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佳曦
?
對蘇軾“放下”的思辨
——《赤壁懷古》的教學鏡頭
◎周佳曦
師:“人生如夢”里,融入了蘇軾復雜深沉的人生感慨,但超脫的結(jié)局是最主要的。人生如夢一般短暫,所有風流人物終將隨著大江而洗滌蕩盡,功名事業(yè)如也過眼煙云,稍縱即逝,既然這樣,那就不必過于執(zhí)著,還是放寬心懷吧,人生的內(nèi)容并不僅僅是這些,那就放下吧。(《赤壁賦》中就有這樣地表達:“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保耙蛔疬€酹江月”,有幾分悟透后的釋然、輕松,作者的感情從惆悵傷感中解脫出來,復歸于平靜,表現(xiàn)了一種灑脫的人生態(tài)度和豁達的胸襟。那么,這對我們有什么啟示呢?
生:我們要學習蘇軾的超脫,有開闊的胸襟。
生:要像蘇軾一樣懂得把不快樂的事放下。
師:剛才同學們用的關(guān)鍵詞是“超脫”、“放下”。我想“放下”應該是“超脫”的前提,要先“放下”才有“超脫”,那我們就來聊聊“放下”這個話題吧。我發(fā)現(xiàn)生活中不乏這樣一些同學,有的缺乏人生追求,隨波逐流;有的遇到一點挫折困難就舉步不前,半途而廢。對于師長的勸告他們往往不以為意,認為自己是在學蘇軾的超脫達觀,隨遇而安,懂得“放下”。大家覺得這是真正意義上的蘇軾的“放下”嗎?
生:應該不是。這些同學比較消極,蘇軾比較積極。
生:感覺不一樣,區(qū)別是——
師:那我們推測一下,這些“放下”、隨遇而安的同學,他們的人生收獲會是怎樣的?那蘇軾呢?
生:他們的人生收獲肯定是貧瘠的,而蘇軾卻成果豐碩,在各個領域都成為了大家、專家。
師:由此可見,這些同學的“放下”的內(nèi)涵是什么呢?
生:是安于現(xiàn)狀,得過且過,沒有追求,虛度光陰。
生:這些同學的“放下”,是遇到一點挫折就消極懈怠。
師:對,他們的“放下”其本質(zhì)是一種“放任”或是“放棄”。那么,蘇軾呢?
生:蘇軾的“放下”,是有追求的,是積極的生活。
師:說得好。蘇軾的“放下”,是卸去人生中的一些重負去更好地生活,其本質(zhì)是對生命的熱愛與珍惜,是一種積極生活態(tài)度的體現(xiàn),這與那種無追求的、得過且過、消極懈怠的“放任”、“放棄”,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如果蘇軾沒有追求,如果他因為受到一些打擊就沉淪下去、得過且過,中國的文化將會出現(xiàn)這樣一份沉重的清單。
〔PPT展示〕在古文寶庫中,近2000篇古文消失;在詩歌寶庫中,1000多首古詩就沒有了;在詞的寶庫中,200首詞就沒有了;然后,在中醫(yī)藥中,400多個寶貴的藥方就沒有了;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里,被后人譽為“天下第三行書”的《黃州寒食詩帖》就沒有了;在日本的個人收藏室收藏的《枯木怪石圖》就沒有了;在杭州西湖上,將會失去一道宛如長龍臥波的堤岸--蘇堤;在日常生活中類似于“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這類人生格言就沒有了;在遍布全球的中餐館里,那道肥而不膩的東坡肉就沒有了,還有然后……缺少了黃州的一詞二賦?!Z鋒《東坡的文化意義》(揚州講壇)
師:所以,蘇軾的“放下”,是坦然面對、接受人生的各種境況,是隨緣自適,好好地活著、生活,最終成就了豐厚精彩的人生。同學們還記得初中學過的《小石潭記》嗎?那是柳宗元被貶永州時所寫。柳宗元在仕途失意時,寄情山水,這種“放下”和蘇軾的有區(qū)別嗎?
