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
4000多年前的一個冬日,禹從都城平陽出發(fā),來到妻子女嬌的故鄉(xiāng)茅山。隨從們按照要求,在山上搭了座極其簡陋的“行宮”:一間草房,房前豎立一桿巨大的龍旗,龍旗之下,插著一柄象征王權的玉鉞。禹就在這“行宮”里住下來,并傳令四方諸侯來此會面。次年春天,禹在茅山大會各路諸侯,按照政績進行相應的封賞或懲罰。為了紀念此次“干部考核”,禹將茅山改為“會稽山”,而所謂“會稽”,就是“考核功績”的意思。這段歷史,司馬遷在《史記·夏本紀》中也有提及 :“會稽者,會計也?!?/p>
從此,位于浙江紹興的會稽山,開始成為中國歷代帝王加封祭祀的名山,最終,演變?yōu)橹袊彐?zhèn)之一的南鎮(zhèn)。不過,鎮(zhèn)山文化并非會稽山的全部底蘊,當王羲之冠絕古今的《蘭亭集序》在這里橫空出世,會稽山又成為了中國山水田園詩的發(fā)源地之一。后世文人羨慕之余,無數(shù)次輾轉徘徊于此,就著紹興美酒,走出了一條浪漫主義的詩歌之路。
古老的祭禹儀式
在傳說中,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一生行跡里有四件大事與會稽山有關:封禪、娶親、計功、歸葬。這之后,會稽山成為中國歷代帝王加封、祭祀的名山。秦朝統(tǒng)一,秦始皇親自“上會稽,祭大禹”,對這座有著“天子之氣”和“王霸之氣”的文化名山表達足夠的敬意。離開會稽山不久,秦始皇崩于平原津。但是,“上會稽,祭大禹”的傳統(tǒng),從此成了后世帝王所遵循的禮制。到隋朝時期,會稽山正式成為中國五大祭祀鎮(zhèn)山之一的南鎮(zhèn)。
顧愷之曾稱贊會稽山周邊“千巖竟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云興霞蔚”,千古名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就是南朝詩人王藉詠會稽山脈所作。
王朝更迭,到清朝末年,祭祀鎮(zhèn)山的概念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但前來大禹陵憑吊懷古的腳步卻從未間斷。有傳說稱:大禹的妻妾同樣葬于會稽山——今天的會稽山中,有一個姒氏村落,村中居民世代守衛(wèi)著大禹及其妻妾的陵墓,遵循著神秘的祭禹儀式。這個村曾有一個古老的名字:“冢斜”,不過,如今的人們習慣把它叫做“禹陵村”。當年,大禹的六世孫少康即位,成為夏朝的第六代君王,冊封自己的庶子姒無余為“越王”,命他率家人在會稽山為大禹及其妻妾守陵,并主持春秋兩季的祭禹儀式,還許諾所賜田地可以不用繳稅,產出所得全部用于守陵和祭祀。就這樣,姒無余帶著家人在禹廟西北側住下來,漸漸繁衍成村,并將守陵和祭祀的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到今天。農歷六月初六是禹王的生日。在這一天,姒氏家族要舉行古老而神秘的祭禹儀式。這個儀式是禹的兒子啟當政時創(chuàng)制的,如今已經在會稽山深處默默流轉了 4000 多年。
祭祀從入夜開始。夜幕剛落,禹陵前立即變成人的海洋,香煙繚繞、燭光飄搖之中,人們跪在地上,無論是白首老者,還是黃發(fā)稚童,神情都非常肅穆。他們一聲聲地呼喚祖先禹王的名字,吟唱古老的經文:“明明我祖,萬邦之君。有典有則,貽厥子孫。關石和鈞,王府則有……”歌聲字字含淚、句句深情,一直要唱到次日凌晨3時……那一夜,會稽山彌漫著上古時代的遺風流韻。
