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科
?
模糊時間詞的言語行為分析
□李樹科
摘 要:時間詞具有模糊性特征,從言語行為的角度來講,時間詞的模糊性特征具有另外一層含義,即表達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本文從言語行為角度來分析模糊時間詞的特性。
關鍵詞:時間詞 模糊性 言語行為
語言具有模糊性,模糊性是自然語言的一種本質屬性。模糊理論最早是由伍鐵平先生引入中國的,在語言學界引起了廣泛的討論。漢語詞匯含義的豐富,使得許多詞語都具有模糊性,漢語時間詞所體現(xiàn)的模糊性尤為顯著。從言語行為理論的角度看,模糊時間詞表達了人物的某種心理活動。本文就漢語模糊時間詞在言語行為方面所體現(xiàn)的特點,進行分析闡述。
“時間是一個外延很難劃定的模糊概念”[1](P48)《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時間”的釋義為:①物質存在的一種客觀形式由過去、現(xiàn)在、將來構成的連綿不斷的系統(tǒng),是物質的運動、變化的持續(xù)性的表現(xiàn);②有起點和終點的一段時間;③時間里的某一點。這個釋義就體現(xiàn)了漢語時間詞的模糊性特點。比如:“回頭”具有兩個詞性:動詞,表回頭的動作;名詞,表將來的某一時間。在這里表示時間的“回頭”,就是一個模糊性的時間詞,因它沒有明確的時間點,只表示“時間里的某一點”。而“早上”“傍晚”等模糊時間詞只是突出體現(xiàn)在其外延的不確定或者外延發(fā)生重疊,其時間點的外延還是有一定的限制的,不像前者,時間外延沒有限制。因此,根據(jù)二者的這一特征,我們把模糊時間詞分為兩類。
(一)表約量化時間的時間詞[2](P117)
這類時間詞有很多,它們可能表示的時間較長,也可能較短,比如:回頭、馬上、立刻、一會兒、等一下、改天、下次、有空等等。我們稱之為“回頭”類模糊時間詞。這些詞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表示時間的長短不定,都是表示未來語義的時間詞語。例如:
(1)第二天上午,王守東依然出現(xiàn)在公司會議室,召開每周一次的黨委會。大家忍不住勸他:“家里剛出事,是不是改天再開”。王守東卻平靜地說:“孩子已經(jīng)這樣了,泰鋼發(fā)不發(fā)展,是幾千人的事??!大家不用為我擔心。”(2000年《人民日報》)
(2)“不是說今天的通告里面有我嗎?不是你們通知我要來這里表演一個什么嗎?”“哦,那你……?”“不是,我就是吳宗憲?!薄芭?,我們沒有錄這一段,忘了跟你講了,這樣好了,我們下次再邀請你來上節(jié)目?!闭f完他就走了,剩我自己一個人站在攝影棚里,快要含淚了,很用力的在心里面罵了一些不該罵的話就離開了。我說我一輩子都不要來上這個節(jié)目!結果他們也真的一輩子都沒邀請過我,再后來那個節(jié)目就沒了,叫鉆石舞臺,當時那個節(jié)目的主持人是胡瓜,現(xiàn)在他的節(jié)目老是被我的打敗,嘿嘿嘿。魯豫:你還是跟小孩一樣。吳宗憲:其實一點都不會,但是藝人都有一顆赤子之心。(《魯豫有約》)
這兩個例句中,“改天”“下次”就是表示這種意義的詞語,都沒有表明明確的時間點。但可以確定的是,“改天”所表示的一定是“今天”過后的某一天,“下次”一定指的是“這次”過后的某一次,表示未來語義,而不是過去或現(xiàn)在語義。
(二)表一段時間的時間詞
表示一段時間的時間詞也有很多,比如:清晨、早上、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晚上、夜里、半天、大半天、年初、年中、年末等等。這些時間詞也都具有模糊性,時間界限不確定,外延有模糊或重合的現(xiàn)象。例如:
(3)為了保險,他們又進了黑屋。長君嫂說:“只要別出事,都花光了也愿意呀?!焙Φ媚銈冇只ㄥX了吧?!钡鹊揭估锇它c多鐘,敵人回了崗樓,謝長君才回來。忙插了大門去叫他們出來吃飯。大家餓急了,好一頓狼吞虎咽。餅子、窩窩頭、山芋,兩大鍋吃了個干凈。(雪克《戰(zhàn)斗的青春》)