生:——
師:詩人被貶永州,他在山水之樂中尋求解脫。他快樂嗎?他“放下”了嗎?想想文章結(jié)尾部分“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這說明——
生:柳宗元將理想抱負寄情山水,好像并沒有完全“放下”。
生:從“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來看,他很開心,是堅決要脫離官場的,他對仕途應該也是真正地放下了。
師:是的,陶淵明“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終于回歸田園,隱居避世,放下得也很徹底。但蘇軾能在俗世中進退自如,寵辱不驚,活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大家是否覺得,在人生態(tài)度上,他的“放下”要顯得更為積極、超脫呢?其實蘇軾的人生幾度沉浮,他也并非天生就是那么超脫,他也曾苦悶不已甚至想過自殺。
〔PPT展示〕北宋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7月29日的夜晚,是這個月的最后一天。有一艘官船停在太湖里,這個船上有一伙官兵,一名欽犯叫蘇軾。那年是44歲,他一生活了66歲。原本是在湖州做知州,朝廷突然派人將他抓捕,連夜押走。船舶壞了,在這里休息。蘇東坡心情焦慮,弟弟曾派人送信告訴他,罪名很重,誹謗朝政,命運不測。他想,此時此刻跳進湖里,了此殘生也未嘗不可,因為對于古代的士大夫來說,士可殺不可辱。但是,當時官兵看管得很嚴,也由于對弟弟有很深的感情,于心不忍,在自殺的關(guān)口停下了腳步。
師:后來雖然神宗下令對蘇軾從輕發(fā)落,免于死罪,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但之后的“烏臺詩案”,使詩人墜入了人生的谷底。面對黃州的山水,他也曾為人生虛幻、生命苦短、個體渺小、理想渺茫而悲嘆不已,但在黃州清風明月的慰藉和啟迪下,他坦對現(xiàn)實,隨遇而安,變得豁達灑脫,最終走向了人生的成熟,實現(xiàn)了從“小我”向“超我”的蛻變,《赤壁賦》、《赤壁懷古》就是他心靈軌跡的記錄。所以,可以這么說,蘇軾的放下,是對命運的坦誠擁抱和個人生命的充分綻放,其本質(zhì)是對生活的熱愛與珍惜;他的放下,是大度的包容,是歷經(jīng)風暴雨驟后的云淡風輕,是直面多舛人生的堅韌和豁達,是閱盡生活波瀾、看遍世事變遷、熔鑄儒道佛思想精髓的生命智慧。
師:那么,明白了蘇軾“放下”的真正內(nèi)涵,同學們談談自己的收獲吧。
生:我感覺蘇軾的“超脫”不是輕飄的,放任自我的所謂“瀟灑人生”不是真正的灑脫。
生:我們要像蘇軾那樣熱愛和珍惜生活,充實而又有意義。
生:蘇軾他“放下”但不“放棄”,努力讓生命更有價值。我們要像他那樣堅韌。
簡易水位站即為水尺樁,可采用木質(zhì)、石質(zhì)或不銹鋼材質(zhì)。對于無條件建樁的監(jiān)測站,選擇在離河邊較近的固定建筑物或巖石上標注水位刻度;水位監(jiān)測尺的刻度以方便監(jiān)測員直接讀數(shù)為設置原則,并根據(jù)各監(jiān)測點實際情況,標注預警水位。在河南、陜西等省,為了方便預警,直接在水尺上標注兩個預警水位,而不標注水位刻度。
……
師:大家談得都很好。最后,老師有幾句話送給大家:
〔PPT展示〕
沒有經(jīng)過戰(zhàn)斗的舍棄是虛偽的,
沒有經(jīng)過苦難的超脫是輕佻的。
——傅雷
人生是應該有所追求的。對于年輕的我們,更是需要奮斗。
面對逆境,要把眼光放長遠一些,胸懷放寬廣一些。
面對絕境,不妨放下,換一條路,繼續(xù)前行,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語文教學呼喚思辨性閱讀。“倡導思辨性閱讀,就是要提高閱讀教學中的思維含量,就是要在語文教育中弘揚莊嚴、深刻而又充滿活力的人類理性精神。”(江南大學文學院吳格明)“基礎教育應該為學生的發(fā)展奠定文化、人格和精神的基礎。我們的責任在于幫助學生理解,幫助學生選擇,幫助學生成長。”(上海師大附中余黨緒)
當初,設計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時候,筆者并沒有想到思辨性閱讀,或者當時這一理念尚未進入我的視界。但筆者確知,語文課的任務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人格,但在身邊和媒體中,我們常會看到一些或隨波逐流或暮氣沉沉或生命之花過早凋零的年輕人。于是,當筆者在教學中第四次與黃州的蘇軾相遇時,筆者問自己,我們的學生真正讀懂了蘇軾“放下”、“超脫”的內(nèi)涵了嗎?我們學習蘇軾是否只滿足于在學生的認知上,給他貼上一個“超脫達觀”的標簽?我們究竟應該汲取蘇軾的哪些精神品質(zhì)才能真正促進學生思想的成熟和成長?然后,我發(fā)現(xiàn)自己之前的理解是囫圇吞棗的、粗淺的、標簽化的。經(jīng)過“思辨”與鉆研,才有了后來的明確和深入,有了課堂上所呈現(xiàn)的上述鏡頭。思辨性閱讀,首先在于教師的“思辨”,然后才能有擴展學生思考空間的“思辨”,最后才談得上深化和升華,而其終極目標,是促進學生思想的成長。
(周佳曦江蘇揚州商務高等職業(yè)學校商務系225000)
教學反思: