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劍云
李用清(1829—1899),字澄齋,號菊圃,平定州樂平鄉(xiāng)(今山西昔陽縣)杜莊村人,是清末著名的“居敬行簡”的理學家、“表率群倫”的教育家、“清絕一塵”的廉吏。他早年在山西最高學府晉陽書院學習七年。同治四年(1865年)考取進士,后歷任翰林院編修、廣東惠州府知府、貴州貴西兵備道道臺、貴州布政使、署理貴州巡撫、陜西布政使。為官三十年,所到之處地方大治,政績斐然,并以至清極儉的形象在晚清官場上樹起了一座道德豐碑。他晚年辭官歸里,又回到晉陽書院,主講十年,培養(yǎng)出了在民國山西史上開一代風氣的趙戴文、張籟、狄樓海、徐一清、馮濟川等知名人物,為清末山西教育事業(yè)作出了突出貢獻。
負笈求學
李用清出身書香世家,七歲入私塾讀書。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參加平定州生員考試,中秀才。咸豐二年(1852年),被平定州選送到晉陽書院學習。
晉陽書院的前身為三立祠(俗稱三立書院),明代時位于今太原市迎澤區(qū)西海子靠東。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山西巡撫白汝梅鑒于祠院頹廢不堪,在太原府城東南的侯家巷(今太原市公安局院內(nèi))購地另建三立祠。這是山西在清代最早恢復重建的一所書院。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政府在全國22個省會城市各賜帑金一千兩,資助建立一所省府書院。山西巡撫借此重新修葺三立祠,添建屋宇,并正式恢復“書院”名稱,更名為晉陽書院。以后,經(jīng)過乾隆十三年(1748年)、十八年(1753年)、二十九年(1764年)連續(xù)三次大規(guī)模擴建,晉陽書院發(fā)展到鼎盛。歷任山長中出現(xiàn)了王珻、李熔經(jīng)等許多著名理學家,晉陽書院也因此成為山西理學思想研究和傳播的重地。李用清在此接受了嚴謹而系統(tǒng)的程朱理學訓練,數(shù)年如一日,刻苦自勵,為以后成為理學名家打下了堅實基礎(chǔ)。
當時,晉陽書院每月都要進行兩次課試:一次由學政主持,并出題、閱卷、給獎,稱為官課(又稱“大課”);一次由山長主持,并出題、閱卷、給獎,稱為師課(又稱“堂課”)。這兩次月考都以八股文章為主、策論詩賦為輔。八股試題以四子書為主,立言又以程朱理學為主。李用清與兩位樂平同鄉(xiāng)李希蓮、李鳴鳳在月考中每每獨占前三,聲名大噪,被當時山西學界稱為“樂平三李”。
清代規(guī)定,各省學政每三年要對全省生員進行一次考試,選拔出數(shù)位學行卓異者貢入國子監(jiān)學習,稱為優(yōu)貢。在咸豐八年(1858年)的考試中,李用清以第一名的成績?nèi)脒x。當年秋天,又參加了山西省鄉(xiāng)試,考中舉人,被稱為“優(yōu)貢舉人”。
同治四年(1865年),李用清到北京參加會試,考中進士。同榜進士有崇綺(清代唯一的旗人狀元)、唐景崧(末代臺灣巡撫)、胡聘之(山西巡撫)、王先謙(晚清巨儒)、汪鳴鑾(總理各國事務(wù)衙門大臣)等,英才濟濟,為清代歷屆進士考試中所少見。同年,李用清被授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授翰林院編修。
李用清進入翰林院后,執(zhí)弟子之禮進見翰林院掌院學士、文淵閣大學士倭仁。倭仁為著名的理學大師,在同治年間被政界、學界尊為“人倫表率”“群流歸仰”。他推崇程朱之學,認為“辨學術(shù)當恪守程朱,以外皆旁蹊小徑,不可學也?!辈钣们逵兴笇В蛊渥R見大進。李用清也把師從倭仁視為一生的大幸,從此專宗程朱理學,孜孜矻矻,死而后已。
宦海浮沉
李用清在翰林院時,正值洋務(wù)運動方興未艾。一部分翰林學士和御史言官奉軍機大臣李鴻藻、光緒帝師翁同龢為領(lǐng)袖,打著“經(jīng)世匡時”的旗號,標榜風節(jié),“嚴義利之分”。他們反對洋務(wù)運動,希望內(nèi)用程朱理學以定人心,外用除弊、懲貪、固本以利民生,被稱為清流派。李用清所在的翰林院是清流派的主陣地,他與李鴻藻、翁同龢、閻敬銘等清流派領(lǐng)袖人物同氣相求,交往密切,其學問、品行受到他們的敬重與賞識。
光緒三年(1877年),山西大旱,李用清加記名御史銜,隨欽差大臣閻敬銘回山西襄辦賑荒。他在賑荒實踐中認識到,“致荒之道,在不種五谷而種罌粟”“必改花田(罌粟)而種五谷,然后生聚有期,元氣可復”,于是垂涕寫下著名的《大荒記》,并上書山西巡撫曾國荃,力主禁煙還糧。但曾國荃“疑晉新荒,禁煙效緩,且全國未禁,徒斂怨”(《清史稿·李用清傳》),沒有采行。
光緒七年(1881年),李用清任廣東惠州府知府。次年調(diào)任貴州貴西兵備道道臺。第二年又破格直升為貴州布政使、署理巡撫。李用清認同清流派“改革弊政”“整肅綱紀”和“興修水利”的施政理念,他在廣東、廣西任上大力懲貪肅弊,禁止種吸鴉片,興修水利,充實糧儲,地方風氣大變。李用清受到歷任長官的高度評價,兩廣總督張之洞稱他“堅確勤苦,不為習俗所奪,可以挽回風氣”,四川總督丁寶禎稱他“公忠自矢,力崇儉樸,辦事實心,實為黔省歷任撫臣所罕見?!钡捎诮麩煷胧┯|動了地方官紳利益,李用清最終被以“操之過急”為由撤職。
光緒十二年(1886年)三月,在軍機大臣閻敬銘、吏部尚書崇綺等奏保下,李用清被起用為署理陜西布政使。他不計沉浮,以國本民食為要義,節(jié)流開源,栽桑種棉,興辦紡織,修筑三原龍渠,還用自己的養(yǎng)廉銀買谷萬石充倉備荒。署政兩年,陜藩庫帑增加30萬兩,翻了一番。光緒十四年(1888年)鄭州河堤決口,他又慷慨捐銀兩萬兩,并為故鄉(xiāng)杜莊村捐款筑堤、購田生息以作村中公用之需。豈料他的狷介耿直為督撫所不容,被考評為“人地不宜”而罷官。張之洞、翁同龢等都為李用清打抱不平,而閻敬銘更是直接上疏稱贊李用清“為近時藩司(布政使)之最”,并直指該督撫“淆亂黑白,顛倒是非”,懇請朝廷收回成命。閻敬銘為此受到朝廷嚴厲申斥,遂憤而辭職。
當時朝野對李用清的評價截然兩端。贊成者,稱他是“藩司之最”(閻敬銘語)、“黔省歷任撫臣所罕見”(丁寶禎語)、“藹然仁人哉”(翁同龢語)、“白璧斯完”(崇綺語)。反對者,則不僅對他的政績視若無睹,而且還對他的克勤克儉竭盡詆毀之能事,甚至人身攻擊。當時,李用清在官場上有個綽號叫“天下儉”。他雖然動輒慷慨解囊捐萬兩銀、萬石糧以助賑濟困,而自己和家人卻過得異常節(jié)儉,吃糠咽菜,穿鄉(xiāng)下人衣履,住祖?zhèn)骼衔荩冀K保持了農(nóng)家本色。他認為如果不刻意提倡節(jié)儉,就不足以養(yǎng)民教士。但他這種克勤克儉的作派,卻被同朝的浙江名士李慈銘譏諷為“惟耐苦,惡衣食,捷足善走,蓋生長僻縣,世為農(nóng)氓,本不知有人世甘美享受也。”御史汪鑒更是誣指他“清操不可取,猶之馬不食脂,生性然也,都下以為笑柄?!痹u價判若霄壤,或多或少都摻合了個人好惡,折射出清流派、洋務(wù)派的黨派之爭。李用清的兩起兩落,不能不說也是光緒中期清流派、洋務(wù)派在朝廷中勢力消長的一個反映。臺灣著名作家高陽對李用清有過一段評論:“他如果生在康熙年間,必獲大用,且亦必如湯斌、于成龍之成為理學名臣;而在末世,不能不移疾以去”,不無道理。
十年主講
自古以來,書院就是致仕官員理想的托身之所。光緒十五年(1889年),李用清被免職的第二年,回到曾經(jīng)就讀的晉陽書院,擔任主講,而且一干就是十年,直到在書院去世。他在晉陽書院的主要作為有:
一是整頓士習。李用清認為:“國家人材之壞在書院,而士習心田之壞在讀書?!睍航袢震B(yǎng)賢是為了他日養(yǎng)民,學生如果未科舉入仕就先染上許多壞的習氣,不在身心上切己反求,將來登科入仕也不會是一個清官好官。所以,現(xiàn)在就必須嚴加約束。他還多次重申朱熹制定的《白鹿洞書院學規(guī)》,并且規(guī)定院內(nèi)嚴禁喧嘩,進入講堂必須行列整齊、衣冠肅敬。他嚴以律己,甚至對學生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繩以先正,不少假借”。經(jīng)過整頓,“學者得識行書立身之要,士風為之大變”(王廷相:《李菊圃中丞墓表》)。
二是科舉造士。據(jù)其弟子回憶:李用清每日凌晨四點就起床盥洗,然后就擊梆將學生聚集一堂開始授課。他身材高大,儀容峻偉,目光灼灼,端坐講席,雍容如泰山磐石,可親而不可犯。講課的內(nèi)容主要是《小學》《大學》,他連講十年,毫無倦意。李用清去世后,弟子們將他的講話偶記、治學格言及試卷批語等整理為《課士語錄》。洋洋七萬言,包括修身、教學、為學、讀書、為政、體驗、作文、做人、理財、釋經(jīng)、交友等11章30節(jié),主要為修身明倫之理、為師為學之道。但“科舉”“為官”等語也俯拾皆是。如,“古來名臣名儒,不從科甲出身者幾人哉?試思之?!薄皩W舉業(yè)者,則專在語言文字上用功,而身心置之度外。今日但將平日所讀之書,反求諸身心,則得矣。而舉業(yè)功夫,亦從此益進矣?!贝送猓钣们暹€在講學中傳授為官之道,如:“將來做官,有兩件事:一為教,一為養(yǎng)。養(yǎng)則務(wù)本、節(jié)用(自古真經(jīng)濟),教則明五倫(自古真教化)便是。諸生好生記下,將來做官,止有這兩件事情?!?/p>
三是篤守理學。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洋務(wù)派陸續(xù)開辦了一些新式學堂,受此影響,書院內(nèi)部也開始吹起一股改革之風。山西有兩位洋務(wù)干將張之洞、胡聘之先后主政,洋務(wù)活動蔚為壯觀,為全國所矚目。光緒十年(1884年),山西巡撫張之洞在明代晉藩寶賢堂故址(今太原市解放北路西側(cè)山西省實驗中學初中部所在地)創(chuàng)辦了有近代意義的令德堂(又稱令德書院),后聘請既精通程朱理學又習知天文算學的著名學者屠仁守任山長。令德堂既保留了傳統(tǒng)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也設(shè)置了算學、格致等眾多新課程,屠仁守親自執(zhí)教算學,并廣購外國書籍,開闊學生眼界,開了山西教育改革的先河。胡聘之主政期間,在全國率先聘請碩學之士到令德堂任教,并親自邀請著名數(shù)學家華衡芳等科學家前來講學。他還規(guī)定,在學堂增設(shè)算術(shù)、化學、天文、地理、農(nóng)事、軍事等課程,為國家培養(yǎng)實用人才。
令德堂與晉陽書院相去不遠。雖然有記載稱李用清曾允許學生向屠仁守請教算學知識(李衡云:《方伯李菊圃先生事略》),但從《課士語錄》看,李用清作為程朱理學的忠實捍衛(wèi)者,對于洋務(wù)運動以來人們“侈談經(jīng)濟之宏論,性命之高見”,而避談“修身齊家之道,誠意正心之說”的情況強烈不滿。他告誡同僚和弟子:“近日異學充塞,正道幾于不明,吾黨其力持之?!彼f:“修身齊家,便是絕大本領(lǐng),絕大經(jīng)濟。今人……棄而不治,專去治平上講究,此最是莫救壞證?!薄坝兄^詩書道理不宜于今者,不知此乃正是迷惑也。諸生試思之。是照書上道理才對,否便不對?!薄敖裰畬W校,直是全無規(guī)矩,放僻邪侈,自詡才子名士,尚不如釋道兩門尚有清規(guī)?!?/p>