(4)晚餐會結束時已是夜里九點多鐘了。我同司機走出飯店準備上車時,發(fā)現(xiàn)停在路旁的汽車不見了。顯然,一定是因汽車停放地點不當被交通管理部門拖走了。(1993年《人民日報》)
(5)那天也是雨天,晚上一點,接近午夜。當時感覺有些冷,我想那是因為下雨的關系吧。在昏暗的夜雨中,我腹中感覺有些虛空,嗯,該好好找一家店了。(網(wǎng)絡語料《看完沒笑?!你絕對夠狠!》)
(6)這場爭吵一直延續(xù)下去,直到那天晚上一點、兩點、三點;又從第二天早上五點、六點、七點爭到中午,再到晚上。(《天才》)
在這幾個例子中,“夜里”實指“晚上”,“晚上”實指“深夜”。這些時間詞的詞義外延發(fā)生了重疊現(xiàn)象。這樣的用例不是很多,大多使用在文學作品之中,口語對話中則較少見。我們認為,這跟作者平時的用語習慣或者所在的地域有一定的關系。再如:
(7)我想了半天,才用手指把一塊三角形的石頭摳出地面。(張賢亮《肖爾布拉克》)
(8)吳安新看了看眼前這幾個身強力壯的公安,好像仍然有些不放心地說:“我想了半天了,也沒想好該在什么地方。放在審訊室,有點太張揚了。放在談話室,里里外外,來來往往的人又這么多,一會兒就能把監(jiān)獄里吵翻了天。你說說還能有什么好地方?”(張平《十面埋伏》)
這兩段話中,“半天”也是一個表示時間的詞語,但在這句話中,把“半天”理解為“一天的一半,即12個小時”,就不恰當了。實際上,在這句話中,“半天”著重表示的是“想”的時間長,用它的模糊性特征來突出主人公內(nèi)心的思考,符合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交際原則。如果非得按照“半天”在詞典的的釋義來解釋,就破壞了作品的文學性,也不符合主人公的心理狀態(tài)。
這兩個分類中,“回頭”類模糊時間詞因其外延沒有限制,其言外之意比“清晨”類模糊時間詞更為明顯,因此,本文的研究重點是“回頭”類模糊時間詞。
言語行為理論是語用學研究中的重要理論,它旨在回答語言是怎樣用之于“行”,而不是用之于“指”這樣一個問題,體現(xiàn)了“言”則“行”這樣的語言觀。[3](P86)言語行為的創(chuàng)始人是英國哲學家奧斯汀,他在1962年出版的《如何以言行事》,標志著言語行為理論的真正創(chuàng)立。此后,奧斯汀的學生塞爾對這一理論進行了補充、修正,使得言語行為理論更加系統(tǒng)化與規(guī)范化。塞爾不僅完善了言語行為存在的不足,而且提出了間接言語行為的觀點,進一步豐富了語言行為理論。
言語行為理論研究的根據(jù)在于語境。在人物會話中,對詞語的運用與理解,往往脫離了詞語的固定意義,更多使用的是其言外之意,模糊時間詞也是如此。從言語行為理論的角度來探討“回頭”類模糊時間詞的特性,更能使人們了解其模糊性特征以及體現(xiàn)在言語交際方面的特點。
(一) 從言外行為角度來看“回頭”類模糊時間詞
塞爾根據(jù)言外行為的三個標準,把言外行為分為了五類:闡述類、指令類、承諾類、表達類、宣告類。[3](P86)那么“回頭”類模糊時間詞屬于哪一類呢?下面我們根據(jù)北大語料庫的語料對其進行分析。例如:
(9)美國的國父有五十名之多,而其實眾所周知的也不過華盛頓、杰弗遜、富蘭克林三人而已。這次就聊到這里吧,下次再說。(《策馬入林——林思云、馬悲鳴對話中國近代史》)
(10)前幾天搶收搶種時節(jié),記者來到雙流縣委、縣府大院,中層以上的干部都找不見。雙流縣的領導歷來把農(nóng)民看作“衣食父母”,支農(nóng)、護農(nóng)思想在他們心中深深扎下了根。我們只好相約,改天二進雙流縣。(1993年《人民日報》)
(11)郭德綱:我也不知道,回頭問問他們再告訴你(笑)。(《魯豫有約》)
從這幾個用例中,我們發(fā)現(xiàn):模糊時間詞“下次、改天、回頭”表示的都是“說話人對一個將來的行為作出的許諾”,雖然沒有許諾明確的時間,但其含義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可以歸納入“承諾類”之中。
