,他或是用其購買自己需要的消費品或是積攢下來以備將來之用,這仍然是交換過程的中斷。正是因為如此,馬克思作出的結論讓人口服心服:交換過程“決不能實現(xiàn)資本”,因為“流通本身不包含自我更新的原理”。作為交換價值的資本與簡單流通中的貨幣有本質區(qū)別,區(qū)別的表現(xiàn)之一是它必然會躍出流通領域而進入能實現(xiàn)自己且確實“包含自我更新的原理”的生產(chǎn)領域。
資本躍出流通領域后進入的是生產(chǎn)領域,即“設定交換價值的運動”。在這里,“它不再只是作為前提的交換價值的運動,或者在形式上使交換價值設定為價格的運動,而且同時是把交換價值作為前提創(chuàng)造出來,生產(chǎn)出來的運動。生產(chǎn)本身在這里不再先于自己的結果而存在,也就是不再作為前提而存在,而是表現(xiàn)為自身同時產(chǎn)生這些結果的生產(chǎn)。但是它產(chǎn)生這些結果,已不再像在最初階段那樣,只是作為導致流通的生產(chǎn),而是作為在自身過程中同時還以流通,以發(fā)達的流通為前提的生產(chǎn)”[7]211。
剩余價值的生產(chǎn)領域確實“包含自我更新的原理”,因為“資本家換來勞動本身,這種勞動是創(chuàng)造價值的活動,是生產(chǎn)勞動;也就是說,資本家換來這樣一種生產(chǎn)力,這種生產(chǎn)力使資本得以保存和倍增,從而變成了資本的生產(chǎn)力和再生產(chǎn)力,一種屬于資本本身的力”[7]232。這就是說,在貨幣資本與勞動能力交換時,這種“力”潛在于勞動者身上,交換之后情況發(fā)生了本質變化,“力”變成了實際的活動,這種活動便是從屬于資本且能使資本保值和增殖的勞動過程。
馬克思在分析使資本保值和增殖的勞動時說,“我們已經(jīng)知道,對象化在資本中的勞動時間表現(xiàn)為一個由三部分組成的總額:(a)對象化在原料中的勞動時間;(b)對象化在工具中的勞動時間;(c)對象化在勞動價格中的勞動時間。(a)和(b)這兩個資本組成部分是始終不變的,雖然它們在過程中也會改變自己的形態(tài),改變自己的物質存在方式,但作為價值,它們是始終不變的。只有(c)被資本用來同性質不同的東西相交換:一定量對象化勞動同一定量活勞動相交換”[7]281-282。而“活勞動”的量是可以變動的,資本的保值和增殖,剩余價值的追逐由想法變?yōu)楝F(xiàn)實,進而,資本家對勞動者剝削的內在本質,全在“活勞動”量的變化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馬克思用性質不同的兩個“活勞動”量說明這一點?!叭绻S持工人一個工作日的生存,需要一個工作日,那么,資本就不存在,因為這樣就等于工作日和它自己的產(chǎn)品相交換,從而資本就不能作為資本增殖價值,也就不能作為資本保存自己”“相反,如果維持工人整個工作日的生存,只需要例如半個工作日,那么,產(chǎn)品的剩余價值就自然產(chǎn)生出來了,因為資本家在[勞動]價格中只支付了半個工作日,而在產(chǎn)品中得到的卻是整個對象化的工作日;也就是說,沒有什么東西同后半個工作日相交換。使他得以成為資本家的,不是交換,而是這樣一個過程:他在這個過程中不經(jīng)過交換就得到了對象化的勞動時間,即價值。半個工作日沒有花費資本家分文;也就是說,資本沒有付出任何等價物就得到一個價值”[7]285。馬克思用作例證的兩個“活勞動”量是直到現(xiàn)在仍在普遍發(fā)生的客觀事實,這樣的客觀事實讓人明了,資本家發(fā)財致富的奧秘到底是什么,資本家的物質財富不斷增長以至于富可敵國的源泉到底何在。
馬克思政治經(jīng)濟學分析和哲學分析交替并用的揭示表明,資本的內在本性驅使自身演化出一種不同于簡單流通的內在邏輯。這個內在邏輯使資本的性質發(fā)生變化,在目前的演化階段是由貨幣資本變?yōu)樯a(chǎn)資本,而一旦變?yōu)樯a(chǎn)資本,貨幣資本和勞動能力的平等、自由和獨立的形式特點馬上發(fā)生質變,因為生產(chǎn)資本是資本生產(chǎn)的過程,這一過程的實質是在生產(chǎn)資本強制下雇傭勞動者的勞動過程。這個過程是勞動者以勞動資料為中介的主、客體關系過程,它既具有任何勞動都具有的一般性質,也具有資本主義生產(chǎn)所特有的異化性質。
(二)剩余價值生產(chǎn)過程中主、客體關系的一般性質
剩余價值的生產(chǎn)過程首先是一般意義的生產(chǎn)過程,它具有任何人類生產(chǎn)所具有的一般性質。馬克思對這一點的說明如下:“由于勞動并入資本,資本便成為生產(chǎn)過程;但它首先是物質生產(chǎn)過程;是一般生產(chǎn)過程,因此,資本的生產(chǎn)過程同一般物質生產(chǎn)過程沒有區(qū)別。它的形式規(guī)定完全消失了。由于資本把它的對象存在的一部分同勞動相交換,它的對象存在本身就在自身內部分為對象和勞動;兩者的關系構成生產(chǎn)過程,或者說得更確切一些,構成勞動過程。”[7]262-263這個勞動過程同樣由三個要素構成:勞動對象、勞動資料和勞動活動。三者的有機統(tǒng)一形成真正意義的主、客體關系,“一方面表現(xiàn)為主體對客體的占有,另一方面,同樣也表現(xiàn)為對客體的塑形,客體從屬于主體的目的,客體轉化為主體活動的結果和容器”[7]481。
在這個具體表現(xiàn)為主、客體關系的勞動過程中,貨幣資本與勞動能力交換過程中的資本仍然占有絕對統(tǒng)治地位,但它已隱退其后,藏身于客觀的物質存在和活動之中,人們見到的已不是貨幣資本與勞動能力之間互為主、客體的關系過程,而是勞動者的勞動所具有的性質完全不同的主、客體關系過程。這樣的主、客體關系過程起碼有四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勞動(作為主體)與自然的物質變換過程;第二,勞動(作為主體)與原材料的主、客體關系;第三,勞動(作為主體)與勞動資料的主、客體關系;第四,勞動(作為主體)與勞動產(chǎn)品之間的主、客體關系。四種主、客體關系內容具有一般性質,只要是人類勞動,便會具有這樣的性質,資本統(tǒng)治下的勞動同樣如此。
與動物的活動相比,勞動過程中的主、客體關系具有自己的特點。馬克思用既艱澀又生動的語言為我們揭示出這些特點。
首先,主體的對象化是“造形活動”,是“創(chuàng)造形式的活動”“勞動是酵母,它被投入資本,使資本發(fā)酵。一方面,資本借以存在的對象性必須被加工,即被勞動消費;另一方面,作為單純形式的勞動,其純粹主體性必須被揚棄,而且勞動必須被對象化在資本的物質中。資本(按其內容來說)對勞動的關系,對象化勞動對活勞動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中,資本在勞動面前表現(xiàn)為被動的東西,資本的被動存在作為特殊實體同作為造形活動的勞動發(fā)生關系——只能是勞動對它的對象性的關系,勞動對它的物質的關系……物質,對象化勞動,對于作為活動的勞動來說只有兩種關系:一種是作為原料,即無形式的物質,作為勞動的創(chuàng)造形式的、有目的的活動的單純材料;另一種是作為勞動工具,即主體活動用來把某個對象作為自己的傳導體置于自己和對象之間的那種對象手段”[7]256。馬克思的論述為我們揭示出勞動這種主、客體關系中的豐富內容。雖然資本是勞動的發(fā)動者、制動者和統(tǒng)治者,但在這里它表現(xiàn)為被動性存在,是被動的物質存在,沒有活勞動它就是死物質,除了這種死物質的被動存在之外什么也不是。正是勞動,使死物質的被動存在進入和變?yōu)榛顒訝顟B(tài)。由此說,活勞動是“造形活動”,是“創(chuàng)造形式”的活動。
其次,主體的對象化具有物質目的性。資本家通過用貨幣資本與勞動能力交換的形式達到發(fā)財致富的目的。這種目的決定了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生產(chǎn)過程根本性和唯一性的目的是追逐剩余價值。但是,這樣的目的不能直接達到,它必須首先變?yōu)橹薪樾问?,附著于特定的物質載體,這里的中介形式或物質載體便是物的有用性,或叫物的使用價值。這樣的情勢決定了資本統(tǒng)治下的勞動同樣要具有物質目的性。馬克思用實際的例證為我們說明這一點?!叭绻藁ㄗ兂杉?,紗變成布,布變成印染布等,印染布再變成比如說衣服,那么,(1)棉花的實體在所有這些形式中都得到了保存……(2)在所有這些連續(xù)的過程中,物質取得越來越有用的形式,因為它取得越來越適合于消費的形式;直到最后,物質取得使它能夠直接成為消費對象的形式,這時物質的消耗和它的形式的揚棄成了人的享受,物質的變化就是物質的使用本身。棉花的物質在所有這些過程中都得到了保存,它在使用價值的一種形式上消失,是為了讓位給更高級的形式,直到對象成為直接的消費對象”[7]329。由馬克思的論述可以看出,在主、客體關系中,勞動者的勞動使三重目的變成現(xiàn)實,一是勞動者“點石成金”,使物質具有合目的形式的目的;二是消費者滿足需求的目的;三是資本家發(fā)財致富的目的。后兩種目的建基于第一種目的之上,第一種目的不能變?yōu)楝F(xiàn)實,后兩種目的只能停留于目的狀態(tài)。由此看,人的生活所依賴的物質財富是勞動者創(chuàng)造的。
最后,主體的對象化過程表現(xiàn)為“從活動變?yōu)榇嬖凇??!皬幕顒幼優(yōu)榇嬖凇笔鞘愕恼軐W性表達,但它所概攝的內容卻具有強烈的社會歷史現(xiàn)實性質。在勞動過程中,“原料被消費了,因為它被勞動改變了,塑形了;勞動工具被消費了,因為它在這個過程中被使用了,磨損了。另一方面,勞動也被消費了,因為勞動被使用,被推動了,以致工人的一定量體力等等被耗費了,結果是工人筋疲力盡。但是勞動不僅被消費,而且同時從活動形式被固定為,被物化為對象形式,靜止形式;勞動在改變對象時,也改變自己的形態(tài),從活動變?yōu)榇嬖?。過程的終點是產(chǎn)品”[7]258。勞動形態(tài)的轉變是勞動過程的結果,這個結果便是勞動產(chǎn)品。勞動產(chǎn)品是主體性的確證,確證了主體的能力、目的和活動的有效性。同時,勞動產(chǎn)品也是活生生的見證,它見證了雇傭勞動者工資的等價物是由誰生產(chǎn)的,同時更見證了超過這個等價物的余額即剩余價值是由誰生產(chǎn)的。
馬克思對雇傭勞動過程中主、客體關系一般性內容的揭示使我們明了,勞動者的勞動,即主體的對象化,是剩余價值生產(chǎn)的客觀基礎和關鍵。這里尤其需要我們關注者是馬克思對勞動活動本身的界定:“酵母”“造形活動”“創(chuàng)造形式的活動”和“塑形”。四種界定形象生動,它們從不同角度表征出勞動這種主、客體關系中的內在靈魂,同時也表征出勞動在主、客體關系中的核心地位。正是由于勞動使物質具有了合目的性的形式,人類滿足自己需要的目的有了前提條件或說客觀根據(jù)??v觀人類社會歷史,人類滿足自己需要的物質前提在不斷地精致化和多樣化,這樣的前提只能由勞動創(chuàng)造,勞動確實把它們創(chuàng)造出來了,基于此,人類社會才有了生生不息的歷史,才有了這樣令人嘆為觀止的發(fā)展和進步。從這樣的角度看問題我們便可得出結論,人類社會的歷史實際是勞動者勞動的歷史。這樣的歷史往往被歷史學家有意或無意地虛無化,只有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勞動發(fā)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會史的鎖鑰”[12]。恩格斯的論斷具有十足的方法論性質,尊重客觀的社會歷史事實,基于這樣的歷史事實再現(xiàn)人類社會歷史有了哲學方法論保障。
(三)剩余價值生產(chǎn)過程中主、客體關系的異化性質
剩余價值生產(chǎn)過程中主、客體關系的一般性質客觀地存在于雇傭勞動過程中。由于資產(chǎn)階級經(jīng)濟學的無能或是有意掩飾,也由于剩余價值生產(chǎn)過程的異常復雜性,這種性質往往會遁逝于人們的視野之外,被刻意或無意識地虛無化,顯露于外者則是資本家(企業(yè)家)被神化(馬克斯·韋伯)或被英雄化(熊彼特)的主導一切、制動一切和推動一切的社會歷史性作用。端賴馬克思的分析和揭示,我們得以窺見剩余價值生產(chǎn)過程中主、客體關系一般性質的真容。
一般是比較性概念,它相對于特殊而言?;谶@樣的思想演化邏輯看問題,接踵而至的問題是:與歷史上各不相同的生產(chǎn)形態(tài)相比,剩余價值生產(chǎn)過程中的主、客體關系具有什么樣的特殊性質?這不是可有無可的過度追問,而是應當、也必須搞清楚的問題。資產(chǎn)階級經(jīng)濟學把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chǎn)制度自然化和永恒化,給人造成一種亙古不變、歷來如此的感覺。真實的社會歷史過程真相正好與此相反。馬克思政治經(jīng)濟學的研究對象確為資本主義生產(chǎn)方式,但他把這種生產(chǎn)方式視為社會歷史性現(xiàn)象,這就決定了資本主義生產(chǎn)方式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質。這種特殊性質在兩個層面上表現(xiàn)出來,一為政治經(jīng)濟學,二為哲學。在政治經(jīng)濟學層面,馬克思一再分析和比較的雇傭勞動、剩余價值生產(chǎn)和剝削之間的辯證關系內容,情況就是如此。尤其需要我們關注者,馬克思在哲學層面對資本主義生產(chǎn)方式即剩余價值生產(chǎn)特殊性的揭示,其理論原創(chuàng)性和張力同樣給人以震撼,同樣讓人久久不能忘懷。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如果說馬克思對剩余價值生產(chǎn)過程中主、客體關系一般性質的分析和揭示是精彩的,那么,對其特殊性質的分析和揭示更精彩。所謂特殊性,其指稱對象是剩余價值生產(chǎn)過程中雇傭勞動的異化性質。
任何勞動都是主、客體二者之間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過程,雇傭勞動亦然。但是,人們所忽略且被資產(chǎn)階級經(jīng)濟學虛無化者,是雇傭勞動區(qū)別于自主性勞動的特殊性質即異化性質,馬克思明確地為我們指出了這一點。“關鍵不在于對象化,而在于異化,外化,外在化,在于不歸工人所有,而歸人格化的生產(chǎn)條件既資本所有,歸巨大的對象[化]的權力所有,這種對象[化]的權力把社會勞動本身當作自身的一個要素而置于同自己相對立的地位”[13]。馬克思的區(qū)分向我們指明了一個基本事實,剩余價值生產(chǎn)過程中的勞動除具有主、客體關系的一般性質外,還具有特殊性質,這樣的特殊性質相對于雇傭勞動者而言在劫難逃,因為它具有“歷史的必然性”[13]。作為“歷史的必然性”的勞動異化有哪些具體表現(xiàn)?馬克思的分析和指明同樣讓我們大受啟發(fā)。
第一,雇傭勞動者在勞動條件面前的異化?!叭绻覀儸F(xiàn)在首先考察已經(jīng)形成的關系,考察變成資本的價值和作為單純同資本相對立的使用價值的活勞動,——因而,活勞動只不過是這樣一種手段,它使對象化的死的勞動增殖價值,賦予死勞動以活的靈魂,但與此同時也喪失了它自己的靈魂,結果,一方面把已創(chuàng)造的財富變成了他人的財富,另一方面只是把活勞動能力的貧窮留給自己,——那么,問題簡單表現(xiàn)為,活勞動的物的條件(即用來增殖價值的那些材料,用來增殖價值的那些工具,以及為了煽起活勞動能力的勞動火焰,為了防止這種火焰熄滅而為活勞動能力的生命過程提供必要物質的那些生產(chǎn)資料),在過程中和通過過程本身,成為他人的獨立的存在或他人的人格的存在方式,成為自在地同活勞動能力……相對立的東西,成為堅持獨立的、自為存在的價值,因而成為這樣的價值,這種價值對于勞動能力來說構成他人的財富,資本家的財富”[7]453-454。像任何其他社會歷史性質的勞動一樣,雇傭勞動也需要前提條件。概括地說,這樣的前提條件有三種:原材料、勞動資料和維持勞動者生存的生活資料。在自主性勞動中,勞動者與這三種前提條件結為一體,因為它們是勞動者的所有物。雇傭勞動中的情況正好與此相反。勞動者與三種前提條件發(fā)生分離,它們外在于勞動者,屬于資本家所有。雖然勞動者在實際的勞動過程中與這三種前提條件結為一體,運用它們、支配它們,但在法權意義上它們是資本家的所有物,在資本家的意志支配下與勞動者發(fā)生關系,服從于資本家的意志,服務于資本家發(fā)財致富的目的。這樣的關系性質與自主性勞動過程中的關系性質(結為一體,融為一體)相悖謬,馬克思把這種情況界定為勞動者在勞動條件面前的異化,或者說,勞動條件的資本家占有性質使然,它們成了支配勞動者和統(tǒng)治勞動者的物質力量。這樣的物質力量強勁有力,勞動者在生存(活命和養(yǎng)家)意義層面上始終受這種物質力量的威脅和支配。勞動者要活命,只得聽命于這種物質力量的支配。
第二,勞動者在自己的勞動能力面前的異化。任何社會歷史形態(tài)中的勞動都一樣,勞動能力屬于勞動者所有。這樣的客觀事實使人們的認知固定下來,勞動者與勞動能力實為一體,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才有勞動者和勞動能力之分。在剩余價值的生產(chǎn)過程中,這種事實的外觀或叫假象仍然存在,貨幣資本與勞動能力的交換便是證明。如果勞動能力不歸勞動者所有,那么,他或她用什么東西與貨幣資本相交換以便獲取自己的生活資料(工資)呢?在剩余價值的生產(chǎn)過程中,一旦進入實際的勞動狀態(tài),如上事實的虛假性完全暴露出來,真正的客觀事實現(xiàn)出原形,勞動者在自己的勞動能力面前發(fā)生異化,他自己擁有所有權的勞動能力不聽他指揮,不為他服務。與此正好相反的是,剩余價值生產(chǎn)過程中勞動者的勞動能力聽命于資本,服務于資本,為資本壓迫和剝削勞動者助一臂之力。原因何在?就在于貨幣資本與勞動能力交換過程中完成的一項大任務:勞動者勞動能力的使用權已賣給資本家,歸資本家隨意支配。馬克思發(fā)現(xiàn)了這一點,并為我們指出這一點。“勞動能力占有的只是必要勞動的主觀條件,——從事生產(chǎn)的勞動能力的生活資料,也就是勞動能力單純作為同它的實現(xiàn)條件相分離的勞動能力再生產(chǎn)出來,——而且勞動能力使這些條件本身變成以他人的、實行統(tǒng)治的人格化的形式而同勞動能力相對立的物,價值。勞動能力從過程中出來時不僅沒有比它進入時更富,反而更窮了。這是因為,勞動能力不僅把必要勞動的條件作為屬于資本的條件創(chuàng)造出來,而且潛藏在勞動能力身上的增殖價值的可能性,創(chuàng)造價值的可能性,現(xiàn)在也作為剩余價值,作為剩余產(chǎn)品而存在,總之,作為資本,作為對活勞動能力的統(tǒng)治權,作為賦有自己權力和意志的價值而同處于抽象的、喪失了客觀條件的、純粹主體的貧窮中的勞動能力相對立。勞動能力不僅生產(chǎn)了他人的財富和自身的貧窮,而且還生產(chǎn)了這種作為自我發(fā)生關系的財富同作為貧窮的勞動能力之間的關系,而財富在消費這種貧窮時則會獲得新的生命力并重新增殖”[7]444。