四是執(zhí)著禁煙。李用清認定鴉片為國之大患、民之大害,無論早年在山西辦賑還是在黔陜?nèi)温?,無不以禁煙為首務(wù)??梢哉f,其成也禁煙,敗也禁煙。晚年到書院后,仍不改初衷。除了在課堂上對學生大講鴉片之害外,只要有達官貴人來訪,他總是痛心苦口地勸誡官民莫種鴉片。“客有謂‘罌粟當禁,方法須要研究’,公則許之;若謂‘罌粟不當禁’,公則驀地送客,不與多言。其立論之堅,可見一斑?!敝敝翉浟糁H,還喃喃:“去就爭之,生死以之”(李玉璽:《清李菊圃先生用清年譜》)。
五是憂心時事。李用清在書院主講時,正逢洋務(wù)運動高潮和戊戌變法前夜,政局紛繁擾攘。每逢朝廷有重大人事變動或改革舉措出臺,李用清總是“中夜起立,彷徨不已”。有弟子安慰他“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他答道:“天下事須痛癢相關(guān)。吾自當官后,自覺習與性成,不能忘也?!惫饩w十八、十九年(1892—1893),山西北部大旱,李用清核計全省儲糧不足應(yīng)付賑濟,又夜不成寐,神形頓摧。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他更是憂憤交迫,終于導致其自光緒三年辦賑時落下的痢疾舊病復發(fā)。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農(nóng)歷二月初二日,李用清在晉陽書院赍志以歿。
結(jié) 語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李用清去世兩月后,光緒皇帝頒布《定國是詔》,拉開了戊戌變法的帷幕。又過了兩月,山西巡撫胡聘之連續(xù)兩次上折,請求改省內(nèi)書院為中西兼習學堂。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也就是李用清去世四年后,山西大學堂(今山西大學前身)宣告成立,晉陽書院最后一任山長谷如墉被任命為大學堂總教習兼中學專齋總理,書院在讀學生全部轉(zhuǎn)入山西大學堂。晉陽書院從此退出歷史舞臺。
李用清作為程朱理學的服膺者,倘若健在,對這些新變化新氣象也未必樂見其成。正如清代楊頤《貴州巡撫李公(用清)神道碑銘》所言:“嗚呼!公歿才數(shù)月耳,而變法之說興,此其公之所及料,又深幸公之不及見也?!?/p>
需要指出的是,晚清時期李用清等理學家特別強調(diào)倫理綱常,矢志守護程朱理學,既包含著對正統(tǒng)思想的不可或缺性和超越功利性的深沉思考,也有著對洋務(wù)運動激蕩下國人的傳統(tǒng)精神家園日漸崩塌的憂慮。如此之立意高遠,如此之用心良苦,我們決不能簡單地斥之為“頑固”“保守”,而應(yīng)該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給予充分同情與理解。他們著眼于“?!?,與洋務(wù)派的著眼于“變”,無論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光大,還是對于今天的核心價值體系建設(shè),同樣有著不容忽視的借鑒價值。正如昔陽籍著名作家二月河所言:“在當今社會,李用清這個典型極具現(xiàn)實意義,他為人為官的道德品質(zhì)依然是今天人們學習的榜樣,他為學為教的認真精神更應(yīng)該繼承和發(fā)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