(12)一次,有位熟識的畫家邀我參觀畫室,一飽眼福之后,他熱情地為我作畫。我趕忙表白,我家客廳小,掛不下這么大的畫,改天再畫張小的好了。(1993年9月份《人民日報》)
(13)“大嫂子,幾十年不見,你老了,我也老嘍!”毛主席笑著說。在他印象中,謝素貞當年是一位豐滿的女性,而今,經(jīng)歷了幾十年滄桑,她消瘦了,臉上過早地爬上了皺紋。毛主席感慨萬千地囑咐著她:“年紀大了,好好休養(yǎng)吧,今后家務事少做一點……”這天中午,毛主席設宴招待親友,他先給大家敬了酒,然后又敬菜。吃過午飯,毛主席對謝素貞說:“大嫂子,等下我、你、宇居大哥還有幾位鄉(xiāng)親,一起合個影吧?!保ā蹲骷椅恼?993)
從這幾個用例中,模糊時間詞“改天、等下”表達的是“說話人試圖使聽話人做某事”,說話人都想要讓聽話人去做某件事情,因此可以歸納入“指令類”之中。
我們對北大語料庫的語料檢索發(fā)現(xiàn),“回頭”類模糊時間詞所體現(xiàn)的言外之意都是“在未來的某個時間做某事”,并且大多只能歸入到“指令類”“承諾類”之中,暫時還沒有發(fā)現(xiàn)其他三類模糊時間詞的用法。
(二)“回頭”類模糊時間詞與間接言語行為理論
塞爾認為“間接語言現(xiàn)象實際上是通過實施另一種言語行為來間接地實施某一種言語行為”[4]。怎樣才能判斷一句話的間接言外行為呢?塞爾認為“在實施間接言外行為時,說話人依賴交際雙方所共有的包括語言和非語言的背景知識,以及說話人的邏輯推理能力向聽話人傳達言外之意?!保?](P60-61)這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1.從說話人的角度來看,說話人在說出一句話來表示一定意思的同時怎么又表示另外的意思?2.從聽話人的角度來看,聽話人在聽到這樣的話語之后又是如何理解到說話人要表達的另外那層意思的?[5](P62)
(14)甲:好久不見,改天一塊聚聚?
乙:好的,有空一起聚聚。
從這個會話中我們可以看到:兩個好友重逢,是一件樂事,但這里甲用了模糊時間詞“改天”,就表達了甲的態(tài)度,“今天不行,沒有時間重聚,改天再聚”,但“改天”不表具體的時間,也不知是哪一天,這表明甲說的只是一句客套話;顯然乙通過推理也聽出了甲的言外之意,因此乙也使用了模糊性詞語“有空”來回答,也沒有說出具體的時間。甲乙之間的對話,體現(xiàn)了塞爾所說的“通過實施另一種言語行為來間接地實施某一種言語行為”,甲乙即是用“改天”“有空”的模糊性特征,通過表達老友重逢想要相聚的喜悅之感來表示自己內(nèi)心并不想馬上聚會的態(tài)度。
從言語行為理論的角度來探討“回頭”類模糊時間詞在會話中的具體含義,能夠使我們更加清楚其模糊性特征以及隱含的言外之意,有助于做出有效的回答。
從上述討論可以得知:模糊時間詞的模糊性主要指的是時間外延的不確定?!盎仡^”類模糊時間詞的使用,大多是表達說話人內(nèi)心的意愿。在日常會話中,交際雙方有時使用模糊時間詞,表達的是推脫、敷衍的態(tài)度??梢?,時間詞模糊性特征與言語行為理論是密不可分的。
參考文獻:
[1]伍鐵平.模糊語言再探[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80,(5):48.
[2]章婷.漢語時間詞模糊語義探究[J].學術探索,2004,(7):117.
[3]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86.
[4]Searle.Indirect speech acts.In Cole,P.& Morgan,J.(eds.)Syntax and Semantics,Vol.3:Speech Acts,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60-61.
[5]吳延平.奧斯汀和塞爾的言語行為理論探究[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4):62.
(李樹科 浙江杭州 浙江財經(jīng)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