第三,勞動者在勞動活動中的異化。在剩余價值的生產(chǎn)過程中,由于勞動的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都被資本家占有,勞動者在它們面前處于異化狀態(tài),必然的結果是勞動者在勞動活動中異化自己,或者說,勞動者的勞動活動發(fā)生了異化。用黑格爾的語言表述,勞動不是把主體變成自為存在的過程,而是把主體變?yōu)樗诘倪^程,變?yōu)槭顾诔蔀樽詾榇嬖诘倪^程。這就是說,“勞動不是把它本身的現(xiàn)實性變成自為的存在,而是把它變成單純?yōu)樗拇嬖?,因而也是變成單純的他在,或同自身相對立的他物的存在”。由此看,“勞動的這種變?yōu)楝F(xiàn)實性的過程,也是喪失現(xiàn)實性的過程。勞動把自己變成客觀的東西,但是它把它的這種客體性變?yōu)樗约旱姆谴嬖冢蛩姆谴嬖凇Y本——的存在”[7]445-446。馬克思用黑格爾哲學的語言揭示出來的內容是深刻的。正是由于雇傭勞動者的勞動活動,作為自為存在的主體變成了為他的存在,即為資本的存在。而資本,通過勞動者的勞動活動發(fā)生了性質變化,由靜態(tài)存在的物,變成了具有內在驅動力的自為存在,這種自為存在驅使勞動者為資本勞動,使資本在保持自身的同時增殖自身。這種內涵豐富深刻的辯證法不是如黑格爾主張的那樣是一種主觀意識存在,是純思辨邏輯的演化過程,而是活生生的、浸透著雇傭勞動者血汗的客觀存在。這種客觀存在作為具有統(tǒng)治力的力量與作為雇傭勞動者的主體之間有一種此長彼消的動態(tài)關系。并且,“通過勞動本身,客觀的財富世界作為與勞動相對立的異己的權力越來越擴大,并且獲得越來越廣泛和越來越完善的存在,因此相對來說,活勞動能力的貧窮的主體,同已經(jīng)創(chuàng)造出來的價值即創(chuàng)造價值的現(xiàn)實條件相比較,形成越來越鮮明的對照。勞動本身越是客體化,作為他人的世界,——作為他人的財產(chǎn)——而同勞動相對立的客觀的價值世界就越是增大”[7]447。
如上的引證和分析使我們見識了馬克思的偉大理論洞察力。他在資產(chǎn)階級經(jīng)濟學只看到利潤和工資及二者之間關系的生產(chǎn)領域,為我們揭示出三項極具理論原創(chuàng)性和震撼力的理論內容。首先是剩余價值終極源泉的發(fā)現(xiàn)和揭示,其次是對剩余價值生產(chǎn)過程中主、客體關系一般性質的洞察和分析,最后是對雇傭勞動異化性質的揭露和批判。相對于我們的論題而言,后兩項理論成果更重要。馬克思的分析和論證表明,《大綱》中存在主體、客體及二者之間辯證關系的哲學分析框架是無可辯駁的客觀事實。這樣的客觀事實告訴我們,主體、客體及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這一哲學分析框架是馬克思政治經(jīng)濟學的內生變量,無視它的客觀存在及其作用,我們就不能真正領會馬克思原生態(tài)的政治經(jīng)濟學,當然更不會真正領會馬克思的經(jīng)濟哲學。
[1]古爾德.馬克思的社會本體論:馬克思社會實在理論中的個性和共同體[M].王虎學,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6.
[2]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2:47.
[3]約翰·穆勒.政治經(jīng)濟學原理及其在社會生活上的若干應用:上卷[M].趙榮潛,等,譯.胡企林,朱泱,校.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265.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4:253.
[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63
[9]曼昆.經(jīng)濟學原理:上冊[M].梁小民,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9.
[1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4-205.
[11]弗里德里?!ゑT·哈耶克.經(jīng)濟、科學與政治[M].馮克利,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522.
[1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13.
[1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44
【責任編輯 吳 姣】
On the Framework of Philosophical Analysis ofTheCritiqueOutlineofPoliticalEconomy(To be Continued)
GONG Jing-cai,WU Xue-fei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2, China)