書法和詩酒的圣地
提到會稽,或許大多數(shù)人并不知道“南鎮(zhèn)”的殊榮,但若說到“山陰蘭亭”,則必定會恍然大悟,點頭不已。王羲之的那篇酒后隨作,成就了中國書法之典范,雖有“文無第一”之說,但是《蘭亭集序》謂“天下第一行書”確為歷代所公認。
集序所述:“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讓人身臨其境。我們姑且拋開關于蘭亭具體位置的爭論,只是去探究因此而起的山水詩歌流派,便可以認定,“會稽”這個名字與中國文學史上的千古風流密不可分。
《蘭亭集序》一出,文人墨客莫不效仿王羲之,聚友而至,臨坐溪水旁,曲水流觴,寄情于山水……首先是謝靈運和謝惠連泛舟耶溪,對詩于會稽山的王子敬山亭的活動,正式開啟了中國山水田園詩歌之先河。然后到了唐朝,王勃邀請眾多詩人,在王子敬山亭集會修禊,并作《三月上巳祓禊序》,玩了一次還覺得不過癮,同年秋季再次修禊于此,寫下《越州秋日宴山亭序》。事實上,和王勃一樣的唐朝詩人不少,包括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白居易、杜牧等,都曾陸續(xù)登上會稽山,留下大量詩作,共同開創(chuàng)了中國文學史上最浪漫的詩歌時代。
在那個浪漫時代,詩人們的絕唱不僅需要寄情于山水,往往還需要一種極其重要的“催化劑”——酒。會稽山之所以能成為中國山水田園詩歌的發(fā)源地之一,《蘭亭集序》中的“曲水流觴”絕對功不可沒。詩歌與酒,似乎從來都是密不可分的搭檔。恰好,作為三大古酒之一的黃酒最重要的產地紹興,歷來是中國酒文化中心之一。紹興黃酒有元紅、加飯、花雕、善釀、香雪之分,若是正宗本地人,一般會選會稽山加飯酒——那一碗晶瑩剔透,帶些琥珀色的加飯酒,再配上臭豆腐、醉魚,外加一碟茴香豆,怕是要醉得“不羨鴛鴦不羨仙”……
千年古香榧樹
詩與酒,浸透了會稽山數(shù)千年的悠悠時光,讓人不可自拔地沉醉其中。當酒醒之后,若想尋一處山林,漫步其中,既可悅眼目,又可清神智,那么古香榧林就是最佳選擇。
香榧別名“中國榧”,又稱“三代果”,一年開花、一年結果、一年成熟,一棵樹上往往同時有花朵、一年果和兩年果存在。俗話還說:香榧好吃樹難栽。最少要8年,香榧樹才能零星掛果,幾十年后產量會逐漸增加,百年以上成為“壯齡樹”,才能出現(xiàn)碩果累累的盛況。如此漫長的生長期,極大地限制了這一珍稀植物的數(shù)量,數(shù)百年的老樹堪稱稀世之寶。正因如此,會稽山的古香榧群才顯得彌足珍貴:已結果的香榧樹超過10萬株,樹齡超過百年的有7萬余株,樹齡千年以上的也有數(shù)千株。
1000多年前,紹興先民從野生的榧樹中,通過人工選擇和嫁接培育,才得到香榧這一優(yōu)良品種并傳承下來。因此,現(xiàn)存的古香榧樹的基部,多有顯著的“牛腿”狀嫁接疤痕。直到今天,這些古香榧樹歷經歲月滄桑仍碩果累累,堪稱古代良種選育和嫁接技術的“活標本”,具有極高的研究和參考價值。香榧樹四季常綠、形態(tài)優(yōu)美,與古村落、小溪、山嵐等構成了一幅幅賞心悅目的畫圖。行走于香榧林中,只見主干低匐,側枝橫生,香榧子如青橄欖一樣墜在枝頭,此時若是手中還有些炒好的香榧子,剝開硬殼咀嚼,那實在是讓人心花怒放的妙事。
圖為會稽山古香榧樹。香榧為中國原產樹種,是世界上極其稀有的經濟樹種。香榧果實為堅果,營養(yǎng)價值極高,香榧木則是制作棋盤的高級木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