From the beginning of 1960s, Marx’sTheCritiqueOutlineofPoliticalEconomyhas become the focus of international academic research and debate. Research and debate are in three fields: literature, political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On the research of history and current status of the field of philosophy people involve numerous topics, labor alienation, free time, social ontology refinement, traces of Hegel’s philosophy variously. Compared with the ideological practice ofTheCritiqueOutlineofPoliticalEconomy,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are obvious: it does not put forward and explore the philosophical analysis framework from the level of consciousness. The philosophical analysis framework is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bject, the object and the two. Marx used the philosophical framework of analysis to examine three processes of capitalist production run: the circulation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of surplus value, that is the exchange of monetary capital and labor ability;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surplus value, namely the material transforma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realizing process of the surplus value, namely the exchange phase between commodity capital and monetary. The results show, capitalist political economy nature, class nature and legal nature, science nature and essence of social history one by one are exposed in broad daylight. Overall,TheCritiqueOutlineofPoliticalEconomyhas an irreplaceable value of Maxism literature, which proposes many challenges for our existing academic research paradigm, and the response to these challenges is our academic responsibility.
Marx;TheCritiqueOutlineofPoliticalEconomy; the framework of philosophical analysis
2016-04-20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馬克思《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大綱》中的哲學思想新探”(16AZX001)
宮敬才(1954—)男,河北滄州人,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
A811
A
1005-6378(2016)04-0015-15
10.3969/j.issn.1005-6378.2016.0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